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福矛盾问题(期末作业)
- 格式:docx
- 大小:14.28 KB
- 文档页数:1
幸福和德性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中的古老话题,吸引着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伦理学家的关注,但是关于幸福和德性的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历来的伦理学家人强调的侧重点很不相同,但是他们争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幸福和德性的关系问题。
幸福和德性孰轻孰重,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的各自的看法都不一样,但是关于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还是德性,哲学家们都会有一个倾向,在西方,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神学和宗教统治下的黑暗时期,到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社会,他们都追寻这幸福这个人生的终极目标,虽然在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取幸福等方面上面存在很多的不一致,但是把幸福做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西方的思想家们并没有存在明显的分歧。
但是中国的情况要和西方不一样,从春秋开始,思想家和统治者强调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追求高尚的品德,特别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强调德性,推崇“德”而不倡导“福”,而更多的是以“乐”代之,把幸福看成是道德实践行为带来的福报,是德性实现活动的自然结果。
可见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目标是德性至上的,主张将幸福道德化。
基于不同的幸福观,道德观,不同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对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论述,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德性主义幸福论;快乐主义幸福论,以及道德和幸福相统一的至善论。
1、德性主义幸福论:许多伦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理性,他们主张德性主义幸福论,在他们看来,幸福要在理性的指导下获得,幸福和德性是一致,幸福仅仅做为德性的行为的结果时才有意义。
苏格拉底、柏拉图、犬儒学派、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等都具有鲜明的德性主义幸福论的特征。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幸福。
在他看来,德性、善不是达到快乐的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
提出“善人是幸福的,恶人是不幸的”。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提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认为美好东西的获得以德性为前提。
犬儒学派创始人、苏格拉底弟子安提斯泰宣称“痛苦是善”,“只有德性才是高贵的”,认为“德性自身足以获得幸福”。
学术之窗南方论刊·2021年第10期一、德福问题的提出德福问题即美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德福一致理念指向拥有美德与实现幸福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现实情况与理论并不总是一致,甚至背道而驰。
王充认为美德与幸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凡人穷达祸福至之,大之则命,小之则时”。
[1]280但更多思想家试图通过在美德与幸福之间建立一种密切关系来回应这一问题。
中西方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见解。
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幸福不是一种能力或一种手段,它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然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幸福仍然需要外在的善加以补充,因为没有工具就不可能,或者难以做出高贵的行动。
”[2]29康德认为拥有德性是“配享”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也提出了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有三大悬设,以保障德福一致,引导人们在美德的践行中实现自我理想,完善幸福境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德福之辩问题的著述,道家倡导“尊道贵德”,坚持“报怨以德”的幸福理念。
佛家倡导:“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3]24由此可见其对人为善,坚守美德的重视。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福”多与祭祀有关。
《尚书》中提出了“五福”与“六极”的观念,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4]103幸福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既指人在现实中顺利的生存境遇,也指人内在的精神幸福和感官欲望的满足。
德可以理解为德行和德性两个方面,德行即人们实施了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和社会主流的行为,德性则指人们在践行美德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484《礼记·大学》开篇的论述在人生观上彰显了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孔子思想中很少提到“幸福”,乐字的出现却非常普遍。
他所倡导的乐是“一种经过较长时间修养而成的理和情交融的精神状态或境界,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留金项[2018]10006号)德福之辩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一个恒久课题,其中的分歧与矛盾一直使哲人们无法释怀,在伦理思想史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难点问题。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福问题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试图对德福之相悖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形成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观。
