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物价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唐代为什么一两银子那么值钱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本文导读:唐朝一两等于多钱?计算古代货币价值的时候,我们常用一个思路去进行换算,那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必须品的购买力来核算,这个算法也是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
首先在唐朝贞观年间,1两银子=1000文铜钱,可以买200斗米,10斗米为一石,一石是59公斤,按照如今的大米1.75元一斤来看的话,一两银子等于4130元。
而在唐玄宗时期,米价10文一斗,1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这个算法科学就科学在,大米为我们生活的必须品,所以大米的售价一定是根据当时社会的购买力水平制定的。
由上述的说明我们也能看出,那种在吃饭和消费,随随便便掏出好几两银子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个像样的饭馆,按照现在目前的消费来说,两个人吃饭也就是花掉2、3百元,一两银子就是4000多块钱,什么饭这么贵?所以就更不用说那种把银票随便掏出来的了,因为100量的银票就是413000,1000量银票就是四百多万,谁会随便揣着好几十万上街呢?唐朝官员俸禄在唐朝,官员的俸禄还是比较高的,当然这跟宋朝没法比。
但是总体上来说,也还是非常不错的。
为什么说公务员一直比较火,因为自打唐朝起,政府官员的待遇就非常好。
在唐朝,官员的收入和福利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组成。
有一个记录换算和统计表显示,唐太宗年间,一品官员的年收入为172.6万元,当然这个也把福利等政策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换算了出来,二品官员年收入为135.6万元,三品是101.6万元,四品为74.1万元,即便是九品官员,年收入也在13.7万元上。
而宋朝的官员俸禄,是唐朝官员的十倍左右!这个咱们就暂且不去讨论了。
唐代为什么一两银子那么值钱?其实比较各个朝代一两银子的价值,可以看到,唐朝一两银子的价值是非常高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体现了唐代经济的发展,因为唐代是比较特殊的,古时几乎所有朝代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为商业发展容易导致统治者的根基不稳。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在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两银子”这样的表述,那一两银子到底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为这涉及到不同朝代的经济状况、物价水平以及货币制度等诸多复杂的因素。
首先,咱们来看看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但其物价在不同阶段也有较大的波动。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大概只卖 5 文钱,一两银子可以折合成 1000 文钱,能买到 200 斗米。
而一斗米约合 125 斤,200 斗就是 2500 斤。
以现在普通大米每斤 3 元左右的价格来算,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 7500 元人民币。
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物价有所上涨,一两银子的价值也就相对下降了。
接着说说宋朝。
宋朝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商业繁荣。
在北宋初期,一两银子大概能买到 700 到 800 斤大米。
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 2100 到 2400 元人民币。
然而,到了北宋末期和南宋时期,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货币贬值,一两银子能买到的东西也就相对减少了。
再来看明朝。
明朝初期,一两银子可以买到 400 斤左右的大米。
以现在的大米价格计算,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 1200 元人民币。
但明朝中后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银价有所下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也相应下降。
到了清朝,情况又有所不同。
在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间,一两银子能买到150 斤左右的大米。
算下来,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450 元人民币。
但清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等原因,物价飞涨,银子的购买力更是大幅下降。
不过,仅仅通过大米的价格来换算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是比较片面的。
因为在古代,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买米,还有其他诸多方面。
比如买布、买盐、租房等等。
而且不同地区的物价也存在差异。
除了物价因素,货币的成色和重量也会影响其价值。
古代的银子并非都是纯银,其含银量有高有低。
而且不同地区铸造的银子,在重量上也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别。
物价一涨一落的变动,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就消费者这一方面来说,物价贵了,他们往往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要大大的削弱,以前许多力能买到的物品都买不起,只好把原来的生活标准忍痛降低。
反之,物价贱了,他们自然要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增大,可以自由享用各种物品,过着很舒适的生活。
至于生产者,也是同样感到物价涨落的影响,虽然他们所感到的与消费者完全相反。
当物价上涨的时候,他们都兴高彩烈,因为这是他们发财机会的来临。
反之,当物价下落的时候,他们却很焦急,因为这样他们不独赚不到钱,有时甚至要大大的亏本。
物价变动既然给予一般人民的经济生活以这样深刻的影响,在经济史的研究上,当然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了。
