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第一章

1.1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

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

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

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1.2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事实性。

2.等级性。

3.可压缩性。

4.可扩散性。

5.可传输性。

6.共享性。

7.增值性和再生性。

8.转换性。

1.3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具有记忆的能力。

3.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1.5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人员

2.数据

3.设备

4.程序

5.规程

1.6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所必须的数据。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8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

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

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

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

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

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

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序设计进入成熟期。

第二章

2.1 什么是数据结构?它对算法有什么影响?

数据结构是指同一数据对象中各数据元素间存在的关系。

对算法是影响:算法的实现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中提供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一个算法的效率往往与数据的表达形式有关,因此数据结构的选择对数据处理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部分,它对程序的质量影响很大。

2.2何谓算法?它与程序有何区别?

广义地说,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就称为“算法”。计算机算法是通过计算机能执行的算法语言来表达的。

和程序的区别:一个程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数据的描述,即数据结构。

(2)、对操作的描述,即算法。

所以算法是程序的一个要素。

2.3 何谓频度,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说明其含义。

频度:在某个算法中某个语句被重复执行的次数就是此语句的频度。

时间复杂度:是用来估算一个算法的执行时间的量,以算法中频度最大的语句来度量。

空间复杂度:指在算法中所需的辅助空间的单元,而不包括问题的原始数据占用的空间。

2.6 数据的存储结构主要有哪两种?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数据的存储结构:向量和链表。

本质区别:

向量是连续存放的,其存储空间是静态分配的,以存放顺序来表

达元素的前后件的关系。

链式存储结果不需要一组连续的存储单元,其数据元素可以分散存放在存储空间中,其元素关系由指针来指向。

2.16 试比较顺序表和链表的优缺点。

1. 线性表的长度是否固定方面:由于向量的存储空间是静态分配的,链表的存储空间是动态分配的,因此若表长不固定时采用线性链表较好。

2. 线性表的主要操作是什么:由于向量是连续存放的,所以适用于查找操作,不适用插入、删除操作。由于线性链表只能顺序存取,所以适用于插入、删除操作,不适用于查找操作。

3. 采用的算法语言:线性链表要求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提供指针类型变量。

2.17 试比较单向链表与双向链表的优缺点。

1. 单向链表只能单方向地寻找表中的结点,双向链表具有对称性,从表中某一给定的结点可随意向前或向后查找。

2. 在作插入、删除运算时,双向链表需同时修改两个方向上的指针,单向链表则简便些。

2.23 试画出表达式A*(B-D)/D+C**(E*F)执行过程中NS,OS 栈的变化情况。

B-D=T1 D/T1=T2 T2*A=T3 E*F=T4 T4**C=T5

2.26 用三元组和带行辅助向量形式表示下列稀疏矩阵:

(1):?????

?????

??????????--00028000000091000000006000000

3110150220015 (2):??

?

?

?

??

???

??

?

?

??????????????---30006020012000000007000

00400000000002000000012000400020000003040300500060

01526

000130008

(1 带行辅助向量

带行辅助向量

2.27试说明树与二叉树有何不同?为何要将一般树转换为二叉树?

树与二叉树区别:树是由n个(n>=0)结点组成的有限集合T,其中有且仅有一个结点称为根结点,在此类元素结点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支和层次关系。

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每一个结点最多只有两个孩子,即最多只有两个分支。

为何要转换:一般树,树中结点次序没有要求,分支庞杂。而二叉树,元素之间存在严谨的前后代关系,在对数据元素进行删除、查找、插入等运算时更加有效率。

2.28 将下列(题图2.3)的一般树化为二叉树。

题图2.3

转换后:

2.30 设一棵二叉树其中序和后序遍历为

中序:BDCEAFHG

后序:DECBHGFA

画出这棵二叉树的逻辑结构,并写出先序遍历结果。

先序遍历:ABCDEFGH

其逻辑结构如下:

2.33 定一组权值W={8,2,5,3,2,17,4},画出由此生成的哈夫曼树。

设:

8 2 5 3 2 17 4

第三章

3.1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它包括哪些部分?

基本功能: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功能,同时,为了使用户能方便地使用机器,操作系统还应提供用户接口功能。

构成部分:(1).对CPU的使用进行管理的进程调度程序。

(2). 对内存分配进行管理的内存管理程序。

(3). 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设备驱动程序。

(4). 对外存中信息进行管理的文件系统。

3.2 试说明虚拟机的概念以及实现的方法。

在裸机外面每增加一个软件层后就会变成一台功能更强的机器,我们通常把这种计算机系统称为虚拟机。

虚拟机的实现方法:在裸机上装上操作系统对机器进行首次扩展,再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软件,这样就可以实现“虚拟机”。

3.3通常操作系统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有什么特点及适用于何种场合?

三大类:(1)多道批处理系统: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可以存放多道作业,用户与作业之间没有交互作用,用户不能直接控制作业的运行。此类系统一般用于计算中心等较大型的计算机系统中。(2)分时系统: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分享同一台计算机,并通过终端直接控制程序运行,进行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此类系统适用于程序的开发。(3)实时系统:对外部发生的随机事件作出及时的响应,并对它进行处理。此类系统一般用于工业控制系统或事物处理系统。

3.4试说明你所使用过的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Windows系统: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特点:全新的、友善的用户界面。

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具有多任务并行处理能力,各种应用程序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切换和交换信息。

具有强大的内存管理能力,支持扩展内存功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3.5解释名空间、作业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的区别。

存放源程序的空间称为名空间。当汇编或编译程序将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后,一个目标程序所占有的地址范围称为地址空间,这些地址的编号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定的,一般定起始位零,称为逻辑地址或相对地址。存储空间是指当目标程序装入主存后占用的一系列物理单元的集合,这些单元编号称为物理地址或绝对地址。

3.6 什么是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和动态重定位的区别是什么?各举一例

说明。

当用户程序要调入内存时,必须把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同时要

包括对程序中与地址有关的指令进行修改,这一过程称为重定位。静

态重定位是在程序装入时进行,一般通过处理机中一对界地址寄存器

来实现。动态重定位是在程序执行过程中进行的,当处理器访问主存

指令时由动态变换机构自动进行地址转换。

3.7 存储管理器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虚拟存储器的概念?虚存

的容量由什么决定?

存储管理的功能主要分为:内存分配、地址转换、存储保护和内存扩

充。

虚拟存储器能提供给用户一个比实际内存大得多的存储空间,使用户在编制程序时可以不必考虑存储空间的限制。

虚存的容量受两个条件约束:指令中地址场长度的限制、外存储器容量的限制。

3.10 什么是作业、作业步和进程?

作业是用户在一次算题过程中或一个事务处理中要求计算机系统所

做的集合。

一个作业是由一系列有序的作业步所组成。一个作业步运行的结果产生下一个作业步所需的文件。

进程可以看成是程序的一次执行,即是在指定内存区域的一组指令序列的执行过程。

3.11 处理器管理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大型通用系统中,可能数百个批处理作业存放在磁盘中,又有数百个终端用户与主机联接,如何从这些作业中挑选一些作业进入主存运行,又如何在主存各进程间分配处理器,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处理器管理就是用来解决此问题的。

3.12 什么是进程的同步和互斥?什么是临界区?

