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
- 格式:docx
- 大小:40.88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国古代舞蹈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和流派。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够全面地介绍中国古代舞蹈史。
1. 历史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舞蹈主要以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为主,例如《周礼》中的舞蹈仪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舞蹈受到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样的舞蹈形式,如雅舞、武舞等。
唐宋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有《舞蹈谱》等文献记载。
宋代则出现了更多的舞蹈剧目,如《千秋岁》、《长恨歌》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宫廷舞蹈发展较为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舞蹈风格,如《寿阳舞》、《翠屏山》等。
2. 舞蹈流派:宫廷舞蹈,宫廷舞蹈是古代帝王和贵族阶层的专属舞蹈,以优雅、庄重为特点,注重身段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
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如《踏歌行》、《秧歌》等,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佛教舞蹈,佛教舞蹈是古代寺庙中的舞蹈表演,以表达佛教教义和寺庙仪式为目的,如《舞腰儿》、《花雨洞》等。
3. 舞蹈特点:动作优美,中国古代舞蹈注重身姿的舒展和手势的优美,追求舞姿的协调和流畅。
表情丰富,古代舞蹈注重舞者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寓意深远,中国古代舞蹈常常寓意深远,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人生、宇宙等的思考和理解。
4. 影响与传承:对现代舞蹈的影响,中国古代舞蹈对现代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古代舞蹈元素被融入到现代舞蹈中,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涵。
传承与保护,中国古代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重要课题,相关机构和团体致力于舞蹈的传统传承和保护,如成立舞蹈学院、举办古代舞蹈比赛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舞蹈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具有独特的舞蹈特点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舞蹈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摘要:一、引言:舞蹈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二、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原始舞蹈及其特征2.古代舞蹈的演变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类别与特点1.宫廷舞蹈2.民间舞蹈3.宗教舞蹈四、代表性舞蹈及其内涵1.剑器舞2.霓裳羽衣舞3.燕子翩翩舞五、古代舞蹈的传承与创新1.传统舞蹈的传承2.舞蹈创新的探索六、古代舞蹈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1.舞蹈教育与表演2.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3.舞蹈产业的发展七、结论:舞蹈事业的现状与展望正文:一、引言:舞蹈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和人类文化的启蒙者,承载着各个时期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从原始人类的本能情绪表达,到中国古代舞蹈的辉煌成就,舞蹈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对于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来说,是必修之课。
二、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和发展1.原始舞蹈及其特征原始舞蹈起源于人类对生存欲望和情感的表达。
这些舞蹈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也孕育了原始文化。
2.古代舞蹈的演变从夏商时期的乐舞,到周代的雅舞,再到汉唐时期的舞蹈,中国古代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唐代舞蹈达到了巅峰,如霓裳羽衣舞等,成为宫廷舞蹈的代表。
三、中国古代舞蹈的类别与特点1.宫廷舞蹈宫廷舞蹈具有严谨的规范和庄重的氛围,多表现皇家的权威和威仪。
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以华丽、矫健的舞姿著称。
2.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百姓的生活习俗和情感寄托。
如燕子翩翩舞,以柔美的动作和寓意吉祥的主题深受喜爱。
3.宗教舞蹈宗教舞蹈以寺庙和道观为舞台,融合了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
如道教的剑器舞,以剑诀、拂尘等动作展现出宗教的神秘氛围。
四、代表性舞蹈及其内涵1.剑器舞:道教舞蹈的代表,以剑诀、拂尘等动作展现出宗教的神秘氛围。
2.霓裳羽衣舞:宫廷舞蹈的典范,华丽、矫健的舞姿展现了皇家的权威和威仪。
3.燕子翩翩舞:民间舞蹈的佳作,以柔美的动作和寓意吉祥的主题深受喜爱。