在有唐一代,几近三百年的时期里边,物价曾经发生过好几次明显的变动。
如果我们画一条曲线来表示它变动的情形,我们可以发见这条曲线老是一起一伏,而且起伏的高度并不一样。
兹就时间的先后,述说这几次物价变动的情形及变动的原因于下。
二、唐初物价的上涨唐初的物价,承继着隋末以来物价的上涨而上涨。
隋末物价所以上涨,一方面由于物品供给的不足,他方面由于货币的贬值。
隋炀帝前后三次大规模地征伐高丽,不独师出无功,而且引起国内的叛乱,结果生产机构破坏,造成物品供给不足,价格昂贵的局面。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七年十二月条说:帝(炀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
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
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加之饥馑,谷价踊贵。
东北边尤甚,米斗直数百钱。
又《太平广记》卷二六七《朱粲》条说: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
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
同时,政治混乱的结果,铜钱的私铸大增。
这些私铸的钱,因为品质恶劣,价值低跌,物价遂相反地向上高涨。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说:大业已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
钱转薄恶。
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
或剪铁鲽、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
全汉昇:唐代物价的变动(二)七、两税法实行后物价的下落上述安史乱后物价的上涨,一共经历三十多年,直至贞元初年物价还是相当的贵。
不过,这种物价的腾贵,并不是没有了期的。
贞元初年以后,物价又发生一个大变动。
这个变动的主要原因为两税法的实施,而变动的现象则为物价长期间的下降。
现为方便起见,先述这次物价变动的情形,然后分析其变动的原因。
唐代物价的下落,以这一次的时间为最长久;约由德宗贞元年间起,至宣宗大中年间止,一共经历七十年左右。
关于这个时期的文献,每每提及“物轻钱重”的问题,或诉说农工等生产者如何因为物价的低落而大感痛苦。
如《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混传》说:时(贞元二年十一月)右丞元绣判度支。
……绣以京师钱重货轻,切疾之,乃于江东监院收获见钱四十余万贯,令转送入关。
(《新唐书》卷一二六《韩滉传》略同)又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礼部试策》第五道(贞元十六年二月)说:问:纺织之弊,出于女工。
桑麻不甚加,而布帛日已贱,蚕织者劳焉。
公议者知之。
欲乎价平,其术安在?……对:……方今仓廪虚而农夫困,布帛贱而女工劳,以愚所窥,粗知其本。
……然则布帛之贱者,由锥刀之壅也。
苟粟麦足用,泉货流通,则布帛之价,轻重平矣。
又《权载之集》卷四○《进士策问》第三问[12]说:粟帛浸轻,而缗钱益重。
或去衣食之本,以趣末作。
自非翔贵之急,则有甚贱之伤。
(《全唐文》卷四八三同)这是德宗贞元年间的情形。
到了宪宗元和年间,物价更加低落,成为当日朝野热烈讨论的问题。
《白氏长庆集》卷三○《进士策问》第五道(元和三年)说:问:谷帛者生于下也;泉货者操于上也。
必由均节以致厚生。
今田畴不加辟,而菽粟之价日贱;桑麻不加植,而布帛之估日轻。
懋力者轻用而愈贫,射利者贱收而愈富。
至使农人益困,游手益繁矣。
然岂谷帛敛散之节失其宜乎?将泉货轻重之权不得其要乎?又同书卷四六《平百货之价》(元和初)说:今田畴不加辟,而菽粟之估日轻;桑麻不加植,而布帛之价日贱。
唐代物价管理制度的特点
一、国家控制价格
在唐代,国家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物价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设立市场、制定价格标准、加强监管等手段来控制商品价格的波动。
例如,唐代设有专门的市易务来控制市场物价,按照《律令》规定,市易务设在各地大市,负责管理市场,监督价格,保障市场秩序。
进一步表现了唐代国家对物价的控制和管理。
二、物价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为了更好地控制物价,唐代还建立了收集和发布物价信息的制度。
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集各地物价信息,包括生产、储存、销售等环节的价格信息;二是发布这些物价信息,向社会公布。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家能够及时了解到物价的变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
三、价格标准的制定
唐代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价格标准,包括对各种商品的价格限制、制定价格浮动范围、规定市场交易的最低价格等。
通过这些价格标准的制定,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物价的波动,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四、贸易管理
唐代通过贸易管理来控制物价,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这些贸易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国际贸易的监管、调控和管理,以此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唐代,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扶持农业、支持工商业等。
这些政策有利于稳定经济,控制物价的波动。
总的来说,唐代的物价管理制度在当时是非常严格和完善的,通过国家的管理和监督,有效地控制了物价的波动,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基于唐代物价管理制度刍议论文摘要:三贾均市是唐京都诸市令管理商品交易市场货物价格的一项制度,但不仅在京都,而且在全国各地也普遍实行。
唐代三贾均市是对前代物价管理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并对后世的价格管理制度产生影响。
汉唐宋价格管理制度既相承又各具特色。
三贾均市与悬平赃物也有密切的关系,并指出《唐六典》注文的一处有误。
物价管理制度是国家调控商品交易关系的重要手段。
关于唐代的物价情况,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过一些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论断。
