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远古时期

舞蹈的起源学说:模仿说;宗教说;律动说;性爱说;巫术说;劳动说

图腾舞蹈:图腾舞蹈是表现图腾动态形象或在图腾祭祀仪式中所跳的舞蹈,舞蹈是图腾祭祀的重要手段。

云门大卷:又称《承云》或《咸池》,内容是歌颂黄帝的功绩,原本应是黄帝部族的图腾祭祀舞蹈,后周代收录为六乐之首。

舞蹈起源的原因,共同点是什么?

原因:1.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2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巫术祭祀的需要;3 表达自身内在情感思想和内在冲动的需要;4.反映战争,氏族复仇的战争需要。

共同点:1.乐舞皆来源于天界,非人间自有之物;2.动物都起到中介作用;3.祖先和尊者在神话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到尊崇和纪念。

三代及春秋战国

《桑林舞》:又称《大濩》,商代祭祀舞蹈,相传继承前代乐舞创作而成。舞师手持特制旗杆指挥乐舞,舞蹈以上肢动作和两臂服饰为突出特征,气势端庄。周代将《大濩》列入六乐,属于武舞,用于祭祀祖先。

巫舞:是巫术祭祀中的舞蹈。巫舞的种类形式大约可分三种:1.祈神降幅许愿类;2.酬神欢庆还愿类;3.超度亡灵类。巫舞在我国古代舞蹈中影响深远,各类习俗舞蹈,雅乐舞蹈,宗庙舞蹈等都含有巫舞的某些影子,是我国丰富的传统舞蹈遗产之一。

《大武》:周代六代舞之一,也称《武》,属于武舞。内容是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具有一定情节的大型歌舞。

艺术特色:1.思想主题上是歌颂武王伐纣;2.内容上是手持武器的战舞,属于“武舞”;

3.艺术处理上结构严谨队形,动作,表情皆有变化;

4.音乐以鼓声为前奏,舞段伴随歌唱烘托气氛。

影响:1;巩固统治,宣传当朝思想;2使制礼作乐内容更为完整和全面;3.艺术水平较高,推动了当时艺术的发展;4.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

“禹步”:指模仿大禹走路的步态而形成的一种动作,是后代崇尚其功绩对大禹加以神话,所以祭祀之时创作出这一特有步伐。

《夏龠》:即周代整理的《大夏》,属于周代六大舞中的文舞,舞时手中拿着“龠”这种乐器,用于祭祀天子。在周代整理之前,《夏龠》主要指一段九段体的音乐。

《四夷舞》:少数部族间的一种舞蹈。舞时吹三尺竹筒,披发嚎叫而舞,很有原始土风舞的特点。舞蹈气势激越,舞蹈感强,用于祭祀和朝拜。

西周

制礼作乐:是西周在因袭夏商礼乐的基础之上,修改制定的一整套法定礼乐制度,以相应的乐舞制度与当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通过礼乐制度来体现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实际是一套政治手段。

西周加强乐舞的特征及其体现:

1.制定礼乐制度,以“制礼作乐”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

2.形成了“雅乐”体系,“文舞”和“武舞”成为了歌颂帝王功绩的固定程式;

3.重要社会功能转变成为政治服务,强调乐舞的教化作用;

4.以不同规模的乐舞来划分不同等级的特点,一直影响到后世。

《六代舞》:又称“六舞”“六乐”等,是周代主要成套祭祀乐舞,是前朝乐舞的主要特征和内容被周集大成之后,改编排列起来,用于服务与天子级别的祭祀活动的乐舞。《云门》用于祭天;《咸池》用于祭地;《大濩》用于祭先祖;《大韶》用于祭亡灵;《大夏》和《大武》用于祭天子。其中《大武》和《大濩》属于“武舞”,其他四个属于“文舞”。六代舞的总体风格是规范化,仪式化,制度化。

《六小舞》:周代宫廷祭祀舞蹈,又称《小舞》,也做周朝教育青年的教材,是乐舞制度的重要一环。包括《祓舞》执祓而舞,用于祭祀社稷;《羽舞》执白羽而舞,用于祭祀四方;《皇舞》戴羽帽羽衣而舞,用于求雨;《旄舞》执牛尾而舞,用于祭礼;《干舞》执盾而舞,用于祭祀山川;《人舞》徒手而舞,用来祭祀日月星辰。

二者不同:1.性质上来看,《六小舞》相对于《六代舞》来说,是更为纯粹的周代舞蹈;从名称上来看,《六代舞》是完整的乐舞名称,更注重文化和历史因素,而《六小舞》是以道具命名,更注重形式因素;内容上来看,《六代舞》是作品,是集诸多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大型祭祀乐舞,而《六小舞》是其中的舞蹈段落。

蜡祭:是一种庆祝农业丰收,报谢神恩的祭典。主要歌舞特征是“鼓瑟齐鸣”,用在蜡祭中的舞蹈为“兵舞”和“祓舞”。蜡祭中的神共有八位,与农业息息相关。

雩祭:周代时,将“求雨舞”成为雩。雩具有突出的舞蹈属性,一班以女巫为主,一边演奏乐器,一边起舞。

傩祭:傩祭自商代已有,到了周代已成制度化的一项活动。傩舞演员需要头戴面具,艺术风格粗猛雄劲,充满原始野蛮的遗风,其目的是驱逐疫鬼,廓清墓穴,洁净宅邸。傩祭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以猛兽为标志的“十二兽神舞”;宋代更加世俗化,演艺化,娱乐化,傩祭的主角也被替换,但整体功能和结构却是一脉相承的。象征性,表演性,娱乐性以及潜伏在期间的宗教心理一直都是这类民间活动的内在特征。

大司乐:周代王室乐舞机构官职。《周礼》记载:大司乐为乐官之长,隶属于“掌邦礼”的春官宗伯。执掌乐律、乐教和大合乐,参加各种庆典活动。大祭时,率贵族子弟跳六代舞,并负责对王侯和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乐舞、礼仪教育。

大司乐以下有奏乐、歌唱、舞蹈等人员。

东周

礼乐崩坏:是指西周制定的遵循的周礼和雅乐,受到了以贵族势力阶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势力的冲击,其原有的森严秩序被瓦解。

女乐特点:1.人数众多,是最早的职业化乐舞人员;2.提高了当时的歌舞水平,增强了艺术性;3.产生了“长袖善舞”的舞蹈风格,婀娜飘渺的美感定位;4.有了独立的艺术形象和审美风范。

先秦

儒家:支持,主张将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重视乐舞的教化作用,看到了乐舞的实用价值。赞成“雅颂之音”,反对“郑卫之音”。儒家乐舞理论的代表作为《乐记》。

墨家:反对。“非乐”,否定乐舞的价值和意义。

道家:反对。认为乐舞是违背自然,让人失去自我,从根本否定了乐舞存在的意义。

三者关系:儒家促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墨,道体现出思想的多元化

《九歌》是战国时屈原作所的祀神乐舞。根据南楚一带的民间祭歌而创作。共11篇,分别祭祀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山鬼、国殇等鬼神,其中以自然神为主,同时兼有对生命之神的礼赞与祭祀,第11篇“礼魂”为送神曲。

在表现顺序上,遵循着迎神、颂神、娱神、送神的套路,有主巫代神发言表情的部分,也有群巫帮唱、配舞的部分。《九歌》中的神灵充满了人了喜怒哀乐,其中所唱大部分为恋歌。《九歌》其所表现的是荆楚地区的巫风,是中国古代“神话歌舞”的代表作。

秦汉时期

角抵百戏:“角抵”是古代角力,角技艺歌舞之戏。在秦代已有记载;到西汉时,其规模逐渐扩大,丰富了乐舞和杂技表演,增加了假性舞蹈和幻术;东汉时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各种表演技艺,因其名目繁多,所以“角抵”又称“百戏”,成为集杂技,武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歌唱,舞蹈等多种技艺的综合串演。