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国舞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下面将从古代到现代,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介绍。
古代舞蹈发展历程:古代中国舞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的舞蹈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祭祀、狩猎、欢庆丰收等为主题。
从最早的简单舞蹈演变为具有意义和形式的舞蹈艺术。
到了商代,出现了大量用于祭祀仪式的舞蹈,诸如庄周梦蝶、巫山神女等经典作品。
而到了汉代,古代舞蹈的表演形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并开始出现书面记载,如《武则天乐舞谱》就是典型的代表。
近代舞蹈发展历程:进入近代社会,中国舞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吸纳西方舞蹈的元素。
自19世纪末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与西方接触,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西方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中国舞蹈家吕思清将西方木偶剧形式与中国舞蹈结合,创作了《白蛇传》等著名作品,并开创了中国舞剧的先河。
与此同时,女舞蹈家梅兰芳开创了中国舞台舞蹈的新风格,将中国古典舞蹈与剧场舞蹈相结合。
她以自己的演绎风格,使中国传统舞蹈重新焕发了生机。
现代舞蹈发展历程:建国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舞蹈艺术的发展,并将舞蹈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不仅如此,中国还成立了专门的舞蹈学院和舞团,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人才。
在这一时期,中国舞蹈逐渐走出国门,开始与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舞蹈家赴国外学习和演出,为中国舞蹈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的现代舞蹈也开始崭露头角,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舞剧形式,开始探索更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现代舞蹈的代表人物林春苗在创作中融入了现代舞的自由表达和身体技巧,使中国现代舞蹈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结起来,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近代舞蹈的西方影响与创新、以及现代舞蹈的国际交流与多元发展等阶段。
中国古代舞蹈史思考题怎么认识原始舞蹈?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式样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
尤其是在原始公社时期,舞蹈不仅是原始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更是原始人物质生活的直接体现。
在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产力低下,凶恶的野兽以及不可知的自然,使得原始人的舞蹈不是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完全是出于实用的需要以及实现人的生命本质。
一、原始人与舞蹈(一)崖画舞蹈在我国发现的多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属于原始时代舞蹈形象的占了相当部分。
这些舞蹈图缘,场面生动丰富,舞姿形态各异。
从表现形式上看,有集体舞、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多人舞;从舞者外貌上看,他们或戴头饰、或插羽毛、或手执舞具、或裸露全身,有的人臀后系尾饰,身体有刺纹;从舞蹈内容看,有表现狩猪生活的,有表现宗教祭祀的,也有表现男女相悦和生殖崇拜的,还有图腾性质的拟兽表演。
舞蹈姿态古朴质拙,颇具原始荒野之风。
其中以下几个为代表:1、图腾祭祀原始人认为自己是由自然界某种动植物转化而来。
因此与这种动植物有一种血缘关系,并直接受它的保护。
于是这些自然物(多数是动物)就被当成氏族的神祗,称作“图腾”,并且成为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和徽号。
任何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
传说中伏義的后裔少暤氏管理部落是以鸟为图腾的二十四个氏族。
又如黄帝训练以六种野兽为民族图腾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联盟攻打蚩尤和炎帝。
舞蹈是图腾仪式中重要的内容和表现手段。
舞蹈表现图腾崇拜,主要是模拟图腾神的动作,其中较突出的蛇舞和穿山甲舞,最突出的虎舞。
巫师通过模拟舞姿,表演它们的形态。
在这种模拟中,渗透着原始人朴素而虔诚的精神信仰,与原始图腾崇拜相互影响、交叉的是对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信仰。
2、生殖崇拜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
面对凶恶的野兽和不可知的自然,人类必须生殖后代繁衍种族,才能壮大自己的生存实力。
所以,作为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即繁衍后代便成为原始先民极其重大严肃的使命,从而产生了生殖崇拜。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中国舞蹈史(一)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前言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
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
