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
- 格式:ppt
- 大小:429.00 KB
- 文档页数:29
肝素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那你知道肝素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肝素的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肝素的作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活性/抗凝血活性的比值为1.5~4.0,而普通的肝素为1,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正广泛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量效关系明确,可用固定剂量无需实验室监测调整剂量,应用方便。
有实验证明:来自水蛭素的Hiru-log多肽比肝素抗凝安全。
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
方法:异体移植受体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2mg/(kg·d),每周5天,持续24周。
结果: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移植肾单核吞噬细胞,T细胞的浸润减少,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 HC-Ⅱ的表达降低。
实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可以降低鼠移植肾脏免疫活性从而减轻移植肾脏慢性排斥反应。
1、抗凝血:(1)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2)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3)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2、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
3、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4、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多个环节,以抑制系统过度激活。
与此相关,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肝素的不良反应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积血和伤口出血等,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是肝素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分为两型 :(1)骨髓被药物毒性作用抑制所致;(2)药物通过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所致。
后者中以肝素、奎宁、奎尼丁、金盐与磺胺类药物发病较高。
临床症状极不一致,血小板减少至(1.0~80)×10 9 /L,轻者无症状,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或因肝素导致内皮细胞的免疫损害,合并危及生命的肺栓塞与动脉血栓形成致死。
肝素副作用肝素是一类常用的抗凝血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
虽然肝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素的常见副作用。
首先,肝素使用可能会导致出血。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结,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但是,如果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血液过于稀释,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常见的出血表现包括皮肤淤血、瘀伤、鼻衄、牙龈出血等。
其次,肝素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肝素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导致呼吸困难、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此外,肝素使用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长期大剂量使用肝素会抑制骨细胞的生成,进而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折的风险。
因此,长期使用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骨质保健措施。
另外,肝素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来防止血栓形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肝素会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
这种血小板减少症会增加出血和瘀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肝素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小板数,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最后,肝素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注射部位疼痛、血肿、局部红肿等局部反应。
这些反应通常是暂时的,并在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
综上所述,肝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虽然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过敏反应、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症等。
因此,在使用肝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
同时,患者在使用肝素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的变化,如出血、过敏症状等,及时就医并停药。
肝素抗凝的并发症及处理(一)抗凝不足引起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透析器和管路凝血,透析过程中或结束后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1、常见原因(1)存在出血倾向面而没有应用抗凝剂。
(2)透析过程中抗凝剂剂量不足。
(3)先天性或因大量蛋白尿引起的抗凝血酶不足或缺乏,而选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作为抗凝药物。
2、预防与处理(1)对于合并出血或出血高危风险的患者,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可能选择枸橼酸钠或阿加曲班作为抗凝药物;采用无抗凝剂时应加强滤器和管路的监测,加强生理盐水的冲洗。
(2)应在血液净化实施前对患者的凝血状态充分评估,并在监测血液净化疗过程中凝血状态变化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
(3)有条件的单位应在血液净化治疗前检测患者血浆抗凝血酶的活性,以明确是否适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4)发生滤器凝血后应及时更换滤器;出现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抗凝、促纤溶治疗。
(二)出血1、常见原因(1)抗凝剂剂量使用过大。
(2)合并出血性疾病。
2、预防与处理(1)血液净化实施前应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2)在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和过程中凝血状态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确立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
(3)对于发生出血的患者,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停止或减少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剂量,重新选择抗凝药物及其剂量。
(4)肝素过量可给予适量的鱼精蛋白,严重过量可给予凝血酶原或血浆。
(三)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low molecular weight, LMW)肝素等暴露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无论肝素剂量、给药方案或给药途径如何,发生率较低。
(1)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4因子复合物抗体(HIT抗体)所致。
(2)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d内血小板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万/μl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以及HIT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5-7d后,血小板数可恢复至正常则更支持诊断。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许俊堂【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18(033)0z1【总页数】4页(P117-120)【关键词】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作者】许俊堂【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临床血小板减少症较常见,对于临床抗栓治疗是个非常大的挑战,认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对于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和优化处理非常重要。
HIT在肝素暴露者发生率为0.1%~5%,患者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发生率高达30%~80%,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为了更好地规范HIT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在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共识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HIT的防治现状,撰写了我国首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017)[1]。
1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与流行情况(表1)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HIT 分为Ⅰ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
Ⅰ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约为10%~20%,Ⅱ型为免疫相关性,目前文献中、临床上和本共识所指的HIT是HITⅡ型。
2 病理生理机制HIT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抗体结合的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消耗。
血小板α颗粒中的血小板第4因子(PF4)与外源肝素分子以1:1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PF4-H)后,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答,释放HIT抗体。
IgG 型HIT抗体与PF4-H结合形成IgGPF4-H,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特异性IgG抗体的受体(FcγRⅡa)上,引起血小板持续活化形成微血栓,并释放血小板微粒。
抗凝剂的不良反应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称为抗凝,那么抗凝剂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凝剂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凝剂的不良反应(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此时应停用肝素,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或促溶治疗,预防血栓形成;一般禁止再使用肝素类制剂。
(2)高脂血症、骨质脱钙:长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导致。
在保障充分抗凝测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剂量;对存在明显高脂血症和骨代谢异常的患者,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给予调脂药物、活性维生素D和钙制剂治疗。
抗凝剂的种类乙二胺四乙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
均可与钙离子结合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EDTA盐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公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standard of hematology ,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
2H2O1.5-2.2MG (4.45±0.85μmol)/ml血液。
EDTA-NA与EDTA-K2对血细胞计数影响均较小,但二钠溶解度明显低于二钾,有时影响抗凝效果,其他抗凝剂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
表1-1是几种抗凝剂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EDTA影响小板聚集,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草酸钠草酸钠(sodium oxalate)草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肝素肝素(heparin)肝素广泛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
它是一种含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物质,平均分子量为15000(2000-40000)。
肝素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每毫升血液抗凝需要持素15±2.5IU 。
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症1例病例分析【中图分类号】r5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64-01肝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之一,其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使用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更为严重的是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引起重要脏器的栓塞,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性血栓栓塞症(hitt)。
肝素在临床应用广泛,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其出血的风险,而忽略了hit 或hitt 的发生[1]。
现报道1 例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发生hit 的病例,以期提高临床对此类不良反应的重视。
1 病史摘要患者谢*,女,90岁,身高151cm,体重42.4kg,bmi18.6 kg/m2。
主诉:反复胸闷、心悸7年余,气促2天。
现病史:患者7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不适,无胸前区闷胀感,偶有气促不适,与时间、活动无明显关系,曾在我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功能iii级,双侧基底节脑出血”,于05年6月份行vvi起搏器植入术,长期服用“氯吡咯雷片、氯沙坦钾片”等治疗,并定期返院起搏器程控,后多次因肺部感染诱发心衰入院,经抗感染、利尿等治疗好转后出院。
两天前患者开始出现气促、胸闷,伴有头晕,无伴胸痛等不适,遂来我院急诊,拟“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予以抗感染、利尿、改善循环等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入病房。
既往史: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双侧颈动脉硬化、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史。
2 药师建议与结果患者入院后应用治疗药物后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临床药师通过分析认为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的可能性最大,建议临床医生停用此抗凝药物,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大剂量冲击治疗,同时应警惕颅内出血或其他内脏出血可能。
临床医生采纳药师建议。
通过医生和药师密切监护,未有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