相和大曲:是汉魏间的大型多段歌舞曲。它的最初形式是一人唱、三个人和的“但歌”、以后加了管弦伴奏,一人手执“节”打着节拍唱歌,名为“相和歌”,加上舞蹈便成为“相和大曲”。

汉代“相和大曲”是歌、乐、舞三者的结合、是诗乐舞一种高级形式的爰展’随着雅乐与俗乐的交融并存、共同发展、相和大曲在两汉时代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成为一,种雅俗交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対后世歌舞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巴渝舞》:《巴俞舞》。根据巴地渝水沿岸少数民族的勇武精神和舞蹈素材编成,用于鼓舞兵将士气,以压倒和制服敌人,舞蹈极有特色。汉髙祖刘邦十分喜爱《巴渝舞》,使其成为西汉的正式乐舞,并在乐府中专门设立巴俞鼓员。其内容为宣扬武功威德。

《巴渝舞》在历代的传承中屡遭易名。曹魏时期改为《昭武舞》。晋时名《宣武舞》。南梁及唐复为《巴渝舞》。唐代时,将《巴渝舞》列入“清商乐”。《巴渝舞》是古代西南有代表性的“蛮夷之乐”,从汉至唐流传千年,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盘鼓舞: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舞人足踏盘、鼓而舞。根据所用盘、鼓的数量不同、还有“七盘舞”(用7盘1鼓)、“鼓舞”(有鼓无盘)的别名。舞人有男有女、形式不一,有独舞,也有群舞。要求舞者有灵敏轻盈的身姿,干净的技巧,在地上摆着的盘子里舞蹈。

长袖舞:泛指古代舞人丰富多彩的舞袖形象。或作“袖舞”。长袖舞以袖助舞使舞姿产生多种多样的美妙生动形象。汉代画像中、文学作品中多有对于舞袖舞姿的描绘、记载。

就“舞袖”而言,其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舞中又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腰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和男子常服小袖对舞等。

自汉以来,虽然舞袖的制式几经变化,但是这种“以手袖为威仪”的舞蹈却盛传不衰。特别是戏曲中的“水袖”身段、与古代长袖舞似应有着某种传承关系、是塑造人物性格不可或缺的动态语言。

雅乐:是专事各种祭祀活动的礼仪乐舞和宫廷礼仪乐舞,从形式上看,主要趋向是遵循古制,如《武德舞》、《五行舞》等;另一趋向是内容比较宽泛,各类题材丰富。雅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一方面又结合政治需要,一改先秦时期僵化的风格,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民间乐舞风格的雅乐,前期雅乐各方面都有创新,到汉武帝时期又恢复了僵化的祭礼仪式。

汉代女乐特点:以手,袖为容,舞姿风格是细腰曲折,长袖飘飞,体态轻盈,动作豪放,代表作《长袖舞》等

汉代舞蹈艺术水平提高的体现:1.技艺结合,注重舞情舞意的刻画;2.群舞的编排水平较高;3.舞剧舞服在作品中的巧妙运用;4.出现了著名舞人及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淮南鸿烈》和《舞赋》的美学思想:《淮》强调重视人的内心情感,表现内心活动,体现了汉代人对艺术生命追求的精神;《舞》提出“容以表志,舞以明诗”的思想观念,是舞蹈艺术意境的一个重要的开拓。

汉代的乐舞理论及审美特征:

乐舞理论:1.对民间俗乐舞持开明态度;2.大量吸收民间乐舞,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3.给予民间乐舞一定地位,肯定其作用,强调舞蹈要表现人的内心和情感。

特征:1.“长袖细腰,扬袖踏鼓”是两汉时期普遍的舞蹈风格;2.百戏生动活泼,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3.“女乐”特点柔婉俏丽,眉目传情,舒畅飘逸。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两条主线:1.“清商乐”发展脉络;2.“女乐”舞蹈活动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中原传统俗乐舞的总称、简称"清商”.后改称“清乐”.

汉时已有"清商”之名.盛r普魏时期,当时设有女乐专属机构:清商署。曹操、曹丕、曹植填写过多篇可歌可舞的清商曲辞、对后世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西晋武帝酷爱“清商乐”并保留了清商暑。"清商乐”自汉魏以至两晋在宫廷中日益发展。永嘉之乱后,清商署乐工舞人大部分流散.“清商乐”中一部分传入凉州,与?龟兹乐.相结合成为了"西凉乐";另一部分随东晋政权南迁传至江南、促进了"吴歌”、"西曲.的发展、形成了南朝新声。随着时代发展“清商乐”内容越发丰富:既包括中原旧曲、汉魏杂舞、江南新声还包括了“胡舞最所长”的《上云乐》。隋朝“七部伎”,“九部伎”均设有“清乐”,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仍列"清商乐。武后时期.“清商乐”逐渐衰落.部分乐舞失传。

清商乐艺术特征:1.抒志言情;2.飘逸闲雅;3.眉目传情;4.以轻见长;5.以妙取胜

?白伫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舞。舞者穿用白伫成的长袖舞衣、因此得名。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后入宫廷并常在贵族宴席中表演。从三国、晋、南朝到隋唐,五六百年间,盛行不衰。原属“杂舞”类。唐代列入"清商乐”中。以前的《白伫舞》多为独舞.后有群舞形式。宫廷宴席中的《白汇舞》歌辞多带有声色享乐的奢靡色调,舞情舞态也随之变化。舞服原为宽袖,隋唐时改为长袖。

《杯磐舞》:是晋代“杂舞",在汉代《盘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舞者两手执杯盘而舞。内容是祝福宾客长寿安康。

《龟兹乐》:是来自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龟兹乐带有西域新疆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又带有印度佛教色彩;后人们把龟兹乐与中原汉族民族乐曲结合,创造出《西凉乐》

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审美特征:1.富有抒情性,舞姿轻盈柔曼,情调缠绵婉转;2.技巧方面继承汉代如舞袖,折腰,与杂技融合的特点,却没有汉代豪放粗旷的气质;3.受佛教的影响较大。

乐舞观:以哀为美,以轻为美,以悲为美。

魏晋南北朝乐舞的美学风格及主要体现:

清商乐:继承前代民间俗乐舞特征,但又有所发展,以轻,哀,悲为美,追求一种超越有限,性情自由的境界,是体现“玄学风韵”的乐舞。

胡乐胡舞:丝绸之路后传入我国的西域乐舞。具有异国情调,有着与中国传统乐舞截然不同的一面,比如《龟兹乐》,它以“跷脚,弹指,托掌”等动作为美,动作富有变化,追求“旋转如风”“腾踏跳跃”等动作风格。

佛教音乐:时代的产物,是中原人民寻求精神寄托而创造的乐舞形式,体现佛教义理,既有外来美学特点,又符合当时中原人们审美取向。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转折:

1.独立性和表现型态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酝酿成型,在唐代舞蹈中达到顶峰

2.中西融合的新举,碰撞出不同艺术风格

3.唐代之“软舞”,魏晋南北朝是其准备阶段

4.唐代的“健舞”,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胡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5.唐代“燕乐”的基本框架,唐代创作的《九部乐》《十部乐》是对南北朝中外乐舞的组合,整理和提高。

唐代

?绿腰》:是唐代著名软舞,又名《六幺》、《录要》、《乐世〉,其主旋律十分动听,流传极广。舞者身着长袖舞衣、舞蹈以舞袖动作为主。舞态繁复、急促、轻捷。具有汉族传统乐舞风貌。该舞流传时间较长,宋时歌舞大曲中很多都有《绿腰》,南宋官本杂剧中也多有《六幺》名目。

