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朝历史上拿命打假的牛人是谁?
- 格式:docx
- 大小:8.59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上十大忽悠高手齐景公二桃杀三士口碑好
导语: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载入史册的十个最猛大忽悠,现在我没就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忽悠术: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
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载入史册的十个最猛大忽悠,现在我没就来看看他们各自的忽悠术:
1、最炫的大忽悠烛之武
忽悠术揭秘:以迂为直,以退为进。
避开关键,淡化主题,故意绕开的敏感之处,大谈其他的利害关系,给你下猛料,使你的思路为之左右。
忽悠过程回放: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人。
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合攻打郑国,烛之武受托出使秦国,开始忽悠秦穆公,他说:秦晋两国围攻我们郑国,我们知道我们很快就要灭亡了,可是大王想想如果灭掉了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好处多多,那就请您自便,可是郑国离秦国很远而离晋国却很近,你们这么做只能对晋国有利,会让晋国的领土得到扩展,而晋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让郑国作为您秦国的友邦,这样秦国使者往来路过郑国,郑国还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倒是百利而无一害。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可是他却出尔反尔,朝辞夕改,既没有信誉野心又大,如果它再把郑国据为他东部的屏障,那么离侵占您秦国也就不远了。
总之这事对你秦国没有半点好处相反却能帮了晋国的大忙,这里面的厉害,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穆公一听,对呀,这事还真得细琢磨琢磨,幸亏你提醒,要不就便宜了晋国了,秦穆公一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还派兵帮郑国守卫,不和晋国玩了。
晋国一看秦国撤兵了,
生活常识分享。
在公元887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刚刚起床的淮南节度使高骈,还没来得及吃饭,就被士兵拉到院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兄弟外甥侄子被一个个推入坑中活埋。
此时的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大师”吕用之向天空行礼,对着空气说话的那一幕,那时他真的相信,吕用之是在向他的朋友——那些肉眼凡胎看不到的,驾着云雾的神仙打招呼。
高骈,这位文武双全,战功累累的一代名将,从此深陷吕大师及其同伙的骗术当中。
而他开府的扬州城,也无意间成了这场荒诞剧的舞台。
大师们巧舌如簧再加以江湖伎俩,将装神弄鬼的行骗艺术发挥到极致,直到被迫卷入的群众演员忍无可忍。
将自以为是的主角和导演送上西天。
名将和方士公元879年的一天,扬州的老百姓欢天喜地涌上街头,喜迎他们的新主人,新任淮南节度使,名将高骈的到来。
高骈,字千里,出生于名门望族的渤海高氏,家世显赫。
爷爷是唐宪宗朝的名将高崇文,高崇文曾凭借一己之力击破吐蕃,安定西蜀,荣封南平郡王。
高骈本人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但熟读兵书箭术出众,为风雨中的晚唐政权平西姜,收交趾,败南诏,破流寇,立下赫赫战功。
而且在文学上,高骈也颇有造诣,一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这首流传很广的七绝诗《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来到扬州时已是暮年,多年的征战褪去了年轻时的生猛勇敢,此时的他更渴望安定。
在中原,安史之乱带来了近二百年的凋敝。
而扬州,由于远离中原又物产丰富,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八方来客,这是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是众武将皆凯觎的地方。
高骈凭借奇功,拥着强兵来到淮南,坐镇扬州,俨然已是当时连朝廷都难以撼动的一方诸侯。
扬州的繁华不但吸引着高骈,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这其中就有一名叫吕用之的方士。
