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人与政治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我与春风皆过客:大唐诗人的奇趣人生》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作者与背景简介 (3)2. 本书主要论点和内容概述 (4)二、初唐诗人风采 (5)1. 初唐诗人的生平特点 (6)2. 初唐诗歌的风格与主题 (7)3. 名篇佳作赏析 (9)三、盛唐诗人传奇 (10)1. 盛唐诗人的生平事迹 (11)2. 盛唐诗歌的繁荣与创新 (12)3. 名篇佳作解读 (13)四、中唐诗人韵味 (15)1. 中唐诗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 (16)2. 中唐诗歌的风格与主题 (17)3. 名篇佳作赏析 (19)五、晚唐诗人余晖 (20)1. 晚唐诗人的生平与创作 (20)2. 晚唐诗歌的风格与主题 (21)3. 名篇佳作赏析 (22)六、唐代诗人的奇趣人生 (24)1. 诗人间的友谊与竞争 (25)2. 诗人与政治的关系 (26)3. 诗人与生活的互动 (27)七、结论 (29)1. 对唐代诗人生活的再认识 (30)2. 对唐代诗歌价值的思考 (31)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综述《我与春风皆过客:大唐诗人的奇趣人生》是一本关于唐代诗人生平轶事的传记类图书,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大唐诗人们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本书通过对众多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爱情等方面的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发展,以及这些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印记。
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各位诗人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还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情与风采。
作者还通过对这些诗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他们能够成为一代诗豪的原因。
本书还通过对唐代社会风俗、政治变革等方面的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历史画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内涵与价值。
《我与春风皆过客:大唐诗人的奇趣人生》是一本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的传记类图书,它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奇趣和魅力的大唐诗人世界。
唐朝的盛唐文化士人与雅集的黄金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被誉为"盛唐"。
在这个时期,文化繁荣兴盛,士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而雅集则成为士人们展示才华和社交交流的平台。
本文将介绍唐朝盛唐文化士人与雅集的黄金时代。
一、盛唐文化士人的地位与崇尚唐朝时期,士人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文人"或"士子",他们以文学学问为荣,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和崇敬。
这是因为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明自由的社会,文人们有较大的自由空间追求艺术,而且文人们高度重视文学修养,他们崇尚礼仪、尊重经典,对于文化的追求始终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二、文化士人与雅集的兴盛在盛唐时期,雅集成为了文化士人们展示自己才华和交流学问的重要方式。
雅集通常在文人家中或者园林中举办,邀请文人学士、诗人、书画家等参与。
雅集上,文人们可以互相切磋学问,表现自己的才华,共同饱览音律艺术和文学作品。
雅集为士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学识和风采的平台,也增进了士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盛唐文化士人与雅集的艺术成就在盛唐时期,许多杰出的文人雅士涌现出来,他们在雅集中互相交流切磋,产生了许多文化艺术的成就。
比如,韩愈、刘禹锡等著名文人在雅集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在雅集中互相赏析、学习,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作也常常在雅集中得以流传、传颂。
这些成就使得盛唐文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四、雅集的社交功能除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雅集还具有重要的社交功能。
雅集是士人们展示自己家境、地位和交际能力的场所,也是士人们结识朋友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平台。
通过参加雅集,士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士,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五、盛唐文化士人与雅集的传承与影响盛唐文化士人对雅集的追求和热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的文化成就、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被后世阐扬发扬,形成了一种传统。
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关系探讨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政治因素的确影响着文学的发展方向与内容,而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唐宋时期的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并重点分析文学作品对政治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政治背景唐宋时期,政治经历了辗转多变的历史进程。
唐朝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制度相对完善。
随着王朝的衰落,唐朝出现了贵族势力的削弱和藩镇割据的现象,导致了唐末的动荡与争乱。
宋朝则是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崛起的,政治上主张“平易近人”的理念,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文学在政治上的功能文学作品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达政治主张与思想观点。
例如,在唐朝时期,王维的《将进酒》通过描绘盛唐时期的豪壮气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情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失策与社会的不公。
其次,政治统治者也利用文学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统治理念和政策。
例如,宋朝的农田水利、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政策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宣传,增强了人们对统治者的认同感。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政治因素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需要对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控制。