《春莺》:是唐代著名的软舞。据《教坊记》记载,高宗李治晨闻莺声婉转悦耳,即命宫廷乐师作曲得名,并依曲编舞。伴奏乐器有羯鼓、琵琶、箜篌等。可能有模拟鸟声的乐段。该舞曲可能兼有汉族音乐特色和龟兹之风。该舞是一个女子独舞,舞者动作流畅紧凑、轻盈婀娜。此舞曾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胡腾舞》:是唐代著名健舞.从西域石国传入中原。舞名显示了此舞腾踏跳跃的特色。表演者多是男性胡人。身着胡服。舞蹈以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以及高难度的腾跃、跳转、大幅度的弯腰等技巧动作见长,舞姿矫捷豪放、节奏迅即热烈。伴奏乐器有横笛、琵琶等。宋代宫廷队舞中有《醉胡腾队舞》,可能是在继承唐代《胡腾》的基础上编制的队舞。

《胡旋舞》:是唐代著名健舞,原为中亚民间舞蹈。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之说。舞蹈伴奏以鼓为主,以连续、快速的旋转为其表演特色。舞蹈风格活泼明快、具有西域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性格。唐代《胡旋舞》盛行,且流传地域广、时间长。除了胡旋舞女外,很多皇室贵族,如物貴妃、安禄山、武延秀等均是舞《胡旋》的能手。

《踏谣娘》:是唐代歌舞戏,又名《谈容娘》。据《教坊记》记载:《踏遥娘》起源于北齐。《旧唐书》载岀自隋末。相传根据一个长相丑陋.喜好酣酒的苏姓男子,每每喝醉归家.必痛殴其美貌的妻子,妻子在挨打后常向邻里哭诉的故事编制而成。由男扮女装者扮演妻子.捞演丈夫者动作滑稽、常引观者发笑。在其后的流传中,演出风貌有了较大变化,妻子角色由女子饰演,着重歌舞表演。此舞广泛流传于民间、宫廷.甚至在皇帝集宴时有高官自舞。

踏歌:是古人泛指以足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唐代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踏歌都十分盛行。踏歌这种自娱性歌舞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歌唱、踏地与舞袖。宋人也有在中秋月夜踏歌的风俗。

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曾依据古代文献和舞蹈形象创作古典舞《踏歌》、表现一群身着南北朝服饰的女子翩翩踏步,和乐而舞。作品从历史的纵深角度道出青春和爱情的短暂、可贵,人生的感叹尽在其中。舞蹈在下身“踏”步动律基础上发展出上身扭摆动律,具有挥洒放松、和谐自如的动律特点,再现了汉唐舞风。编导打破了以京昆戏曲身段为韵律基础的古典舞风格模式、将从文字史料和文物形象资料的研究融入动作形态当中。该舞于1998年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中得到金奖。

《霓裳羽衣》:唐代著名乐舞,属于大曲、法曲类,音乐风格接近清商乐,舞蹈力图刻画仙女的优美形象。《霓裳羽衣》乐曲“散序”部分节奏自由,优美动听、常作为器乐曲演奏,颇受人欢迎。有多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群舞。

杨贵妃:代表着唐代舞蹈的高水平,她将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渗透,将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揉为一体,形成了保持本民族的舞蹈神韵,又融入了外来的风情,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优秀瑰宝。

歌舞大曲(插舞):是融音乐、舞蹈、歌唱于一炉的多段体乐舞套曲,是一种音乐结构形式。隋唐时期的“燕乐大曲”是在继承汉代相和大曲基础上吸收了西域的歌舞形式而创造的。其结构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散序——节奏自由的器乐演奏;中序——入拍,节奏较缓.歌声起. 有时舞蹈随入;破一一节奏多变,最后逐渐加快,以热烈的舞蹈将表演推向高潮。

传至宋代,渐少全曲演奏,多用选段、称为“摘遍”。

梨园:是唐玄宗是所设的内廷乐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梨园弟子经常受唐玄宗亲自指导.其乐舞技艺具有较高的水准。

教坊:是古代宫廷乐舞机构、专门掌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歌唱和百戏的教习、排练与演出事宜。教坊的设立,对唐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呈的意义。

软舞和健舞的主要艺术特征:

“健舞”、"软舞”是唐代教坊乐舞的大类,多为独舞或双人舞,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士大夫家中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

“健舞”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间有舒缓段落,代表作有《胡腾舞》等。“软舞”动作

优美柔婉,节奏舒缓,注重抒情,其中也有快节奏的舞段。表演者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表演才能,代表作《绿腰》等

“健舞”、“软舞”是唐代按“阳刚"、"阴柔”区别舞蹈风格特点的类称、其中节目往往随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好恶及社会风尚有所更改。

这两类舞蹈中.既有前代的遗声.又有当时的新作、还有从国外和民族地区传入的风格舞。

立部伎与坐部伎的组织结构和表演形式:

“立部伎”是唐代宫廷燕乐的一种,在庭院、广场演出。规模大、人数多.舞者少则 64人. 多可达180人,雄伟壮观,讲究排场。其中乐舞大多数是从初唐至盛唐时期,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大量吸收融化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形式创制的。艺术手法丰富、形式多样。内容为歌颂帝王文治武功。乐制、舞制、人数、服饰、乐工、乐器等均有规定。共8部:《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是唐代燕乐中的一种。在室内,厅堂演出,规模小,舞者多则 12人,少则3人。舞蹈精致,艺人技术水平较高。其中乐舞大多数是从初唐至盛唐时期,以中原乐舞为基础,大量吸收融合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形式创制的。艺术手法丰富,形势多样,内容为歌颂帝王文治武功。乐制、舞制、人数、服饰、乐工、乐器等均有规定。共6部:《燕乐》(包括《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十部伎:是唐代宫廷燕乐,也作“十部乐”,用于朝会大典,由隋代“九部乐”增删发展而成,包括:《燕乐》、《清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西凉乐》、《天竺乐》、《髙丽乐》、《康国乐》、《高昌乐》。

唐代乐舞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1.唐代社会稳定,给乐舞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2.前代乐舞的积淀,为唐代乐舞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社会乐舞观念开放,给乐舞的普及提供条件;

4.新乐的传入与创作;

5.唐代舞蹈是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乐舞发展的高潮,达到了中国古代乐舞的鼎盛时期。

表现:唐代在乐舞体制上建立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性质上划分了软舞和健舞;设置了诸多皇家职业机构如太乐署,梨园,教坊等培养专业人员;剧目数量繁多种类齐全;艺术风格广泛多样;各种宫廷乐舞,宗教舞蹈,中外各族舞蹈在这里汇聚交流,形成了一种开阔自信,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

宋代及辽金西夏

瓦子勾栏:也叫瓦而、瓦舍、瓦子里边有勾栏或游棚,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固定场所。勾栏之名来自于场地外围所设的栏杆,因所刻花纹相互勾连,故称勾栏,也称为勾肆,而设有布棚的则叫做游棚。

瓦子中的勾栏是艺人传授和提高技艺的地方,他们相互学习。同时也依靠此地博得生存的机会。瓦子里演出的技艺种类繁多,有杂剧、说书、说浑话、影戏、诸宫调等形式。另外,在勾栏瓦舍屮人们还可以看到各类武术表演。这些都使得表演艺术门类相互吸收融合、对于当时城市文娱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转踏:是宋代歌舞形式,又称“传踏”,“缠踏”。

表演时先以骈语念勾队词,后用七言八句诗一首,接词一首.舞唱某一人物故事。元代称“顶针续麻”,俗称“字头咬字尾”,词常用“调笑令”,所以又叫“调笑转踏”。转踏的待点是载歌载舞。