吕用之是鄱阳茶商之子,乱世中吕用之一直在社会底层混日子,他曾在九华山拜师修炼方术,自诩学仙得道之后,混迹于扬州街头。
扬州城内林立的大小寺庙,贡品和香火终日不绝,在博得富甲天下之名的同时,也给无数的方士提供了广阔舞台。
中国古代十大悬案故事引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悬案故事。
这些故事涉及到各种神秘的谜团、疑点重重的案件和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悬案故事,揭示其中的奥秘和不解之谜。
一、司马迁之死1.1 背景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史家。
他的史书《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家的巅峰之作。
然而,他的死因却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1.2 事件经过据史书记载,司马迁在著书《史记》期间,受到了秦始皇的不满。
秦始皇下令逮捕司马迁,使他流亡外地。
不久后,司马迁的尸体在长安城内被发现,但死因至今未明。
1.3 不解之谜司马迁之死的真正原因仍然不为人知。
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秦始皇的手下毒死的。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被人暗杀而死。
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和历史的走向,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
二、貂蝉的真实身份2.1 背景貂蝉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女性角色,被称为“古代美女”。
她以其绝世的美貌和聪明才智而闻名。
然而,关于她的真实身份却存在许多疑点。
根据史书记载,貂蝉是西汉时期曹操的侍女,由于其美貌而深受曹操喜爱。
然而,关于其身世和真实身份的信息极其稀少。
2.3 不解之谜虽然貂蝉作为历史人物的存在有一定的争议,但她在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却深入人心。
许多人认为,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也有人认为她只是虚构的角色。
关于貂蝉的真实身份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三、文成公主之死3.1 背景文成公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公主之一,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
然而,她的死因却是一个不解之谜。
3.2 事件经过根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嫁给吐蕃的布赖赤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然而,关于她的死因和具体的事件经过知之甚少。
3.3 不解之谜文成公主之死的真实原因至今不明。
有一种说法是她被杀害,以影响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她是自然死亡。
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无法得出确凿的结论。
四、杨贵妃之死4.1 背景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人之一,她是唐玄宗的宠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古代打假:唐代3天内可退货售假货将被打板子导语:抢购潮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成为热点。
吃的、穿的、用的等似乎都有涉及,这让人很是不爽。
那么在古代,什么假货在市场抢购潮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退货成为热点。
吃的、穿的、用的等似乎都有涉及,这让人很是不爽。
那么在古代,什么假货在市场上充斥的比较厉害呢?政府又是如何治理的?真没想到,上古时期的周朝已经有假冒伪劣商品了,并且政府已经通过立法来打击了。
《礼记·王制》说,“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指为出军赋的车乘)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度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当时的管理制度真叫个先进,如果商品的尺寸、数量、颜色等达不到标准,就按“假冒伪劣”对待,到市场上叫卖是很难的,这让那些想浑水摸鱼的死了那份心思。
