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破坏性地震震害特点及震后建筑破坏规律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6.13 KB
- 文档页数:7
玉树地震震害特点和破坏规律报告摘要:本文根据收集的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结合课本与地震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成因和总结玉树地震的震害特点及其破坏规律,并归纳了此次防震减灾的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玉树地震震害特点破坏规律前言:2010年4月14日07:49,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96.6°E、33.2°N)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m。
宏观震中位于玉树县结古镇隆洪达附近(96.85°E、33.06°N)。
玉树地震是青海省近20年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也是继汶川8.0级地震后,国内发生的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地震受灾面积达26 500 km ,受灾人口20万余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梁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玉树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处在极灾区,地震烈度达Ⅸ度,90% 以上的房屋严重破坏甚至毁坏,人员伤亡也主要集中在玉树县结古镇。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此,加深对地震震害特点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经验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一、震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成因从全球板块运动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入形成的喜马拉雅碰撞带以北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这种挤压的挟持下缩短,同时内部的块体沿一些重要的块体边界断裂带发生侧向滑移,造成青藏高原主体向东移动,并在青藏高原内部和块体边缘形成不同规模的走滑断裂系和挤出块体。
从我国地质构造来说,玉树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的中南部。
近期,块体的西部附近发生过1996年喀喇昆仑7.1、1997年玛尼7.9级地震和2008年于田7.3级地震,中西部发生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地震,块体的东缘发生过2008年汶川8.0地震。
建筑房屋震害研究分析对3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县镇房屋倒塌毁损情况的调研与思考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介绍,这次地震震级8.0级,震源深度14公里,地震主要能量释放在1分多钟内完成。
随后发生余震2.3万余次,其中最大余震震级达6.4级。
这些余震主要分布在从映秀镇到青川县的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形成长达300公里的余震带。
其特点是能量积累慢、复发周期长、影响范围大、破坏强度高、次生灾害严重。
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遍中国大陆乃至整个地球。
地震还引发数以万计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毁坏了交通、通信等生命线系统。
与之相对应的地表均是震灾最严重的区域。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5月底,四川、陕西、甘肃等10个省(市)共倒塌房屋696万余间,损坏2336万余间。
其中,四川省倒塌房屋558万余间,损坏2001万余间。
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条例》就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评估工作做出规定,内容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构)筑物的受损程度和数量等。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完成灾情严重地区城乡住房受损情况报告,并作为编制恢复重建规划的依据。
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份报告还不能涵盖房屋震害研究的全部内容,因为不同的部门侧重不同,至少对房屋破坏原因、破坏状态等重要问题并未给出深入分析,所以还不能等同或替代房屋震害研究报告。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当在此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对灾区房屋震害情况进行研究,最终形成权威性、综合性的分析报告。
面对人类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大地震,给国家和灾区群众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做全面、科学、系统的房屋震害研究必不可少,这也是历史的要求。
其实,在汶川地震应急抢险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派出大量专家,指导协助四川省建设厅完成了重灾区城镇住宅、教育、医疗等建筑安全性应急评估约5.8亿平方米,占震前建筑总面积的95.6%。
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和防护技术地震是指地壳发生剧烈震动的自然现象,是地球表面上断层破裂造成的,具有突发性、及时性和破坏性的特点。
地震的发生不仅对人类的生活和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且也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现代防护技术的应用。
一、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1. 结构破坏:地震震动会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包括墙体倒塌、柱子折断、楼梯崩塌等。
这些破坏不仅会导致建筑物的崩塌,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 地基液化:当地震发生时,震动会使得土壤中的颗粒间隙增大,使土壤失去了原有的结构强度,使地基液化发生。
地基液化会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倾斜甚至崩塌。
3. 侧摇现象:地震震动会引起建筑物的侧向摇摆,这对高层建筑来说尤为明显。
侧摇现象容易导致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同时也会引发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的损坏。