摘遍:宋代队舞曲子多用“大曲”,唐代大曲多为数十遍,宋代裁截应用,叫做“摘遍”。“遍”是乐曲的名称。一节也叫一遍、有的独立小曲也叫“遍'。

竹竿子:是队舞演出中手执竹竿,指挥舞队进出场并念诵致辞的人,又叫“参军色”。

《拓枝舞》:唐代的《拓枝舞》是一种由鼓作为伴奏乐器,表演风格激烈,轻快的舞蹈,期间又体现舞者的轻盈;至宋代,由单,双人舞发展成小型队舞和大型队舞,以华丽辉煌的场面为主,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功绩。

《采莲舞》:主要表现仙女乘船摘采莲花,咏唱碧水蓝天,游览人间美景的景象;主要演员有5人,共有5个舞段,舞蹈有横排,方形等队形变化。

宋代宫廷队舞的艺术特性和结构特征:

结构特性:队舞的结构固定,是融诗,歌,朗诵,舞,唱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结构可分为三段体,即第一段的“引子”(序曲),第二段主题展开,第三段为结尾。宋代教坊中的队舞分为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各队有特定服饰、舞具。宋代宫廷队舞一般在春秋圣节大宴、上元等节庆时与器乐曲、歌唱、杂剧穿插表演。

艺术特性:1.各门类艺术形式同台表演,表演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体现在敬酒与表演相互穿插配合上;2.内容多为歌颂帝王功德,赞扬太平盛世,抒发人情世态,歌咏自然景物;3.表演交叉进行,注意各个段落的紧密配合。

宋代民间舞队的发展:

宋代舞队是人们年节时的重要文娱活动,多在每年正月表演。表演场所一为乡间阡陌,二为市镇街道。民间舞队除了在本地或各村落间流动表演外,重要的目标是在京都或州郡都邑的祭祀场所,皇帝御临之地,商贸集散地表演。是以民间歌舞为主,并包括杂技、武术、音乐、傀儡戏等多种技艺表演。可以说宋代舞队的发展与宋代民俗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舞队中的许多表演与民俗舞蹈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

宋代歌舞大曲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1.歌舞器相结合的表演形式;2.单纯情绪化的歌舞表演

特征:1.运用摘遍的方式;2.人物情节因素以歌,舞,唱述为主;3.形成了“队舞”的程式;

4.大曲表演更注意曲词结合;

5.舞,戏相互结合吸收,为戏曲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代舞蹈与宋代舞蹈的区别:

1.唐代舞蹈大多单一表现情绪,宋代的“队舞”已经有意识地向情节性转变;

2.唐代大曲大多是纯表演,纯情绪的乐舞,宋代大曲有相当部分是含故事情节的;

3.唐代及先秦时期,乐的综合性都是诗,乐,舞于一体,而宋代“队舞”的综合性是文学与舞蹈相结合,融入戏剧因素;

4.唐代舞蹈的特点是雅俗共赏,形成以情景交融为特征的审美风范,是一种“诗的境界”,而宋代是从外在现象引入人生理念,情感精致细腻,是“词的境界”。

元代

元代乐队:是元代官廷乐舞表演的一种形式.今人称其为队舞,多用于宫廷大宴。

特点:

1.对宋代队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有明显的继承;

2.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

3.宗教仪式尤为突出。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宫廷著名队舞.具有佛教密宗色彩。原本是宫中佛事表演的舞蹈,后变为表演性乐舞。对技艺要求较高。舞者身着华服,通过旋转,跳跃等动作来营造一种轻盈感;被称为“亡国之乐”。

元杂剧:是在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上借鉴的,不断继承和吸收民间乐舞,歌舞大曲以及宋,金时代的说唱,戏剧音乐和宫廷队舞,民间舞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整理和加工,是其发展为融念,唱,科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舞蹈在元杂剧的体现:1.元杂剧中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科;2.插入性舞段;3.杂技和武术的运用。

明代

分雅乐舞蹈和宴乐舞蹈

九奏三舞:三舞为《平定天下之舞》、《抚安四夷之舞》、《车书会同之舞》;九奏为《炎精开运之曲》,《皇凤之曲》,《眷皇明之曲》,《天道传之曲》等,九奏三舞体现着仪式性和典礼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明代宫廷舞蹈的发展。

朱载育: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家、舞蹈学家。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等。

成就:朱载堵在研究乐律方面成就卓著。首创“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并在《乐律全书》中首次将舞蹈学从“乐”中分离出来,把舞蹈当做一门独立艺术品类和学科予以重视和研究。提出“舞学”。创造出的“拟古舞谱”是我国流传至今最为精确,最为系统化的舞

谱。

思想主张:1.重视乐舞的社会作用和对人的教化作用;肯定乐与舞各自独立的艺术品格和重要作用;3.总是舞蹈的技巧与变化;4.将民间乐舞素材用于舞蹈创作。

舞学十议:朱载育提成的一系列关于舞蹈的理论构想。内容包括“舞学”“舞人”“舞名”“舞器”“舞佾”“舞表”“舞声”“舞容”“舞衣”“舞谱”十个方面的问题。主要继承了传统儒家乐舞思想理论。朱载堵原本想“矫弊”“复古”,但这一系列主张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或实施,只是集古今之精华的理论和构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这实际上是为建立一门新学科“舞学"而拟定的大纲。

清代

佾舞:清代宫廷祭祀乐舞。分为“文舞”“武舞”,在内容和形式上沿袭旧制。其中文舞称《文德之舞》,武舞称《武功之舞》。

《莽式舞》:即清代宫廷的宴享乐舞,也称“队舞”。是满族传统礼仪舞蹈,一般由大臣在庆典盛筵中表演。后改名为《庆隆舞》。

裕容龄:清末著名舞蹈家,是中国近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她曾在邓肯门下学习舞蹈,后回国。她的创作汲取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的营养,代表作有《菩萨舞》《如意舞》等。

走会:指在灯节或迎神赛会上以游行的方式进行综合性歌舞表演的舞蹈队伍。

清代宫廷舞蹈的发展状况:清代宫廷乐舞无论从规模还是气势上,都与前代相去甚远。舞蹈日趋仪式化,例行公式化,抽取了舞蹈的生命内在含义,变为无生命的躯壳。清代宫廷舞蹈也随着贵族的衰落而日渐式微。

戏曲舞蹈: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中以身段动作塑造人物性格,展现剧情的形体动态表情,具有中国舞特色,保存了中国古典舞的精萃。唱念做打四大基本要素,都贯穿着舞蹈动作,同时其向功能化,程式化,艺术化趋向发展。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的影响下,最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形态,有着以情为美的艺术原则,以和为美的价值取向和以辨证为美的哲学基点。

特点:1.戏曲中的舞蹈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2.戏曲舞蹈是生活的提炼;3.在民间舞中汲取了丰富的滋养;4.融合了民间武术与杂技的因素;5.模拟动物形象等丰富的舞蹈语汇;6.有独特的韵律和审美特征。

文化性质:1.宫廷舞蹈的严格程式;2.民间舞蹈的风格样式;3.文人艺术的意趣旨归;4.传统舞蹈的继承发展。

继承与发展:

1.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舞蹈按阴柔,阳刚的划分类型舞蹈风格(软舞和健舞)

2.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舞蹈的“划圆”原理(运动路线圆,动态造型圆,动作结构圆)