日本学者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初探——关于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断片》通过考察分析大谷文书中的唐天宝二年交河郡物价表,证明了唐代的市估是根据时价制定的公定市价,是官府交易和定赃的依据,并不制约一般的私人交易。
并进一步指出,三等估所表现的并不是物品质量的优劣而是交易价格的高下。
[1]齐陈骏认同这种观点,并据此对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相关的两个文书进行了分析介绍。
(注: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吐鲁番发现唐代交易法文书》、日野开三郎《两税法与物价》也都对唐代的物价情况有过研究。
)国内有陶希圣《唐代管理“市”的法令》,全汉昇《唐代物价的变动》等论文论着,或介绍唐代物价的情况,或对唐代物价管理、市场管理进行分析,或从考证说明考古发现出发来诠释唐代的物价体系,或从史出引用文书来补正旧说,这些研究对唐代物价管理制度的研究形成丰厚的学术积累,但由于研究重点和内涵的局限,许多内容也还有待深入。
《唐六典》卷二十: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
以三贾均市。
凡与官交易及悬平赃物,并用中贾。
《旧唐书》卷四十四:京都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
《新唐书》卷四十八:平货物为三等之直,十日为簿。
《职官分纪》卷二十:以三贾均市。
《古今事文类聚——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三十二: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序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
司市凡会同师役市司,帅贾师而从,治其市政,掌其卖价之事。
历朝历代的“粮食价格”都是怎样的,哪个朝代最低南稻北粟,是古代百姓饱腹的主要粮食之一。
粮食受到自身规律、气候环境、贸易流通等因素的影响,价格随之波动,价高伤民,价低伤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观察粮食价格的变化,就能如实反映古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粮食的价格决定了生活的质量。
由于朝代不同,计重各异,粮价当然也不一样。
以每公斤大米5元为标准,依照小伙伴们的工资水平,折算成古代的购买力水平。
草根还是土豪,取决于小伙伴们手中的工资条。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春秋时期的魏国“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
”魏国一石粮食价值45钱,每石约有30公斤。
以魏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五口之家种地百亩,亩产1.5石粮食,总共收入150石粮食,折算成现价,每户年收入4500元。
在支出方面,按照“什一法”纳税15石,自家口粮90石,“社闾尝新、春秋之祀”需要300钱,全家衣着花费1500钱,不计“不幸疾病死丧”以及其他赋税,一年结余225钱。
以恩格尔系数衡量,食物与收入的比值达到了60%,魏国百姓属于妥妥的贫困户。
秦始皇扫平宇内,统一了度量衡。
秦朝规定: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
根据商鞅方升的计量标准,一升容量相当于0.69公斤。
一石粮食相当于69公斤。
不过秦朝严刑峻法,残暴不仁,激发民变,破坏了大量基础设施,粮食耕作首当其冲。
秦末乱世,百姓流离失所,农业凋敝,其恶果在汉初开始显现。
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
”公元前201年,“关中大饥,米斛万钱”各地连年饥荒,物资奇缺,奸商囤积,导致粮价比先秦时期暴涨十倍,甚至二十倍。
而西汉的经济形势依旧没有改观,刘邦又在白登山遭到匈奴围困。
他侥幸逃生后,明显底气不足。
当时西汉国内经济低迷,百废待举,北方边境的匈奴兵强马壮,士气正盛。
迫于经济的压力,刘邦只得与匈奴和亲,缓解汉匈冲突,同时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壮大经济实力。
作者: 甘于黎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财金系
出版物刊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43-47页
主题词: 物价下跌;中晚唐;商品经济;钱重物轻;再探讨;两税法;唐后期;自然经济;唐代;农民
摘要: <正> 中晚唐时期的物价问题,素为治唐史者所注目.按传统的说法,一般一言蔽之
以'钱重物轻'或'长期低跌'.这作为一种定论,几乎成了人们分析中唐以后社会经济问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具体考察唐代经济和物价情况,不难发现,这种说法与事实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之处.零星散见于史籍的中晚唐物价材料,前人虽多有涉及,但本文拟从另。
唐朝的物价水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物价水平相对较为稳定,并且与其他时期相比还算比较低。
一、唐朝物价水平的稳定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物价水平比较稳定的朝代之一。
由于唐朝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并且商品流通比较发达,因此整个社会的供需状况比较平衡,价格波动不大。
二、唐朝的商品价格
1.粮食:唐朝的主要食品是粮食,其价格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比较便宜。
在唐朝,两升的米价值相当于一两银子,而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约五六十元现代货币,也就是说,唐朝的粮食价格相对现在比较低。
2.丝绸:唐朝是中国丝绸的鼎盛时期,其丝绸价格在当时也比较低廉,一匹高桥绸的价格相当于五十两到六十两左右的银子,当时普通人的收入是十两银子左右,也就是说,想买一匹高桥绸需要花费相当于五六个月的工资。
3.陶器:唐朝的陶器价格比民间日用品还要贵上一些,主要取决于它的品质和使用价值,相对于其他富庶国家,唐朝的陶器价格还算是比较低廉的。
4.钱币:唐朝的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银钱,其中铜钱的价格相对低廉,但银钱则相对较贵,平均每两银钱价值相当于五百串铜钱左右,换算成现在,相当于几万元。
总结:唐朝的物价水平相较于其他时代而言,还是比较稳定和低廉的。
这与唐朝的国力和商品流通状况有关。