4. 振动传递:地震的震动会通过建筑物的结构传递到内部,进而导致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家具受损。
振动传递对于需要保持稳定状态的设备(如手术室内的医疗设备)来说尤为关键。
二、地震防护技术的应用1. 建筑物的设计:地震防护技术首先体现在建筑物的设计上。
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用合适的结构设计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例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 减震装置:减震装置是一种常用的地震防护技术,通过在建筑物的结构上加装减震装置,可以有效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加强梁、减震支承装置等。
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指在建筑物与地面之间设置隔震装置,使建筑物与地面发生相对运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隔震技术可以通过减小时刻的力传递,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的完好。
4. 加固和改造: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可以通过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进行强化,增加支承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增加地震吸能的措施等。
第四讲地震对各类房屋的破坏特征_一_《…村姚知祝》琳劝四讲第地对各震类房屋的破特征蔡福坏广王一萍−,类各单层和多层房屋的展特害点的性规律叙共述!,,一般都有它们地度震区,是层砖石结房构屋预,制楼板,在屋顶(又有各的个自性特征 ,本讲将分别以予有上一道圈梁外墙为,0, .毫米,屋房进 2,深米,隔墙为∗−毫米厚.地震破坏严重,窗间墙出现斜向山和墙内隔。
一、屋的房 ,容情况概述交裂叉缝,洞上下部窗位现出平水缝裂墙出现向斜叉交裂缝只有个别内墙隔倒塌震地对房屋的破坏是怕可的但仍是基有本律规可寻房屋倒的塌一般是当地烈度展于大∀度时才比较常见∋(。
二、地展对各类生土结构屋房的坏特破征 ,而在,度∀以时下,,大都是破坏。
、严重破坏生土构房结屋洞两大!类按承重特分点为土墙重和承窑土 ,或个别部位倒塌∀全倒部塌的较#少% ∃&新建抗筑展设计范规∗自∀+∀年建以国来 ,也针对抗震是设防烈度,—土墙重承屋多房为平房。
房比屋较矮,,低间进开深不都大墙承重房屋又为土多墙坯和土筑 , ) 度地∀区制定的墙。
墙土承重房屋顶屋较比简易。
就地取材,我广国,直到∗ ,∀( 年唐地山前震,在大农采用村多展较,北方多成做泥平顶草或屋顶 ,方南国发我的−生多次大地展中 . / 层多砖房 ,位于 )(,∀度震区地的大各省多成做瓦屋顶和草屋北顶,不过。
随着经济的发我国西。
遭到不程同度破坏、但发生个整房屋塌在市区这种生土房屋逐会渐减少,!黄土窑洞落的只是少数屋房不包括塘沽据天津房局管调查统计华北黄高原土上建造窑洞有已悠久历史其特点是冬夏暖、凉。
分土坯汉区沽管房局所管的理∗ ,0 ∋万平方,拱窑洞和黄土窑∗洞米民用建中筑米,,, 解放建前造旧的建筑约为, ( 万方平又经土绮承重及房的破特坏征4且旧建中筑∋ 1 左右是建造于∗∀ . + 年前以如+ 在弱软地基、度不硬、均、砂土液,,化新过了∗∀ 0 ∀年水洪的浸泡程破坏的度建筑面积为唐在山地大展∗. 中+ ∋(,到遭不同约占民用0回近填震时,土河古道等地基上造生土房建屋当遇到地平万方米∗ 2−,易造成房屋不均匀沉降甚至断裂等现象−倾斜时有生竖产向,建筑总面积的 .米(−写,其中倒塌统计的农!万平方裂缝,占,−1,见 + 一表∗基潮湿地。
地震灾害下建筑物破坏机理及令人关注的问题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震中及周边地区的建筑物会因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振动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人们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也需要在不断加强。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灾害下建筑物破坏的机理,探究其中的原因,以及应该关注哪些问题。
一、弹性和非弹性破坏建筑物的破坏可以分为弹性和非弹性破坏。
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波作用时会产生弹性变形,这种变形是可逆的,一旦地震波结束,建筑物就会恢复原状。
但是,如果地震波的能量足够大,建筑物会发生非弹性破坏,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
例如,墙体的破损、柱子变形等。
二、建筑物破坏的原因建筑物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主要是由于地震波产生的地震力和建筑物结构本身的不合理设计所致。
在设计建筑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地震波的作用力,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物,在设计中应考虑到该地区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
大地震波的作用力会导致破坏机理不同于小地震波。
除此之外,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也是影响破坏机理的重要因素。
建筑物的结构复杂度、材料的选择、建筑物的高度、宽度等都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高层建筑外墙外挑、框架结构和悬挂式结构被认为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地震波相对于这些结构容易产生横向振动而导致破坏。
另外,建筑物周围的环境也会影响破坏模式,例如地面的结构、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变化等都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三、令人关注的问题除了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和设计等问题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其他一些与地震相关的问题。
比如,灾后重建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同的地区需要根据地震波的情况来制定抗震设计标准,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灾后救援的相关工作,及时组织人员和资源进行应急处理,避免灾情加重。
另外,我们需要重视震中附近的场所因灾开放的风险控制工作。
在灾后,各种场所可能会因检测问题、资金原因或者官僚主义繁琐的手续等原因,导致未经检查、未经加固就重新开放,造成了安全隐患。