“同步”是指两个事件的发生存在某种时序上的关系,如果系统中有

若干个进程要共同完成某一任务,那么它们相互之间必须协调配合。

“互斥”是指当多个进程要求共享系统中某些硬件或软件资源,而这

些资源却又要求排它性使用时,这样往往引起由于多个进程竞争同

一资源使运行结果出现问题。

如果在两个进程P1、P2中加入P、V操作后,可以实现对公用变量

count的互斥使用。其中P(s)、V(s)之间的程序段称为临界区。

3.15 进程间的通信可以由哪些方式进行?

低级通信方式:P-V操作。

高级通信方式:直接通信、信箱通信。

3.16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死锁的预防、避免和检测各有什么不

同?各举一种相应的方法。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有:1.所涉及的资源是非共享的;2.进程在等待新资源时,继续占用已分配到的资源;3.一个进程占有的资源

不能被别的进程强行抢占;4.一个进程获得的资源同时被另一个进

程所请求,从而形成一个进程的循环链。

死锁的预防是研究如何破坏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达到不使死锁发生地目的。死锁的避免与死锁的预防区别在于,死锁的

预防是严格破坏形成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使得死锁不在系统中出

现。预防方法之一,采用假脱机技术将非共享设备变成共享设备来

实现。

而死锁的避免并不严格限制必要条件的存在,因为必要条件存在并不一定产生死锁。而进程推进顺序不当,也可以导致系统发生死

锁,因此死锁的避免是考虑万一当死锁有可能出现时,就小心地避

免这种情况的最终发生。避免方法有采用相应的银行算法和方法。

死锁的检测和恢复,这是一种变通的方法,它允许死锁的发生,但能在适当时间检测出来,并设法进行恢复。利用化简进程-资源有

向图的方法来检测系统在某一特定状态时是否处于死锁状态。

3.17 通道、控制器和设备的各种不同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a)):控制器与设备是一一对应的,

当系统对某设备提出申请时,CPU将设备号及有关操作要求传递给

通道,由通道启动该设备,并完成对该设备的操作。

第二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b)):是一个控制器控制若干个设

备,只有当被申请的设备及相应的控制器均为空闲状态时才能启动。

第三种连接方式(书中图3.41(c)):是同道、控制器与设备交叉

连接,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但必须在相应的设备、控制器、同道

均为空闲时才能工作。

3.18 什么是“瓶颈”问题?引入缓冲区为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系统中的独占类型设备,只能由单个作业独占,这样使其他需要改

设备的进程由于等待设备而被阻塞,称为系统的“瓶颈”。

缓冲技术是指在内存中划出一个由n个单元组成的区域,称为缓冲

区,作为外部设备在进行数据传输时的暂存区。引入缓冲技术的根

本原因是CPU数据处理速度与设备传输数据速度不相匹配,利用缓

冲区来缓解其间的速度矛盾,减少瓶颈现象。

3.19 设备管理的功能是什么?怎样把一台物理设备虚拟为多台设备?

设备管理的功能:设备驱动程序;

即插即用;

通用即插即用;

集中、同一管理;添加硬件。

通过虚拟机软件,就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

3.20 什么是记录、文件、文件系统?

记录:文件由若干个记录组成,每一个记录是一些相关信息的集合。

文件:在逻辑上具有完整意义的数据或字符序列的集合。

文件系统:负责存取和管理文件的机构,又称为文件管理系统。3.21 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有何区别?文件的存储方式与文件的存

取有何关系?

文件的逻辑结构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到的文件面貌,也就是它的记录

结构。文件的物理结构是指一个逻辑文件在外存储器上的存放形式。

各种文件应用场合不同,对文件的存取要求也就不同,对应不同的

存取方式,对文件的物理结构即存储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3.22 什么是文件目录?有几种目录结构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为了便于对文件进行存取和管理,所有计算机系统都设置一个文件目

录,每个文件目录中都有一个表目,存放描述该文件的有关信息。

通常有一级目录、二级目录和多级目录结构。

一级目录:把系统中所有文件都建立在一张目录表中,整个目录结构

是一个线性表,所以查找的时间会增加,不允许用户对不同的文件取

相同的名字,主要用于单用户的操作系统中。

二级目录:在主目录文件中每一个用户有一个表目,指出各用户文件

目录的所在位置,而各用户文件目录才指出其所属各具体文件的描述

信息,不同用户的文件可以起相同的名字。

多级目录:是树形结构,每一个结点出来的分支可以是文件,也可以

是下一级,在一定时间内以某一级目录作为当前目录,用户只需从“当

前目录”查看即可。

3.23 文件的共享与安全保密问题如何解决?

共享的实现:通过文件路径实现共享;

通过联接实现共享。

保密问题的解决:采用存取控制矩阵方法;

采用按用户分类的存取控制的方法;

采用口令设置。

3.24 什么是文件操作指令?每个命令的具体功能是什么?

文件操作指令:是指文件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一系列操作使用命令,其

中最基本的命令是查询文件目录。

建立文件:当用户需要将其信息作为文件保存时,向系统提出建立文

件指令,系统按照用户提供的参数为该文件建立一个表

目,放入相应的文件目录中。

打开文件:当用户需要访问文件中某个记录时,首先要进行打开文件

操作,此时系统将欲访问的文件表目从目录文件调入活

动文件表中。

读文件:把文件中相关的记录从外存储器的文件区中读入主存用户工作区中。

写文件:把用户要求插入、增加或删除的记录写入文件区相应位置。

关闭文件:文件暂时不用时,必须将它

3.26 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你所使

用过的接口形式。

通常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两种接口:一类是程序接口;另一类是作业

控制方面的接口。

程序一级接口是由一组系统调用命令组成,它是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

的各种服务,以子程序的形式供用户在程序中调用。当程序执行该系

统调用命令时便暂时中断当前执行的程序去执行该系统调用命令子

程序,完成后自动返回当前执行程序。

作业控制方面的接口与操作系统的类型有关。在批处理系统中,当用

户一旦提交了作业,就无法对作业的运行作更多的控制,因此用户必

须事先用该操作系统提供的作业控制语言告诉操作系统对进程的运

行意图、资源的需求以及一旦出现问题作何种选择等。对于分时系统,则提供一组操作命令,通常称为语言命令,它采用人机交互回话方式

来控制作业的运行。我所使用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用户通过

键盘操作,也可以在多窗口图形化环境中通过鼠标器选择各种操作。

第四章

4.1 试比较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说明两者的异同。

文件管理系统:数据以文件的形式可以长期保留在外存上反复使用;

