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蓉 开题报告(OK)
- 格式:pdf
- 大小:184.43 KB
- 文档页数:7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论文学修养对古筝演奏的影响作者姓名黄美熔所属系、专业、年级音乐系音乐学专业2013级指导教师姓名、职称杨艳副教授预计字数8000字开题日期2016-12-31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古筝艺术流传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了。
一直以来古筝在我们民族乐器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我们喜欢古筝,喜欢它优雅的音色。
可是现今很多人业余古筝爱好者,甚至是从事古筝事业的专业人员都缺乏文学修养,能罗列出来的文学古筝作品数量却微乎其微。
很多古筝作品都具有文学色彩,与文学知识紧密相连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对文学作品的积累,认为这跟我们演奏古筝毫无瓜葛。
殊不知很多古筝作品都是取材于文学作品,例如大家耳熟能祥的曲子《渔舟唱晚》,这是作曲家娄树华根据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的诗词作为创作思路的;还有项祖华老师的《林冲夜奔》,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根据书中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作为创作背景;以及王建民老师的《枫桥夜泊》,取材于诗人张继的同名诗《枫桥夜泊》等等,这类古筝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古筝爱好者和从事古筝教育行业的相关人士很有必要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文学历史,丰富音乐学识和提高文学修养,这对今后发展乃至弘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为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理论意义)古筝艺术在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给国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近几年却发现古筝艺术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经过数年的观察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具有文学内涵的作品逐渐被古筝教育者忽视,他们不乐意教学生弹奏这类曲目,可能是考虑到演奏水平的问题,也可能是考虑到学生文学修养的问题。
这么重要的作品,这么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没有得到弘扬。
威宁县自治县第十一中学音乐教研校本研修开题报告书校本研修:初中音乐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校本研修负责人:张达银开题时间:2020年10月24日校本研修人员:艺体教研组开题内容:学习校本研修实施方案及任务安排。
一、校本研修的提出教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化,是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
学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要不断地加强与改进。
各个学科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以及成长需要,提升课程的亲和力,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守好自己主渠道的前提下课程思政化。
二、校本研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的目的在我国最早的教育是孟子提出的,《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句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是我们教育一词最早出现的证明,其中的教育有教诲、教导之意,现代主要是指培养新一代接班人,针对青少年培养的过程。
教育意义的范围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教育可以分为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上的教育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会教育。
爱国情感虽然有很强烈的原始成分,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产生。
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要用实际行动去证明。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行动去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
要想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不仅是学校教育,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合一。
(二)研究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帮助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更加热爱祖国的锦绣山河,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作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初中音乐教学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音乐教育联系起来,由此音乐课堂是进行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音乐课程思想政治化符合时代要求,这不仅对于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要求的实现。
音乐爱国教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题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初中生音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探索初中音乐课堂中爱国教育方法,希望能为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爱国教育提供相应的教育方法提供参考。
开题报告题目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及作品分析——《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姓名 xxx学号12054030xx专业年级 12级小学教育3班一选题目的与意义叙事性的歌曲音域宽广、情绪以及旋律起伏较大、风格独特,要求演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现力、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它伴随着我国歌坛声乐艺术和歌曲创作的繁荣发展,逐渐为广大演唱者所喜爱,并成为许多歌手专业比赛的曲目、艺术院校的经典教材以及论文研究的方向。
叙事性歌曲是以叙述历史事件、人物或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民族风格浓郁,在艺术上有极强的个性特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戏剧性、浓缩性和地域性。
在近现代歌曲中,叙事性独唱歌曲是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象的独唱歌曲。
由于叙事性独唱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大多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事件或民间传说,通过演唱者声情并茂的演绎,使人们在欣赏动听歌声的同时,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和民间文化。
因此,我认为叙事性独唱歌曲的创作和演唱,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和熟悉歌曲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动态纵观国内外对叙事性歌曲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中。
(1)《广西教育》2011年12期论叙事性独唱歌曲的演唱在他的论文研究中,主要讲了叙事性独唱歌曲在歌唱上的情感与技巧以及其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
进而对叙事性歌曲的艺术特点以及在演唱上应当如何表现和把握进行探讨。
文章言简意赅,是值得我参考的优秀论文。
(2)《蓝花花叙事曲》叙事性探析——对乐曲叙事内容的考察与分析。
《蓝花花叙事曲》是作家关铭根据陕北民歌《蓝花花》的音乐主题和故事情节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作者主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也是我在了解此类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并收集关于歌曲的二度创作与作品分析问题的研究资料,理清已有研究的集中点和空白区域,帮助笔者明确所要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深入歌曲在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力求有创新之处。
中学理科综合实验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建设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理科综合实验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与认知。
然而,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体系中,理科综合实验教材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例如,某些地区中学的实验教材质量不高、内容单一、难度过大或过低等,导致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能力和教材运用的方法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提高。
因此,建立适合于中学理科综合实验教育的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当前中学教育体系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学理科综合实验的教材,旨在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体而言,我们将采用以下几个研究方法和策略:1.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理科综合实验课程的研究成果,了解目前教材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改进。