唐朝的物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和消费水平,而在当下,物价水平的波动则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唐朝的物价水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的一个朝代,在唐朝时期,物价水平也较为稳定。
唐朝的经济体系比较复杂,主要包括政治产业和商业产业两大类。
政治产业方面,唐朝主要靠收取田租和钦定商业货物的价格来维持国家运转,其田租主要由官府直接管理或者通过官员租让田地的方式来获得。
钦定商业物价也是唐朝政治产业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钦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限制商品的流通范围和数量,对于一些重要物资如铁、粮食、布匹、药材等价格实行定价,以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
对于商业产业,唐朝实行的是多重市场体系,包括朝廷直接主导的市场和商人自主经营的市场。
朝廷直接主导的市场包括开放的集市和官营市场,一些市场中重要的商品和物资销售价格也由政府进行定价。
商人自主经营的市场则更加侧重于商品的私人交易,市场定价也较为灵活,但是政府也会定期进行检查,确保价格稳定,以不损害国家的利益。
在唐朝时期,钱币的流通也愈加频繁。
唐正统二年,唐太宗采纳张说“易法”,晋升铜为唐朝的主要制币材料。
铜钱成为唐朝的主要货币形式,其流通也更加方便,使得各种商品能够更快地进行交易。
同时,一些贵金属如金、银等也逐渐在商业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价格也比较稳定。
钱币在唐朝的流通量和品质都比较稳定,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灾荒等时期,物价水平也会有所波动。
根据《旧唐书》记载,唐穆宗之后,唐朝遭遇战乱,导致财政破产,重税压民,百姓生活凄苦,物价水平急剧上涨。
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物价区别于前朝有所上升,但总体平稳。
总体来说,在唐朝时期,政府通过对田租和商业货物的价格进行管控,以及对市场的监督和定期检查,保证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转。
同时,钱币的流通也愈加方便,使得商品交易更加方便,物价水平也相对稳定。
隋唐时期的物价与社会经济研究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繁荣,物质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在这个时期的物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物价不仅关系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就隋唐时期的物价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隋唐时期物价的走势(1)隋朝在隋朝,经济繁荣,物价相对稳定。
据《隋书·经济志》记载,隋炀帝时期(604-618年),“市中不多贩者,盈虚之数,多少相宜”。
也就是说,市场供需相对平衡,物价相对稳定。
但是,隋朝后期,由于战争频繁,使得经济衰退,物价也开始波动起来。
(2)唐朝唐朝时期,物价基本呈现上涨趋势。
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原因,导致物价升高。
不过,由于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社会财富总量较大,所以即使物价高涨,也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具体来看,唐代物价上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唐代初期,此时物价比较稳定,个别商品价格稍有波动,但总体平衡。
第二个阶段是唐代中后期,此时物价开始不断上涨,且上涨速度愈来愈快。
二、隋唐时期物价的影响(1)物价上涨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在隋唐时期,不少平民百姓的生活负担很重,从而物价的涨跌对其影响较为明显。
随着物价上涨,贫民的生活水平也下降了很多。
由于生活支出增加,他们只能压缩自己的生活开支,例如省减衣食、降低消费等。
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2)物价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物价波动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隋唐时期,物价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
一方面,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将导致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消费能力下降,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如果物价波动过于剧烈,则会降低灵活性,从而使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但是,由于唐朝时期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因此即使物价上涨,物质财富总体增加,社会经济依然得以发展。
三、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呈现出许多特点。
其中,应当特别强调的是以下几个方面:(1)商品经济的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执政开启贞观之治物价低廉米价最低!导语:古代的米价,是社会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治安状况、发展前景的风向标,如同今天的股市、房市一样,时时牵动着上至皇帝公卿,下到胥吏平民的古代的米价,是社会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治安状况、发展前景的风向标,如同今天的股市、房市一样,时时牵动着上至皇帝公卿,下到胥吏平民的心。
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恐慌。
我们就来打量一下唐朝的米价。
古代的计量单位中,一般的最小单位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石)。
升和斗为最常用的计量单位,平头百姓因此被称为“升斗小民”。
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南宋末年一斛改为五斗。
一斛在今天折合为一百二十斤,一斗等于十二斤。
但古代计量十分混乱,一时一地皆不同,大约就是这么个数,上下经常浮动,有时候浮动的幅度还不小。