3.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舞蹈的意象表现手法,在意象手法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象中之意,象外之旨)。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科目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9b18225847.html,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考研科目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隶属于社会发展学院,招收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方向,两个研究方向的参考书不同。因为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招生信息要到2016年9月左右才会发布,所以备考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生的同学可以先以2016年招生信息为准进行备考复习,并实时关注院校信息更新,也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 一、中国史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5中国通史。研究方向:01 历史文献学、02 专门史、03 中国古代史、04 中国近现代史。 初试参考书目: 635 中国通史: 《中国古代史教程》(2011年修订本),李天石、王建成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国近代史》本书编写组,中华书局,94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教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 F087 中国史综合: 《中国古代史教程》(2011年修订本),李天石、王建成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中国近代史》本书编写组,中华书局,94年;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高教出版社。 庞卓恒:《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世界史 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6世界通史。研究方向:01 专门史、02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03 世界近现代史。 初试参考书目: 636 世界通史: 《世界史》(6卷本)吴于瑾,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 F088 世界史通论: 《西方文化史》,姜守明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三)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 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 ⑵ 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散序-中序-破。⑶ 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 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 “六大舞”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规模宏大,人数众多,气势雄伟。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人员较少,精巧典雅,温馨致雅。

中国舞蹈史复习资料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 宋代队舞:是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配上诗歌、道白,分段落表演的歌舞形式。在宋代属于这种形式类别的歌舞包括宫廷队舞、大曲歌舞、转踏。 宋代队舞的特征:⑴歌舞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⑵宋代队舞对大曲按需择用。散序-中序-破。⑶宋代队舞具有综合性⑷宋代队舞具有理趣化⑸宋代队舞具有雅化倾向。文人味、学问气、书卷气。⑹舞蹈风格:娇柔、纤弱、娴静、淡雅 巫舞:是巫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 巫术仪式舞蹈,主要是蜡祭、雩祭、儺祭、祀高禖等活动中的舞蹈。 六大舞可分为文舞和武舞,总称雅乐。“六大舞” 包括《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大韶》舜的乐舞《大韶》乃古代的一个著名乐舞,简称《韶》。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帝之仁德为内容的,舜时,《大韶》就曾用于庙堂祭祀。孔子对大韶推崇备至,评价它是一个尽善尽美的作品。 龟兹乐:是古代西域龟兹地区的音乐舞蹈,龟兹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龟兹地区乐舞十分繁盛。 天竺乐即古印度的乐舞。印度古典舞蹈来自寺院。所以天竺乐带有浓郁的印度风格和宗教色彩。 白纻舞:原是三国吴地的民间歌舞,因白色纻麻舞衣而得名。白纻舞以舞袖为特征,不仅是表演性舞蹈还用于娱神祭祀。 以舞相属: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席间一人舞罢,邀请另一人起舞。属,邀请之意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矩,特别讲究仪容仪态。到了唐朝以舞相属之风更盛,人们将跳舞视为抒情怡乐的快事。 坐部伎:室内厅堂表演,堂上坐奏 规模宏大 人数众多 气势雄伟 立部伎:室外广场庭院演出,堂下立奏人员较少 精巧典雅 温馨致雅 “百戏” 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 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 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 汉代百戏舞蹈按特征分为:巾袖、道具、情节、舞像 汉代百戏的特点: 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 1、百戏: “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 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范本一: 1高伟;雷娟;;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元素”教学的积极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年05 期 2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金浩;;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后身韵时段” [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季鹰;;对身韵教学在中国古典舞学科中功能与价值的再认识[J];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2007 年03 期 5刘曼利;;从《扇舞丹青》看舞蹈呼吸” [J剧影月报;2006年04期 6杨瑞燕;;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基础教学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 年S1 期 7汪丽红;;谈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与基础训练[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任亦男;;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01 期 9陈煜芳;;试谈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J];文史博览(理论);2007年03期 中国古典舞参考文献范本二: 1.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年版。 2. 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版。 3. 叶宁:《舞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年版。

2020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先秦部分约20% 秦汉至隋唐约40% 宋元明清约40% 4)题型结构 简答题:3小题,各计20%,共计60% 分析论述题:1小题,各计40%,共计4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考试内容: 第一章夏商西周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 (二)夏商西周的文化 (三)夏商西周和各部族的关系 第二章春秋战国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三)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诸子百家 第三章秦汉 (一)秦帝国的建立及其历史影响 (二)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东汉的政治 (四)两汉文化:经学、史学等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短暂统一 (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与经济 (二)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 (三)北朝经济的缓慢发展与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第五章隋唐五代 (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 (二)唐朝前期政治

(三)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四)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五)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唐代的崇道(六)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周世宗改革 第六章宋、辽、西夏、金、元 (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 (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 (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 (六)宋元的社会经济 (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 (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程朱理学等 (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七章明、清(鸦片战争前) (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二)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危机 (三)清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四)明清国家制度 (五)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六)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是在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王克芬编著。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知识丛书,王克芬编著。198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9章,按照历史顺序,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的舞蹈到清代各个时期的民间舞蹈、歌舞小戏、宫廷舞蹈、宗教舞蹈、戏曲舞蹈等的起源、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历代乐舞机构、乐舞伎人、中外舞蹈交流等。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概括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

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舞蹈风格特性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了各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就是各有其独自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文学的物质载体是语言、文字;美术的物质载体是纸张、画布、颜料、油彩,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构图和造型;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戏剧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活动),除舞剧外,主要以语言、歌唱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电影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的表演通过科学技术的方法摄制在胶片上,用电光在银幕上放映出来;曲艺的物质载体是一至二、三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其主要表现手段是说和唱。杂技和舞蹈有着共同的物质载体--人的身体是其主要的

舞蹈考研中外舞蹈史真题

舞蹈考研中外舞蹈史真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小舞 2 俗舞 3 缀兆 4 入破 5 勾队 二 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 “翘袖折腰之舞”形容是哪一朝代的舞蹈? 2 “队舞”是哪一朝代盛行的舞蹈表演形式? 3 “天鹅之死”的编导是谁? 4 欧洲古典芭蕾进入浪漫主义高峰期是十几世纪? 5 芭蕾舞史上第一部“无情节芭蕾”舞剧是哪一部作品? 6 我国古代的乐又称乐舞,是指哪些表演形式? 7 “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也。长言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上这段话出自我国古代哪部著作的哪一篇? 8 首次让演员立起足尖的舞剧是哪部作品? 9 我国最早学习和引入欧美舞蹈的宫廷舞蹈家是谁? 10 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欢迎的《飞天》《荷花舞》是谁编创的? 三 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 为什么说戴爱莲打开了中国民族舞蹈的宝库? 2 为什么说伊万诺夫是俄罗斯芭蕾的骄傲? 3 浪漫主义芭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是什么?请通过作品说明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4 柴科夫斯基对芭蕾发展的贡献何在?

科目:中外舞蹈史 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芭蕾 2 轮舞 3 乔治 巴兰钦 4 六舞 5 霓裳羽衣舞 二 选择题 (每题4分,共20分) 1 被誉为“浪漫芭蕾时期喜剧代表作”的芭蕾舞剧是哪部? A《吉赛尔》B《海盗》C《葛蓓莉亚》 2 被誉为“古典芭蕾之都”的城市是哪座? A《圣 彼得堡》B《莫斯科》C《巴黎》 3 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的芭蕾舞编导大师是哪位? A 马里于斯 彼季帕 B 米歇尔 福金 C 乔治巴兰钦 4 被誉为“美国舞蹈第一夫人”的舞蹈家是哪位? A 露丝 圣丹尼斯 B 依莎多拉 邓肯 C 玛莎格莱姆 5 下列哪一选项属于中国古代的乐舞机构和场所? A 乐府 B 太常寺 C 教坊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米歇尔 福金 改革芭蕾舞的主要主张有哪三点? 2 何谓“图腾崇拜舞蹈”? 3 美国“古典风格”的现代舞三大技术体系是什么? 4 在芭蕾舞史上,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转折点的芭蕾舞作品是哪部? 5 哪一朝代制定的《六大舞》和《六小舞》标志着我国宫廷舞蹈的正式建立?

