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20.22 KB
- 文档页数:1
黔东南州区域经济现状调查与分析摘要:黔东南州经济在全省一直处于显著的落后地位。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黔东南州经济现状进行调查,调查该区域概况、三大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经济状况,分析出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并对该区域经济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面对这些问题,该区域应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经之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是当前黔东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区域经济;GDP;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AbstractThe economy of southeast Qian is always behinds other cit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estigated of southeast Qian’s economic state that researched its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economic position o f three main industries ,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Then inputs its advantages industrie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economic problems.Facing those questions,it must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ra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achieve a economic path that good and rapid.Nowadays,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of Qian,is that accelerate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new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and so on.Keywords:Regional economy;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dustrial clust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目录1引言 (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1选题的目的 (1)1.1.2选题的意义 (1)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2.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2.2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3)2.1区域经济发展 (3)2.1.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3)2.1.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3)2.1.3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5)3黔东南州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7)3.1黔东南州概况 (7)3.1.1黔东南州的地理位置 (7)3.1.2黔东南州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8)3.1.3黔东南州的人口及民族状况 (10)3.1.4黔东南州的交通网络状况 (10)3.2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现状 (10)3.2.1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10)3.2.2经济发展亮点 (14)3.2.3 “三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15)3.2.4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 (15)4现阶段黔东南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6)4.1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16)4.2“三化”程度低 (17)4.3“软实力”发展潜力大 (17)5促进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8)5.1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18)5.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8)5.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8)5.3.1可持续发展概念 (19)5.3.2实施可持续发展 (19)5.4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3)1引言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1选题的目的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贵州是中国大陆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促进贵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贵州政府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贵州仍面临着一系列形势和对策的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形势分析1、城乡发展差距存在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并且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据《贵州日报》报道,2019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完全缩小。
2、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贵州的山区地形和发展条件限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到城市就业。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农业生产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水平不均衡也是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对于城市,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限制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贵州省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居住条件等也与其他省份比较相比,存在不足。
4、城乡居民观念不同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培育城乡居民之间的互信,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这也是一个挑战。
二、对策建议1、发展多元化经济农业是贵州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质量,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外,贵州省还应加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建设。
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吸引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等,是贵州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等促进贵州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
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思考
谢景连;李斌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5)5
【摘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化的根基和精髓.黔东南州境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
的破坏.解决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整体性保护和原真性保护相结合,静态性保护和活态传承相结合,搭建官员、专家、群众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谢景连;李斌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中的传统村落保护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J], 李方联
2.中国侗族传统村落融入旅游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以黔东南黎平县侗族传统村落为例 [J], 龙初凡;;
3.村落发展文化先行——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思考 [J], 麻勇恒; 王雨容; 吴文华
4.贵州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模式探索 [J], 杨祖华
5.黔东南州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发展研究 [J], 范生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对策的探讨蒋焕洲【摘要】贵州是典型的“两欠”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部省区相比也处于劣势,与此同时,省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因此,探讨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协调发展;贵州省【作者】蒋焕洲【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贵州凯里55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省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GDP增长了48.95倍,年均实际增长9.87%,人均实际增长8.47%[1],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但是,横向比较,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部省区相比也处于劣势。
2009年底贵州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893.5亿元,仅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1.16%,排在全国31个省区的第26位,但人均GDP长期以来在全国一直挂末位。
2006年贵州省的一、二、三产业之比为17.3:43.3:39.4,仅相当于全国1997年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贵州的经济发展整整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年[1],尚处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是全国城镇化率唯一还没有达到30%的省份(西藏除外),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相对落后。
在贵州省的“十一五”规划中,把全省9地(州、市)的88县(市、区)划分为“一圈二区一带”四大经济区域单元,即贵阳城市经济圈、黔北综合经济区、毕水兴经济带和东南部特色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格局。
贵阳城市经济圈是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半径80~100公里的区域共20个县(市、区),2008年总人口836.6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06%;黔北综合经济区,包括遵义市、毕节地区的1个县和铜仁地区的3个县,共18个县(市、区),2008年总人口906.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3.90%;毕水兴经济带,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地区、毕节地区的7个县、市,安顺市2县,共21个县(市、区),2008年总人口1247.8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2.90%;东南部特色经济区,包括黔东南州、铜仁地区的7县、市、区、黔南州的6个县、市,共29个县(市、区),2008年总人口802.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14%。
国发2号文件考试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90分)1、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2、国发〔2012〕2号文件强调:坚持自力更生,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
