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高晓声农村题材创作风格之比较3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9
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艺术之比较鲁迅与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位杰出作家,他们在小说创作方面都有着不俗的造诣和成就。
鲁迅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张爱玲则被誉为“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这两位文学巨匠的小说创作风格各有特点,在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比较鲁迅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艺术。
一、内容方面的比较鲁迅的小说创作内容多从中国社会和人性角度出发,关注弱势群体、贫苦百姓及其受压迫的生存状态,批判封建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
他的小说多具有强烈的社会意味和人性关怀,例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在创作上,鲁迅多运用夸张、讽刺、幽默的手法,以达到社会批判的效果。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内容则更多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状态,关注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和挣扎,对城市生活及现代文化的抨击和反思。
她的小说多情节曲折,人物复杂,多暗示和隐喻,例如《色戒》、《金锁记》等。
张爱玲多强调爱情主题,赋予女性情感世界新的表达形式,以达到文学表现的效果。
鲁迅的小说创作形式多采用简明紧凑的叙述方式,内容生动、情节明晰,多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呈现,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鲁迅在小说中多运用对话,表达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问题。
鲁迅多注重描写现实场景,使得小说具有更强的现实感。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形式多采用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内容多朦胧和含蓄,不断探寻和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思想。
她的小说注重描写城市生活的细节,刻画出上海滩的繁华与虚荣,体现出她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和个人风格。
鲁迅的小说创作语言朴实、质朴,不太注重修辞和华丽的表达方式,更多采取白话文种的语言表现,用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书写出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斗争,更具可读性和文学感染力。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语言华丽优美,注重修辞和韵律方面的表现。
她的小说多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和艺术为背景,充满着精致的文化内涵。
她的小说语言流畅、娓娓动听,富有诗意和意境。
重读《故乡》和《边城》,看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异同引言:鲁迅,中国著名的思想文学家,擅长以冷峻的笔调写文论事,被誉为“民族魂”。
沈从文,京派作家代表,擅长以优美柔缓的笔调行文,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整体上看,鲁迅与沈从文的文学作品风格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列,若要说两者比较相近的点,那就是两人都偏向于写乡土小说,其创作内容多与乡土有关。
今天,我们以《故乡》和《边城》来谈谈鲁迅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浅析其小说创作下的乡土中国异同。
一、小说创作背景:一深受家庭变故以及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影响,一深受淳朴自然的乡土环境熏陶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受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欲要探讨作家的文学作品,我们大体可以从其人生经历中略窥一二。
鲁迅和沈从文的小说,同为描写乡土风俗,乡土世界,但风格却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与作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1.鲁迅的人生经历•首先,鲁迅,生活在一个没落的家庭中,因为家庭变故原因,鲁迅从小就见证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其次,鲁迅出生和成长的年代,为半封建半殖民的旧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家危难、内忧外患的时期。
•再次,鲁迅好读哲学等书籍,且年少店铺,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其格外关注国民性和人性问题。
2.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鲁迅相比,沈从文的出生时间则晚一些。
沈从文从小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湘西小城里,那是一个淳朴、自然,与世无争的乡土世界。
年少的沈从文,不好文,喜欢逃学到乡间田野去感受自然,喜欢到匠铺看工匠打铁淬火、贴金……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其格外关注自然,人文世界。
不同的人生经历,孕育了不同的创作思想,鲁迅和沈从文两种写作风格差异的存在,深受其各自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二、鲁迅与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差异1.乡土中国之民俗文化差异“故乡”,在中国人的字典里,是一个带有特殊情感的词语。