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
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第一章原始舞蹈本章要点: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
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
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1 、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2 、画中的舞蹈形象二、原始舞蹈的种类1 、图腾祭祀2 、劳动生产3 、战争生活三、原始舞蹈的性质1 、强烈的功利目的2 、高度的生命情调2 、为什么说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本章参考文献:《通史》《路史》《礼记·月令》《山海经·海外西经》《吕氏在秋·仲夏记·古乐》《史记·五帝本纪》《左传·昭十七年》《韩非子·十过》闻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迹考》第二章夏商舞蹈本章要点: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关键性转变。
中国舞蹈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1. 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新石器时代B. 商周时期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汉时期答案:A2. 唐朝舞蹈中,以长袖为特色的舞蹈是?A. 剑舞B. 扇舞C. 长袖舞D. 腰鼓舞答案:C3. 元代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哪种舞蹈?A. 京剧B. 昆曲C. 杂技D. 元杂剧答案:D4. 明清时期,民间舞蹈发展迅速,其中以哪个地区的舞蹈最为著名?A. 北京B. 江苏C. 广东D. 云南5. 中国古典舞中,以模拟动物动作为特点的舞蹈是?A. 龙舞B. 狮舞C. 鹤舞D. 虎舞答案:B6. 20世纪初,中国舞蹈教育的先驱是谁?A. 梅兰芳B. 杨丽萍C. 吴晓邦D. 陈爱莲答案:C7. 中国现代舞的创始人是?A. 吴晓邦B. 杨丽萍C. 梅兰芳D. 陈爱莲答案:A8.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舞蹈界出现了哪些新的舞蹈形式?A. 芭蕾舞B. 现代舞C. 街舞D. 民族舞答案:B9. 中国舞蹈中,以模仿自然景观为特点的舞蹈是?B. 云舞C. 风舞D. 雨舞答案:A10. 当代中国舞蹈中,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舞蹈是?A. 民族舞B. 现代舞C. 街舞D. 芭蕾舞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1. 以下哪些是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时期?A. 商周时期B. 汉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ABCD2. 中国古代舞蹈中,以下哪些是以模拟动物为特点的?A. 龙舞B. 狮舞C. 鹤舞D. 虎舞答案:ABCD3. 20世纪中国舞蹈发展中,以下哪些是重要的舞蹈家?A. 梅兰芳B. 杨丽萍C. 吴晓邦D. 陈爱莲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是中国舞蹈中的传统舞蹈形式?A. 京剧B. 昆曲C. 杂技D. 元杂剧答案:ABC5. 当代中国舞蹈中,以下哪些是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A. 民族舞B. 现代舞C. 街舞D. 芭蕾舞答案:A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1. 简述中国舞蹈史的发展脉络。
原始舞蹈的分类:1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伏羲发明了“网”,于是出现了教人捕鱼的乐舞《扶来》神农氏发明了农具,于是出现了教人耕作的乐舞《扶犁》。
2生殖崇拜和“求偶舞蹈”:古人将女娲奉为“高媒之神”,古代有《祀高媒》的舞蹈,体现了人类对孕育后代的渴望。
3图腾祭祀舞蹈:佤族砍人头祭谷时跳的《木鼓舞》。
4反映征战生活的舞蹈叫“武舞”,如“干戚舞”干是指盾牌,戚是指带把的斧头。
5记功舞蹈古人为英雄任务歌功颂德的舞蹈,黄帝《云门》尧《大咸》舜《大韶》禹《大夏》周武王《大武》纪念武王伐纣。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舞蹈:夏:女乐奴隶是最早的专业艺人.商:“巫”可称为我国最早的舞蹈家。
禹步是巫舞中的一种特有的舞步,“足不相过,如快步急行,则飘飘欲仙,后又发展为小碎步”,连续的旋转,谎称“神附体”。
商汤的记功舞叫《大劐(左边三点水右边无刀)》。
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艺术:西周王朝制定了一套礼乐制度来巩固政权,后称“制礼作乐”,这套乐舞制度实际上是治国手段,乐舞制度与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乐制礼仪来体现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宫廷乐舞:“六小舞”为《祓(衣补换巾字旁)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大舞”1文舞:《云门》《大咸》《大韶》《大夏》主要训练仪表,强调以文德治天下2武舞:《大劐(左边三点水右边无刀)》《大武》主要训练精神力量,强调以武功征服天下。
3大舞小舞不同点:大舞是在国家级祭祀场合,由国家级礼官“大司乐”来主持,小舞是在一般祭祀场合表演,由乐司掌管即可。
民间风俗祭祀舞蹈:蜡(zha)祭-重戏,雩(yu)祭-重歌,傩(nuo)祭-重舞。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理论思想:百家争鸣1儒家强调“礼乐”孔子“乐今政通”主张把“乐”用于教育和政治。
2道家强调“天乐”应是“阴阳相和,天人合一”应遵循“变化无常”和“自然之命”。
汉代舞蹈:“百戏”汉代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是杂技、幻术、滑稽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又称角抵(摔跤)。