文件管理系统对文件进行统一管理,它提供各种例行程序对文件进

行查询、修改、插入、删除等操作;文件由记录组成,记录是数据

存取的基本单位;一个文件对应一个或几个程序;由于各个应用程

序各自建立自己的数据文件,因此各文件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

项,造成数据冗余。

数据库系统:它把所有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数据汇集起来,以记录为

单位存储,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下使用,因此数据库中

的数据是集成的,每个用户享用其中的一部分。

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的描述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各数据

记录之间的联系,这是数据库系统和传统的文件系统的根本区别。

4.2说明三种数据模型的结构特点。

(1)层次模型

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层次模型。这种

数据模型具有层次清楚、容易理解等优点。在层次模型中每一个结

点表示实体集,指向结点的指针表示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两个

结点间的关系只能是1——m关系,但对于m——m关系就不能直

接用层次模型来表示,必须设法将其分解为两个1——m关系,这

是层次模型的局限性。

(2)网状模型

如果实体及实体之间的联系组成的结构为一“有向图”,则称为网

状模型。网状模型的特点为:可以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至少

有一个结点有多于一个父结点。

(3)关系模型

用表格形式表示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称为关系模型。它是以

关系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是用结点来表示实体,用指针表示实体间的联系,而关系模

型中存放的数据一部分为实体本身的属性,另一部分是实体之间的

联系。

4.3数据库系统的三级结构模式各起什么作用?

(1)用户级

又称为外模式,这是从各个用户角度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因

此也称为用户视图。每个用户获准使用的部分数据称为子模

式,这部分数据的逻辑结构称为局部逻辑结构。

(2)概念级

又称概念模式,这是DBA看到的数据库,称为DBA视图。他是

所有用户视图的一个最小集合,是对数据库整体逻辑的描述,

故称为整体逻辑结构。

(3)物理级

又称内模式,是系统管理员对数据进行的物理组织,称为系统

程序员视图,也称为数据的存储结构。

4.4试说明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各完成什么工作。

主要步骤:

(1)需求分析

(2)逻辑设计

(3)物理设计

(4)应用程序设计及测试

(5)性能测试及企业确认

(6)装配数据库

各部分的工作:

需求分析部分是在对被设计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应

关系的描述形式,它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而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部分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系统描述形式转换成与

选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适应的数据模型。

4.5解释下列名词

(1)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系统是研究如何妥善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数据的计算

机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

员、用户等构成的人机系统。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是指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组

成部分。

(3)关系、元祖、域

设D1,D2,···,D n为任意集合,D1,D2,···,D n笛

卡尔积为D1*D2*···*D n={(d1,d2,···,d n)|d i∈D i,

i=1,2,,···,n}。笛卡尔积的一个子集R称之为定义在

D1,D2,···,D n上的关系。D1,D2,···,D n称为R的

域,(d1,d2,···,d n)称为一个n-元祖。

(4)关键字、候选关键字、主关键字

关键字是指在一个关系中,有些属性能唯一地识别的元组。

具有唯一标识关系中元祖的属性或最小属性组,称为该关系的

候选关键字。

在一个关系中如果只有一个候选关键字,那么该候选关键字就

指定为该关系的主关键字。

(5)关系模式

一个关系的属性名表,即二维表的框架称为关系模式,记为

REL(A1,A2,···,A n)

其中REL为关系名,A1,A2,···,A n为属性名。

(6)关系模型

又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一个关系模型可以由多个关系模式组

成。

(7)关系数据库

对应于一个关系模型的全部关系的集合称为关系数据库。

4.6总结关系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概念单一。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实体和各类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对数据的检索结

果也是关系。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具有更高的数据独

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缺点

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导致查询效率往往不如非关系数据模型。为提高性能,必须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优化。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

第五章

5.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分三个阶段

(1)远程终端计算机通信网。

特点:远程终端计算机通信网是以单个主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通

信网,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软件资源,称为第

一代计算机网络。

(2)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特点:分组交换网是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主机和终端为外围构

成用户资源子网,因此它不仅可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而且还可

共享用户子网中的硬、软件资源,称为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3)网络互联和网络层次协议

特点:为了实现网络互联,采用分层的方法将这庞大复杂的过

程分解才若干个较小的局部问题。

5.2何谓通信子网、资源子网?它们相互间有何关系?

从网络逻辑功能角度来看,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通信子网:

处于网络的内层,由网络中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其他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只用做信息交换的计算机组成,负责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资源子网:

处于网络的外围,由主机系统、终端、终端控制器、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关系:

主机系统是资源子网在主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高速通信线路与通信子网的通信控制处理机相连接。

5.3分组交换的要点的是什么?有何优点?

网络的工作过程为:当主机H1要向另一主机老H2发送数据(报文)时,首先将数据划分成若干个等长的分组,然后将这些分组一个接一个地发往里与H1相联的结点A,当A接到分组后,先放入缓冲区,再按一定的路由算法确定该分组下一步将发往哪个结点,如此一个结点一个结点传递,直到最终目的H2。

优点:分组交换网可以容许很多主机同时进行通信,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

5.4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有几种?试说明其中两种分类方式。

分类方式有,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按网络交换功能分类、通信性能分类、以及使用范围分类等。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联的构形,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其信道的访问技术,利用率以及信息的延迟、吞吐量、设备开销各不相同,因此分别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场合。

网络的作用范围即网络中各结点分布的地理范围,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可以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5.5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试说明几种常用拓扑结构的特点。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联的构形,不同拓扑结构

的网络其信道的访问技术,利用率以及信息的延迟、吞吐量、设备

开销各不相同,因此分别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场合。常用的网络拓扑

结构有星形、总线形、环形、网状及层次形几种。

星形网:

它管理网中所有的通道,所以路径选择技术较简单,但它必须具有

很高的可靠性,较强的计算能力,一旦中央交换结点机发生了故障,那么整个网络就无法工作。

环形网:

整个网络采用同一传输介质,使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中各工作站之间

广播式传输。缺点是一个工作站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环路工作瘫痪,此外要在环上增加或删除一个工作站要断开环路,中断网络的正常

工作。

总线网:

使用广播式传输方式,大多数使用竞争的方法来使用网络的传输介

质。

5.6何谓广播式传输与点到点传输?各有什么特点?

所谓广播式传送,即所有主机共享一条信道,某主机发出的数据,所有的其他主机都能收到。由于信道共享,必然会引起访问冲突,为了解决访问控制问题,常采用令牌控制技术。

点到点传输,网由于网状的结构复杂状结构式典型的点到点拓扑,网络中每两台主机或主机与结点交换机之间都存在一条物理信道,实现主机之间的直接通信。所以没有信道竞争和信道控制问题,但每一结点有多条链路,到达一个结点的信息必须经过选择计算,才能决定它继续传输的路径。

5.7何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有何优点?