这说的只是生活中的用品,要是吃的就更严格了,“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这是说假如食品还没有成熟,是不允许拿出去卖的,既是为防止吃了中毒,也是打击以次充好、以生当熟的假冒伪劣行为。
对于家禽牲畜和海鲜食品也一样,“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意思是还没有到成熟期的动物,也绝不允许拿到市场上兜售,否则吃了以后会有损健康。
到汉朝的时候,对外交流活跃起来,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许多稀奇的东西,但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于是假冒的现象多起来。
能仿制的仿,能冒充的充,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为此,汉朝制定法规,食物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隋唐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不少。
饮酒成为一种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官员善用测谎术曾救名将李靖一命
导语:李靖是唐初名将,看过《说唐》和《红拂女》的都知道此人,然而,《说唐》将其描述得神神鬼鬼的,如同“水浒传”里的公孙胜。
诸如秦叔宝等人
李靖是唐初名将,看过《说唐》和《红拂女》的都知道此人,然而,《说唐》将其描述得神神鬼鬼的,如同“水浒传”里的公孙胜。
诸如秦叔宝等人在被宇文成都追杀时,拿出李靖给的三颗豆子,叫一声“三原李靖”,立时遁形而逃。
这个传说不靠谱,李靖是个军事家,不是神仙,军事家也是人,也会遭人陷害,不可能大难临头时靠着三颗豆子遁形。
在明朝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提到这么一个案例。
李靖担任岐州刺史期间,有人诬告他造反,唐高祖李渊信以为真,命令御史带着原告去岐州抓李靖归案。
李靖这个时候靠的不是神奇的三颗豆子脱身,而是靠着这个神奇的御史大人,看能不能使用神奇的侦破手段,助他洗清冤情。
案情是很不利于李靖的,因为李渊是倾向于相信告密者的,因为李渊本人与李靖有私怨,具体什么私怨,史料没有记载。
案情不利于李靖
反正当年李靖主动去投奔李渊,却在长安被难民潮所堵,李渊一打下长安,就拿住李靖要杀头,李靖就当着李渊的面说他是以私怨斩壮士,幸亏秦王李世民极力相救,才没有让新生的唐朝丧失一名良将。
从《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记载的这个事例来看,李渊和李靖确实有私怨,执法人和被告者有私怨,事情就复杂了。
那位奉旨办案的御史,知道李靖是冤枉的,然而要证明一个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李渊已经做出有罪推论的情况下。
御史一路上苦苦思索着良策,过了几个驿站,忽然有主意了。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也曾“扫黑除”恶作者:天天快讯来源:《百家讲坛》2019年第03期自古以来,地痞无赖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喜好虚张声势,欺压良民。
他们本事不大,却极能折腾,平日里游手好闲,为害乡里,往往借通体文身壮胆以恐吓众人。
而在战乱频仍的古代,这类泼皮无赖更多,有些甚至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据记载,唐武宗时期,长安城中就有一批讨打的恶少。
这帮无赖大都剃着光头,浑身上下布满刺青,有文飞禽走兽的,也有文山水诗画的,经常在大街上袒胸露背,耀武扬威。
而无赖当中,又有一名“大佬”级别的无赖,名叫张干,生性嚣张,狂妄至极,为彰显自己的无赖本色,命人在其左胳膊刺上“生不怕京兆尹”,右胳膊刺上“死不怕阎罗王”,可谓目空一切,胆大妄为。
这帮无赖在长安城很是祸害了一番,直到“人狠话不多”的官员薛元赏上任。
到任第三天,薛元赏就摸清了他们的藏匿窝点,一声令下,各地里长连夜出动,逮捕了三十余人(一说三千余人),抓回来也不审理,直接乱棍打死,弃尸通衢。
这下,各地无赖都被震住了,纷纷作鸟兽散。
经过薛元赏的一番整顿,长安城中凡是有文身者都被下令“炙灭”之。
所谓炙灭,即用烧红的铁直接烫掉,虽然比较疼,但相比被发现有文身而吃棍棒,这点疼不算什么。
而薛元赏制定的“棍棒打无赖”做法,并不是一时风气,直到后来依旧沿用。
官員杨虞卿任京兆尹时,长安城中出了个外号“三王子”的无赖,此人与普通无赖没多大分别,无非花胳膊花腿,全身刺青,但犯下的罪恶超出百倍,够死几回的。
某次,三王子又犯浑,杨虞卿忍无可忍,派出500人将其捕获归案,也不审理,直接关起门来“杖杀之”。
打死后,杨虞卿给出的依据也很简单:浑身布满刺青,还敢自称王子,只此二条,乱棍打死合理合法。
如果上述是唐朝打击地痞无赖的手段,那曾任唐朝御史大夫的李夷简在成都的做法,堪称扒了地痞无赖的皮。
当时,成都街市中有一个叫赵高的地痞,此人好勇斗狠,极不安分,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人大打出手,是当地监狱出了名的“老熟人”。