中国古代舞蹈史讲稿3第三课时三代舞蹈的分流中国古代舞蹈史讲稿3:第三课时三代舞蹈的分流古代中国舞蹈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古代,舞蹈作为文化交流和表达感情的一种形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通过三代舞蹈的分流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舞蹈: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最早形式,也是最原始、最朴素的舞蹈形式。
在远古时代,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祀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原始舞蹈以其自由奔放、简单朴素的表演风格闻名。
舞者们根据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形态进行手势和肢体动作的模仿。
舞蹈动作多样,有时是雄壮的跃起,有时是柔和细腻的摆动。
原始舞蹈丰富多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自然的崇拜。
第二代舞蹈:宫廷舞蹈宫廷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第二代形式,起源于商代。
宫廷舞蹈是由贵族阶层创作和表演的,其舞蹈风格受到周代礼仪、音乐和舞蹈文化的影响。
宫廷舞蹈的表演形式与仪式相结合,注重形式的庄重、优雅和规范。
舞者们穿着华丽的服饰,以优美的动作和姿态展示各种故事情节,以唯美的方式表达人物角色的情感。
宫廷舞蹈对中国古代舞蹈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舞蹈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代舞蹈: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第三代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分流之一,包括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两个方面。
民间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中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也是最能体现人民生活和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民间舞蹈通常以庆祝丰收、婚礼和节日等为主题,通过舞蹈来庆祝和表达人民的喜悦和幸福。
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有各地方民歌民谣的伴舞、剪纸舞蹈、水袖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灵动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民俗特色的表演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
宗教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中另一个重要的分支。
在古代的宗教活动中,舞蹈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宗教仪式的进行。
1、据南宋罗泌《路史》载:神农氏的纪功乐舞名为《扶犁》。
2、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
3、中国最初的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4、周代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 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5、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
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6、据《吕氏春秋》、《竹书纪年》和《史记》等文献记载的《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诗歌、舞蹈、剧目的重要源头。
1、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2、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
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3、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
4、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
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5、元代乐队:元代宴享乐舞称之为乐队,它包括《乐音王队》、《寿星队》、《礼乐队》、《说法队》,每队像宋代队舞那样包括十个小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答案要点:汉舞以楚舞为基础吸收了边疆和外域舞蹈及姐妹艺术的营养而形成的。
(2分)它的艺术特征表现在两方面——思想性和形式美。
(2分)思想性——反映当时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在于神仙幻想,一方面在于执著现实。
(2分)形式美——纵向继承春秋以来的轻盈之、楚舞的风格(2分);横向吸收边地域外的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养料。
使它在形式上具有古拙与轻盈、厚重与轻柔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2分)。
2、戏曲舞蹈的文化性质答案要点:⑴宫廷舞蹈的严格程式⑵民间舞蹈的风格式样⑶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⑷传统舞蹈的继承和发展)1、夏禹的纪功舞蹈为《夏龠yue 》又名《大夏》。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自从人类开始记录历史以来,舞蹈作为一种有意义的身体语言一直存在。