2.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实验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实验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3.建立全面的教材体系,将教材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分析三个部分,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4.测试和评估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和实验效果进行评估,定期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不断完善和改进教材的质量。
三、研究计划1.第一阶段(2个月)搜集和分析国内外中学理科综合实验教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普查和调查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
2.第二阶段(3个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确定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章节,明确实验任务和实验步骤。
《如何实施“导—展—练—评”教学研究》开题报告上新庄镇中心学校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领导、老师:依据上新庄镇中心学校2009年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为了较快提升我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切实研究解决课前、课中、课后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申请立项市级课题的开题会在此召开,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研究中的有关事宜向各位老师作以介绍,并提出要求。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依据教育局2009年工作要点,本镇教育工作计划,针对目前全县快速提高质量的形势和我镇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迫切需要,确立本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具有以下有利条件:背景条件:全镇上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广,课题研究成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绝大多数教师锐意进取,尽职尽责,提高质量的意识逐步增强,许多骨干教师已经在学习“三大名校”经验上有了积极的探索,这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全镇上下开展课题研究的浓厚氛围已形成,多种校本教研模式已在我镇得到推广应用,通过校本教研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这为我镇今后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基础条件:已经确定的实验基地学校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东台学校、马场初中、上新庄初中和上新庄中心小学已承担过省、市、县课题研究,有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水平、能力和意识,加之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的高度关注和中心学校的组织保障,因此我们一定有能力做好这项课题研究。
软件上:确定的实验学校已经有几部专家名著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教材,一些学校自己也积累了一些关于校本教研方面的材料,加上校长的支持,教务主任的主动性和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
另外,上小、马中、加牙和上中等学校已经开通互联网等,可以方便查询相关方法和信息。
人员上:我们中心学校和实验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近70多名教师成为骨干力量,这对课题研究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的乡土教材研究——以《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为个案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国乡村教育逐渐得到了政策的重视和关注。
为了促进乡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乡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是,在编写乡村教材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如何编写具有代表性和可普及性的乡土教材,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为个案,通过分析其编写过程、内容与形式等方面,探究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角下的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问题,旨在为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1.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下的乡土教材开发与应用问题。
(2)分析《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的编写与实施情况,探讨其可行性与局限性。
(3)总结多元文化整合视角下开发和应用乡土教材的经验和启示,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2.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多元文化整合视角下,如何更好地开发乡土教材?(2)《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的编写和实施如何反映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3)如何从《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的编写与实施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以促进多元文化整合视角下开发和应用乡土教材的效果和质量?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比较研究、问卷调查等。
(1)文献分析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报道的研究,分析多元文化整合视角下开发和应用乡土教材的理论依据和现状,阐释乡村教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实地调研开展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瑶文化进校园知识读本》的编写与实施情况,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并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3)比较研究通过对多个乡土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其适用性和质量,总结出有关开发和应用乡土教材的措施和方法。
惠安广海中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研究开题报告惠安广海中学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我们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上,早就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都不得不清醒的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接触了电脑,部分在小学,或者更早就接触了电脑。
他们接触电脑并没有学到实际的东西。
而是学到了很多消遣的东西。
经常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
在他们的心里上机课就是QQ课,或者是游戏课。
如何改变这种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亟待我们去研究并加以解决。
通过新课程实验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学改革的成功不应该只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应该主要体现为教学的实际效果。
我校增建了计算机教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一批骨干教师开始在“主题”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开发了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交互式教学软件,制作了可以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的复合型的课件。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的师生交互,同学间合作,使学生的感觉逐渐从“被牵着鼻子走”变成“张开思维的翅膀”,逐渐从被动的思考转化为主动的思考。
然而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却发现由于教学策略不当,新课程教学无效和低效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1、重CAI,轻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认为CAI可以代替信息技术教学2、计算机教学“过时论”和“无用论”: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都取相同的“零”起点现象综合上述问题,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王歆慧学号:20076271 系部:外语系
专业年级:日语专业07级
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太宰治笔下的女性形象
——以《人间失格》与《斜阳》为中心指导教师:聂清
2011 年12 月 10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swxyjwb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书写(或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学生写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按照如“2007年4月26日”方式填写。
5、电子文档格式要求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