在唐朝时期,政府会限制史书的写作,要求史书的内容符合国家的政治宣传需要。
在宋朝,政府对文学作品的审查更加严格,不准大规模批判现实或抨击朝政。
其次,政治的变革也直接影响着文学的主题与意境。
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文学创作开始从盛唐文化转向了更加理性、内敛的风格,反映出政治动荡对于文学的影响。
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文学作品也对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讽刺、批评等手法对政治现象进行揭露与反思。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批评了当时唐朝官僚体制的腐败和对民生的忽略。
其次,文学作品还可以塑造民众的观念和情感。
例如,唐代的大量诗歌与宋代的散文小说都通过真实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民间疾苦与希望,使人民对政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唐代盛唐文化与文学的兴盛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璀璨时期,盛唐文化与文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并且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出现。
他们以优秀的作品充盈着整个唐朝文坛,使得当时的文学成为后世崇敬和追求的对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盛唐文化与文学的兴盛。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会着重介绍盛唐时期社会背景。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聚焦于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学成就。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评估盛唐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和展示盛唐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状况,重点关注盛唐文学创作,并探究其对后世产生影响与传承的意义。
通过对盛唐文化与文学兴盛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展示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的机会。
2. 盛唐文化的兴盛2.1 社会背景在唐代,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力强盛。
这为盛唐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玄宗时期(712年-755年)更是达到了文化繁荣的高峰。
首先,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稳定的供应下人口得以增长。
手工业也随之蓬勃发展,陶瓷、丝织品等制作工艺日臻完善,广泛流传于各个阶层之中。
此外,商业贸易兴旺,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商贸往来。
这些繁荣的经济活动为文化艺术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其次,盛唐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并倡导开明政策。
通过改革与刷新政府机构和体制,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中央集权体制,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此外,唐代还提倡文风武备,推崇文化教育。
这种政治环境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文化繁荣在盛唐时期,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赞美。
唐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支持以及政府对学术研究的重视使得盛唐文化得以兴盛。
盛唐的文学史简介概括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盛唐的文学史进行简介,以帮助读者了解盛唐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重要作家。
一、背景介绍盛唐时期,即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盛唐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文学特点1. 唐诗的繁荣盛唐时期,诗歌成为最为流行和受到重视的文学形式。
在这个时期,诗歌家们追求意境的独特表达,注重音韵的和谐和意象的生动。
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维等。
2. 散文的兴盛盛唐时期,散文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
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包括记叙、议论和描写等。
同时,散文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和政治功能。
韩愈、柳宗元等是这一时期的杰出散文家。
3. 文学与政治的交融盛唐时期,政治对于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文人们在作品中对国家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展现了他们对时局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
三、重要作品及作家1. 杜甫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以真实、深沉、抒发社会艰难之情而闻名。
他的作品包括《登高》、《月夜忆舍弟》等,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的弊病以及人民的苦难。
2.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豪放风格的诗人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文采而闻名。
他的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和生动的描绘,如《静夜思》、《蜀道难》等。
3. 韩愈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散文家,他的作品多涉及散文、辞章等多种文体。
他的文章思想严谨,语言精炼优美,他的代表作品有《师说》、《希旨》等。
4. 柳宗元柳宗元是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散文作品以议论文为主。
他倡导实用主义的文风,注重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讨论,力求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主要作品有《封建论》、《赤壁赋》等。