在中国,舞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延续了数千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古代舞蹈的起源中国古代舞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的起源都要追溯到人类的原始时代。
在早期的历史中,舞蹈经常用于表示迎接或庆祝一些特别的活动或节日。
例如,记载于《尚书》中的“礼记・大明”中,有一段描述商汤发现金字塔并且为其祭祀的场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颂歌舞蹈的形式。
然而,古代中国舞蹈的真正起源是不确定的。
许多舞蹈都通过口头传承过去,难以确定其真正的起源地。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都有很深的感受,这种感受能够促进他们发展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
舞蹈的分类在古代中国,舞蹈以不同的形式和目的进行分类。
第一种是娱乐性舞蹈,常常在宫廷和民间佳节中演出。
这种舞蹈通常现场演出,或者是在非常宝贵的艺术演出中,以享受艺术欣赏为主。
第二种是祭祀性舞蹈,用于庆祝特殊事件或者祈求好运。
还有一种舞蹈是佛教舞蹈,由佛教从印度引入。
佛教舞蹈通常用于寺庙活动,目的是表达虔诚和尊重。
常见的佛教舞蹈包括了各种跳跃舞步和动作,与舞台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曲艺表演和相声中也有不少舞蹈节目,这些都是通过表演者的身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等展现的。
这种舞蹈形式,其动作与技巧的表现方式与表演艺术的语言相一致,在声音、音乐、歌曲、音效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
舞蹈技巧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各种舞蹈都有着自己特定的风格和舞蹈技巧,通过时代的发展和改进而得到完善。
例如,汉朝时期的慢板舞蹈已经具有了齐步走、靠肢骨或杠杆重心过滑等细节舞蹈。
到了唐朝,舞蹈技巧的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隋唐时期的《大明乐谱》就记载了许多著名的舞蹈,以及一些舞蹈技巧的细节要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技巧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例如,唐朝的《夜泊牛渚怀古》舞蹈就在跳舞的同时,增加了一些音乐和诗歌元素,使舞蹈更具有表达性和艺术性。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中国舞蹈发展史》的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整理相关知识。
一、古代舞蹈(约公元前3世纪-公元7世纪)在古代,中国舞蹈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宫廷娱乐等场合。
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礼乐舞》和《汉舞》。
1. 礼乐舞礼乐舞又称为宫廷舞,是古代宫廷的一种正式舞蹈形式。
其特点是动作庄重、舞姿优美、举止端庄。
《礼记》中有关礼乐舞的记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舞蹈与礼仪的紧密联系。
2. 汉舞汉舞是中国古代舞蹈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汉朝时期,汉舞达到了相对繁荣的时期,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
汉舞的特点是动作舒展、舞姿自然,并且注重情感的表达。
二、民间舞蹈(公元7世纪-20世纪初)在中国古代,舞蹈逐渐从宫廷中走向民间,成为群众喜爱的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舞蹈继承了古代舞蹈的元素,且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民族特色。
1. 江南水乡舞江南水乡舞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以描绘江南地区的生活为主题,通过动态的舞蹈形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丝绸之路舞蹈丝绸之路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瑰宝,表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各族人民的风情和文化交流。
这些舞蹈以流畅的肢体语言和精妙的编排,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三、近现代舞蹈(20世纪初至今)近现代舞蹈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中西融合”的过程。
这个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舞蹈家和作品,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郭小云和中国芭蕾舞团郭小云是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带领着中国芭蕾舞团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芭蕾舞团的作品《红色娘子军》和《红色娘子军二幕》等经典作品,成功地将中国文化和芭蕾舞相结合。
2. 舞剧《千馀村》舞剧《千馀村》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
这部舞剧通过表演舞蹈的形式,展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希望,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和关注。
中国舞蹈史:文化传承与艺术发展之旅