古语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些都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
鲁迅和沈从文都是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的生活。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欢迎,而且至今仍被青年一代所熟知。
在乡土小说创作上,鲁
迅和沈从文的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鲁迅的文学风格具有民族主义、反传统和革命特征,他的作品突出了他的理念,以及“新文学”理念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点,注重他的自我价值观与感受,用它来展示
他的看法和改变社会。
例如,《故乡》中,鲁迅把他的反传统的观念和反抗的情绪,一窥
心灵的直接展示,批判了当时乡村的贫穷,暴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贫富差距
的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充满乡土性,他着重写描写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精准地
把握了乡土文学的内容和精神,以及那里的文化底蕴和本土习俗,而他的一些文稿甚至无
需详细解释也足以让人得知原野本色。
在他的小说中,通过对乡村人民的生活和口头文化
的描述,让世人了解了乡土的魅力。
例如,《夏日的绝望》描写了乡村的贫乏,物质的缺乏,但乡民们还是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灌加了生机和活力,重新唤起了乡土特色文
化的活力,以反映时代的变化。
因此,从作品风格上看,鲁迅和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鲁迅以具有
明显的民族主义特色、批判传统及革命主义思想的小说著称;而沈从文以写实中营造出乡
土氛围的小说著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也反映了发展的现代性精神。
在总的来看,这两位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各自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影响广大读者。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呼唤了人民的觉醒,更在思想与艺术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与中国传统文学相比,鲁迅的作品体现了什么样的区别和特点?下面将从主题、艺术表现和受众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的区别传统文学作品多以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史书编撰为主,以咏史抒怀、抒情描写为核心内容。
而鲁迅的作品则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人性的丑陋和历史的苦难。
他深入探讨了封建迷信、教育制度、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提出了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艺术表现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学以华丽辞藻、修辞手法为特点,追求意境的华丽和音韵的美感。
而鲁迅的作品则以平实的语言、朴素的笔触展现,他追求真实和直接的表达,力图将丑陋的现实显露出来。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叙述准确,富有生动感,直击人心,让人深感其作品的力量。
三、受众效应的区别传统文学作品主要面向文人士大夫、官宦子弟以及士族等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念侧重于传统礼义廉耻。
而鲁迅的作品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直抵人民之心,引起了更广泛的共鸣。
他的作品批判现实世界的黑暗,唤起了普通人对压迫和不公的反抗意识,对中国近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将文学从华美的文辞中解放出来,以真实、质朴的表达方式,直接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他的作品不再受限于特定群体,而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既突出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先驱的地位,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鲁迅的作品因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广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填空题1.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赵树理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主要周立波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2. 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3.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重放的鲜花》,标志着“右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4. 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5. 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是他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6. 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7.《茶馆》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惟一场景。
8.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剥作品。
9.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8年,共发表“随想"150篇。