一、西方传统德福之辩的历史考察德福之辩本质上是关于人生价值的省察问题,这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焦点问题。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对于道德与幸福的探究,存在着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的德福思想,表现出三种不同的德福观:一派主张满足欲望,实现利益,理性只是获得幸福的工具;另一派则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是应得到满足的,应以理性来控制欲望,为人生定向。
而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人的主宰,信仰是基本的德目。
不过在德福的关系上,虽然承认德福相悖现象,但根本上还是会认同“善有善报”的德行报偿,也会倾向于“恶有恶报”的惩恶罚罪机制。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等理性主义代表人物尤为引人注目,成为西方德福之辩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标志性人物。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导引了“伦理学转向”,他主张人们应从关心虚无缥缈的“天上的事物”转向关注“人间的事物”。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他一直致力于伦理道德问题的追索,尤其是他的“以身殉道”,表明他宁愿为捍卫自己的思想而死,也不愿做一个伪君子而活,他认为“灵魂”的善,远重于生命中转瞬即逝的快乐。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所论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是值得的?他试图论证正义的人必定是幸福的,正义是善的,也能得到功利的好处和福报,而不正义的人一定是不幸的,这体现了柏拉图对德福一致期望的乐观态度,相信有德行之人一定也能获得幸福的报偿。
苏格拉底其实也注意到现实中德福相悖的情况,但他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本来就应是幸福的。
如何正确看待德福矛盾康德说有德者是最配拥有幸福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现实表面上看起来却并非如此,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道德的重要性,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这句古老的箴言,再加之于现实社会中往往做了好事的人却得不到好报,反而处于一种受迫害的窘困状态,因此人们开始觉得做好事不会有好报即产生了德福矛盾。
我想如果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德福矛盾,那我们首先就得从了解德福矛盾开始,而后逐一的展开分析,来寻找出正确看待德福矛盾的方法。
首先我想先问什么才是真正的福,福难道仅仅是指现实中的物质生活,或是一段短短时光内的好处嘛?我想不是的,真正的福应该是来源于内心的满足,来源于内心的力量从而使之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这才是真正的福,因为这样的人的人生是彩色的是充满阳光的。
或许有的人依然会有质疑会有嘲讽,对此不屑一顾,但我想说的是一个内心拥有着原则拥有着力量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抱有希望的人,必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为他的心中盛开着鲜花,而拥有了这些那他就必然会有无限的潜力,因为他认真,他对未来抱有希望,他肯脚踏实地,关键是他还有善心,如此种种集合在一个人的身上,他怎么可能会一直贫穷,他必然会过上他所希冀的生活。
接下来我想再引用康德先生的一句话:道德不是用来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正如这句话所说,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德行不好的人拥有了很高的物质享受,可是他们是真正的幸福嘛,就算他能够做到罔顾周围的一切的批评和指责,但他能逃过自己良心的谴责嘛,良心是我们人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是能力,而是本能,若他真的能够将这一切都抛弃那么他又是以何面目活在世上,人生路漫长他又何以为继,更何谈内心的安宁所带来的幸福。
其实在我看来德福矛盾本就是一个悖论,也许在如今社会,物质几近就要和幸福划上一个等号,我也想说如今物质的确是你追求幸福的基石,因为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但也正如此,幸福却绝不是单单物质就可以等价替换的,既如此何来德福矛盾。
试论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摘要:关于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的问题,一般认为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本文理解的基本矛盾只是指上述所说的主要矛盾,即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的内涵已有变化,但仍保留这个名称。
基本矛盾的研究与探讨对于德育性质与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关于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解学术界观点不一,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德育过程基本矛盾德育目标要求矛盾转化正文:一、德育过程及其基本矛盾研究的必要性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世间的万物充斥着矛盾,也因为有矛盾,万物才有了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也充满了诸种矛盾。
这些矛盾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矛盾系统。
关于德育过程中的矛盾阐述也是存在多种说法,比较全面的说法是,这些矛盾包括德育过程内部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两两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即外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德育过程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自身的矛盾。
正因为这些矛盾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德育过程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其中对德育过程起支配和决定性作用的是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德育过程的本质,也有利于正确把握德育过程的性质及其内部的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德育过程的实施和开展,对于德育过程机制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而正确揭示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探索德育过程的前提。
