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巩固提升案:第五单元自读文本 伍员之死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6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诛:诛灭B .而叔带去.周适晋 去:到……去C .程婴乃辞.诸大夫 辞:辞别D .春秋祠.之 祠:祭祀解析:选B 。
去:离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B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 C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 D .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 解析:选C 。
A.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B.古义:不才,不贤;今义:不孝顺。
D.古义:这不是;今义:对和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赵氏乎其.皆出于此乎 B.⎩⎪⎨⎪⎧韩厥具以.实告处涸辙以.犹欢 C.⎩⎪⎨⎪⎧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于今无会因.D.⎩⎪⎨⎪⎧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解析:选A 。
语气词,表揣测;B.介词,把;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凭借;名词,机缘。
D.连词,表结果,所以;副词,故意。
4.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婴不肖,不能立.赵孤B.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C.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D.衣.以文葆解析:选D。
名词活用为动词,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第二单元义薄云天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途于邹假:假如B.会.秦围赵会:恰逢C.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亡:损失D.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责备解析:选A。
假: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B.先生独不见夫仆乎.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C.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D.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解析:选B。
表反问的语气词;A.认为,当作;替。
C.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人。
D.表判断语气;表感叹语气。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C.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D.故脯.鄂侯解析:选B。
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B.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帝;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D.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肉干。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今唯秦雄天下..之国也..B.弃礼义而上首功C.然后天子南面..帝之..吊也D.欲从而解析:选A。
B.古义:斩首之功;今义:第一等的功劳,最高的功劳。
C.古义:面朝南;今义:方位名词,南边。
D.古义:紧跟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
一、积累运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众而士厉.厉:振奋B.委.肉当饿虎之蹊委:放置C.其意不厌.厌:厌恶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残酷解析:选C。
厌:满足。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北购于单于B.右手揕其匈C.举筑朴秦皇帝D.购将军首金千斤解析:选D。
A.“购”同“媾”;B.“匈”同“胸”;C.“朴”同“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进兵北.略地②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④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又前.而为歌曰⑦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⑧倚柱而笑,箕.踞以骂⑨天雨.粟,马生角⑩群臣怪.之A.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⑨/⑦B.①⑧/②⑥⑨/③⑤/④⑩/⑦C.①②⑧/③④⑩/⑤/⑥⑦⑨D.①⑧/②⑥⑨/③⑤⑦/④⑩解析:选A。
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B.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C.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D.樊於期偏袒..扼捥而进解析:选C。
A项“穷困”,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B项“灭口”,古义: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
D项,“偏袒”,古义:脱掉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人可使报秦者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燕王拜送于庭D.荆轲者,卫人也解析:选A。
A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6~9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告者过.也 过:犯错误 B .饭.疏食饮水 饭:动词,吃(饭) C .子路问成人..成人:成年人 D .见义不为,无勇..也 无勇:没有勇气,怯懦解析:选C 。
成人:完美无缺的人。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而.可求也任重而.道远 B.⎩⎪⎨⎪⎧以.告者过也文之以.礼乐 C.⎩⎪⎨⎪⎧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D.⎩⎪⎨⎪⎧曲肱而枕之.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解析:选D 。
D 项,代词,它。
A 项,通“如”,如果;连词,并且。
B 项,介词,把;介词,用。
C 项,代词,他;代词,自己的。
3.下列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见义不为,无勇也B .文之以礼乐C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D .异乎三子者之撰解析:选A 。
A 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 .颠沛..必于是 C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D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解析:选C 。
C 项,成人:古义为完美无缺的人;今义指成年人。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7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论语·宪问》)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真实、不虚B.夫子时.然后言时:按时C.岂其然.乎然:正确D.人不厌.其言厌:满足解析:选A。
B项,时,“在适当的时候”;C项,然,“这样”;D项,厌,“讨厌,厌恶”。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自读文本 范 蠡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B .复约要父子耕畜C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D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解析:选C 。
A 项,“以”通“已”,已经。
B 项,“要”通“邀”。
D 项,“反”通“返”,返回。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竟:竟然 B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居:囤积 C .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慎:千万 D .令论.杀朱公子 论:判罪解析:选A 。
竟:终究。
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独以.德为可以除之②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③庄生羞为.儿子所卖④固为.其能弃财故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C 。
①介词,用。
②介词,因为。
③介词,被。
④介词,因为。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B .逐什一..之利 C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D .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解析:选D 。
A 项,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 项,古义为十分之一;今义指十加一所得的数目。
C 项,古义是小儿辈的人;今义指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
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B.⎩⎪⎨⎪⎧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不知何时已而不虚.C.⎩⎪⎨⎪⎧方存乎见少.少.仲尼之闻 D.⎩⎪⎨⎪⎧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解析:选D 。
A 项,听说、听到/知识、见闻。
B 项,同“墟”,处所,所居之地/减少。
C 项,不多/看不起、轻视。
D 项,都译为“穷尽”。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 .吾自以为..至达已 C .是非..坎井之蛙与 D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选B 。
B 项,以为:认为。
A 项,今义:方位名词,东边;古义:脸朝东。
C 项,今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也指口舌;古义:这不是。
D 项,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古义:懂得大道理。
3.下列“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泾流之.大 ②两涘渚崖之.间 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④我之.谓也 ⑤少仲尼之.闻 ⑥轻伯夷之.义者 ⑦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⑧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⑨大方之.家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解析:选D 。
