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的信息安全威胁分析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
信息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第1部分:评估模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数据服务能力分类、关键要素、成熟度等级,规范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模型的构成。
本文件适用于对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的理解,为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系列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589-2017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参考模型GB/T36073-2018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7988-2019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模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大数据服务能力big data service capability在推动数据价值转化过程中,支撑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各环节所开展的服务、技术、应用等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3.2服务型服务能力service-oriented service capability为数据利用与价值发挥,向数据供需双方提供流通交易、第三方服务和咨询评估等服务的能力。
3.3应用型服务能力application-oriented service capability围绕行业或领域,为产出效率提升、生产模式转变等价值化目标提供数据产品、平台、应用的服务能力。
3.4技术型服务能力technology-oriented service capability提供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各类数据服务相关技术服务或技术产品的能力。
4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模型4.1概述大数据服务能力评估模型从深度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以保障数据“供的出、流的动、用的好”作为最终目标,围绕技术型能力、应用型能力、服务型能力,面向资源、技术、管理、创新、市场和成果等关键要素指标,提供一套成熟度评估模型。
面向攻防对抗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研究摘要: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
本文引入纵深防御、主动防御和自适应防御思想,以攻防对抗为视角,以安全服务按需赋能为核心,站在企业整体高度,系统性地总结出一套面向攻防对抗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架构,通过“三大阶段、三个层级、八个动作”的“338”体系建设实现网络安全防御全周期的闭环运行,为提升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安全,攻防对抗,主动防御一、网络安全形势分析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数字化转型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技术的全过程依赖,容易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风险。
从国际安全形势来看,全球网络空间对抗加剧,国家级网络攻击频次不断增加,攻击复杂性持续上升,网络博弈的目的、手段、烈度比以往更加多样化。
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网络战的首选目标,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
网络安全技术已经趋向于实战对抗的防护思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逐渐从合规驱动型向攻防对抗驱动型转变。
本文以攻防对抗的视角,提出了一套面向攻防对抗的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架构。
二、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架构本文聚焦网络攻击攻防对抗前沿,跟踪研究主流网络安全防御理论和最佳实践,深入总结攻击者的攻击手法与攻击工具,以攻防对抗的视角,将网络安全主动防御体系建设分解为三大阶段、三个层级和八个动作。
“三大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
“三个层级”分别为安全基础层、服务聚合层和管理决策层。
“八大动作”分别为统一基底、风险识别、安全加固、监测预警、应急响应、攻击溯源、治理改进、优化提升。
三、体系特征及内容阐释(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统一基底、风险识别、安全加固”三个动作,开展统一的安全防护设计,形成全网统一的安全防护基础;分析网络攻击的技术特征,提前认清网络安全风险;整改问题、加固系统以补齐安全短板,站在全局视角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迅速崭露头角。
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成为了当前云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种准确和高效的云计算架构设计方案。
一、云计算架构概述云计算架构是指为了实现云计算的各种业务需求,将云计算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织和协调,实现各种云计算服务功能的分布式系统。
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关注于如何提供简单、可靠、可扩展和高性能的服务。
二、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原则1. 服务可伸缩性: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以适应业务的快速增长。
通过横向扩展和纵向扩展的方式,保障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稳定性和性能。
2. 异构性支持:云计算系统需要支持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和软件,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通过充分利用虚拟化技术和容器化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分配。
3. 可靠性和高可用性:云计算架构需要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确保服务的持续可用。
通过数据备份和冗余机制,实现数据的可靠性和故障的自动恢复。
4. 安全性:云计算架构设计需要关注用户数据的安全,在系统设计中融入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机制,包括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5. 弹性调度: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需要具备弹性调度的能力,根据业务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动态调整系统的资源分配,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的性能。
三、面向服务的云计算架构设计模型1. 单一数据中心模型:在这种模型下,云计算系统的服务节点集中在一个数据中心内,通过高速网络进行连接。
这种模型适用于小规模的云计算系统,具备成本低、易管理的特点。
2. 多数据中心模型:在这种模型下,云计算系统的服务节点分布在多个数据中心内,通过跨数据中心的网络进行连接。
这种模型适用于大规模的云计算系统,具备高可用性和容灾能力。
3. 边缘计算模型:在这种模型下,云计算系统的服务节点分布在用户设备附近的边缘节点上,通过近距离的网络进行连接。
信息视域下旅游商务系统安全分析引言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定义的接口联系起来。
这些接口在设计时应该遵循“独立性”原则[1],即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SOA采用Web服务实现,改善了SOA所面临的复杂性和接口多样性,Web服务被认为是新一代的应用集成技术,电子商务采用SOA的架构是比较适合的架构,既具有对信息的实时访问,减少了孤立系统间的数据复制,又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降低了复杂性,减少了集成系统的开销并且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2-3]。