二、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在本文中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规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目标要求同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杜威论道德生活中的三对矛盾约翰·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新型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这些都源于他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关注。
他认为现实的道德生活中有三对基本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由与权威的矛盾、原则与情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展开构成了实际的道德生活。
同时这些矛盾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之中,道德教育也要面对并处理好这三对矛盾。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伦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
其道德理论的最终归宿是关注并走进现实的道德生活,即是使道德回到现实的生活之中。
他关于道德的基本观点由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延伸和展开,并落脚于现实道德生活的实际问题。
现实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论都应当面对并解决现实道德生活中的矛盾。
一、理想与现实杜威认为,人们追寻理想的传统由来已久。
这种传统从最初的想象出发,想象成为人们最初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
它突出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事物。
生活越不稳定,想象就越活跃,生活越平安无事,想象则越迟缓。
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在想象之中变成显著的功绩和胜利,而实际行为中的痛苦和烦恼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得到巨大的安慰和补偿。
上述特点决定了古典哲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至关重要的、至高无上的概念在本质上是理想化的。
传统的哲学家大都认为,人的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完全理想或理性的。
把绝对理想和理性作为现实的必要属性,这已经成为学者们所熟知的事实。
与哲学家所具有的观念一样,道德家们也认为那些物质上的感观享受以及市民的名声和功绩都是变化、不稳定的,或者短暂、容易逝去的。
他们认为只有在固定不变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纯粹、永恒的善,对于道德来说,不稳定就是欠缺、不足。
真正的道德必定是不变和不可更改的,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容易把握。
在职业道德学家看来,现实的道德生活是一种不和谐的生活,因为它缺少稳定和统一。
只有让人们去崇尚和服从理想世界之中完整永恒的善,才有可能达到现实道德生活的和谐。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从对终极理想的追寻之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的生活。
论“德福一致”的内在危险与实践指向———对牟宗三相关阐释的反思与辨析◎蓝法典内容提要 牟宗三对“德福一致”问题的解决,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说明“德福一致”的可能性,而在于借此问题反驳康德人的道德是有限的判断,证成“无限智心”与“天地万物一体”二者的无限性乃是“一致”的,继而使儒家良知本心所具备的价值性与物自体的价值意味可因此无限性的确认而得到“一致”的落实,最终兑现为儒家“新外王”理想的责无旁贷。
故而牟先生用以解决“德福一致”问题的“诡谲的即”的逻辑虽是一种圆善意义的表述,但其实质只是强调儒家伦理追求的有意义以及它可以对外王追求做更充分的理性说明。
在这一过程中,良知本心“既存有又活动”的“活动特质”缓解了道德在“诡谲的即”的逻辑中被消解的危险,最终将“德福一致”问题的实践指向落实为“新外王”这一针对他人不幸福的生活状态必然改善之、创造之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 德福一致 牟宗三 诡谲的即 圆善论 外王〔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4-0073-10 吸取华严宗、天台宗的圆教思想,以儒家义理来解决康德哲学中的“德福一致”问题,是牟宗三贯通中西哲学的一种尝试。
他在《圆善论》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基本思路,“依儒家义理而说儒家圆教必须顺王学之致良知教而发展至王龙?之‘四无’,再由此而回归于明道之‘一本’与胡五峰之‘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始正式显出。
由此圆教之显出始可正式解答圆善之可能,此则不同于康德之解答。
”①这一解读来自牟先生会通中西所建构的两层存有论,而此两层存有论又来自以“智的直觉”打通康德哲学现象与物自身间的隔阂。
然而,对牟先生通过“诡谲的即”来解决“德福一致”的思路,学界多有非议。
譬如杨泽波认为“牟宗三下大力气梳理出诡谲的即和纵贯纵讲这两个概念,希望以此来解决圆善问题,但通过这两部所能达到的只是道德幸福,而不是物质幸福”,②指出牟先生的“德福一致”与康德的“德福一致”乃是两回事,用“诡谲的即”的方法并不能实现康德意义上的自然世界的幸福。
德福问题之康德与牟宗三作者:钟丽霞来源:《牡丹》2017年第33期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了最高善,即德福一致的哲学终极问题,并且将德福一致得以实现的基础建立在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三大悬设(道德公設)上,依据基督教传统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
而中国哲学家牟宗三将最高善理解为圆善,采取了中国儒释道三教的完全理性决定的说明模式(圆教模式)来处理圆善问题。
这是两种解决途径,可以说牟宗三实现了对康德哲学的扭转,但是还是有所局限,并没有真正地解决德福关系问题。
德福一致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
在中国,即使只是从孔子讲起也有很多关于德福关系的讨论。
圣贤孔子在其儒家学说中阐明了德性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即人生而有德,但他的儒学理论并没有讲德福必须一致,孔子没有为德性必然有其相应的福报提供任何理论说明或事实依据。
亚圣孟子讲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皆有四端,即都有道德心,并且强调四端内在于每个人,需要人时刻保存,强调福报是紧随德性而来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这许许多多关于德福关系问题的探讨都可以作为后来学者借鉴的丰富资料,但不论是孔孟还是后来对德福一致观点提出疑问的史学家司马迁,他们都没有在德福关系问题上给出具体且系统的理论学说,他们的思想都还不具有完备性。
直到近代,牟宗三的《圆善论》才对德福关系问题给出了比较系统详细的阐释。
牟宗三以其独有的出发点,消融了康德哲学的基础,即自由意志、灵魂不灭、上帝存在三个假设,来论证德福一致的实现。