浙江建筑,第29卷,第3期,2012年3月Zhejiang Construction ,Vol.29,No.3,Mar.2012收稿日期:2011-12-23作者简介:刘颖(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刘颖,李殿平LIU Ying ,LI Dian-ping(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辽宁大连116300)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针对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设计问题,对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设计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震害;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多道抗震防线中图分类号:TU312+.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707(2012)03-0017-04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地震区各类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重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见图1。
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使在地震区实际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3 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至严重破坏,但却没有倒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而按之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
因此,认真研究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对于建造更为耐震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对照抗震概念设计的“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防线”等要求得到一些启示和思考。
从我国近年大地震出发解析建筑物震害预防【摘要】本文的研究从地震对于建筑物破坏程度出发,研究怎样减轻建筑物对于地震的震害预防。
【关键词】研究现状;建立模型;数据库;预测分析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度,我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处于板块运动的活跃地段。
所以,地震灾害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
在20世纪,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的地震灾害达到65次。
其中发生8级以上的地震灾害有7次,雄踞世界之首。
在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约为120万人,其中我国就占接近一半60万人。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
因发生自然灾害而死亡的人数约为55万,其中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就占到了28万。
平均下来每年我国就有5100人因地震灾害死亡。
而且,不止过去地震灾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在未来,我国还可能会有强震的发生。
有专家预测我国在2020年前可能会发生10余次7级以上的地震,甚至更高级数的地震。
强震几乎可能会发生在我国的西部,但是对于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的东部地区也会有大震发生的可能,所以防震如何降低地震的破坏是比较严峻的课题,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应该要研究的项目。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国外的研究历史中,日本是最早对于地震进行研究的国家。
因为日本本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
在1964年日本的新泻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新泻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得不提醒人们对于地震对于城市的破坏性和地震的预防对策有了新的认识。
从1965年起,日本开始了对于震害预测的研究调查。
在七十年代建立了地震动及地形与结构损失率的关系。
80年代在大阪、静岗地区还有名古屋地区进行了未来地震的损失预测。
自从1995年的阪神地震之后,东京地区还有许多城市进行了对于地震损失预测及灾害的对策研究。
而美国对于地震的研究是从1969年开始的。
七十年代美国的海洋大气管理局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主要由工程顾问人员和地球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开战了大尺度的灾害损失的研究工作。
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机理研究北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以及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等灾难性事件无不提醒着我们,地震在现代社会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结构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因此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地震中的建筑结构破坏取决于地震波的特性。
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使建筑物产生横摇,纵波则使建筑物产生前后方向的变形。
两种波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等性质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当地震波的频率与建筑物固有频率相近时,共振效应会放大地震力,并导致建筑物结构的破坏。
此外,地震波的振幅较大时,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也会增大,进而增加结构破坏的风险。
其次,建筑材料的性质对结构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建筑常使用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而现代建筑则广泛采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和框架结构等。
这些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会决定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
例如,主要采用钢材构建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由于钢材具有良好的延性,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力,因此更具有抗震性能。
而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由于材料的脆性而容易发生坍塌。