3、国发〔2012〕2号文件强调: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
4、国发〔2012〕2号文件的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统筹协调,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自力更生,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5、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牢固树立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把后发赶超与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6、国发〔2012〕2号文件从空间布局上把贵州划分为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三州”等民族地区。
7、国发〔2012〕2号文件提到:加快推进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跨越发展。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
8、国发〔2012〕2号文件的是战略定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纽;9、国发〔2012〕2号文件指出:要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充分发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黔北经济协作区,积极推动毕水兴(毕节、六盘水、兴义)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要统筹四种关系作者:何军民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2期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要求,全国各地以法治和德治为手段,立足基层自治,坚持“三治”融合,有效预防和减少基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基层治理模式。
比如:广东南海的“政经分离”模式,江苏枫桥的“政经分开”模式,浙江嘉兴“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模式,河南社旗县“支部加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加农户、产业加基地”等“三加模式”,云南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的“三社联动”模式,贵州黔东南州“寨管委”基层管理模式,宁夏石嘴山“基层党建+民安、民康、民便、民乐”模式,甘肃“网格化+十户联防”“民情流水线”“网上村庄”模式等,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地方基层群众自治流于形式,居民、村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地方在基层治理中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到侵害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基层管理者认识上还存在偏差,认为只有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的地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党委政府的具体政策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基层治理中的民主发展和法治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等等。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基础。
推进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放眼于现代化进程,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关系。
一、激活基层治理行动主体,统筹政府、社会和公民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调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政府、社会和居民多元共治的基本要求。
一要强化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推进基层党委和政府的服务能力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效能,建设责任型、服务型政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2010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现就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省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城镇化进程至关重要。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镇化水平低,就难以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29.9%。
但总的来看,我省城镇化仍很滞后,低于全国水平16.7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比例低,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综合实力弱,基础设施差,城镇管理亟待加强。
城镇化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我省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
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加快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结构的合理布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特别是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明确把加快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省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我省城镇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12•【字号】黔民宗发〔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1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工作正文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的通知黔民宗发〔2021〕14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11月12日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目录第一章面临的发展环境第一节基础条件第二节机遇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第一节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第二节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节强化民族工作部门能力建设第四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节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第二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第三节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行动第五章推动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第一节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二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三节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化第四节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五节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迈向现代化第六节推动民族乡迈向现代化第七节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第八节推动创新驱动现代化第六章促进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第一节保障各民族平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第二节优化自然人文生态第三节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第七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一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第二节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第三节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新交融第四节推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第五节倡导文明新风尚第八章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节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第二节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第三节丰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第四节开创民族地区开放合作新格局第九章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一节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第二节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引领第十章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第一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节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第三节加强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第十一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第二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三节明确责任分工和强化要素保障第四节强化规划监督评估前言“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贵州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期,也是全省各族人民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新的经济社会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的一种现象和趋势。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打破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资源的共享,实现城乡融合和共同进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1)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与规划,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圈,探索新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
(2)加强农村产业的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3)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4)促进城乡人口流动,推动城镇人口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和交流。
(5)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共同发展。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与挑战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瓶颈和挑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着跨越式的发展难度。
其次,城市化发展不充分,城市发展区域和级别的不平衡,使得一些地区难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再次,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这些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瓶颈和难点。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支持和推动,更需要基层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实践。
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各地区都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