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化学20分钟真题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考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2.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N5+的结构可能是(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A.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不同B.碳、氮、氧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C.氧原子的核内中子数是8D.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5.硒被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天然解毒剂”等美誉。
如图为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B.硒原子的核外有4个电子层C.硒元素的原子中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6.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7.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是A.B.C.D.8.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A.二氧化碳B.水C.高锰酸钾D.液态空气9.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10.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C.甲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D.甲的化学式可能为CH2O11.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易失电子B.易形成阴离子C.带正电荷D.化学性质稳定12.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m=10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13.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14.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A.3O— 3个氧元素 B.H— 1个氢分子 C.K— l个钾原子 D.Ca+2— 1个钙离子15.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2017年中考化学20分钟真题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中考化学20分钟真题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中考化学20分钟真题练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
(2016·苏州中考)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A.铜B。
二氧化碳C。
金刚石D。
氯化钠【解析】选D。
铜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2。
(2014·广州中考)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是实心球体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
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
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明确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是实心球体,A错误;由图示看出,质子、中子与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B 错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它们都比电子质量大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错误,D正确.3.(2016·黄石中考改编)对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生活中的现象解释A美酒飘香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质量很小,故液体均易挥B乙醇、油漆需要密闭保存发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C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处干得快D石油气加压可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得间隔缩小【解析】选B。
美酒飘香,是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A正确;乙醇、油漆需要密闭保存,是因为乙醇、油漆中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为防止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损失,需要密闭保存,B错误;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C正确;石油气加压可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D正确。
一、选择题1.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A .2个氧原子B .1个氧分子C .氧元素D .氧气A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其他分子、元素、物质,因此一个氧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和一个过氧化氢分子都含有2个氧原子。
故选:A 。
2.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X 、Y 、M 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B .粒子Y 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C .它们表示四种元素D .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D解析:DA 、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则X 、Y 、M 均是已形成相对稳定结构,但M 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不是离子,故A 不正确;B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Y 的质子数为19,核外电子数为18,则粒子Y 若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故B 不正确;C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分别为17、19、18、17,则它们表示三种元素,故C 不正确;D 、X 是氯离子,Y 是钾离子,M 是氩原子,N 是氯原子,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故D 正确。
故选D 。
3.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现有27g 金属铝,则这些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有A .5.02×1025 B .6.02×1023 C .6.02×1026 D .5.02×1022B 解析: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7,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 。
设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x ,-261.99312=27×10kg x,27g 金属铝中含有铝原子的个数为:-323-262710kg 6.021027 1.99310kg12⨯≈⨯⨯⨯ ,故选B 。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3)一、选择题1.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答案】D【解析】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
故选B。
【点睛】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3.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113鉨Nh115镆Mc117Ts118Og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B.“Nh”可表示鉨单质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答案】B【解析】【详解】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0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概念原子是持图像 或 模型常见物质、Cl 2 、CO 、CO 2、H 2O 、H 2O 2、 C 60、甲烷、酒精、葡萄糖等(如Fe 、Cu )、金刚石(C )、硅(Si )、 (如He 、Ne )等氯化钠(NaCl 由 和 构成)、硫酸铜(CuSO 4由 和 构成)2.分子和原子区别和联系 原子分子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区别在 中不能再分在化学变化中【易错警示】分子 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都是宏观的,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的属性,单个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而单个二氧化硫分子不具有刺激性气味。
【易错警示】物质的化学性质由构成该物质的粒子来保持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分子保持。
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 保持,虽然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但氧原子不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因为氧气不是直接由氧原子构成的。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原子保持。
如:铁的化学性质由 保持。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构成它的阴阳离子共同保持。
如: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 和 共同保持。
相同点①原子、分子都很 ,但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②原子、分子之间 ;③原子、分子总是 ;④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⑤都能保持 的物质的化学性质联系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 ;分子是由 构成的,分子可分裂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02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在盛有约40ml 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如5一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观察现象步骤2:取步骤I 得到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步骤3:将烧杯中的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 浓氨水。
一、选择题1.用“●”和“〇”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如图所示表示混合物的是()A.B.C.D. C解析:C【分析】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不同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A、该物质中有一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B、该物质中有一种原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原子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C、该物质中有两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D、该物质中有一种分子,说明该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A.地壳中的元素分布B.空气的组成C.人体中的元素分布D.海水中的元素分布B解析:B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图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C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96%,正确;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故选B。
