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学生姓名:于昕瀛

学号:BC06430127

指导教师:郭明志

年级:06级

专业:对外汉语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文摘要

《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本论文从林黛玉和

薛宝钗这两个形象比较的角度入手,从对两人形象的相同、不同点,进行分析与比较,且通过详细分析“宝玉挨打”,薛林二人探病的场景,得出薛林贾这三人的爱情悲剧是有迹可循的,且身处那样一个封建家庭和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大的社会背景下,三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结果。

关键词薛宝钗林黛玉相同点不同点宝玉挨打

Abstract

"Dream of Red Mansions" describes the tragic love yu and yu and Yu & Mansions Marriage. Lin and chai from this paper that compared the two image angles, the image of the same from the two different poin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nd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gem beaten," Lin Xue two visiting the scene, too Xue Lin Jia from three of the love tragedy of this is tracked, and live like a feudal family and re-power, heavy money, re-feudal ethical code of the great social background, three of the love traged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Keywords C hai Lin the same point the differences gem beaten

目录

一、黛玉与宝钗的相同点 (5)

二、黛玉与宝钗的不同点 (6)

三、艺术评价与道德评价 (10)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形象比较

《红楼梦》不可置否的是一部悲剧小说,而在《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要数薛宝钗和林黛玉。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而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由两人相似的命运可以窥见,她们身上必定还有一些相似或不同的地方,才会导致二人最终同样的悲剧的命运。

一.黛玉与宝钗的相同之处

仔细分析,宝钗和黛玉出人意料有很多相同之点。

林黛玉,出身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同样,薛宝钗,出身于“贾、薛、王、史”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两人首先在家世上不分上下,均是出身世家的名门闺秀;其次,林黛玉清丽秀美,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而薛宝钗,娇艳脱俗,且肌骨莹润,恰似一朵春日中含苞未放而跃跃的艳牡丹。一个似有飞燕之姿,“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⑴一个恰拥杨妃之色,“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任是无情也动人,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⑵此二人均是世间少有的美人。就连贾府不可一世的王熙凤也不禁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再者,在大观园里,黛玉与宝钗的才情也如同她们的样貌一样,不可多得,技压群芳,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宝钗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在博学多识方面,黛玉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标新立异,拔得头筹。无论是黛玉的《葬花词》,还是宝钗的《螃蟹诗》,试问大观园中,再无第三人能与之相比;

而如此相似的两人,在与宝玉的姻缘上也有着相似的预示。《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

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而宝钗这厢也因薛夫人一句"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将宝钗与宝玉拴在了一起。一边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木石前盟”,一边是通灵宝玉与金锁的“金玉良缘”,无论是哪一边,都应该有个美满的结局,可因为两段不同的爱情中徘徊着一个相同的当事人,所以导致黛玉和宝钗最可悲的相似之处,一个是泪尽而逝,香消玉殒,一个是独守空闺,抱憾而生。如此风华绝代的两个女子,却如此相似的不得善终。

二.黛玉与宝钗的不同之处

其实,导致两人悲惨结局的的不只是两人那些外在的相似之处,两人在性格上的天壤之别,才是她们最终走向悲剧主要诱因。

林黛玉最为人知的就是她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从她作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在《葬花吟》中这样写道:

而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⑶

试问除林黛玉之外,怕是再无第二人会埋葬落花,泣不成声了

此外,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乱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句下句:“冷月葬花魂”。⑷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别情绪。她写的多是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可能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和性格方面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宝钗也患有自娘胎带来的一种热毒,需常年服用配置繁琐的“冷香丸”。可相较于黛玉的抑郁、“喜静不喜动,喜散不喜聚”的性格,宝钗的处事周到,温柔敦厚则显得更为大家所接受。所以大观园的儿女们虽都知道黛玉天性如此,对她不过分的苛求,可还是喜欢宝钗多余她,每次湘云来贾府总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抑郁的性格。

可其实,林黛玉天真率直,不谙世事、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她生性孤傲,和

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由于生活在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她有着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可她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老祖宗」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⑸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⑹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弱点即超常的自恋情绪,这是造成黛玉早亡悲剧的内在根源。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则是:外表冷漠,内心炽热。你看她《柳絮词》的结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⑺真是一副雄心勃勃的样子。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表面上“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但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温柔敦厚的仪范中掩盖的是“欲偿白帝”的野心。她熟谙世故,诚府极深。在对待贾宝玉的关系上,薛宝钗表面上温柔沉默,佯装不知有「金玉良缘」之事,实际上内心深处早就萌动着爱情。你看她看见袭人在为宝玉绣五色鸳鸯兜肚,就油然产生艳羡之心,终于情不自禁地拿起来替她代刺,这不是天机泄漏,爱情在爆发吗?所以,她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势得多,相较于宝钗的借他人之手成全自己,黛玉则是更为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

黛玉和宝钗不仅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有所差别,还表现在黛玉的追求自我价值的

实现,因此二人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产生分歧。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宝钗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所以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虽得了一个并列冠军,但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很是不甘心,所以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因此,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

其实薛林二人的形象最明显也是多次被拿来比较的是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宝玉挨打”⑻这一段。宝玉挨打,引起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李纨是想念贾珠,痛哭不已;凤姐是管家风范,指挥若定;袭人是强忍悲伤,悉心服侍。钗、黛的表现,尤其是作者用心之处。

先来看对宝钗来探病时的情景: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 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 "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 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

宝钗探伤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在不小心流露出对宝玉的关心时,有怕人知道的娇羞地头。宝钗在行为、语言上虽然有失误,说出了我们看着也“心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