四、盛唐文学的影响盛唐时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一)1、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A、隋朝•B、五代•C、唐代•D、明朝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A、秦书•B、白话文•C、文言文•D、汉诗文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A、四万八千九百多•B、二千三百多•C、五万多•D、七十二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A、唐代小说•B、唐代诗歌•C、唐代小史•D、唐代碑帖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5、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1、执政指的是•A、皇上•B、更高级的官员•C、官吏•D、李权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2、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A、酷吏政策•B、儒释道并存•C、广开言路•D、文化开放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唐代是627年开国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1、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A、三•B、九•C、六•D、八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2、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A、胖•B、匀称•C、瘦•D、健康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3、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A、农民手中•B、商人手中•C、小作坊老板手中•D、庶族地主的知识分子手中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4、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A、四•B、三•C、二•D、一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2、唐诗的转变时期在•A、盛唐•B、初唐•C、后唐•D、中唐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A、诗经•B、楚辞•C、建安•D、离骚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努力以南朝的“文”来充实北朝的“质”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唐诗分期中的盛唐和历史分期的并不一致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一)1、五乱中华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B、鲜卑•C、氐•D、姜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南北朝南北分割,学术异流,当时人认为北学•A、精细•B、粗朴•C、简约•D、清逸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A、排斥•B、拒绝•C、崇拜•D、厌恶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4、唐朝取代隋朝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隋唐前的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二)1、李世民一生中最成功的战役是•A、玄武门之变•B、击破王世充•C、晋阳起兵•D、消灭薛举的沙坨势力的战役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一般的唐诗选本里,是以谁作为唐代的第一个诗人•A、李白•B、王绩•C、杜甫•D、王安石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3、北人通过什么对南朝文风进行批判与压制•A、政治意识•B、武力•C、法律•D、文风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4、虞世南是陈朝后裔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三)1、义不食周粟指的是•B、叔齐•C、孤竹君•D、伯夷和叔齐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对于“采薇”解释正确的是•A、表达一种隐居的状态•B、渴望人理解•C、找到人生伴侣的期盼•D、追求仕途的心理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酒经》的第一篇是•A、桃花源记•B、爱酒歌•C、醉乡记•D、野望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伯夷叔齐不满意商纣王的暴政,建议周朝用暴力灭了它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四)1、四杰按照年辈来排序,其顺序为•A、王杨卢骆•B、杨卢骆王•C、卢骆王杨•D、骆王杨卢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2、《滕王阁》是一首几言律诗•A、七•B、六•C、五•D、四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3、初唐四杰之首是•A、王玄之•B、王勃•D、王通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4、《山中》是王勃的早年之作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四杰命运都特别悲惨,都没有得到善终我的答案:×得分:20.0分南北文化融合与初唐诗的发展(五)1、御史台负责监察()。
盛唐文人与政治的关系
【摘要】李白在自己的人生中有着三次相对集中的干谒经历,创作了数量不少的干谒诗,而干谒活动也几乎贯穿了李白的一生,透过这些干谒诗、干谒活动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可以知道,作为没有科举考试资格的李白在自身理想和当代政治之间扮演着一个具有特色的矛盾体,就像历史演绎剧一样的生动传奇。
当时这样的文人墨客也是如此,总是难逃一种“被政治”的命理。
【关键词】李白;干谒诗;文人;盛唐政治
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双丰收时期,在文化上出了蜚声中外的唐诗,唐传奇等作品,而且各种诗歌流派兴起,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诗歌风格的创新,写作角度和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值得后来的学者去效法。
在众星璀璨的唐代,李白成为最耀眼的一颗;唐朝,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和可供深度发掘的朝代。
就是在这样一个值得称道的朝代里却有着让学士们几乎是难以启齿的求仕途经,那便是干谒行卷。
所谓的“干谒”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得他们赏识、援引、擢拔重用的一种“多为人所笑弄”的不光彩行为。
虽然从汉代起,干谒的风气便与荐举取士的制度一起产生了,但在唐朝才真正地风行起来。
就连诗仙李白等大文豪都“卷入”其中,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起来。
一、干谒的解释以及起源
对于干谒一词,《说文解字》解释说:“干,犯也,从反入从一,凡干之属皆从干,古寒切。
”“谒,白也,从言曷声,与歇切。
”《现代汉语大词典》:干谒,有所企图或要求而求见。
实际上,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西周的宗法制逐渐崩溃,士阶层逐渐兴起;“今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竟招英雄以自辅翼。
此乃得士则昌,失则亡之秋”,诸侯们争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成为一代风尚。
自然,自荐以及他荐就成为一种入仕的途径;到了东周和西周时期,便有了众所周知的察举制,举孝贤,同时还有世袭制以及自荐制度,为寒门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