10. 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11.汪曾祺将苏北高邮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幅明媚的风俗画。
1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陆文夫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13.“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1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15.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16.“反右运动”是1957年夏季开始的。
17. 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内容提要
鲁迅和高晓声都成功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们笔下的农民形象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他们在题材的选取上都是以农民为写作对象,创作的目的是改良人生和为人生;而在语言表达、结构、主题的深刻上又有各自的风采。(应该直接把论文标题中的要点连接成一段话写进来。否则很空洞。)
关键词:鲁迅,高晓声,农村题材,创作风格,比较 目录 一、 (一) (二)
二、 (一) (二) (三) (四)
内容提要、目录不写页码,论文正文开始,连续排码到致谢。参考文献、致谢各另排一页。 鲁迅、高晓声农村题材创作风格之比较
自鲁迅开创了农村题材的小说后,就涌现出了一批批现代文学史上写农民的佼佼者,其中以高晓声最为突出,业绩显著。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也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此就从他们的创作主题与创作风格进行比较。
一、创作主题独具匠心
鲁迅与高晓声都是通过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农民的病态心理,警醒人们改变思想认识,改变国民思想落后的现状。另外基于农民狭隘、保守、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思想,鲁迅与高晓声都提出了“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他们的创作主题也都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二人在创作主题上又各有侧重。
(一)鲁迅侧重对国民性的批判 批判国民性是时代的重任,“五四”是一个启蒙的时代,知识分子自觉担负起振兴民族文化的重任,一方面要批判封建文化的糟粕;另一方面要介绍西方先进文化,开启国人心智。鲁迅曾说过,“他无情的解剖别人,也无情的解剖自己”“无情的解剖自己”是要去掉自己身上的“鬼气”和“毒气”——去掉中国“国民性”中消极影响。[1]受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鲁迅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面对落后文化的根深蒂固,鲁迅由农村题材的小说入手研究中国国民性。他用批判的眼光观察农民,从批判的角度理解农民,用揭露的笔调表现农民,把农民身上的“奴性”“劣根”彻底的挖出来。在《故乡》中,鲁迅塑造了一个麻木自卑的中年闰土,他在挑选的许多家用物品时,毫不犹豫地选取祭器,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祖宗或神灵主宰,“仿佛石像一般”,连在童年的小伙伴面前也是战战兢兢,仅有的一点灵性完全被磨灭了。《阿Q正传》里,“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全部财富,他可以自轻自贱到被别人欺侮,还坚称是“儿子打老子”,完全靠精神胜利法来取得生存的尊严,无知懵懂到临刑前还为没能把圆圈画得漂亮而羞愧;而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却只有惧强凌弱。《药》里两个母亲的儿子被杀、被吃——夏瑜被清廷所杀、血被做成人血馒头出卖治病,小栓被愚昧所杀;华大妈和夏大妈在坟地里相遇,是华夏民族自相吞食的悲剧的一个隐喻,也是国民落后思想的体现。而《祝福》中祥林嫂无知到为死后是否会被分尸而惶惶不可终日......自轻自贱、盲目自大,惧强凌弱,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农民。鲁迅对中国农民的劣根性不仅挖得准而挖得利,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充分体现了鲁迅对中国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以及暴露旧社会的黑暗现实,探索社会的光明道路,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出路的主题思想。
(二)高晓声侧重对国民性的反思 高晓声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时期,而他的农民题材创作的着眼点也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反思国民性也成了这时期的重任,也是时代的厚望。建国后,农民虽然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但是头脑仍被固有的种种封建意识、封建观念、封建礼教等所束缚困扰,他们成为带着沉重历史枷锁迈向新社会的一代人。这些人身上既有对执政党的无限信任,又有“跟跟派”的愚钝和盲从;有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有麻木退让妥协以致屈从的奴性。《李顺大造屋》中的李顺大,忠厚善良、朴实节俭、坚韧耐劳,但是对于执政党和“新社会”的热爱又蕴含了盲目、愚昧的顺从,具有逆来顺受和隐忍的惰性、屈从的奴性。《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尽管为水一觉就花掉二顶帽子的钱而心疼不已,但一想到有住五元一个晚上的招待所、坐吴书记车这样光荣的经历,心理就满足得飘飘然。在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李顺大敢于树立建立三间大瓦房的大理想,而陈奂生则主动追求精神生活。面对新时代,李顺大、陈奂生有了高层次的追求了,他们有了跟命运进行抗争的意识。高晓声笔下的农民是新旧转型期矛盾复杂的新一代农民,他们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使高晓声农村题材反思作品从政治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对作家的要求也不同,时代的要求让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不同的定位,所表现的主题也不同,鲁迅与高晓声都找准了自己的切入点,把时代的要求与个人创作紧密结合起来,既传达了时代的最强音,又彰显了自己的主题思想。