中国舞蹈史复习(2)

填空:1、原始社会黄帝的乐舞名称是《云门》 2、春秋时期楚舞的审美特征概括为 3、汉代宫廷掌管民间乐舞的机构名称是乐府 4、汉代舞蹈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5、商代社会宗教祭祀舞蹈盛行,表现商代旱祭的舞蹈有《舞》 6、我国古代主要以踏地、歌唱、舞袖为特点的舞蹈是 7、汉代傅毅写的我国第一篇舞蹈美学的文论是《舞赋》 8、周代教化贵族子弟的舞蹈教材是有()与六小舞。六大舞(《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武》《大 9、歌舞戏的出现的时间是唐代 10、宋代民间节日的游行表演队伍叫舞队 1、“制礼作乐”出现的时代是西周 2、“礼崩乐坏”出现的时代是春秋战国 3、《清商乐》出现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 4、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继西周之后的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是汉代、唐代 5、“泼寒胡戏”进入中原的时间是唐代 6、根据舞蹈风格,《剑器舞》是唐代著名健舞 7、原为中亚民间舞,舞蹈动作以腾跳和踢踏舞步为主,这种舞蹈是《胡腾舞》 8、根据舞蹈风格分类,《绿腰》是唐代著名软舞 9、《白纻舞》出现的时代是三国吴地(晋) 10、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第一个学习欧美和日本舞蹈的中国人是裕容龄。 2、原始社会阴康氏的乐舞是健身舞 3、以舞相属出现的时期是汉代

4、乐府是我国什么时代出现的乐舞机构。汉代 5、汉代一种酒宴间表演的礼节性舞蹈的名称是 6、主张“天乐”思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是 7、“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同属于《清商系》 8、北周起传入中原,舞蹈以急速的旋转为主要特征的舞蹈是《胡璇舞》 9、“泼寒胡戏”中所跳的舞蹈名称是《浑脱》 10、七部乐是__________初制定的宫廷燕乐体系。隋开皇初 名词解释:1、制礼作乐:以不同规格的示舞作为划分不同等级的标志之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 2、文舞:文舞是歌颂历代封建帝王文德的固定程式,只是按时代、人物不同,填入大同小异的歌词内容, 3、“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为“百戏”。“百戏”有时也叫“角抵”、“大角抵”、“角抵奇戏” 4、以舞相属: 1《铜雀伎》 2 《谢公屐》 3健舞 3、“踏歌” 简答:《清商乐》的内容。 唐代宫廷《十部乐》的内容。 原始乐舞的性质。 简述健舞和软舞的风格和代表作。 论述:试述“礼崩乐坏”出现的历史原因及其的体现 试述汉代舞蹈发展的成就。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 二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第一章原始舞蹈 一、崖画舞蹈 1、图腾舞蹈 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 (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 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 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 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二、部落舞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1、黄帝的乐舞 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 《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 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 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 《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澎湃的生命激情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

舞蹈史4

第一章 1,论述中国原始社会的舞蹈内容及其作用 原始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在原始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作为礼仪性的舞蹈,还是以身躯律动性的摆动作为纯粹欢愉的精神表达,舞蹈充分支配了原始人的生活。” 中国古籍中有许多记述原始舞蹈的内容,如“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若国大旱,则帅巫而雩舞”(《周礼·春官》)等。对原始先民来说,舞蹈艺术是和所有的人类传统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对于要达成某种实际和重要的目的的时候,其舞蹈所表现的是一种魔术般的动作。舞蹈给人以力量并能增强氏族或部落内部的秩序与和谐,舞蹈还表达了原始先民一厢情愿祈求降临福祉或避开凶祸的美好愿望。表现祭祀是舞蹈常见的一种形式。 《周礼》、《后汉书》等就载有我国古代人用舞蹈仪式驱逐四方疫鬼的内容(参见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我国现存独龙族的牛锅庄舞,景颇族的…金再再?舞,傈僳族的…死舞?,都属于祭祀仪式的蹈。”(林耀华主编《原始艺术史》)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中,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和明确的宗教内涵,它所表达的既有崇拜的意味,也是在祈祷——是出于实用的需要。如北美洲印第安人跳的“野牛舞”、“熊舞”,西非部落的猎舞,澳洲土人的袋鼠舞等。最典型的要数一些非洲部落的性爱舞,它的功利性是刺激生殖欲望。 恩格斯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仪式的崇拜形式,即舞蹈和竞技,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具代表性的是澳洲的“科罗波利舞”,它的感情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是模拟再现,例如模拟再现战争或狩猎过程。 第二是力动表现,即纯舞(参见袁禾《中国舞蹈》):它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原始的祭祀舞、狩猎舞、战争舞、性爱舞的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四大 特征。 2,简述生殖崇拜的舞蹈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主要部位包括:生殖器、乳房、臀部。原始人由于不懂得人类生殖的原因,见到从妇女腹中能生出一个新的生命,总认为其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同时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氏族或部落的兴衰,所以人们对妇女分娩十分重视。当有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要到野外去分娩,认为这可以使土地肥沃。如果妇女因分娩而死(这在原始社会是经常发生的),那么就要对死者举行英雄的葬礼。古代许多民族都有生殖之神,在古希腊和罗马是普里阿帕斯,其神像的最大特点是阳物雄伟异常;中国古代的生殖之神则多为女性,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3,论述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一种人类原始文化形态,它还不是有意识的娱乐或艺术创作。对原始舞蹈的起源,中外学者有各种认识,如起源于游戏、巫术、性爱、劳动等等。中国舞蹈史学研究中的多数意见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形体,还特别创造了人的思想,使舞蹈成为文化而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动作,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然而不能说舞蹈仅仅起源于劳动,还应包括非生产劳动的其他生活活动:战争、性爱、祭祀等等。 4,解释巫术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而巫术仪式是世界各民族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性的文化活动。巫术仪式中的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舞蹈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中国古代舞蹈与世界其他民族舞蹈一样,也是在先民图腾崇拜与祭祀活动中产生的。其功能则是为先民现实生存服务的,是先民们祭告神灵、传达神意以及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其表演也多在祭祀性场合。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很浓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因为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所以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抒情、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而巫术仪式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 1,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 一、填空题: 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25. 大万是“万人”之长(首领),是从事乐舞的人。 26.旋娟、提嫫两人均为战国著名舞人,容颜美丽,舞姿飘逸,体态轻盈如轻尘鸟羽,长于表演《萦尘》《集羽》、《旋怀》。 27.从晋到唐代的五六百年间,《白纻舞》是历代筵宴乐舞中的保留节目,“如推若引留且行”生动了描绘了其舞步特征。 28.《胡旋舞》是《健舞”、“软舞”》的俗称。 29. 瓦舍是宋元时期大城市中商业集中点和娱乐场所。 30. 《队舞》是宋代宫廷宴乐舞蹈,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队。 31.扁担舞,是壮族著名的一种舞蹈,亦称《舂米舞》。 32.《到春来》,又称《满庭芳》,用于配合剧中的舞蹈情节。 二、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也常常是劳