看古人如何“打假”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定每年的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从那以后,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
在我国,每年的3月15日,“3·15”晚会都将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发出强烈呼声。
当下,消费者权益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和保护。
那么古代有假货吗?也有打假吗?答案是肯定的,自打有商品出现,假货也就出现了。
明朝泰昌元年,泰昌皇帝病重,李可灼进献红丸,自称仙丹。
泰昌帝吃完一粒“仙丹”,貌似有效,三日后再吃一粒,一命呜呼,其在位时间整整一个月而已。
这就是明史著名的红丸案。
连皇帝也不幸着了道儿——被假药坑了性命。
可怜泰昌皇帝胸中一番宏图大业,就此作罢,想必泉下有知,必然要给阎王爷百般投诉,要求提案保护消费者权益。
既然古代有假货,那朝廷管吗?答案也是肯定的。
只是在古代,受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没有能力制造地沟油、毒奶粉这些花样,倒是酒里掺水、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这些情况比较常见。
对此,古代政府会出台一些政策法规来统一标准。
如,唐朝颁布过一项《关市令》,规定凡是度量衡器(如秤、斗、尺等),每年都要送交到官府的鉴定机构进行检验校正,并由相关部门签署封印后,才可以使用。
官方统一相关标准后,市场就不显得那么混乱了。
宋朝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要统一度量标准,还首次执行抽检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每月要对市面上的度量衡进行一次抽查。
如果在度量衡上做手脚,被查到的话,轻者罚款,重者“拉出去重打五十大板”。
不仅于此,古代对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也很重视。
据《唐律疏议》记载:一旦食物变质,商家就必须立刻焚烧。
如果销售有害食品,致人生病的,卖家要被判处有期徒刑,销售有害食品致人死亡的,卖家也要偿命。
宋朝曾颁布《市易法》,规定药品由政府专卖,禁止个人自营,以此保障药品的安全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古代也有比较超前的退货理念。
据《唐律疏议》记载:只要消费者在购买时立有合约,买回后三天内发现问题的,都可以找卖方退货;卖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举报,由官府强制执行退换。
谁是唐朝科举考场上最有名气的枪手(名人趣事)虽然唐朝的科举考试比较完备,防范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晚唐期间却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机敏,在这种非常严肃且被统治者认为神圣庄严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善于搅局,弄得考官们十分狼狈,而其人却因为自己这种荒诞不经的举止行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终生不仕……古代科举图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自隋朝设立以来,至唐朝渐趋完善,特别是经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特殊贡献以后,科举考试俨然成为了天下才子的“试金石”,成为了成千上万读书人“鲤鱼跳龙门”的希望和寄托所在,犹如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门的这个边,人头攒动,苦海无涯,门的那一边,是一条通向成功并且用鲜花和织锦铺就的幸福道路,一旦金榜题名,即可光宗耀祖,功成名就,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踌躇满志,所以天下读书人削尖了脑袋似的往里挤。
虽然唐朝的科举考试比较完备,防范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完善,但是晚唐期间却有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机敏,在这种非常严肃且被统治者认为神圣庄严的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善于搅局,弄得考官们十分狼狈,而其人却因为自己这种荒诞不经的举止行为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终生不仕,抑或是因为这种违反相关考试规定的唐突行为触犯了唐王朝的大忌,而被打入另册,上了历届考官的黑名单,虽然才高八斗,却被人永远的踩翻在地,零落成泥,永不录用。