3.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验证蜡烛燃烧有水生成B.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证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C解析:CA、过程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水。
错误;B、铁丝熔点高且在空气中加热产生红热,用酒精灯加热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错误;C、红磷燃烧生成固态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体积,能够测定氧气含量。
正确;D、蒸馏水遇酚酞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错误;故选C。
4.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镁、锰、锌B.铝、银、汞C.氖、钠、硅D.氯、钙、铜D解析:DA、镁、锰、锌元素符号分别为Mg、Mn、Zn,元素符号的大写字母不完全相同,A错误。
一、选择题1.(0分)[ID:131853]关于氧气、过氧化氢、二氧化碳中的每个分子中都含有A.2个氧原子B.1个氧分子C.氧元素D.氧气2.(0分)[ID:13185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3.(0分)[ID:131847]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N-等微粒。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5A. N-是一种单质5B.1个N-中有5个氮原子核5C.1个N-中共含有35个中子5D.1个N-中共含有34个电子54.(0分)[ID:131839]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A.H2O B.H2C.O D.2H5.(0分)[ID:131835]关于如图所示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是()①该实验用到了对比的方法②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③该实验能证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④片刻后可观察到试管A中溶液变红⑤加热后氨分子的能量升高⑥加热后氨分子的质量变小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6.(0分)[ID:1318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就变成稀有气体元素氖的原子B.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就变成了与氩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阴离子C.两种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化学性质一定相同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7.(0分)[ID:131813]下列物质中肯定为纯净物的是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B.只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物质C.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D.洁净的空气8.(0分)[ID:13180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9.(0分)[ID:13177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氯化氢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构成的B.酒精 + 氧气−−→水+ 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C.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D.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10.(0分)[ID:13177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A.阳离子一定带正电荷,所以带正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D.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11.(0分)[ID:131771]下面是4位同学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B.C.D.12.(0分)[ID:131760]从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A.这是一个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D.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二、填空题13.(0分)[ID:131930]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一、选择题1.(0分)[ID:131851]关于下列四种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X、Y、M均是已形成稳定结构离子B.粒子Y若失去一个电子就可以变成原子C.它们表示四种元素D.上述粒子中有两个是离子,两个是原子2.(0分)[ID:131850]原子簇是若干原子的聚集体,有望开发成新材料,某铝原子簇由13个铝原子构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下图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该稳定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是A.Al3+B.13Al3+C.13Al-D.Al13-3.(0分)[ID:13184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体是纯净物;②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2O;③蒸馏水不宜养鱼,因为蒸馏水中几乎不含氧分子;④铪、钨两种元素原子的本质不同是核内质子数目不同⑤已知M2-核外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a,则该粒子含有的中子数为a-x+2;⑥质量相同的Na、Mg、Al、Ca四种金属,含原子数最少的是Mg。
A.①②B.③④C.③④⑤D.③⑤⑥4.(0分)[ID:131829]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A.花香四溢—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一—分子种类没有改变C.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一一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D.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所占体积明显变小一—分子数目变少5.(0分)[ID:13180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电子数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D.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6.(0分)[ID:131801]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
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气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注入酒精的过程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B.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C.燃烧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D.受热气化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7.(0分)[ID:131800]我国成功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采用了高性能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选择题3.(2017山东济宁、1分)某同学为验证“分子是运动的”设计了甲、乙、丙、丁四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A. 甲、乙、丙B. 甲、乙、丁C. 甲、丙、丁D. 乙、丙、丁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分子的特性。
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都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氯化氢分子及硝酸分子不断运动到紫色石蕊溶液中,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根据石蕊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结论,而浓硫酸无挥发性,故不能用浓硫酸进行实验。
13.(2017·湖南益阳、3分)在物质状态的变化中,伴随分子之间的间隔的变化,同时发生变化的是()A.分子数量 B.分子大小 C.分子种类 D.分子能量D 【解答】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分子数目不变,分子种类不变,分子大小不变,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同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释放能量,有的吸收能量。
6.(2017·山东潍坊)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隔”的事实是()A.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B.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C.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后体积小于2L D.满架蔷薇一院香【答案】B【解析】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3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的体积很小;空气被压缩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隔;2L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后生成液态物质水,所以体积小于2L,分子发生了改变;满架蔷薇一院香,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B。
7.(2017·湖南湘潭)“端午粽飘香”的现象说明分子()A.大小改变B.间隔改变C.不停运动D.质量改变C 【解析】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才能出现“端午佳节,粽叶飘香”这一现象,与分子间隙、分子大小、分子质量无关,故选C。
3.(2017·内蒙古赤峰)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A.汞B.干冰C.金刚石D.氯化钠【答案】B5.(2017·青海西宁)根据右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浓盐酸有挥发性B.分子在不断运动C.B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B烧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D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酚酞试液不变色;实验中,A中放浓盐酸,一段时间后B中的颜色变为无色,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通过分子在不断运动,进入B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溶液不再呈碱性,B烧杯溶液变为无色。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2016·苏州中考)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铜B.二氧化碳C.金刚石D.氯化钠【解析】选D。
铜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构成;二氧化碳由分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
2.(2014·广州中考)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关键明确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是实心球体,A错误;由图示看出,质子、中子与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B错误;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它们都比电子质量大的多,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错误,D正确。
3.(2016·黄石中考改编)对下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分子运动速度加快【解析】选B。
美酒飘香,是因为酒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A正确;乙醇、油漆需要密闭保存,是因为乙醇、油漆中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为防止运动到空气中造成损失,需要密闭保存,B错误;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阳光下温度高,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C正确;石油气加压可贮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D正确。