何谓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是把网络应用程序分为两部分,称为前端和后端。前端程序装载在客户机上,它负责执行客户要求服务的可执行程序,并将服务器返回的内容反馈给客户;后端程序装载在服务器上,在服务器上运行着繁重的数据处理程序,为多个客户并发地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它还具有并发控制、保证数据完整等功能。

优点:在服务器的应用中,应用程序和数据都集中在共享文件服务器上,当用户需要服务时,相应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文件就整个地从文件服务器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上,这样如果大量用户要求类似服务,将会灾难性地增加网络的通信量。现在由于服务器能集中处理用户要求

的服务,从而使得具有慢速计算机的用户可利用共享服务器提供高速运算能力。

5.8网络分层协议分层处理的优点是什么?简单说明OSI各层协议的功

能。

计算机网络协议采用层次结构有以下好处:

(1)各层之间是互相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由于结构上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各自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使标准化工作。

OSI各层协议的功能:

(1)物理层主要实现在传输媒体上传输各种数据的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相邻两个结点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3)网络层网络层的任务是按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选择通过网络的合适路径和交换结点,使分组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

到目的站,这称为网络层的寻址功能。

(4)传送层它为会话层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的可能性。

(5)会话层会话层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面向用户的连接服务,它结合会话用户之间的对话和活动提供组织和同步必要的

手段,以便对数据的传送提供控制和管理。

(6)表示层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语法表示问题,另外还负责信息加密和解密等数据安全保密问题。

(7)应用层应用层直接为用户应用服务,它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并负责用户信息的语义表示,完成一

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因此它为用

户提供了一个窗口,使用户能在OSI环境下工作。

5.9网络互联有何实际意义?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网络互联可以实现院距离的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为:

(1)在网络之间要提供一条连接的链路。至少应当有一条在物理上连接的链路以及对这条链路的控制规程。

(2)在不同网络的进程之间提供合适的路由以及交换数据。

(3)在提供各种服务是,应尽可能不要对互联在一起的网络的体系结构进行修改。

5.10中继系统有哪几类?请进行比较。

(1)转发器不能控制和分析信息,也不具备网络管理功能,只是简单地接受数据帧逐一再生发大信号,然后把数据发往更

远的网络结点。

(2)网桥它在OSI的数据链路层连接局域网。只能连接具有相同介质访问控制层的网络。不区分高层协议,也不对这些协

议进行解释,如同根本不知道高层协议的存在。

(3)路由器除了提供桥接功能外,还提供复杂的路径控制和管理。网桥常用于局域网点到点的互联,而路由器则可用于建

立巨大的、复杂的互联网。

(4)网关网关是用来连接两类不相似的网络,并实现在不同类型网络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

5.11何谓因特网?你在因特网上是否工作过?

因特网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网上发布作业算是在因特网上工作吧!

5.12何谓TCP/IP?它与OSI的异同是什么?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IP是网际协议。TCP/IP是一组计算机通信协议的集合。

与OSI的异同:

TCP/IP也采用分层模式,但它是由四个层次组成:应用层、传输层、网间网层、网络接口层。它们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在传输层中二者定义了相似的功能。但是,二者在层次划分与使用的协议上,有很大区别。

5.13因特网地址与域名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关系?

因特网地址和域名系统都是用来标示网上的计算机。

因特网又称为IP地址,用一组数字标示网上的计算机。

由于IP地址太抽象难于记忆和理解,为了向一般用户提供一种直观的主机标示符,TCP/IP专门设计了一种字符型的主机名字机制,即域名系统。

因特网地址和域名系统里的地址存在着映射关系。

5.14试叙述你了解的信息高速公路含义,它与因特网的关系是什么?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是指覆盖国家、地区以至全球的一个高速、综合。交互式的信息网络,以及为使这样一个网络能有效运行的各项配套设施与环境。

因特网是传统的计算机联网技术,而信息高速公路是最新的计算机联网技术。但因特网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原形,后者需要更高速、高容量、高处理能力的通信与计算机硬软件设施。

第六章

6.1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软件生命周期为什么要划分成阶段?应怎样来划分阶段?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文档编写?

在运用工程的方法来进行软件开发时,必须遵守一些工程性的基本原则:分解、计划、规范。相应的软件工程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软件周期的划分,这要求在时间上进行分解,即将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的分阶段的任务。这也有利于降低软件开发的难度。

一般来说,软件从产生、发展到淘汰要经历定义、开发和维护三大阶段。具体地来说,即定义阶段的可行性论证与开发计划、需求分析,开发阶段的概要计、详细设计和编码,维护阶段的测试、运行维护。

强调文档的编制是因为它有以下主要作用:

a.作为开发人员在一定阶段内承担任务的工作结果和结束标志。

b.向管理人员提供软件开发工作的进展情况,白软件开发过程中的

一些“不可见”的事物转换成“可见”的文字资料,以便管理人

员在各个阶段检查开发计划的实施情况,使之能够对工作结果进

行清晰的审计。

c.记录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信息,以便协调工作,并作为下一阶段工

作的基础。

d.提供有关软件维护、培训、流通和运行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

开发人员、操作人员和用户之间的工作了解。

e.向未来用户介绍软件的功能和能力,使之能判断该软件能否适合

使用者使用。

(2)什么是模块的内聚和耦合?它们与软件的可移植性、软件结构有什么关系?

内聚是对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联程度的度量。

越松散的耦合越紧密的内聚越有利于软件的可移植,软件的结构性越好。

(3)什么是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应该由软件开发者还是用户来进行确认测试?为什么?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它把程序看成是一个

黑盒子,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对程序的接

口进行测试,即检查程序是否能使当地接收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

的输出数据。

白盒测试是把程序看成是一个透明的盒子,也就是完全了解程序

的结构和处理过程。

软件测试工作不应有开发软件的个人或小组承担,用户可以参与,

但更主要的是应该由其他懂软件工程的人员来测试。统计显示开

发者发现自己错误的概率很小。

(4)软件的可维护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维护性?

通常影响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为系统的大小、系统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措施:

使用有可维护性的程序设计语言、及时更新文档、使用先进技术

和工具、明确软件质量目标、明确质量保证工作。

(5)软件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保证软件产品质量?