中国古代舞蹈资料

长袖舞 长袖舞以舞长袖为特征,舞人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凭借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长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经存在,曾是战国楚国宫廷的风尚,汉人继承楚人艺术,长袖舞更为盛行。舞女多是长袖细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后蜷成环状,如京戏中的下腰.京戏中的水袖动作颇似古代的舞长袖动作。汉人傅毅在《舞赋》中形容长袖细腰的舞女为体如游龙,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翘袖折腰之舞正是这种舞姿的体现。迄今所获的汉代舞蹈资料说明长袖舞实际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舞蹈,许多种舞蹈都以舞袖为特征。舞人有男有女,有单人舞、双人对舞和多人群舞,以单人独舞为主。分婉约和奔放两种风格。婉约风格的长袖舞,舞人身着长而委地的束腰舞衣,这种舞衣限制了下肢的激烈动作,舞姿委婉飘逸,娴静婀娜,以腰部和手、袖的动作为主。腰肢纤细,体态袅娜,舞袖流动起伏。这种舞蹈不但有纤腰的前俯后仰,还有一种颇具特点的侧体折腰。南阳唐河县湖阳辛店新莽时期的冯儒久画像石乐舞图和山东微山县汉画像石乐舞图,展现了舞人侧体折腰成90度、双袖翘起的姿态。奔放风格的长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漆,正是为了表演热烈奔放的动作而设制的。比较注重腿部的跨越腾跳动作,其舞姿矫健舒展,粗犷奔放。有的与侏儒俳优串演,诙谐逗趣。如河南南阳县出土的画像石乐舞图,一舞人挥袖起舞,舞衣较短,身旁一俳优正表演谐戏,穿插逗笑;另一边跽坐两人,似为歌者。另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乐舞图也有此类表现。长袖舞舞衣的长袖有两种:一种犹如衣袖的延长,是上下一样宽度的窄长袖。例如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早期画像砖,舞者头梳高髻,穿长袖舞衣,头侧低,注视地上的球,右肘抬起,上下一样宽的窄袖下垂,左袖向斜下方拂去。另外还有一种又宽又长的舞袖,如西安汉墓出土的拂袖女舞俑就是穿这种服装。第二种是宽袖下接窄袖,大都是细腰长袖,较宽,约齐手腕处,延伸出一段窄长的舞袖,有的像戏曲中的水袖.如山东膝县汉画像石刻有两个舞人都戴帽,飘曳此种长袖,相对而舞。 舞者在舞动中,配合躯干的曲线和曳地长裾的飘洒,运用臂膀含蓄的力量,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规则地形成一个弧形,与此同时,另一臂反方向将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样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 ,身躯也同时形成一个弧度极小的S ,两个S套在一起,成为一个极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其舞袖空中摆动,或如波回,或如云动,或如虹飞,或如烟起,其美妙殆不可言。那扬举的长袖,飘曳的长裾,行曲的腰肢,婀娜的体态,飘若浮云,翩若惊鸿,取得了追魂夺魄的艺术魅力。 惊鸿舞 惊鸿舞是唐代汉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自如。 唐玄宗曾当着诸王面称赞梅妃“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

(完整word版)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秦朝与隋朝的异同 相似之处: (1)两朝都是在长期分裂割据之后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共549年的分裂局面,在战国七雄的斗争中打破六国的合纵政策,取得了统一。隋朝结束了自晋朝(公元316年灭亡)短暂统一后270多年以来的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2)两朝确立并加强了中央集权,都建立了一些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制定确立的中央集权官制: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中央设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废分封,划分天下为36个郡。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立“三师”,“三公”和“五省”,其中掌握实权的是五省。这种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这些制度大体上一直被沿用至封建社会末期。 (3)两朝都建设有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在水利设施方面,秦朝修建都江堰,使关中变为沃野千里,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对南方地区的水上交通意义重大。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也加强了经济的往来。 (4)军事上,长城在抵御匈奴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秦朝将原来的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东西万余里的屏障,有效

减轻了匈奴南下攻击秦朝的威胁。隋朝在建国后也曾修缮过长城,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军事方针,有效的分化和瓦解突厥的势力。因为当时两个国家在多个政权的争夺中才取得胜利,各方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消灭,在内外压力都大的情况下,采取防御政策是最好的应对方法。由此可知:“长城的修建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或若干个对峙的政权中处于防守的一方是否受到攻击一方的强大压力,当压力大,防守一方不足与之争衡,长城的兴建就成为必要,反之就没有必要了。” (5)两朝统治者都重视边疆地区,加强同少数民族的关系; 秦朝加强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朝则派人去琉球和西域,同时采取“和亲”政策离间突厥,瓦解其势力。 (6)两朝都因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秦朝兴建阿房宫,骊山陵墓等,劳民伤财且赋税过重,轻罪重罚,严刑峻法,导致人民内部矛盾尖锐,最终爆发农民起义,被刘邦所灭。隋朝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使隋朝出现“举国就役”的局面,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并且隋炀帝好大喜功,排场奢华,用帛缠树,曾有西域人问道“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更加激发了民众的起义之心,在“百姓困穷,财力俱竭”时爆发了起义,被李渊所灭。 (7)两朝都为后世的繁荣垫定了基础,也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汉朝初建时大多“汉随秦制”,且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无为而治”;唐朝吸取隋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开明政策,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太宗,懂得农业的重要性:“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失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于是,他“不夺农时”,减少徭役征发,对回归流民减免赋役,终出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思考题#精选.

中国舞蹈史复习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原始人在其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与他们的生存休戚相关的原始舞蹈,因此,原始人跳舞并非出于审美需要,而是生存使然。原始舞蹈具有强烈的功利目的,例如,性爱舞以刺激生殖欲望为目的,战争舞多为军事演习或庆贺胜利。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的本质,通过舞蹈的实用功能有力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2.为什么说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首先,原始舞蹈虽然根本无法奢望有现代的灯光布景,但是,原始人却能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表现手段来发起“生命机能的总动员”。(以综合性的动态动员生命)其次,原始舞蹈的每一个强烈的情感,都是由身体的节奏动作表现出来的,反之,其每一个情感动作本身,又绝对合着严密的节奏。(以动律性的本质表现生命)第三,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第四,原始舞蹈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原始舞蹈的社会意义全在于统一的社会感应力。当个人、集体、音乐、舞步全都融于一体而形成共振,原始人便在舞蹈中发现了自身本质力量,同时又感受到集体团结的力量。(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3.夏商阶段值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随着奴隶制的建立,舞蹈逐渐形成在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从此,中国舞蹈就在娱人、娱神和教化的轨道上向纵深发展。首先,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和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欣赏娱乐活动,形成其表演性的特征。其次,历代统治者会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和宣传自己的功绩或德政,也就形成了中国乐舞史上的纪功舞蹈的传统。第三,这个时期的巫术祭祀活动频繁,其舞蹈亦较为多样。 4.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政治以“礼”为中心,故宗法血缘使中国的政治成为伦理政治,伦理政治成功的至要就在于它的情感性。而就“乐”而言,乐舞本身就是一种以情感为中心的艺术,乐舞无论是生成还是表现,都是以情感为媒介、以达情为旨归的。因此,将“礼”的内容赋予“乐”的形式,以“乐”求“礼”的方式来治国治民,以保持社会有序。 5.“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礼崩”自然会引起“乐坏”,除了“礼崩”的原因外,与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时代的进步所形成的全新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情感态度,导致了那直接根源于情感的乐舞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当雅乐的僵化形式对舞蹈的情感表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