中国舞蹈史是指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中国古代,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与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相结合,成为宫廷、民间、庙会等场合的重要表演内容。
中国舞蹈史的研究涉及到舞蹈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舞蹈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远古时期、先秦时期、汉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远古时期,舞蹈是以“巫舞”为主要形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是人们表达信仰和崇拜的一种方式。
在先秦时期,舞蹈逐渐从宗教仪式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各种风格的舞蹈,如“六舞”、“散乐”等。
汉唐时期,舞蹈艺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如“汉唐舞”、“胡旋舞”等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宋元明清时期,舞蹈艺术逐渐融合了戏曲、杂技等元素,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演形式。
在中国舞蹈史的研究中,对于各个时期的舞蹈风格、特点、技巧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重要。
同时,对于舞蹈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也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研究中国舞蹈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舞蹈艺术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特点与变迁史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和传承着人们的文化和精神。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特点以及其变迁史。
一、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特点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它的意境。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强调意境的描绘,注重表现舞者内心的感受和表达舞者对自然、社会、人类生命等方面的认知和感悟。
因此,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大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出纯净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另外,中国古代舞蹈艺术还要求舞者的身体姿势优美、灵活多变。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中的“缓急得宜、舞姿端正、音乐节奏感强、手、足、头、身等各部配合协调”,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舞蹈中,展现的手势、步伐、转圈、跃起等元素各异,但都要求表达出准确的意境。
另外,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也与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文学等密切相关。
中国的舞蹈表现了对上天、祖先、自然界等各个方面的崇拜和敬畏,是宗教、哲学、文学的表述和体现。
比如古代的舞蹈“礼乐”,是讲究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种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舞蹈。
二、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变迁史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变迁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古代皇宫贵族的舞蹈、民间舞蹈和寺庙舞蹈等。
在古代的皇宫中,舞蹈被看作是一种表现宏伟壮丽的政治豪华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形式也经过了不同的变化。
比如唐宋时期出现了“大歌舞”,这种舞蹈形式结合了诗歌、音乐和舞蹈,展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另外,在民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类型的舞蹈。
比如有表现民间生活的文艺舞蹈、具有庆祝性质的祭祀和年节舞蹈等等。
这些舞蹈艺术不仅传承了民族的文化精华,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精神。
另外,寺庙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种舞蹈艺术通常表现对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信仰的崇拜和敬畏。
总之,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变化和丰富,吸纳了多种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底蕴。
中国古代舞蹈史远古时期舞蹈的起源学说:模仿说;宗教说;律动说;性爱说;巫术说;劳动说图腾舞蹈:图腾舞蹈是表现图腾动态形象或在图腾祭祀仪式中所跳的舞蹈,舞蹈是图腾祭祀的重要手段。
云门大卷:又称《承云》或《咸池》,内容是歌颂黄帝的功绩,原本应是黄帝部族的图腾祭祀舞蹈,后周代收录为六乐之首。
舞蹈起源的原因,共同点是什么?原因:1.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的需要;3 表达自身内在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的需要;4.反映战争,氏族复仇的战争需要。