在高层模型中,质量因素由八个元素组成:

正确性、可靠性、效率、安全性、可使用性、可维护性、灵活性、连接性。

可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软件的质量:

技术审查、管理复审、测试。

(6)面向对象方法与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有什么区别?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面向对象方法的本质是强调从客观世界中固有的事物出发来构造系统,即面向对象。结构化方法主要是面向过程的,也就是在分析设计时更多地从过程处理的角度进行。

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

1. 开闭原则

2. 依赖倒转原则

3. 里氏代换原则

4. 合成/聚合复用原则

5. 迪米特原则

6. 接口隔离原则

重庆邮电大学-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耿道渠)

《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顺序表的操作 班级学号姓名 第9 周星期 2 、5,6 节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顺序表结构的实现方式; 2、掌握顺序表常用算法的实现; 3、熟悉利用顺序表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 4、参照给定的顺序表的程序样例,验证给出的顺序表的常见算法,领会顺序表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二、实验内容: 1、设计一个静态数组存储结构的顺序表,要求编程实现如下任务:(1)建立一个顺序表,首先依次输人整数数据元素(个数根据需要键盘给定)。 (2)删除指定位置的数据元素(指定元素位置通过键盘输入),再依次显示删除后的顺序表中的数据元素。 (3)查找指定数据的数据元素(指定数据由键盘输入),若找到则显示位置,若没有找到则显示0。 2、使用顺序表实现一个电话本的管理程序,电话本中的每条记录包括学号、姓名、手机号码和固定电话四项。要求实现菜单、初始化、添加、删除和显示等功能。 三、实验结果:

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次编写C++,感觉力不从心,回去多看看PPT。

五、实验心得体会: 对顺序表的一些常用语句不熟悉,对顺序表的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以后要加强练习 附:源程序(自行编写或修改的程序。若为修改程序请注明修改部分的功能,若为书上实例则可不附。)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SIZE 20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num; typedef struct { string student_number; string name; string tel; string home_phone; int id; } TEL; void shuaxin(TEL *); void delet(TEL *);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学时数:40 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C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学时) 1)C程序设计(4学时) (1)C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2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时)。 2)数据结构(20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2学时); c.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学时); d.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学时); e.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1学时)。

西电《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大作业答案解析

说明 每个实验题目含有一个main函数和一些函数,与实验题目相关的基本运算的函数定义和main函数定义的代码在附录以及对应的文件夹中给出,供上机实验参考使用。对于每个题目,只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设计算法,补充函数定义,然后对程序进行编译、调试。

实验一线性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线性表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线性表的基本运算 3.能够利用线性表的基本运算完成线性表应用的运算 二、实验内容 1.设有一个线性表E={e1, e2, … , e n-1, e n},设计一个算法,将线性表逆置,即使元素排列次序颠倒过来,成为逆线性表E’={ e n , e n-1 , … , e2 , e1 },要求逆线性表占用原线性表空间,并且用顺序表和单链表两种方法表示,分别用两个程序来完成。(文件夹:顺序表逆置、单链表逆置) 2.已知由不具有头结点的单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中,含有三类字符的数据元素(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试编写算法构造三个以循环链表表示的线性表,使每个表中只含有同一类的字符,且利用原表中的结点空间,头结点可另辟空间。(文件夹:分解单链表) 实验二栈和队列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栈和队列的顺序和链式存储结构 2.掌握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 3.能够利用栈和队列的基本运算完成栈和队列应用的运算 二、实验内容 1.设单链表中存放有n个字符,试编写算法,判断该字符串是否有中心对称的关系,例如xyzzyx是中心对称的字符串。(提示:将单链表中的一半字符先依次进栈,然后依次出栈与单链表中的另一半字符进行比较。)(文件夹:判字符串中心对称) 2.假设以数组sequ[m]存放循环队列的元素,同时设变量rear和quelen 分别指示循环队列中队尾元素的位置和内含元素的个数。编写实现该循环队列的入队和出队操作的算法。 提示:队空的条件:sq->quelen==0;队满的条件:sq->quelen==m。(文件夹:循环队列)实验三串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串的顺序存储结构 2.掌握串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 1.串采用顺序存储结构,编写朴素模式匹配算法,查找在串中是否存在给定的子串。(文件夹:模式匹配) 2.若S是一个采用顺序结构存储的串,利用C的库函数strlen和strcpy(或strncpy)编写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 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 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 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 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1.2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事实性。 2.等级性。 3.可压缩性。 4.可扩散性。 5.可传输性。 6.共享性。 7.增值性和再生性。 8.转换性。 1.3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具有记忆的能力。 3.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1.5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人员 2.数据 3.设备 4.程序 5.规程 1.6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所必须的数据。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8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 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 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 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 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 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 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 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 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序设计进入成熟期。 第二章 2.1 什么是数据结构?它对算法有什么影响? 数据结构是指同一数据对象中各数据元素间存在的关系。 对算法是影响:算法的实现必须借助程序设计语言中提供的数据类型及其运算。一个算法的效率往往与数据的表达形式有关,因此数据结构的选择对数据处理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基本部分,它对程序的质量影响很大。 2.2何谓算法?它与程序有何区别? 广义地说,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就称为“算法”。计算机算法是通过计算机能执行的算法语言来表达的。 和程序的区别:一个程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数据的描述,即数据结构。 (2)、对操作的描述,即算法。 所以算法是程序的一个要素。 2.3 何谓频度,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说明其含义。 频度:在某个算法中某个语句被重复执行的次数就是此语句的频度。 时间复杂度:是用来估算一个算法的执行时间的量,以算法中频度最大的语句来度量。 空间复杂度:指在算法中所需的辅助空间的单元,而不包括问题的原始数据占用的空间。 2.6 数据的存储结构主要有哪两种?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数据的存储结构:向量和链表。 本质区别: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40 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先修课程:《C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 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 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学时) 1)C程序设计(4学时) (1)C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2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学时)。 2)数据结构(20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2学时); c.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学时);

d.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学时); e.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1学时)。 (3)非线性数据结构(5学时):了解典型非线性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存储和访问方式。 a.理解二叉树、满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的概念及基本性质(1学时); b.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树和二叉树的转换方法(2学时); c.理解图的基本概念及性质,掌握图的邻接矩阵、邻接图存储方式(2学时)。 (4)结构查找和排序(4学时):理解查找和排序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种查找(顺序、二分、分块)和三种排序(简单插入,简单选择和冒泡)方法和实现。 3)操作系统(8学时) (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学时):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发展的历 程和现代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2)处理机管理(4学时);理解进程、进程的状态、描述方式、进程控制的手段, 进程的同步和互斥,进程通信和死锁等基本概念,理解进程调度的相关方法。 (3)作业管理(2学时):理解作业、作业的状态、描述方式、作业控制的手段,等 基本概念,理解作业调度的相关方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应该理解一个用户作业提交给计算机之后,操作系统控制计算机来执行该用户作业的基本流程。 2、实验安排(8学时) 共设置5组实验,分为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上机实验包括两个实验,课外实验包括3个实验,详细实验内容见实验教学大纲。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最后成绩构成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 实验部分的考核包含上机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成绩采用实验出勤、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程序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给出。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教材 《软件技术基础》,黄迪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参考资料

电子科技大学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4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标准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软件技术基础实验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一、实验室名称:校公共机房 二、实验项目名称:二叉树和哈夫曼树 三、实验学时:4学时 四、实验原理: 使用VS2010等C语言集成开发环境(IDE),在微型计算机上对程序进行编辑、编译、连接与运行。通过上机练习掌握二叉树的建立、插入删除,遍历等方法和过程,掌握递归函数在二叉树建立,遍历中的应用,掌握哈夫曼树的最小路径和建立过程。 五、实验目的: 1.熟练二叉树和哈夫曼树的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 2.掌握课程平台使用方法。 六、实验内容: 上机完成所有函数,编程实验,调试运行程序并完成报告。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硬件要求:普通pc机,1G内存,100G硬盘空间即可。 软件要求:Windows 7,包括C编译器的IDE。 八、实验步骤、实验编程与运行结果: 下面建立该二叉树并展示输出结果: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bnode