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 一、总论秦朝末年,战乱迭起,民不聊生。新政权建立之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国家由大乱走向大治,乐舞艺术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既有汉代俗乐舞高度发展的丰硕成果,同时,又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交流溶合了其他多个民族、地域的乐舞文化,为隋唐乐舞达到空前盛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本文将从汉魏六朝舞蹈发展的一般状况、乐舞艺人身份等级的区划以及对文献资料和古代绘画、雕塑、建筑文物中记载的乐舞艺术的考证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查论证。 二、汉魏六朝舞蹈发展的一般状况汉代以前,先秦时代宫廷舞蹈,主要是《六代乐舞》的各种形式,没有超出雅乐舞的范围。汉代时期,国家取得空前统一繁荣,除官方认定的雅乐内容外,俗乐舞受到重视,全国各地的舞蹈被征调到京师专门演出各种乐舞百戏的地方集中表演,这使得被采集来的舞蹈得到集中、提炼和升华。汉代“百戏”庞杂,各种舞蹈技艺精湛,“女乐”队伍扩大及专业舞人技巧高超,日常生活中自舞成风,乐舞文化交流全面展开,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汉代舞蹈蓬勃向上的泱泱大国气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对汉代俗乐舞有很好的保留和继承,各民族、各地区乐舞文化得到广泛交流融合,特别是该时期统治阶级崇尚佛教,宗教舞蹈乘势而兴,凡此种种,已经酝酿着舞蹈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及舞蹈独立化表演性的发展端倪,预示着古代舞蹈发展将走向顶峰。 三、汉魏六朝女乐艺人身份等级区划这一时期,女乐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普及,上至宫廷朝野,下至市井巷陌,都能看到女乐歌舞的踪影,因而在当时有了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女乐队伍。一般的说,女乐艺人被分为三类:一种是“倡”,——奴隶身分的职业性的伎人;另一种是“舞姬”——家属中的善舞者;还有一种是“歌舞者”——介乎“倡”与“姬”二者之间的歌舞专业艺人。这三种人虽然身分不同,但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统治阶级用世俗的方法对女乐艺人进行身份区划,虽然是为了一己私欲的需要,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巩固乐舞艺人队伍,提升乐舞艺人的表演技能和表演水平的作用。使不同身份的舞伎成为统治者联系该阶层的纽带和通道。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了乐舞艺术的发展,使有些乐舞得以代代相传。 四、对汉魏六朝时期著名舞蹈及舞蹈风格的考证为了更充分地阐述该时期乐舞艺术在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再分别通过对当时文学作品以及绘画、雕塑、建筑等古代文物中对乐舞艺术的有关记载,进行分析,加以佐证。 (一)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乐舞1、傅毅的《舞赋》对《盘鼓舞》的描述2、文学作品中对(白经舞》的描述3、文学作品中对《鹤鹤舞》的描述 (二)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中保存的女乐舞形象从汉画像石及其它文物来看,女乐舞形象主要是以手、袖为容,加上细腰的曲折,舞人穿薄如蝉翼的长袖舞衣,腰肢纤细,舞动起来轻盈舒展,其主要的舞蹈有《长袖舞》,《对舞》,《建鼓舞》,《磐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 (三)石窟、雕塑、壁画中的佛教乐舞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思想的迅速发展,宗教舞蹈广为流传。在当时开凿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敦煌北魏洞窟中留下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舞蹈形象。这些形象表明,当时的佛教舞蹈主要传达一种宁静祥和的情绪,同时也在服饰、舞姿造型及舞蹈道具方面,突出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民族迁徙、交往、融合的历史现实。 五、结语通过这些文献资料和历史文物的佐证,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汉魏六朝时期的舞蹈对其它艺术门类的巨大影响力,同时,这些姊妹艺术所记录下的舞蹈艺术痕迹,也帮助我们分析考证了这一历史阶段的舞蹈风格和审美特征,总结概括如下: 1、转变先秦时期配合礼制、宣扬文德武功的政治目的为娱乐目的,舞蹈具有开放气息。各种舞蹈风格同时并存,相得益彰。尤其是胡舞的盛行,彻底改变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2、乐舞内容涉及天上人间、自然宇宙,不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当时的阴阳五行,神仙方术以及宗教对乐舞有一定影响,使一些乐舞具有神秘感。 3、舞蹈追求趣味性、娱乐性,突出浪漫主义的幻想,道具的运用以及大量的拟兽舞蹈,使其体现出巧拙、刚柔、美丑统一的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向独立和表演性的舞蹈发展道路。 4、由于受“百戏”影响,舞蹈注重技艺结合,炫技往往是舞蹈的一部分,加之“女乐”舞蹈中运用眉目传情和飘逸轻盈的神态及体态,使其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审美特征。 5、舞蹈趋向追求形式和细部的美感,注重精雕细琢,并且工于技巧,服饰华丽,舞风柔曼,缠绵婉转。 6、追求个人情感的宣泄。舞蹈审美取向是“任情态意”无遮无掩地表达思想感情,否定儒家“乐而不

20世纪中国舞蹈史

20世纪中国舞蹈史 (一) 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率先走出国门学习舞蹈的先驱人物是晚清宫廷舞蹈家——裕容龄。裕容龄,(1882~1973)晚清一品官裕庚的女儿,满族人,1882年生于天津。她被中国舞蹈学界称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学习西方舞蹈的人。 12岁那年,裕容龄父亲奉派出使日本,她随父东渡日本。并在哪里开始了她的舞蹈生涯。在日本期间,她学习了日本传统舞蹈《鹤龟舞》等。1899年,她又随调任法国公使的父亲来到了巴黎,在法国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为裕容龄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一提的是,裕容龄在法国期间十分幸运地遇到了西方现代舞鼻祖美国舞蹈家依莎多拉〃邓肯,并拜她为师,学习现代舞。裕容龄极好的舞蹈天赋和悟性受到了邓肯的赏识。1902年她在巴黎第一次进行了公演,演出了《希腊舞》、《玫瑰与蝴蝶》等节目。1903年,裕容龄随父回国,并很快入宫,担任了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专门为两宫太后和皇帝表演舞蹈。节目有《西班牙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希腊舞》、《扇子舞》等。裕容龄,由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条件成为了传播西方舞蹈文化的使者,而她表演的这些舞蹈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在对西方舞蹈的学习与吸收上,裕容龄是走出去的,与此同时,大量的欧美歌舞团体进入中国。 1886年,一个《点石斋画报》上有一条这样的消息:一个名为车尼利的西方马戏团在上海演出。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外国马戏团。这个马戏团的节目有跑马、调狮、钻圈、掷帽、正剧、杂剧、鼓人舞蹈等等。在这些节目中,舞蹈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熟悉祭祀乐舞和宫廷舞蹈的国民来说,舞中强烈的娱乐性让人大受刺激。随后,西方各种歌舞表演团体纷纷来华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个西方马戏和歌舞的传播之潮。 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大量的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团来华演出,并在20年代达到高潮,形成了20世纪初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1923年,美国檀香山哈佛歌舞团在上海维多利亚剧院演出美国歌舞;1925年,日本剧团在上海演出歌舞剧《20岁之少年》;1925-1926年,美国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率领的现代舞团在北平、天津、上海等地巡回演出了现代舞及各国民间舞,节目有:《西班牙舞》、《海之精》、《爪哇舞》、《印地安人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观音舞》、《霸王别姬》等;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了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葛蓓利亚》、《火鸟》及舞蹈《华尔兹》、《小丑舞》、《牧童舞》等。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西方芭蕾舞最高水平的团体,在中国演出影响很大。1926年,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舞台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欣赏了现代舞先驱圣〃丹尼丝舞蹈团的现代舞和莫斯科国家剧院舞蹈团芭蕾舞的精彩表演之后,同年11—12月又迎来了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的学生爱玛〃邓肯率领的莫斯科邓肯舞蹈团的到来。“莫斯科邓肯舞蹈团”首先来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然后到北平、上海等地演出,主要节目有:《青春舞》、《快乐》、《捉迷藏》等。它们表演了具有依莎多拉〃邓肯风格的现代舞,它们的舞蹈具有很强的前卫意义,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影响。小说家郁达夫观看演出后在日记中曾经写道:“邓肯的舞蹈形式,都带有革命意义,处处是力的表现”。这是历史上中国文人第一次对西方现代舞作出的评价。郁达夫对现代舞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也十分准确、恰当。1927年1月,邓肯舞蹈团来到武汉演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而演出的现代舞《葬礼歌》、《国民革命歌》、《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少年共产国际歌》等,引起了极大轰动。 西方舞蹈团体的这一系列演出活动,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震动。从此,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大都市里,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人们一种追求的时尚,这就是以《华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