因此,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根据地震频率和振幅等特性选取适宜的材料,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此外,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也是决定结构破坏的关键因素。
在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并采取合适的抗震措施。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单位可能会为了节约成本而忽视这些抗震措施。
例如,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或忽略建筑物结构的重要连接部位,这些都会增加结构破坏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构建抗震建筑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建筑物的历史和维护管理也对结构破坏有重要影响。
老旧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保存的不善,结构组件可能存在疲劳、腐蚀和老化等问题,使得其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破坏。
因此,定期检查并维护建筑物的结构非常重要。
通过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改造,可以提高其抗震性能,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
历年破坏性地震震害特点及震后建筑破坏规律的研究摘要:论文主要阐述了地震的基本概念、震害特点和地震分类,着重阐述地震作用时对建筑物的破坏机理。
论文以历年地震的资料为分析依据,对震害中建筑物的破坏分为非结构构件破坏和结构构件破坏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在地震中表现良好的建筑的优势特点,最终提出了建筑物的防震减灾措施,并在文末对论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地震,震级与烈度,建筑震害,防震减灾前言由于地震的特点为:突发性,破坏面积广,区域性强,具有续发性、多发性、灾难性、社会性和救灾艰巨性,使得地震成为危害人累最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
影响范围最广,震害最为严重的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十余万人死亡,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也使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遭到重创。
在地震频发的近几年,国内外各地质专家、地震研究专家一致认为地震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刘丹教授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
因此,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才是治标治本的抗震减灾合适途径。
第一章历年地震1.1地震的概述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是地球在运动和发展中产生的能量使地壳和地幔上层岩层产生了很大的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超过某处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遭到破坏,产生错动,将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形成构造地震。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1.2历年地震震害情况分析地震一旦发生,有时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尤其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和对建筑物的破坏,所以,找出历年典型大地震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至关重要。
现将搜集好的资料列入下表:整理好历年典型的大地震,对其产生的震害特点,破坏规律进行分析,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结果。
图2.2 填充墙坍塌第二章 地震震害分析地震震害从结构受力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两类: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震害,在此对各种震害作了具体分析如下。
2.1非结构构件震害在各个地震中,非结构受力构件震害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震害程度因地理位置而异。
按照构件种类划分,主要有下面三种:2.1.1墙体装修面层的震害分析墙体装修面的震害主要有以下形式:厨房,卫生间面瓷砖在门窗洞口由于过大的地震应力产生斜裂缝;楼底层的顶部外墙也因受到局部的扭转产生斜裂缝导致面砖整块掉落;大厅内部的外墙面砖局部产生裂缝,严重者局部脱落;室内填充墙内有局部抹灰面层掉落;还有部分由于填充墙开裂引起面层掉灰。
当然,地震力是产生这些震害的导火索,但是,仔细观察震后的破坏可以看到,面墙下抹灰坑坑洼洼,砂浆未达到标准的饱满度,有些面砖下甚至有空洞出现,而大部分掉落的面砖正是贴面转未达到施工规范要求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我国建筑物在日益完善的抗震规范指导设计下仍然难逃倒塌的厄运。
2.1.2框架结构填充墙震害分析根据混凝土设计原理理论,框架结构的墙体只是起分隔作用而不参与受力,但是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由于框架梁柱的扭曲,导致框架结构墙体开裂。
墙体开裂的主要部位和形式有:窗间墙X 型贯通型裂缝(如图2.1)、混凝土梁支座图2.1 X 型贯通型裂缝处临近填充墙体有放射状斜裂缝、门窗洞口及预埋消火栓、填充墙顶部与框架梁底交接处有水平贯通裂缝、沿剪力墙或框架柱高度方向与填充墙交接处有竖向贯通裂缝、电气柜等墙体边角部位有斜裂缝。
框架结构中填充墙的破坏非常普遍,即使在地震烈度较低的成都市区,也有一部分建筑物的填充墙和梁柱界面上出现明显的裂缝。
填充墙的破坏形态与填充墙的几何形状、填充墙所用的砌体材料、填充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情况等因素有关。
填充墙自身严重破坏的情况有出平面破坏出现明显的斜裂缝和部分压碎或坍塌(如图2.2)。
调研发现,用空心砌块砌体作为框架结构填充墙时,填充墙的自身破坏相比于实心砖砌体更为严重,此时填充墙的破坏有助于耗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了主体框架。
从填充墙的破坏形态可以分析其在地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助于人们认识填充墙和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
2.1.3变形缝震害分析变形缝包括防震缝、伸缩缝和沉降缝。
地震中变形缝的震害主要形式有:不同建筑的抗震缝在外立面上的填充材料沿高度方向受地震影响脱落;基础与侧向支撑杆锚固端跨越变形缝的两侧,导致伸缩缝两侧墙体错位开裂;防震缝外层金属皮由于地震作用压缩变形,严重者有脱落;由于伸缩缝过窄,不能起到防震缝的作用,地震时缝两侧墙体发生碰撞而造成破坏。
2.2结构构件的震害在这些大型地震中,结构构件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而这些震害以框架结构最具代表性。