{ int data; struct bnode *lc,*rc; }; struct bnode* create() { struct bnode *tree=NULL; char ch; ch=getchar(); if(ch=='_') tree=NULL; else { tree=(struct bnode *)malloc(sizeof(struct bnode)); tree->data=ch; tree->lc=create(); tree->rc=create(); } return tree; } //先序遍历(根左右)--递归 int preorder(struct bnode *root) { putchar(root->data); if(root->lc!=NULL) preorder(root->lc); if(root->rc!=NULL) preorder(root->rc); } //中序遍历--递归 int inorder(struct bnode *root) { if(root->lc!=NULL) inorder(root->lc); putchar(root->data); if(root->rc!=NULL) inorder(root->rc); } //后序遍历--递归 int postorder(struct bnode *root) { if(root->lc!=NULL) postorder(root->lc); if(root->rc!=NULL)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沈被娜课后习题答案较全

第一章信息与计算机 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 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 事实性。 2. 等级性。 3. 可压缩性。 4. 可扩散性。 5. 可传输性。 6. 共享性。 7. 增值性和再生性。 8. 转换性。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 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 具有记忆的能力。 3. 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 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 人员 2. 数据 3. 设备4. 程序 5. 规程 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

所必须的数据。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 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 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 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 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 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序设计进入成熟期。 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包含那几项 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 1. “媒体”的概念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信息存储的实体,其二是表现信

软件技术基础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 1.如何理解虚拟机的概念? 答:虚拟机就是在裸机上扩展一层软件,将硬件实现细节隐藏起来,使用户能够更方便、更灵活使用的计算机。 2.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答:多道程序设计就是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主要优点: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3.试述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并比较它们的区别。 答:分时系统是指能够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系统。实时系统是指能够及时响应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并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该事件处理的系统。实时系统对系统响应速度要求更高,可靠性要求更高。(或者说明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各自特点) 4.一般从哪几方面对操作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1)可靠性 2)方便性 3)效率 4)可维护性 5)可移植性 5.试说出几种你所熟悉的操作系统名称,并说明其特征。 答:Linux特征: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备独立性,系统安全性能高,良好的可移植性。 Windows特征:支持多用户、多任务,具有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强大的内存管理功能,可靠性高,操作简单。 6.根据你试用计算机系统的经验,说明操作系统的作用。 答: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有效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方便可扩展的工作环境,从而起到连接计算机和用户的接口作用。 7.如何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答:用于管理网络通信和共享资源,协调各主机上任务的运行,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有效的网络接口,包括网络管理、通信、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多种网络应用服务。 8.如何理解进程的概念?进程与程序的区别是什么?进程与作业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进程是一个可以并发执行的程序或程序段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执行过程,他是系统分配资源的基本单位。 区别:1)经常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执行程序的动态过程,它因创建而产生,因调度而执行,因撤销而消亡。而程序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进程运行的静态文本。 2)进程能真实地描述并发执行,且具有并发性,而程序没有。 3)一个进程可以执行一个或多个程序。 4)程序可以作为一种软件资源长期保持着,而进程则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暂时的,是动态地产生和终止的,它不具有存储性。 作业和进程的联系两者静态描述的结构相似,作业是由程序,数据和JCB组成,进程是由程序或程序段,数据,PCB组成。区别:作业是用户向计算机提交任务实体,而进程是完成用户任务的执行实体;一个作业可由多个进程组成,且必须至少有一个进程。作业一般用于批处理系统中,而进程用在所有多道系统中。 9.理解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和发生状态转换的原因。 答: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分别执行状态,就绪状态和等待状态。简单来说是由于CPU以及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Word版

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实验目的 1. 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并学会上机调试。 2. 熟悉Huffman编码源程序,并构造Huffman树。 实验内容 1.试设计一算法,从包括n个元素的数组中,求最大和最小元素,并使得当n 个元素为有序排列时,元素之间的比较次数仅为n-1次。 2.在给出的Huffman编码源程序基础上,要求画出Huffman树,求出与等长编 码相比时的压缩比。 实验要求 1.根据实验内容编写算法,并用 C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2. 将所编程序在计算机上调试通过,并全面测试。 实验结果 1.以一个含有8个元素的一维数组{1,2,3,5,7,8,9,12}为例,设计程序如下: #include int maxArray(int x ,int y); int minArray(int x ,int y); int main(void) { int i = 0 ; int array[8]={ 1,2,3,5,7,8,9,12} ; printf; do { scanf("%d",&array[i]); i++; } while(i < 8); int maxTemp = array[0]; int minTemp = array[0]; int maxIndex = 0; int minIndex = 0; for(i=1;i<8;i++)

maxTemp = maxArray(array[i] , maxTemp); minTemp = minArray(array[i] , minTemp); } for(i=0;i<8;i++) { if (maxTemp == array[i]) { maxIndex = i; } if (minTemp == array[i]) { minIndex = i; } } printf; return 0; } 运行结果如下: 2.Huffman编码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unsigned int weight; //结点权值 unsigned int parent,lchild,rchild; //结点的父指针,左右孩子指针 }HTNode,*HuffmanTre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哈夫曼树 typedef char **HuffmanCode; //动态分配数组存储哈夫曼编码表 void CreateHuffmanTree(HuffmanTree &,unsigned int*,int ); //生成哈夫曼树 void HuffmanCoding(HuffmanTree,HuffmanCode &,int ); //对哈夫曼树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第三版)沈被娜 课后习题答案较全

第一章信息与计算机 1.1 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在何处? 信息定义之一: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客观实体、现象、关系进行描述的数据。信息定义之二:信息是经过加工后并对实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 与数据的区别和联系:数据定义:数据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实体或事物的属性值,即指人们听到的事实和看到的景象。我们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即得到人们需要的信息。信息和数据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1.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2.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数据。 3. 信息是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1.2 信息有哪些基本属性? 信息的基本属性有: 1. 事实性。 2. 等级性。 3. 可压缩性。 4. 可扩散性。 5. 可传输性。 6. 共享性。 7. 增值性和再生性。 8. 转换性。 1.3 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计算机最主要的特点是: 1. 高速自动的操作功能。 2. 具有记忆的能力。 3. 可以进行各种逻辑判断。 4. 精确高速的计算能力。 1.5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括哪几部分? 目前最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学说认为由五部分组成: 1. 人员 2. 数据 3. 设备 4. 程序 5. 规程 1.6 什么是计算机硬件?什么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泛指实际存在的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本身及其外围设备。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主机、外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微机的系统总线。 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它时所必须的数据。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8 软件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它与硬件的关系如何? 第一阶段:高级语言阶段特点:这一时期,编译技术代表了整个软件技术,软件工作者追求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方面表现能力强的高级语言。但在这一时期内,编译系统主要是靠手工编制,自动化程度很低。硬件关系:此时期计算机的硬件要求仅能用机器指令来编制可运行的程序。 第二阶段:结构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在程序的正确性方面,提出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使程序的可靠性提高了。程序设计方法论方面,提出由顶向下法和自底向上法。使程序模块化,使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的思维统一起来了。出现了软件生产管理。硬件关系:磁盘问世,操作系统发展,非数值计算应用发展,通信设备完善,网络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等使软件复杂性增加产生软件危机,在此背景下发展了软件技术。 第三阶段:自动程序设计阶段特点:向集成化、一体化发展。出现了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基本方法进一步改进。硬件关系: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及高分辨率终端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研究的发展,使程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资料