此人就是晚唐时期有名的花间派词人,宋朝时婉约派开山鼻祖唐代大诗人大词人温庭筠。
温庭筠,字飞卿,与李商隐齐名,时人号曰“温李”,也许是冥冥中的某种巧合,温李两人同样都是仕途上的不成功者,却又同时在文学成就方面享有盛誉。
老温这个人很早就以词赋出名,但此人一生放浪形骸,不受羁束,具有传统文人比较清高和蔑视权贵的孤傲气质。
据说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年轻时为苦求功名,也下过一番狠功夫,才思尤为敏捷,无论是《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有记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狄仁杰被称“国老”一年结案一万七千件起五冤案导语:狄仁杰的智慧因忠诚而显得难能可贵,他是智慧和忠诚二者的奇妙结合:大度正派,不失幽默开朗;睿智机敏却不矫饰,清廉刚正却不拘泥古板,秉狄仁杰的智慧因忠诚而显得难能可贵,他是智慧和忠诚二者的奇妙结合:大度正派,不失幽默开朗;睿智机敏却不矫饰,清廉刚正却不拘泥古板,秉公执法而不苛刻,勤政爱民又能为国举贤。
一、睿智机敏,深谋远虑狄仁杰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级别不高的属官)的时候,有一次,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出游,要路过并州(今太原)。
并州有座妒女祠,正好在皇帝、皇后出游的必经之路旁。
并州一位主要官员长史(秘书长)李冲玄迷信妒女害人的传说,深恐皇帝皇后发生不测,于是提出要另外开辟一条专用御道。
狄仁杰知道这是无稽之谈,是劳民伤财的事,又不便公然指责上司无知,于是就说:“天子出行,千乘万骑,风神、雨神都要为此清除尘土、打扫道路,像妒女这样的鬼魅敢不躲避吗?”。
李长史一听狄仁杰说的是这么个理,也就不再坚持自已的主张了。
后来,皇帝皇后经过,果然安然无恙。
公元693年,狄仁杰以宰相之尊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关进了监狱。
狄仁杰知道如果坚决不承认被诬陷的罪行,就必死无疑。
他知道当时的法律有一条:犯人如果一经审讯就承认罪行可以免刑、不死。
所以当来俊臣逼迫他认罪的时候,他立即说:“大周替代李唐,万物都要更新,我是李唐的旧臣,谋反是确实的。
”还在口供上签了字。
来俊臣满意地走了,放松了对狄仁杰的监视。
狄仁杰抓住机会,把写好的状纸塞进了棉袄里,交给了探监的儿子。
于是状纸被送到了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一看之下,知道了实情。
然而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唐朝历史上拿命打假的牛人是谁?
导语:打假不新鲜,拿命打假的牛人您听说过吗?唐朝就有这么一位。
这人名唤傅奕,官拜太史令,一生反佛,反佛的人很多,大多是口诛笔伐,上升到斗
打假不新鲜,拿命打假的牛人您听说过吗?唐朝就有这么一位。
这人名唤傅奕,官拜太史令,一生反佛,反佛的人很多,大多是口诛笔伐,上升到斗法的还真少见,傅奕算一个。
“快来看啊,太史公要跟西域高僧斗法啦!” 太极殿前的广场上挤满了太监、宫女、侍卫,大家议论纷纷。
“太史公耄耋之年,有此胆量,真是让人钦佩啊!”“我看他是不要命了,这僧人精通法术,念起咒语来,当真要人命啊。
”说话的是一位飞骑卫士。
飞骑是唐朝羽林军中最精锐的一支,最早跟随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进入长安后驻扎玄武门,保卫皇室安全,号称“元从禁军”,官兵全是最精勇的壮士,几乎人人都能以一当百,他们会惧怕一个穿着袈裟的僧人,确是闻所未闻。
说起这僧人,还真是邪门。
公元六三七年,这僧人从西域而来,到得长安设坛作法,据说能念咒语,不但可以让人马上死掉,还能死人回生,市井百姓都以为是神仙下凡,以至于惊动了贵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圣明君主,当然不会轻信,决定作一试验。
试验品不是小白鼠,而是身经百战的飞骑卫士,只见那僧人念起咒语,参加试验的飞骑卫士如中刀斧,立马倒地身亡,惊得众人一身冷汗,待到那僧人念起咒语,死去的卫士居然又活蹦乱跳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西域僧人在皇帝面前表演了这手要人命的绝活儿,自然是声威大振,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寻常百姓,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僧人简直成了再世的活菩萨。
可是有一个人偏不信邪,这人就是八旬高龄的太史令傅奕。
傅奕是河南安阳人,博学多才,不但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就是天文术算也是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