共同点:1.乐舞皆来源于天界,非人间自有之物;2.动物都起到中介作用;3.祖先和尊者在神话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尊崇和纪念。
三代及春秋战国《桑林舞》:又称《大濩》,商代祭祀舞蹈,相传继承前代乐舞创作而成。
舞师手持特制旗杆指挥乐舞,舞蹈以上肢动作和两臂服饰为突出特征,气势端庄。
周代将《大濩》列入六乐,属于武舞,用于祭祀祖先。
巫舞:是巫术祭祀中的舞蹈。
巫舞的种类形式大约可分三种:1.祈神降幅许愿类;2.酬神欢庆还愿类;3.超度亡灵类。
巫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影响深远,各类习俗舞蹈,雅乐舞蹈,宗庙舞蹈等都含有巫舞的某些影子,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大武》:周代六代舞之一,也称《武》,属于武舞。
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具有一定情节的大型歌舞。
艺术特色:1.思想主题上是歌颂武王伐纣;2.内容上是手持武器的战舞,属于“武舞”;3.艺术处理上结构严谨队形,动作,表情皆有变化;4.音乐以鼓声为前奏,舞段伴随歌唱烘托气氛。
影响:1;巩固统治,宣传当朝思想;2使制礼作乐内容更为完整和全面;3.艺术水平较高,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4.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禹步”:指模仿大禹走路的步态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是后代崇尚其功绩对大禹加以神话,所以祭祀之时创作出这一特有步伐。
《夏龠》:即周代整理的《大夏》,属于周代六大舞中的文舞,舞时手中拿着“龠”这种乐器,用于祭祀天子。
在周代整理之前,《夏龠》主要指一段九段体的音乐。
《四夷舞》:少数部族间的一种舞蹈。
舞时吹三尺竹筒,披发嚎叫而舞,很有原始土风舞的特点。
舞蹈气势激越,舞蹈感强,用于祭祀和朝拜。
西周制礼作乐:是西周在因袭夏商礼乐的基础之上,修改制定的一整套法定礼乐制度,以相应的乐舞制度与当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礼乐制度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实际是一套政治手段。
西周加强乐舞的特征及其体现:1.制定礼乐制度,以“制礼作乐”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2.形成了“雅乐”体系,“文舞”和“武舞”成为了歌颂帝王功绩的固定程式;3.重要社会功能转变成为政治服务,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4.以不同规模的乐舞来划分不同等级的特点,一直影响到后世。
《六代舞》:又称“六舞”“六乐”等,是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是前朝乐舞的主要特征和内容被周集大成之后,改编排列起来,用于服务与天子级别的祭祀活动的乐舞。
《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祭地;《大濩》用于祭先祖;《大韶》用于祭亡灵;《大夏》和《大武》用于祭天子。
其中《大武》和《大濩》属于“武舞”,其他四个属于“文舞”。
六代舞的总体风格是规范化,仪式化,制度化。
《六小舞》:周代宫廷祭祀舞蹈,又称《小舞》,也做周朝教育青年的教材,是乐舞制度的重要一环。
包括《祓舞》执祓而舞,用于祭祀社稷;《羽舞》执白羽而舞,用于祭祀四方;《皇舞》戴羽帽羽衣而舞,用于求雨;《旄舞》执牛尾而舞,用于祭礼;《干舞》执盾而舞,用于祭祀山川;《人舞》徒手而舞,用来祭祀日月星辰。
二者不同:1.性质上来看,《六小舞》相对于《六代舞》来说,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从名称上来看,《六代舞》是完整的乐舞名称,更注重文化和历史因素,而《六小舞》是以道具命名,更注重形式因素;内容上来看,《六代舞》是作品,是集诸多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大型祭祀乐舞,而《六小舞》是其中的舞蹈段落。
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恩的祭典。
主要歌舞特征是“鼓瑟齐鸣”,用在蜡祭中的舞蹈为“兵舞”和“祓舞”。
蜡祭中的神共有八位,与农业息息相关。
雩祭:周代时,将“求雨舞”成为雩。
雩具有突出的舞蹈属性,一班以女巫为主,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起舞。
傩祭:傩祭自商代已有,到了周代已成制度化的一项活动。
傩舞演员需要头戴面具,艺术风格粗猛雄劲,充满原始野蛮的遗风,其目的是驱逐疫鬼,廓清墓穴,洁净宅邸。
傩祭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以猛兽为标志的“十二兽神舞”;宋代更加世俗化,演艺化,娱乐化,傩祭的主角也被替换,但整体功能和结构却是一脉相承的。
象征性,表演性,娱乐性以及潜伏在期间的宗教心理一直都是这类民间活动的内在特征。
大司乐:周代王室乐舞机构官职。
《周礼》记载:大司乐为乐官之长,隶属于“掌邦礼”的春官宗伯。
执掌乐律、乐教和大合乐,参加各种庆典活动。
大祭时,率贵族子弟跳六代舞,并负责对王侯和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乐舞、礼仪教育。
大司乐以下有奏乐、歌唱、舞蹈等人员。
东周礼乐崩坏:是指西周制定的遵循的周礼和雅乐,受到了以贵族势力阶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势力的冲击,其原有的森严秩序被瓦解。
女乐特点:1.人数众多,是最早的职业化乐舞人员;2.提高了当时的歌舞水平,增强了艺术性;3.产生了“长袖善舞”的舞蹈风格,婀娜飘渺的美感定位;4.有了独立的艺术形象和审美风范。
先秦儒家:支持,主张将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重视乐舞的教化作用,看到了乐舞的实用价值。
赞成“雅颂之音”,反对“郑卫之音”。
儒家乐舞理论的代表作为《乐记》。
墨家:反对。
“非乐”,否定乐舞的价值和意义。
道家:反对。
认为乐舞是违背自然,让人失去自我,从根本否定了乐舞存在的意义。
三者关系:儒家促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墨,道体现出思想的多元化《九歌》是战国时屈原作所的祀神乐舞。