软件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3000840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类(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数: 40学分数: 2.5 开课学期:第4 学期 先修课程: 《C 语言》 考核方式:笔试(闭卷) 执笔者:沈晓峰编写日期:2015 年3月审核人(教学副院长):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课程类别:学科拓展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针对工科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的基本素质,基本方法和设计理念。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课程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相关实验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软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课堂理论教学要求和学时安排(32 学时) 1) C 程序设计(4 学时) (1)C 语言回顾,指针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和使用( 2 学时)。 (2)结构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2 学时)。 2)数据结构(20 学时) (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2 学时):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线性和非线性结构的概念。 (2)线性数据结构(9 学时):理解表、栈、队列等线性数据结构的概念,存储方式及基于不同存储方式的相关操作的实现方法。 a. 理解表的概念及顺序表的存储特点,掌握其创建、插入、删除等实现方法(2 学时); b. 掌握单链表、双链表、循环链表的创建、插入、删除方法( 2 学时); c. 理解栈的概念及结构特点,掌握顺序栈及链栈的出栈、入栈操作的实现方法 (2 学时); d. 理解队列的概念及特点,掌握顺序、循环队列的创建、出队、入队、判空、判满等操作。掌握链 队列的创建及出队、入队(2 学时); e. 理解数组的概念及二维数组的存放方式,掌握对称矩阵及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方法 (1 学时)。

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实验报告 专业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 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编

【实验报告】

I 实验要求 1.每次实验中有若干习题,每个学生至少应该完成其中的两道习题。 2.上机之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预先编好程序,经过人工检查无误后,才能上机,以提高上机效率。 3.独立上机输入和调试自己所编的程序,切忌抄袭、拷贝他人程序。 4.上机结束后,应整理出实验报告。书写实验报告时,重点放在调试过程和小节部分,总结出本次实验中的得与失,以达到巩固课堂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的目的。 实验一线性表 【实验目的】 1.熟悉VC环境,学习如何使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的两种存储结构。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进一步理解线性表的基本概念,熟练运用C语言实现线性表基本操作。 3.熟练掌握线性表的综合应用问题。 【实验内容】 必做: 1.一个线性表有n个元素(n

《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报告本1

(封面) 上海建桥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 实验报告本 20 11 年3月15 日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目录

上海建桥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类型:验证/ 设计/ 综合 实验名称: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系别:艺术系专业:视觉传达班级:三班学号:10B05060324 姓名:顾雯茵 同组人姓名: 指导老师: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2011年 3 月15 日 实验报告日期:2011年3月15日 报告退发( 订正、重做): 成绩: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实验名称: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字体、段落格式、首字下沉、中文版式、分栏的设置; 2.掌握查找与替换、项目符号和编号、边框和底纹的设置; 3.掌握表格插入和设置; 4.掌握图片、图形、艺术字、文本框的插入、编辑及混排设置; 5.掌握公式、水印、页眉和页脚的插入及编辑方法; 6.掌握页面设置方法。

三、实验环境(所使用的平台和相关软件) (1)中文WindowXP操作系统 (2)中文Word2003应用软件 (3)中文实验配套材料配套 四、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具体描述) 实验(1) 打开配套文件Word-Lx1.doc,按下列要求操作,并将结果以原文件名保存。 (1) 插入标题,内容见样张,其中大字:华文琥珀,72磅,空心,阴影;小字:华文云 彩,60,金色底纹,双行合一。 (2) 正文为小四号,第一段添加蓝色小3号项目符号;其余各行,首行缩进2字符;如 样张分栏,第1栏宽4厘米,间距0.75厘米;文末段落首2字下沉,并设置灰-20% 底纹。 (3) 按样张,对文中相应段落添加绿色、3磅边框线。 (4) 把文中的半角逗号、句号,均改为全角。 (5) 按样张,利用制表位在文末输入相关文字(注意对齐方式,间距自定)。 实验(2) 打开配套文件Word-Lx3.doc,按下列要求操作,并将结果以原文件名保存。 (1) 按样张,将文本标题“网上阅读,日趋流行”转化为艺术字,艺术字式样为艺术字 库中第四行第一列;艺术字字体为楷体、36磅、加粗;艺术字高2.8厘米、宽7.5厘米,形状采用“波形2”;艺术字衬底为加上填充色为“雨后初晴”斜上过渡效果的“流程图:资料带”。 (2) 按样张,将正文各段首行缩进2字符,将第二段(网页成本极为便宜…最大区别还 在于能够“反馈”。)设置成1.7倍行距。 (3) 将正文中所有的“图书馆”都替换为楷体、红色、四号、粗斜、蓝色双下划线。 (4) 按样张,为第一段中的文字“印刷出版物”制作合并字符效果,字体:隶书,字号: 12。 (5) 取消第三段原有的分栏,并将第二、三段按样张分为三栏,其栏宽分别为8字符米、 10字符、14字符。 (6) 将第四、五段加上三维边框,框线的粗细为3磅,颜色为深红,并加上如样张所示 的编号。 (7) 按样张,在文末插入大小为30%的配套图片Examine.wmf。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含答案)