但是这种基于服务的提供与调用方式同时也带来传统的安全方案难以解决的安全问题,如何在充分享受SOA所带来的松耦合、异构、分布式等灵活性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深入研究了系统的安全需求和安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OA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模型,该模型采用Web服务安全技术与现有安全技术相结合,保障了SOAP消息的端到端安全。
1安全需求分析在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中,旅游者经常需要向企业的合作伙伴请求服务,如酒店预订服务、机票预订服务等,由此希望借助SOA的开放性、易于集成的优势,利用Web服务创建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一站式”旅游服务系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交易在网络上进行,网络攻击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为SOA架构的开放性本质和Web服务被广泛用于企业之间的应用集成,使得安全边界由Intranet扩大到了Internet。
因为开放网络环境的全球性、开放、无缝连通性、动态性和共享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介入,因此会存有黑客攻击、搭线窃听、伪装、计算机病毒、信息泄露、信息丢失、篡改、销毁和软件漏洞的不安全因素[4],这无形中增加了网络安全的风险性,严重地影响着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可靠、安全的信任关系。
公共服务导向sod开发模型公共服务导向SOD开发模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面向服务的开发)模型应运而生。
公共服务导向SOD开发模型以公共服务为中心,通过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以实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一、引言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往往以功能为导向,缺乏对公共服务的专注。
因此,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SOD开发模型应运而生,通过将公共服务置于核心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的需求。
二、SOD开发模型的核心概念1. 面向服务:SOD模型将公共服务作为开发的核心对象,通过将服务拆分为独立的模块,实现服务的可重用性和灵活性。
2. 服务导向:模型将服务作为开发的导向,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目标,强调服务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3. 开发阶段:SOD模型将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部署等阶段,使开发过程更加规范和可控。
三、SOD开发模型的阶段1. 需求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发团队与公共服务的使用者进行沟通,了解公众需求,明确服务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2. 设计阶段: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服务的架构和接口,确定服务的功能模块和数据流程。
3. 开发阶段:根据设计阶段的需求,进行具体的编码和测试工作,开发出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
4. 测试阶段:对开发的服务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确保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
5. 部署阶段:将开发完成的服务部署到公共环境中,供公众使用,并进行后续的运维和维护工作。
四、SOD开发模型的优势1. 提高服务的质量:通过将服务作为核心,SOD模型能够更加专注于服务的功能和性能,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
2. 提升开发效率:SOD模型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使开发工作更加有序和规范,提高开发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服务的定义和分类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信息安全服务模型 (3)5 信息安全服务分类 (3)6 信息安全咨询服务 (4)6.1 概述 (4)6.2 信息安全规划 (5)6.3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咨询 (5)6.4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5)6.5 信息安全应急管理咨询 (5)6.6 业务连续性管理咨询 (5)7 信息安全实施服务 (6)7.1 概述 (6)7.2 信息安全设计 (6)7.3 信息安全产品部署 (6)7.4 信息安全开发 (6)7.5 信息安全加固和优化 (6)7.6 信息安全检查 (6)7.7 信息安全测试 (7)7.8 信息安全监控 (7)7.9 信息安全应急处理 (7)7.10 信息安全通告 (7)7.11 备份和恢复 (7)7.12 数据修复 (8)7.13 电子认证服务 (8)8 信息安全培训服务 (8)9 第三方信息安全服务 (8)9.1 概述 (8)9.2 信息安全测评 (8)9.3 信息安全监理 (9)9.4 信息安全审计 (9)10 信息安全服务特点 (9)附录A(规范性附录)信息安全服务的采购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信息安全服务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对应关系 (12)参考文献 (1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安全服务的定义、一般模型和主要类别,包括信息安全咨询服务、信息安全实施服务、信息安全培训服务、第三方信息安全服务和其他信息安全服务五大类。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组织或个人用户对信息安全服务的选用和采购,也适用于信息安全服务提供方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和开发信息安全服务产品,以及信息安全行业对信息安全服务的分类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仅依附于信息安全产品的信息安全服务(如:信息安全产品的使用、维保等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网络安全行业的网络安全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网络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网络攻击和信息泄漏等威胁时有发生。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风险,网络安全行业应运而生,其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网络安全服务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和企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网络安全服务的定义网络安全服务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政策等多种途径,保护信息系统和网络资源免受恶意攻击、未授权访问以及其他安全威胁的一系列服务。
其目的是确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二、网络安全服务的分类基于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网络安全服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安全咨询和评估服务:通过对网络系统和安全策略的现状进行评估,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安全咨询和建议,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规划。
