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9.5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项和(第一课时)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一册(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上)第三章《数列》第五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充分揭示公式的结构特征、内在联系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地位与作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一学生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

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

略,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公式探求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渗透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转化思想,优化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思维的奇异美、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数学的严谨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突出重点的方法:“抓三线、突重点”,即(一)知识技能线:问题情境→公式推导→公式运用;(二)过程方法线:从特殊、归纳猜想到一般→错位相减法→数学思想;(三)能力线:观察能力→初步解决问题能力.

●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并及时给予肯定;二抓知识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本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学生的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分析

62

++

22

)能否逐一相加得结果?

)那有什么简单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求和的重要方法是倒

序相加法,剖析倒序相加法的本质即整体设元,构

造等式,利用方程的思想化繁为简,把不易求和的

问题转化为易于求和的问题,从而求和的实质是减

那现在用这种办法还行吗?若不行,那该

怎样简化运算?能否类比倒序相加的本质,

,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 n 呢? :提取公比q

1

12

12

111--++++=n n q

a q

a q a q a a )

(21111-+++=n q a q a a q a )(111--+=n n q a S q a

学生思考,式

n-1n-211111++a q =a +q(a +a q++a q )

n

n-1

a =

=a 呢?

:利用等比定理==23a a 34a a

a +⋅⋅⋅++3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经历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我对本课有如下几点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出了学生活动,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1)公式的探究活动;(2)公式的应用;(3)方法的拓展;(4)学生课后

的拓展学习.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掌握本课知识较好.

(2)本节课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对待问题的发现和处理,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完成了对公式的自主探究,

同时注意对重、难点知识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让学生在错误

中感悟,在争论中抓住问题的本质;在公式的应用后,学生的思维

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3)本节课特别强调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4)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投入其中.

(5)在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公式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忽略了对q=1的讨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严谨性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