再来读读杜甫的诗歌《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也就说,到了杜甫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一匹绢的价值为一万文钱。
不排除这种可能:为了押韵或者表述顺畅,杜甫进行了简化,一匹绢不一定可丁可卯地卖一万钱,但上下应该差不了多少在这里提绢的价格,是为了对照米价。
唐时一匹绢的价格大概相当于一斛米。
如果一斛值一万钱,那么一斗就是一千钱。
杜甫的《忆昔》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一千文钱买十二斤米,显然已经超级贵了。
往回捋一捋。
在唐朝以前的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天下大乱,河生活常识分享。
Several issues on the price in the Tang Dynasty 作者: 徐东升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134-138页
主题词: 唐代;物价;省估;虚估
摘要:虚估是以虚钱估物价,最初因乾元二年(759)虚钱的初次产生而出现,又因宝应元年(761)虚钱的消亡而不复存在;省估也是一种虚估,但它不是因虚钱而产生,而是由省估产生虚钱;省估因两税法实行后农民负担加重而在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间产生,因是各地征收虚估物的标准物价,也称中估,但不能称'省中估',现有文献中无此说法.省估虽然在减轻百姓负担方面的作用很有限,但因方便统治者做到'量出为入'而长期存在.。
唐朝时期的物价唐朝时期的物价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
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
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
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
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
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
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
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
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作者: 梁仲勋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4-71页
主题词: 粮食价格;唐代;物价水平;社会经济;物价管理;资治通鉴;市场物价;社会安定;刘晏;物价低落
摘要: <正> 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兴旺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商品流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市场物价并不平稳,波动起伏较大。
同时出于稳定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物价管理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
一、粮食价格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粮食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商品,粮食价格的变动是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的集中反映。
大抵在社会安定、政治开明、农业连年丰收的时候,价格。
唐朝时期的物价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
1.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
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
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
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
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3.发展经济
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
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
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
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
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
口》记载当时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
自后天下无贵物。
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
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陜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
4.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
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5.对外军事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
在公元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12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并称为“彍骑”。
而他亦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统治异族与巩固边防的措施。
6.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
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
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
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