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性乳痈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19
《1 例难愈性粉刺性乳痈患者的护理》一、疾病概述难愈性粉刺性乳痈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乳腺慢性化脓性疾病,多发生于非哺乳期妇女。
其特点是病情反复,病程较长,常伴有乳头内陷、乳晕下肿块、瘘管形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乳头内陷:乳头内陷导致乳腺导管排泄不畅,分泌物积聚,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导致乳腺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 内分泌失调: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能影响乳腺组织的代谢和修复,增加患病风险。
2. 发病机制:- 乳腺导管阻塞:乳头内陷、乳腺导管狭窄等因素导致乳腺导管阻塞,分泌物积聚在导管内,形成粉刺样物质。
这些物质刺激乳腺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 细菌感染:积聚在乳腺导管内的分泌物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导致乳腺组织坏死、化脓。
- 免疫反应异常:患者的免疫系统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持续存在,难以治愈。
三、临床表现1. 乳房肿块:患者常可触及乳房内的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伴有疼痛。
2. 乳头内陷:多数患者伴有乳头内陷,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瘘管形成:随着病情的发展,乳房内的肿块可破溃形成瘘管,瘘管可通向乳头或乳晕,排出脓性分泌物。
4. 疼痛:患者可感到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
5.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四、治疗要点1. 保守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伴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中药治疗:中药内服和外敷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
- 乳腺导管冲洗:通过乳腺导管冲洗,可清除导管内的分泌物和脓液,减轻炎症反应。
2. 手术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乳腺区段切除术、瘘管切除术等。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粉刺性乳痈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粉刺性乳痈的诊断和治疗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粉刺性乳痈(Comedomastitis)粉刺性乳痈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症状较轻。
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3 临床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1,2,3.4.5]多发生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女性。
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
偶见男性。
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溢出。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分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
初起结块发于乳房一处,多伴疼痛,逐渐出现红肿,容易由一个象限蔓延到多个象限,形成多灶脓肿。
溃破后脓液中夹杂白色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久不收口形成瘘管;乳晕区病灶常与输乳孔相通;或反复红肿,溃口相继增多。
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大多数患者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
部分患者急性发作期可有高热,少数可见下肢皮肤结节红斑。
3.2 辅助检查[1,2,3.4.5]3.2.1 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催乳素升高。
脓液细菌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如结核杆菌等)。
3.2.2 影像学检查B超:早期仅见导管扩张;脓肿期可见多灶性不规则低回声、液性暗区或混合性团块连成片状。
MRI增强:肿块期、成脓期可见多灶性不规则低密度影,周围见不均匀强化;瘘管期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影或管道样结构(乳晕区多见)。
3.2.3 病理学检查乳房肿块细针穿刺或空芯针穿刺病理学支持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见到急、慢性炎细胞或浆细胞,导管扩张,肉芽肿形成等。
3.3 鉴别诊断[1,2,3.4.5]3.3.1 乳岩粉刺性乳痈表现为结块红肿时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