2. 安全监控和防护服务:包括实时监测网络活动,对恶意攻击和异常行为进行检测,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3. 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服务: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网络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预防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4. 安全事件响应和处置服务:在安全事件发生时,通过迅速响应、及时处理和调查等手段,最小化安全事件对用户的损失,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再次发生。
三、网络安全服务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服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保护个人隐私和安全:网络安全服务能够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攻击者获取,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确保个人交易和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2. 维护企业商业机密:网络安全服务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机密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恶意攻击者窃取企业商业机密,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
3. 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网络安全服务通过及时检测和处理网络安全威胁,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 防范网络犯罪和金融欺诈:网络安全服务能够有效预防网络犯罪和金融欺诈行为,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
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及安全策略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服务面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作为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
SOA将应用程序中的功能模块封装成可重用的服务,服务之间通过标准协议进行通信和交互。
SOA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成本。
SOA的安全性是使用SOA的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安全威胁包括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泄露、服务劫持等。
为了保护SOA系统的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策略,例如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SOA编程模型是实现SOA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定义了服务的创建、注册、交互和管理方式。
随着Web 2.0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SOA编程模型也在不断演进。
目前,基于Service Component Architecture (SCA)的SOA编程模型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SCA是一种用于SOA开发的编程模型和规范。
它提供了一种灵活、松散耦合的架构,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而无需考虑底层的技术细节。
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在提高系统灵活性和可重用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安全性。
本文将对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进行应用研究,探讨它在安全性方面的特点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及安全策略的相互作用,探讨如何建立安全可靠的SOA系统,实现SOA的安全性。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SOA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2.研究SOA系统中常见的安全威胁,同时探讨安全策略的分类和实施方法,以及如何保护SOA系统的安全。
3.研究基于SCA的SOA编程模型的安全性特点,包括安全协议、身份验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
4.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基于SCA的SOA系统的安全策略和应用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一种面向网络拟态防御系统的信息安全建模方法常箫;张保稳;张莹【摘要】Most common network systems use static architecture, which could not effectively resist the persistent detection and attack, and this mak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protection difficul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serious asymmetry of attack cost and defense cost, Academician Wu Jiangxing proposes a security protection strategy called Cyber Mimic Defense technology. Network mimicry defense system uses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to change the similarity and singularity of the system, dynamic and randomness to replace the static and deterministic nature of the system, expecting to make the hidden vulnerabilities not-being-used with the dynamic heterogeneous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is, a security modeling method for network mimic defense system based on ontology is proposed, and the security ontology is used to build up the model of mimicry,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and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the model is explained by via a test case. And meanwhile its effectiveness is also verified.%常见网络系统多数使用静态构架,无法有效抵御攻击者的持续探测与攻击,导致网络态势呈现易攻难守的局面.针对当前攻击成本和防御成本的严重不对称现状,邬江兴院士提出了网络拟态防御技术安全防护思想.网络拟态防御系统利用异构性、多样性来改变系统的相似性和单一性,利用动态性、随机性改变系统的静态性、确定性,期望利用动态异构的构架使得隐藏漏洞不被利用.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网络拟态防御系统安全建模方法,使用安全本体构建拟态动态化、异构性和多样性的模型,并通过测试案例解释了该模型的应用流程,同时验证了其有效性.【期刊名称】《通信技术》【年(卷),期】2018(051)001【总页数】6页(P165-170)【关键词】网络安全;网络拟态防御;本体;动态异构性;安全建模【作者】常箫;张保稳;张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0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方面诸如软件自定义网SDN﹑物联网等新型网络系统不断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社交工程﹑APT等新的网络安全攻击方式也正在成为网络攻防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