一般情况,柱的震害重于梁,角柱的震害重于中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柱上端震害重于下端。
柱子同时承受竖向轴力和两个主轴方向的弯矩和剪力作用,受力复杂:柱子的地位又最重要,一旦柱子破坏,整栋房屋就有倒塌的危险了。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提倡“强柱弱梁”就是从大量地震震害中得出的教训。
我们所说的构件类型有:主梁、次梁、柱、板和剪力墙等,在考察过程采集到的地震震害主要有:2.2.1楼板震害分析:主要表现形式:楼层中,搭接在梁上的板与梁的交界处,沿梁长度方向出现通长水平裂缝和放射状斜裂缝。
屋面挑板板底和梁底部存在裂缝情况,但是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梁都是带裂缝工作的,有内部钢筋承受拉应力,该裂缝并不影图2.3 被压屈的呈灯笼状纵筋响结构的安全。
需要提及的是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屋盖系统的震害,主要表现在震落,错位,甚至造成屋架失去侧向支撑而倒塌。
靠近柱间支撑的屋架端部,屋面板主肋发生斜裂缝,因为该处的屋面板传递的地震力最大。
2.2.2承重墙柱震害分析:主要表现有:局部开裂、墙皮掉落,甚至有露出剪力墙内钢筋的情况,具体分析就是,柱端弯剪破坏,上下柱端出现水平裂缝和斜裂缝,有时也有交叉缝,混凝土局部压碎,梁端形成塑性铰,严重者,混凝土剥落,箍筋外鼓绷断,柱筋弯曲。
柱身剪切破坏,多出现交叉斜裂缝和S 形裂缝,箍筋屈服断裂。
角柱破坏,短柱破坏。
施工完成初期的剪力墙,表面砂浆面层大块脱落。
柱的破坏大多发生在梁、柱和填充墙体的交接处,框架柱局部混凝土脱落,有甚者在某框架结构出屋面小塔楼梁柱节点的梁底以下25公分的范围内,柱内混凝土全部压碎掉落,内部仅留被压屈的呈灯笼状纵筋(如图2.3)。
2.3未倒塌建筑分析:由于我国在唐山,汶川等几次地震中建筑物破坏较为严重,残余建筑有些表现良好,但是并不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国外在一些在防震减灾中表现较好的建筑上所做的措施。
2.3.1日本—出色的建筑结构和先进的隔振技术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因地震造成的伤亡人数却不多。
为什么日本能将“地震大国”变为“减灾大国”? 2012年3月,日本的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起的高达10米的大海啸,吞没了日本东部沿海地区。
在本次的强震中,虽然日本损失惨重,但是由于地震作用而坍塌的房屋少之又少,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警示和教训?日本大多数建筑采用钢结构和木结构,其良好的抗震性能是建筑物经历强震后仍坚挺不倒的主要原因。
此外,日本把恐惧感转为危机意识,时刻坚持防灾教育等都是重要原因。
日本在经历9.0级大地震及大海啸后,日本的多层、中高层图2.5 木结构房屋 图2.4 轻钢结构房屋 甚至高层建筑物居然能完整挺立着,很多房屋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没有散架。
日本的房屋抗震性能好与其房屋的结构有关。
在众多房屋结构中,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结构房屋,其次是木结构房屋,再次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在日本,高层一般采用钢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而民居大多数是木结构,其抗震性优于我国民居中常用的砌体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
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具有得天独厚的延性,同时具备相当的强度和刚度。
在承受因地震作用引起的晃动时,木结构可以更好地释放地震带来的力量,另外,典型的木结构房屋是由上千个木构件和钉结点连接而成,一般在设计被认为在结构上具有冗余性,虽然出现任何缺陷都会造成传力路径的超载,但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传力构件发生破坏,它所受的荷载可以由其相邻的构件或节点来承担,因此木结构房屋不容易散开和松动。
如今世界上最好的隔震技术,可以使建筑物的安全性最多可以提高十几倍,震感减少90%以上。
只需要增加5%-10%左右的建筑造价,就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4-6倍。
据了解,目前日本有4000-5000栋楼房采用了隔震、减震技术,最高可以应用在50层的高楼上。
而且,日本近年来新建的60米以上的房屋基本都采用了隔震、减震技术。
日本在构筑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普遍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
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日本最普通的民宅也是箱体设计。
当地震灾害发生时,房屋可以整体翻滚而不损毁。
第3章总结大自然的面前,人类总是那么脆弱,地震海啸火山飓风,任何一次自然灾害都会多人类造成严重的不可修复的损失,而本文中所讨论的防震减灾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与自然的问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财产和生命的安全,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在建筑物建设防震措施上:1.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减轻地震影响;2.优化建筑结构设计,充分考虑防震要求;3.使用抗震建筑材料,加强建筑抗震效果等,对于在建筑物的加固措施可进行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等。
现在对防震减灾做充足的工作是我们社会进步所必需的。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会受到人为,社会,自然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并不可以简简单单通过加固某些结构自身,或者提高刚度强度来解决。
所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抗震理论出发,以我国现行的抗震减灾规范作为指南,确实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做好结构的防震工作。
参考文献1)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第二版周云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陈志明. 汶川地震成因及其大陆地震动力源探讨江苏地质,2008, 32 (2): 81-85.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4)5.12震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说明5)汶川地震中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及抗震设计思考6)杨斌. 浅论建筑的防震抗震.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2(6):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