分类依次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②以为莫己若者③莫大于海④自以比形于天地⑤而受气于阴阳⑥我之谓也⑦闻道百⑧又奚以自多A.①③⑤/⑦/②④/⑥⑧B.①④⑥/⑤⑦/③/②⑧C.①④/②⑥⑧/③⑤/⑦D.②④⑥/⑤⑦/①/③⑧解析:选C。
①④被动句,②⑥⑧宾语前置句,③⑤状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 甘罗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以强.也强:勉强B.我身自请.之而不肯请:请求C.与.强赵攻弱燕与:帮助D.君其试臣,何遽.叱乎遽:匆忙解析:选B。
请:告诉。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与.燕共伐赵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君侯何不快之.甚也牛何之.C.君其.试臣且行千里,其.谁不知D.女焉.能行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解析:选A。
A项,介词,和,跟。
B项,助词,可不译;动词,到。
C项,副词,用在句中表示期望语气;副词,难道。
D项,副词,怎么;语气词,啊。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臣请行.之B.请归.燕太子C.欲攻赵而广.河间D.赵襄王郊.迎甘罗解析:选D。
D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项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唐者与(得唐者)百里之地B.(应侯)孰与文信侯专C .(秦王)乃封甘罗以为上卿D .(应侯)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解析:选D 。
此处省略成分是“武安君”。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 明知:明明知道 B .令装治行..治行:准备出发 C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 有日:有一天 D .燕秦不相欺无异故.. 异故:不同的缘故解析:选B 。
A 项,确实知道;C 项,确定了日期;D 项,其他的缘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侯何.不快之甚也②大王来何.操 B.⎩⎪⎨⎪⎧①女焉.能行之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臣不知卿所.死处矣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选A 。
A 项,为什么;什么。
第二单元义薄云天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途于邹假:假如B.会.秦围赵会:恰逢C.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亡:损失D.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责备解析:选A。
假: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B.先生独不见夫仆乎.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C.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D.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解析:选B。
表反问的语气词;A.认为,当作;替。
C.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人。
D.表判断语气;表感叹语气。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C.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D.故脯.鄂侯解析:选B。
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B.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帝;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D.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肉干。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今唯秦雄天下..之国也..B.弃礼义而上首功C.然后天子南面..帝之..吊也D.欲从而解析:选A。
B.古义:斩首之功;今义:第一等的功劳,最高的功劳。
C.古义:面朝南;今义:方位名词,南边。
D.古义:紧跟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B .居岁余,郡中不拾遗C .已倍亲而仕D .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解析:选B 。
A.“卒”通“猝”;C.“倍”通“背” ;D.“象”通“像”。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折.大臣于朝 折:使……折服 B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 兵:军队 C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间:暗中 D .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中:中伤解析:选B 。
兵:兵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②临江王既为.书谢上 B.⎩⎪⎨⎪⎧①二千石莫.能制②令骑驰射,莫.能中 C.⎩⎪⎨⎪⎧①而.都独先严酷②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 D.⎩⎪⎨⎪⎧①以.危法中都②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解析:选D 。
“以”都是介词,用;A.①做;②写。
B.①不;②没有人。
C.①表转折关系;②表修饰关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上目都,都不行..B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C .而都独先严酷..,行法不避贵戚 D .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解析:选C 。
A.“不行”古义为没有动;B.“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D.“便宜”古义为不需请示而灵活处理。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豪猾:强横奸猾 B .而都独先严酷..严酷:严厉 C .得以便宜从事..从事:处理政务 D .以危法..中都 危法:危险的法令解析:选D 。
危法:严酷之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贾姬如.厕②纵一苇之所如.B.⎩⎪⎨⎪⎧①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②谢.家来贵门 C.⎩⎪⎨⎪⎧①问遗.无所受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 D.⎩⎪⎨⎪⎧①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②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解析:选B 。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人教版复习巩固七十七第1题【单选题】“何”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C、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D、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兄殁(mò)南方形单影只(zhī)辍(chuò)汝而就B、丞相薨(hōng)不省(xǐnɡ)衔(xián)哀致诚C、令守汝丧(sàng)冀(jì)其成立汝遽(jù)去吾D、其余奴婢(bì)万乘(shèng)之公相归取其孥(nú)【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散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无使易种于兹邑 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D.益疏子胥之谋 解析:选D。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劓殄.灭之 殄:绝灭 B.吴人怜.之 怜:同情 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 习:熟悉 D.必树.吾墓上以梓 树:种植 解析:选C。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 尽与.韩信 B.且.欲有所用之也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益疏子胥之.谋 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然.今卒困于此 解析:选D。A.和;给。B.将要;况且。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越王为人能辛苦.. B.子胥以为..不可 C.此商之所以..兴 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 解析:选B。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隙:嫌隙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狠毒 C.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 D.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解析:选D。沮: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辍谢,详.病不行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D.且嚭使人微.伺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解析:选B。A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B项,意动用法,以……为耻。C项,“详”通“佯”,假装;了解。D项,暗中,悄悄地;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解析:选D。A项,让伍子胥自杀;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译文: (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译文: 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循礼者不足多. 多:称赞,赞扬 B.何不归.十五都 归:回归,回到 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 捐:捐献,献出 D.弗受,遂内.秦 内:通“纳”,接纳,收容 解析:选A。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解析:选D。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解析:选B。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译文: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译文: 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讲得好。”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