西方关于德福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很丰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性主义德福观念主要有: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培养人的理性;柏拉图的“理念论”——善的理念是一切存在的终极目标,即善的理念就是至善;亚里士多德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就是幸福的。
但是,这三位古希腊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没有对“至善”概念做出具体阐释,并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性,而导致后来产生许多不同的研究学派和看法,如以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德福观念。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
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灯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核心要素。
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
因此,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易经》中有一句说道“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即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
《诗经·小雅·车辖》也曾说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仿他。
可见,道德对人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诈骗、贪腐、假药、毒食品等都层出不穷,这些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都不缺金钱,不缺知识,不缺地位,唯一缺乏的就是道德,他们为了一己私欲,把个人的幸福、名利、得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社会逐步步入了人情冷漠的时代,公交车上无人让座,老人摔倒无人搀扶,见死不救,人与人之间欺诈冷酷,人心如冰,全无道德观念和操守。
如果任凭这种现象自由发展,不加强道德教化和道德教育,那么个人犯罪和危害社会的事情就会时常发生,会出现种种不安定不可测因素,使得社会动乱,破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成果。
当这种背离道德的思想逐步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共同的意识形态时,那么整个世界的整体道德水平和精神状态扭曲、荒芜与贫瘠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必然形成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和苦果。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相信我们都不会幸福。
关于幸福,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
幸福不单纯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它还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
“德福矛盾”问题的解析
德福矛盾是指道德和幸福之间的矛盾。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一个学习刻苦、追求真才实学的大学生成绩只在中上,而另一个大学生凭考试作弊却拿了奖学金;一个生意人因恪守诚信而亏本了,他的邻居却因制假贩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一个好心的司机在公路上将一个被车撞成重伤的老人送进医院后,却被老人的家属缠上了,从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社会上许多缺德或无德之人有“福”,有德之人无福或少福呢?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看待现实生活中这些“德福矛盾”现象呢?
一、为什么会产生“德福矛盾”?
所谓“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所谓“幸福”,则是内心的一种感受,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追求和实现了某种理想而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所以我觉得德福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随之变化,以前的那种价值观体系和道德规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幸福,而刻意去忽视那种可能会有损个人利益的社会意识形式——道德。
所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不和谐的荣辱观,大家以丑为美、以恶为善。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冷漠麻木,缺乏社会正义感,佛山的小悦悦事件,经过的18位冷血旁观的路人不就是血淋淋的事实吗?还有一些人对不道德行为,不仅不挺身而出进行谴责抵制,反而熟视无睹,看客的冷漠怎不令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寒心!若人人都这样,还有人愿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吗?再加上现代社会把人的幸福等同于拥有钱财的多寡,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充满了人们的头脑,幸福评判标准逐步混乱,社会上漠视法律,无视人的道德与尊严而一味追求金钱享乐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都会陷入这样一种德福矛盾之中。
另外,我觉得德福矛盾产生的次要原因是公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缺乏对不良社会现象的监督意识和斗争精神。
社会上看见不良现象发生,只会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很少有人会挺身而出,检举和批评这些不良现象。
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看待“德福矛盾”
我觉得,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如此具有诱惑力的社会中,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我们应该学会诚信待人,这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我国传统道德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项道德准则。
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用我们的“诚信”去帮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做为大学生的我们,更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再者,我们应该加强道德修养的学习,努力提高个人品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做一个有诚信意识,始终坚守自己道德操守的合格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