《操作系统》 选择题: (bs30)1. 分页式存储管理的主要特点是(B)。 (A) 要求作业全部同时装入内存(B) 不要求作业装入到内存的连续区域 (C) 要求扩充外存容量(D) 不要求处理缺页中断 (bs30)2.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D)。 (A)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 等待某一事件(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时间片用完 (bs30)3.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D)。 (A) 在实时系统中并发运行多个程序(B) 在分布系统工程中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 (C) 在一台处理机上同一时刻运行多个程序(D) 在一台处理机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 (bs29)2.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 A )。 (A) 时间片用完(B) 等待某一事件(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s29)4. 以下(D)不是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A) 高可靠性(B) 及时响应(C) 高效性(D) 通用性 (bs28)3. 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 A )。 (A) 可能存在同步或互斥关系(B) 一定存在同步关系 (C) 一定彼此独立无关(D) 一定存在互斥关系 (bs28)4. 以下的哪个特征不是分时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B)。 (A) 分时性(B) 独占性(C) 交互性(D) 多路性 (bs27)2. 以下(D)不是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 (A) 高可靠性(B) 及时响应(C) 中断管理(D) 独立性 (bs27)3. 若当前进程因时间片用完而让出处理机时,该进程应转变为(B)状态。 (A) 运行(B) 就绪(C) 等待(D) 完成 (bs26)3. 在多道程序设计系统中,处于后备状态的作业要经过(D)调度后才能真正执行。 (A) 作业调度(B) 作业调度和设备调度(C) 进程调度(D) 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bs25)1. 把高级语言的源程序翻译成二进制代码的过程称为:(A)。 (A) 编译(B) 连接(C) 运行(D) 重定位 (bs25)2. 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D)。 (A) 地址分配(B) 地址连接(C) 地址调用(D) 地址变换 (bs25)4.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最基本的特征是(A)。 (A) 动态性和并发性(B) 顺序性和可再现性 (C) 与程序的对应性(D) 执行过程的封闭性 (bs24)2. 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存储的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D)。 (A) 编译(B) 连接(C) 运行(D) 重定位 (bs24)3. SPOOLing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B)分配。 (A) 虚拟(B) 共享(C) 独占(D) 物理 (bs24)4. 允许用户把若干作业提交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D)。 (A) 分时操作系统(B) 实时操作系统 (C) 网络操作系统(D) 批处理操作系统 (bs24)5.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B)。 (A) 被选中占有处理机(B) 时间片用完 (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D) 等待某一事件 (bs23)2. 任何两个并发进程之间( D) (A) 一定存在互斥关系(B) 一定存在同步关系 (C) 一定彼此独立无关(D) 可能存在同步或互斥关系

电子科技大学20春《软件技术基础》在线作业3.doc

1.下列哪个不是线性结构()。 A.链表 B.队列 C.串 D.树 【参考答案】: D 2.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A.方便用户 B.提高内存利用率 C.方便用户和提高内存利用率 D.增加内存实际容量 【参考答案】: D 3.存储器的管理不能完成下述()功能。 A.虚拟存储 B.地址变换与重定位 C.内存分配与回收 D.进程调 度 【参考答案】: D 4.适用于飞行器及火炮发射的操作系统为()。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网络操作系统 D.分布式操作系统 【参考答案】: C 5.可以采取下列哪些预防措施防止死锁的产生()。 A.采用资源静态分配策略,破坏"部分分配"条件 B.允许进程剥夺使用其他进程占有的资源,从而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C.采用资源有序分配法,破坏"环路"条件 D.采用虚拟设备共享法 【参考答案】: D 6.下列哪些操作系统()。 A.DOS B.WINDOWS C.UNIX D.OFFICE 【参考答案】: ABC

7.进程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 A.互斥 B.异步 C.同步 D.并发 【参考答案】: AC 8.虚拟存储方式分为()。 A.分页存储管理 B.分段存储管理 C.段页式存储管理 D.虚拟外 设 【参考答案】: ABC 9.目前常用的高级通信方式有()。 A.消息缓冲通信 B.管道通信 C.信箱通信 D.直接通信 【参考答案】: ABC 10.双链表的基本节点一般由以下拿几部分组成(). A.头指针 B.数据 C.尾指针 D.头节点 【参考答案】: ABC 11.段的保护包括()。 A.地址越界保护 B.存取控制保护 C.动态保护 D.静态保护 【参考答案】: AB 12.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是()。 A.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B.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C.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D.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参考答案】: CD

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三

姓名:吴振国学号:2011019190006 上机实验三 题目一: 一、程序流程说明 (1)创建一个链栈,(2)编写输出,进栈出站函数,(3)编写主函数 二、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 #define LEN sizeof(node_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node_type; typedef struct { node_type *top; int length; }lstack_type; lstack_type *create_list(void) { lstack_type *p;

p=(lstack_type *)malloc(sizeof(lstack_type)); p->top=NULL; p->length=0; return(p); } void print(node_type *head) { node_type *p; printf("Now ,those records are:\n"); p=head; if(head!=NULL) { do{ printf("%4d",p->data); p=p->next; } while(p!=NULL); } } int push(lstack_type *lp, int x) { node_type *p; p=(node_type *)malloc(LEN);

if(p!=NULL) { p->data = x; p->next = lp->top; lp-> top = p; lp->length++; return(1); } else return(0); } int pop(lstack_type *lp) { node_type *p; int x; if(lp->top==NULL){ printf("stack is underflow"); return(0); } else{ x = lp->top->data; p = lp->top; lp->top = lp->top->next; lp->length--;

软件技术基础试题及答案

软件技术基础 系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数据结构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 三方面容。 2.当对一个线性表经常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宜采用存储结构;而经常进 行的是访问操作,而很少进行插入或删除操作时,则宜采用存储结构。 3.在线性结构中,首结点有个前驱结点,其余每个结点有且只有个前驱结点。 4.限定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在表的另一端进行删除的线性表称为;限定在表 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称为。 5.一个8阶的下三角矩阵B按行优先顺序压缩存储在一维数组中,则数组的大小应设 为。 6.按照二叉树的定义,具有3个结点的二叉树形态有种;具有65个结点的完全二叉 树其深度为 ; 深度为10的完全二叉树最多有个结点 7.在长度为n的顺序表的第i个位置上插入一个元素,元素的移动次数为;删除 第i个元素时,需要从前向后依次前移个元素。(1≤i≤n+1) 8.顺序存储结构的循环队列中,设front 和rear分别为队头和队尾指示器,该队列中能存放 的最大元素的个数为M AX-1,则判断队列为满的条件为,而判断队列为空的条件是。 9.设D={A,B,C,D,E},R={},结构(D,R)描述的数据 结构是。 10.系统出现死锁一定是同时保持了,,和 环路条件这四个必要条件。 11.操作系统通过记载、跟踪、控制进程的执行,它是进程存在的唯一 页脚

标志。作业调度程序是从处于状态的作业中选取一个作业并把它装入主存。12A.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一般可分为问题分析、、、和软件维护五个阶段。 ,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已知: int x; 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 int *p=&x; B. int *p=x; C. int p=&x; D. int *p=*x; 2.int a[ ]={1,2,3,4,5},b[5],*p; 则下列语句中不正确的语句是()。 A. p=b+1; B.p=&a[3]; C. p=a; D.b=a; 3.设有以下说明语句 struct node{ int a;float b;}; struct node node1,node2,*pnode; 则下列语句中正确是()。 A. node1=node2; B. pnode.a=10; C. return (node1+node2); D. scanf(“%d %f”,node1); 4.线性链表不具有的特点是()。 A. 可随机访问任一个结点B.不必事先估计所需存储空间大小 C. 插入与删除时不必移动元素D.所需空间与线性表长度成正比 5.若让元素1,2,3依次进栈,则出栈次序不可能出现()种情况。 A.3,2,1 B.2,1,3 C.3,1,2 D.1,3,2 6.有向图的邻接表中,顶点Vi的出度是()。 A. 依附于Vi的弧数 B.Vi链表中的邻接结点个数 C. Vi在表结点中出现的次数 D. Vi度的一半 7.某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一定是()的二叉树。 页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