汉代,采取了察举和征辟制度,其中便有重要的自荐制度,也就是干谒的一种。
到了隋朝采用了九品中正制,即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到了唐朝,采取“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的选官政策,这种途径更为盛行。
朝廷曾下诏要求各级官吏荐举能人异士,而怀才不遇之士若无人举荐,亦可自举,“凡宰相王臣,宜加搜择。
其常参官及郡县长史上佐等,皆从历试而践通荣,如各知其密行异能、博学深识、才堪济代、术可利人、名不彰闻、位不充量、湮沦屠钓、流落风波者,一善可录,便宜公举。
远则裁表附驿,近则进状奏闻,勿避亲雠,无限侪伍。
其有独负奇才,未逢知己,即仰投匦,并据陈状自论,长官登时与奏。
夫惟荐士,非止一举,永为恒典,有即登闻”。
二、李白的干谒经历以及干谒诗创作情况
对于李白,许多先贤都有过极为详尽的探究,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本文主要就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及几次干谒活动的集中期进行叙述。
首先是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原因问题,就这一问题大多数的研究学者认为是李白的性情所致,李白不屑于通过科举求官;唐代开科考取士,统治者是从维护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为出发点的,对人才的选拔,十分注重社会政治功用,因而对参考人员有系列严格的资格限定。
参加科举考试者,须有“生徒”和“乡贡”的身份,必须“怀牒自列于州县”,证明其家世、籍贯和本人的品行。
众所周知,李白既是商贾之家又不符合第一条的规定,所以理所应当地可以认为李白并没有资格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
其次是李白生平中几次较为集中的干谒时期。
对于没有科考资格的李白来说,可以说一生之中都没有停止过干谒活动。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1~20岁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李白主要是遍观奇书,积累学识,;20~42岁为第二阶段,李白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漫游求仕;42~45岁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长安供奉翰林;45~55岁为第四阶段,这是李白再度漫游阶段;55~62岁为第五个阶段,李白历经安史之乱,最后去世。
其中在李白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干谒活动,总结起来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蜀中时期;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隐居安陆到翰林供奉前期;最后便是安史之乱到流放夜郎的一段时间,大致是在第五阶段。
这便是李白相对集中的三个干谒期。
据清代王琦的《李白诗歌全集》以及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可知:
蜀中时期(唐武后长安元年辛丑即701年至开元八年庚寅即720年),李白到各处拜访当地名士。
在“唐玄宗取得政权不久,罢免了吏员出身的姚崇,启用了张说、苏颋、宋璟、卢怀慎、源乾曜、张九龄、张嘉贞等一批新兴的文学之士。
”其中苏颋为益州长史,李白于路中投刺,而苏颋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
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
”但并没有求得官职。
随后李白就到处漫游。
在开元十六年戊辰居安陆。
隐居安陆到供奉翰林时期(开元十六年戊辰即728年至天宝二年癸未即743年),在隐居安陆的十年里,李白也在不停地干谒,其中他向安陆的李长史和裴长史进行干谒,有《上安州李长史书》和《上安州裴长史书》。
此外还有许多的赠词,如《赠张公洲革处士》、《暮春江夏送张祖监丞》等,还有较明显的便是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六首“碧荷生幽泉”,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七“燕赵有秀色”,古风五十九首之“青春流惊湍”。
安史之乱到流放夜郎时期(天宝十四载乙未即755年至宝应元年壬寅即762年),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写了《赠崔咨议》的干谒诗,诗中仍然意
气十足,甚至连伏枥的老马都不屑,而以天马自喻:“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
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期待着得到重用后仍能万里驰骋。
三、唐代文人与政治的“纠葛”
如上文可知,对于像李白这样没有科举资格的文人来说,科举无疑是“死路一条”。
所以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这些没有科举资格的文人或者其他文人会通过隐居山林,等到出了名了,自会有人引荐,但这样的话必定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再加上他们积极入世的心情和隐遁山林的不确定性和艰苦性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沉不住气,所以有很多人是等不得的;再加上在科举制中也离不开举荐的制度,于是“干谒”这条路子一时间兴盛起来。
据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考证:科举制成为是唐以后中国文人政治主体机质的基础,它在隋唐时形成为一种新的选人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先前政治由贵族专断、任官“由门第”专取的贵族政治的主体模式。
而为我们大家所公认的唐代文人政治时代,文人学士无疑是这一时代的主体机质。
其中像李白这样的文人也无疑是这一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被排斥在制度之外的时候又被时代拉进来,成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矛盾体。
文人和政治在上演着一部似离非弃的历史演绎剧,总是难逃被政治的命理。
参考文献:
[1]李白(唐).李白诗歌全集[M].清代王琦注.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9月
[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3]杨栩生.李白生平研究匡补[M].巴蜀书社.2000年
[4]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
[5]许慎(汉代).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
[6]罗鸣放.从入仕追求方式看李白的人生处世心态[D].广西贺州学院
[7]韩括.李白的干谒与干谒诗[D].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年第2 期(总第102 期)
[8]胡燕(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盛唐干谒风行原因新论[D].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11 月第13 卷第 6 期
[9]汤素琴.(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论唐干谒文盛行原因及其特点[D].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年第 1 期(总第107 期)
[10]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M].齐鲁书社出版.2005年6月印刷
[11]王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唐代荐举之制与文人干谒之风[D]齐鲁学刊.2010年第5期总第218期
[1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