4.(2016·连云港中考)铀235(其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5)是核电站的主要燃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铀属于非金属元素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92C.该原子核内有51个中子D.该原子核外有143个电子【解析】选B。
铀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铀235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均为92;铀235原子核内有92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5,该原子核内有235-92=143个中子。
5.(2016·安徽中考)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g【解析】选B。
由钒元素的元素名称可以确定其为金属元素;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相等,由图中信息可以确定,钒元素的原子序数及核外电子数都为23,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6.(2016·呼和浩特中考)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解析】选D。
由元素的名称可知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A正确;钛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B正确;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的运动空间越大,原子越大,C正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由质子和中子决定,D错误。
7.(2016·泸州中考)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2)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信息如图1所示,从图中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A.氧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B.氧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C.氧元素有O2和O3两种单质(3)图2是硫化氢(H2S)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解析】(1)氧是8号元素,核内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6个电子,据此可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2)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单元格所提供的信息,其中原子序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为16,氧元素符号为O,名称为氧,属于非金属元素。
从图中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A。
(3)根据分子的构成,反应物为H2S和O2,生成物为H2O和S,据此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1)(2)A(3)2H2S+O22H2O+2S置换反应8.(2014·盐城中考)下图是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属于离子的是(填写离子符号)。
(2)若D表示某元素原子,则m=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在A、C形成的化合物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
【解析】(1)质子数和电子数不相等的是离子,故A、B、C中属于离子的是B,其符号为Na+。
(2)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电子数,则17=m+2+8,则m=7,为非金属元素,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A为氢元素,C为硫元素,且C最外层电子数为6,易得2个电子,A、C形成的化合物为H2S,因为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故C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1)Na+(2)7 得到(3)-2价【知识链接】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粒子的种类9.(2014·福州中考节选)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下图方框内①~⑤项内容补充完整:【解析】①元素周期表中,正下方的数字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即X=11;③2+8+Y=11,Y=1;④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最外层少于4个电子易失去,因此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这1个电子而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⑤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Na+。
答案:①22.99 ②11 ③1 ④失⑤Na+10.(2016·益阳中考)如图所示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请回答:(1)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2)写出11号和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3)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任写一点)。
【解析】(1)由于元素的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氧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为钠元素,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为氯元素,钠为+1价,氯为-1价,故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Cl。
(3)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特点可以看出,同一周期(横行)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电子层数相同。
答案:(1)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2)NaCl(3)电子层数相同【备选习题】1.(2014·青岛中考)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I),具有“智力元素”之称。
健康成人体内的碘元素含量为25~50 mg。
已知碘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A.28B.53C.74D.103【解析】选B。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已知碘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则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
2.(2014·泰安中考)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只能由分子、原子构成B.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C.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D.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解析】选D。
A选项中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故错;B选项中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故错;C选项中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的数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故错。
3.(2014·安徽中考)砷化镓(GaAs)是一种“LED”绿色节能光源材料,镓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
下列有关镓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B.元素符号是GaC.属于金属元素D.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 g【解析】选D。
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则镓原子的核电荷数是31,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镓元素符号是Ga,B正确;根据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有“钅”字旁,因此镓属于金属元素,C正确;根据图可知信息: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其单位为1,而非“g”,故D错误。
4.(2014·乐山中考)如图分别是铝元素、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铝原子第一电子层有3个电子B.氯原子核内有17个质子C.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氯与铝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2【解析】选B。
根据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A错;根据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值即为原子的质子数可知,氯原子的质子数为17,B正确;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C错;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故铝元素的化合价常显+3价,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故氯元素的化合价常显-1价,氯与铝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Cl3,D错。
5.(2014·呼和浩特中考)下列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B.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C.钠原子的质量比钠离子大得多D.它们的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解析】选D。
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同,电子数不相同,化学性质不同,钠原子的性质活泼,易失电子,钠离子的性质稳定,电子的质量相对于质子和中子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质量基本相等。
6.(2014·烟台中考)下列关于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③属于不同种元素B.④属于离子,离子符号为Mg+2C.②③的化学性质相似D.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解析】选D。
A选项中①③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错;B选项中其离子符号应当是Mg2+,故错;C 选项中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D选项中②的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其化合价为+1价,故正确。
7.(2014·潍坊中考)如下图所示,在a烧杯中盛有酚酞溶液,在b烧杯中盛有浓氨水,有关现象和解释正确的是( )【解析】选A。
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A正确,D错误;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原因,并不是氨气与酚酞发生反应,B错误;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C错误。
8.(2014·重庆中考A卷)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2)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下图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填序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解析】(1)氯化钠由离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2)因该粒子核电荷数为11,故该粒子为钠原子,是金属原子,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3)观察图示可知,①②③分别为一氧化碳分子、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④为碳原子,⑤为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而原子种类及个数都不会改变,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