二、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鲁迅与高晓声都善于运用运用冷峻而清醒现实主义的手笔,勾画一代农村的生活,时代画卷,再现农民的苦乐和风貌,在表现手法上两人也采用了细节描写。尽管如此,他们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各自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焦点式与追踪式 焦点式是小说叙述空间的主要方式之一,“焦点式就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一样,全部空间主要集中到一个点,或者主要空间集中到一个点”。[2]鲁迅小说叙述空间的设置也采用了焦点式,《孔乙己》中叙述空间的设置采用的就是焦点式。这篇小说“只有一个叙述空间-----咸亨酒店,所有出场人物都集中到这一空间。即使那些发生在店外的、在故事叙述中必须交代的事件,如孔乙己的偷窃、挨打,也是通过出现在店内的人物之口侧画点出”。[3]《祝福》也是如此,对主要人物祥林嫂命运的展示主要集中于鲁镇这一地域空间,祥林嫂不在鲁镇时的各种遭遇,也是通过别人或她本人在鲁镇陈述揭示的。还有《狂人日记》、《白光》、《药》、伤逝》、《补天》、《起死》等等的地域空间设置也属于焦点式。鲁迅小说中的焦点式的空间设置与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鲁迅其实是很熟悉的,他在《连环图画锁谈》一文中谈西方绘画时曾经指出“西洋人的看画,是观者站在一定之处的”,[4]是因为西方绘画采用的主要是焦点透视法。鲁迅不仅熟悉这种透视法所构成的艺术效果,而且还把它引用到自己的小说中,赋予小说以绘画般的艺术意境。 绘画焦点透视的艺术优势首先是能使画面形成一个中心点,从而使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得到聚焦,也使所要表达的主旨在聚焦中凸显出来。鲁迅小说焦点式叙述空间也有这种艺术功效,如《孔乙己》《祝福》中焦点式的叙述空间设置就是显然的例证。两篇小说所要揭示的都是不幸的小人物的生活悲剧,而其艺术与思想的意图不仅在于揭示人物的生活悲剧,更在于揭示人物的精神悲剧。另外鲁迅小说中,焦点式叙述空间设置所构造的明与暗的对比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药》这篇小说叙述空间的焦点式设置所形成的明与暗的对比是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称之为“直接对比类型”,在《药》中“明线”是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暗线是革命者寻找救国救民的“药”而被杀害的遭遇。通过这两条线也使小说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有效而坚实的升华。 而高晓声则“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5]最有代表性的是陈奂生系列的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作品。创作时间长达10年,横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对主人公陈奂生之生存状态的跟踪式描绘,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也突出了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过程,反映出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在这套系列小说中,我们随处可见政策变化下,陈奂生不论如何努力跟上时代变革,仍无法摆脱因袭历史重负的小生产者向现代化转向时的窘境。
(二)杂取法与单一法 鲁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用“杂取法”他写人物并不是用一个现实人物,而是采取很多类似的现实人物做模特儿。他认为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作者一向采取后一方法。他多次说过,他的人物模特儿,“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里所谓的“杂取”和“拼凑”,不能理解成互不联系的人物性格的杂凑。人物的社会属性,性格特征及其复杂的内容,是经过作者的长期“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之后,集中刻画一个人物。这样,艺术的真实比起生活的真实来,显得以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性。例如:阿Q的形象,有很多取材于谢阿桂,偷窃东西去卖;舂米的动作,则取于谢阿有;向吴妈求爱,是取于破落子弟桐少爷。这样,把各方面的人物身上的性格特征,概括在阿Q身上,就成了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一个表兄弟,一向在西北游幕,忽然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躲避,整天疑神疑鬼。鲁迅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把此人的“迫害狂”同封建宗法制度的吃人本质联系起来,灌输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使其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而高晓声则在创作时集中笔墨写于一人身上,从主人公的动作、语言来表现自己本身的性格特征,并未借助他人之口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在《陈奂生上城》中有一处写到:“自由市场开放了”,“陈奂生到城里去做买卖”。“当他一觉醒来,发现躺在招待所的粽床上,吃了一惊,”觉得和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称,“又吃了一惊”。下床不敢穿鞋,生怕弄脏了地板,走进沙发,“却不敢坐,生怕压瘪了弹不饱”......当他走近柜台付账时,服务员(大姑娘)“笑得甜极了,”当大姑娘立刻看出他不是一个人物”时“她不笑了,话也不甜了。”脸立刻沉了下来。陈奂生反倒认为自己“说错了话,得罪了人。”付出了零碎的五元钱。陈奂生为住一晚花了两顶帽子的钱很是心疼。不过他又有自己的解脱办法,会招待所恶作剧式地胡乱地报复了一气之后,“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①陈奂生的这些行为是由于他个人思想落后的体现,并非是从某人选取的。因此鲁迅与高晓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采取的方法上又是不同的。
(三)精炼与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