根据南楚一带的民间祭歌而创作。
共11篇,分别祭祀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国殇等鬼神,其中以自然神为主,同时兼有对生命之神的礼赞与祭祀,第11篇“礼魂”为送神曲。
在表现顺序上,遵循着迎神、颂神、娱神、送神的套路,有主巫代神发言表情的部分,也有群巫帮唱、配舞的部分。
《九歌》中的神灵充满了人了喜怒哀乐,其中所唱大部分为恋歌。
《九歌》其所表现的是荆楚地区的巫风,是中国古代“神话歌舞”的代表作。
秦汉时期角抵百戏:“角抵”是古代角力,角技艺歌舞之戏。
在秦代已有记载;到西汉时,其规模逐渐扩大,丰富了乐舞和杂技表演,增加了假性舞蹈和幻术;东汉时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各种表演技艺,因其名目繁多,所以“角抵”又称“百戏”,成为集杂技,武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歌唱,舞蹈等多种技艺的综合串演。
相和大曲:是汉魏间的大型多段歌舞曲。
它的最初形式是一人唱、三个人和的“但歌”、以后加了管弦伴奏,一人手执“节”打着节拍唱歌,名为“相和歌”,加上舞蹈便成为“相和大曲”。
汉代“相和大曲”是歌、乐、舞三者的结合、是诗乐舞一种高级形式的爰展’随着雅乐与俗乐的交融并存、共同发展、相和大曲在两汉时代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成为一,种雅俗交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対后世歌舞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巴渝舞》:《巴俞舞》。
根据巴地渝水沿岸少数民族的勇武精神和舞蹈素材编成,用于鼓舞兵将士气,以压倒和制服敌人,舞蹈极有特色。
汉髙祖刘邦十分喜爱《巴渝舞》,使其成为西汉的正式乐舞,并在乐府中专门设立巴俞鼓员。
其内容为宣扬武功威德。
《巴渝舞》在历代的传承中屡遭易名。
曹魏时期改为《昭武舞》。
晋时名《宣武舞》。
南梁及唐复为《巴渝舞》。
唐代时,将《巴渝舞》列入“清商乐”。
《巴渝舞》是古代西南有代表性的“蛮夷之乐”,从汉至唐流传千年,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盘鼓舞: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舞人足踏盘、鼓而舞。
根据所用盘、鼓的数量不同、还有“七盘舞”(用7盘1鼓)、“鼓舞”(有鼓无盘)的别名。
舞人有男有女、形式不一,有独舞,也有群舞。
要求舞者有灵敏轻盈的身姿,干净的技巧,在地上摆着的盘子里舞蹈。
长袖舞:泛指古代舞人丰富多彩的舞袖形象。
或作“袖舞”。
长袖舞以袖助舞使舞姿产生多种多样的美妙生动形象。
汉代画像中、文学作品中多有对于舞袖舞姿的描绘、记载。
就“舞袖”而言,其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
对舞中又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腰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和男子常服小袖对舞等。
自汉以来,虽然舞袖的制式几经变化,但是这种“以手袖为威仪”的舞蹈却盛传不衰。
特别是戏曲中的“水袖”身段、与古代长袖舞似应有着某种传承关系、是塑造人物性格不可或缺的动态语言。
雅乐:是专事各种祭祀活动的礼仪乐舞和宫廷礼仪乐舞,从形式上看,主要趋向是遵循古制,如《武德舞》、《五行舞》等;另一趋向是内容比较宽泛,各类题材丰富。
雅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一方面又结合政治需要,一改先秦时期僵化的风格,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民间乐舞风格的雅乐,前期雅乐各方面都有创新,到汉武帝时期又恢复了僵化的祭礼仪式。
汉代女乐特点:以手,袖为容,舞姿风格是细腰曲折,长袖飘飞,体态轻盈,动作豪放,代表作《长袖舞》等汉代舞蹈艺术水平提高的体现:1.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2.群舞的编排水平较高;3.舞剧舞服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4.出现了著名舞人及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淮南鸿烈》和《舞赋》的美学思想:《淮》强调重视人的内心情感,表现内心活动,体现了汉代人对艺术生命追求的精神;《舞》提出“容以表志,舞以明诗”的思想观念,是舞蹈艺术意境的一个重要的开拓。
汉代的乐舞理论及审美特征:乐舞理论:1.对民间俗乐舞持开明态度;2.大量吸收民间乐舞,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3.给予民间乐舞一定地位,肯定其作用,强调舞蹈要表现人的内心和情感。
特征:1.“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两汉时期普遍的舞蹈风格;2.百戏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3.“女乐”特点柔婉俏丽,眉目传情,舒畅飘逸。
三国两晋南北朝两条主线:1.“清商乐”发展脉络;2.“女乐”舞蹈活动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中原传统俗乐舞的总称、简称"清商”.后改称“清乐”.汉时已有"清商”之名.盛r普魏时期,当时设有女乐专属机构:清商署。
曹操、曹丕、曹植填写过多篇可歌可舞的清商曲辞、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西晋武帝酷爱“清商乐”并保留了清商暑。
"清商乐”自汉魏以至两晋在宫廷中日益发展。
永嘉之乱后,清商署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清商乐”中一部分传入凉州,与•龟兹乐.相结合成为了"西凉乐";另一部分随东晋政权南迁传至江南、促进了"吴歌”、"西曲.的发展、形成了南朝新声。
随着时代发展“清商乐”内容越发丰富: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江南新声还包括了“胡舞最所长”的《上云乐》。
隋朝“七部伎”,“九部伎”均设有“清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仍列"清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