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铬渣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及修复指导限值
- 格式:pdf
- 大小:255.23 KB
- 文档页数: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制本方案。
本方案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防治铬渣污染、促进清洁生产为出发点,以铬渣无害化处理为主要任务,明确了全国铬渣处理和推行铬盐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力争2006 年,实现铬盐生产企业当年产生的铬渣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置;在2008 年底前,实现环境敏感区域铬渣无害化处置;在2010年底前,所有堆存铬渣实现无害化处置,彻底消除铬渣对环境的威胁。
一、铬渣污染现状铬渣属于重金属危险废物,其中含有的六价铬(Cr6+)易溶且不稳定,具有强氧化毒性,可以对人体、农作物机体造成损伤。
研究表明,铬渣中含有的铬酸钙(属六价铬)还具有较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
铬渣主要产生于铬盐行业及少数金属铬企业的重铬酸钠生产过程中,尤以采用有钙焙烧生产工艺的铬盐生产企业产生的数量最多。
二、铬渣处置我国对铬渣的处置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多种处理技术,如干法还原、湿法还原,铬渣综合利用制砖、钙镁磷肥、铸石、水泥添加剂、玻璃着色剂、烧结矿炼铁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这些铬渣处理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解毒不彻底,存在二次污染;有的铬渣用量少,处置周期长,进度缓慢;有些综合利用产品,如用铬渣作水泥矿化剂,对环境的影响尚不清楚。
三、铬污染土壤的修复1.土壤修复的指标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有其特殊性。
首先,各种地质条件形成的土壤含铬量相差很大,而土地的用途有很多种,对总铬和+ 6价铬的容忍性各不相同,故尚未见到国内外铬污染土壤治理标准。
目前收集到以下资料可供铬污染土壤修复时参考:(1)中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对土壤含铬量标准值见表1。
表1中一级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也称为国家标准,是为了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对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有相应的技术要求。
以下是2024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中关于重金属部分的主要内容。
1.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国土范围内的农田土壤、园地土壤和公共场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监测与评价。
-适用于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治理和修复项目的技术要求。
2.重金属的监测项目:-对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如铅(Pb)、铬(Cr)、镉(Cd)、汞(Hg)、铜(Cu)和锌(Zn)等进行监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项目和方法,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重金属的采样和分析:-采用细菌污染防控措施,规范采样过程,确保采样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方法,确保重金属元素的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
4.重金属含量的限值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限值标准。
-重金属的限值标准分为两类:土壤质量限值标准(SQC)和土壤环境质量限值标准(SEQ)。
-重金属的土壤质量限值标准适用于土壤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活动;土壤环境质量限值标准适用于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5.重金属的监测与评价:-根据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结果,结合土壤类型、土壤用途和区域环境背景值等,进行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评价。
-评价结果按照污染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和对策。
6.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根据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土壤功能要求,制定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方案。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要求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以上是2024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中关于重金属部分的主要内容。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技术要求,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
某电镀污染场地对人类健康的风险评价作者:卢宁川展漫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3期[摘要] 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某电镀污染场地在该地块未来土地使用性质为工业与商贸用地的情况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该地块重金属镉、镍、铬的致癌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该污染地块的非致癌风险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区域内的个别点已经超过了健康可接受的非致癌风险程度,需要对此点位的污染土壤进行治理或修复。
[关键词] 电镀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1、引言污染土地对人类健康风险评价是对某特定的土壤污染现象,结合其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对其风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活动。
土地中有毒污染物可能造成两种不良健康影响:致癌或非致癌效果1-5。
根据美国环保局(EPA)的实践和相关案例,对于致癌性危害,风险水平10-4-10-6之间被认为是可接受水平;对于非致癌性危害,如果场地暴露指数不超过1,即人体吸收的有害污染物不大于无不良健康影响的参考标准,则认为危害程度是可以接受的6-8。
污染场地环境污染的风险影响主要取决于场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和场地的未来用途9。
在确定风险时应考虑未来土地利用方向。
一般来说,未来土地利用可以有三个方向:①工业与商贸用地;②农业用地;③居住用地。
本次某电镀厂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是按照工业与商贸用地情景进行。
2、场地风险评价的定量计算2.1暴露途径本文假定为工业与商贸用地暴露场合,考虑经口直接接触不慎摄入、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和经呼吸土壤尘三种暴露途径,以此评估该地块未来土地利用带来的健康风险影响。
2.2摄入量计算本文采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中的暴露参考系数主要来自美国环保局《暴露评价指南》以及有关暴露评价文献给出的参考值。
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本文参考系数同时参考了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2.2.1直接摄入污染土壤因不慎摄入土壤而摄入的污染物EDI(mg/(kg?d))可按下式计算:式中,CS——土壤中化学物质浓度,mg/kg;IR——土壤摄入量,mg/d;CF——转换系数,kg/mg; EF——暴露频率,d/a;ED——暴露年限,a; BW——体重,kg;AT——平均作用时间,d。
铬及其化合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铬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和水体中。
它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但同时也是一种有害物质。
铬及其化合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铬及其化合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铬及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等大气污染源中。
进入大气后,铬会在空气中以颗粒物和气态形式存在。
铬主要以三价铬(Cr(III))和六价铬(Cr(VI))的形式存在,其中六价铬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大。
六价铬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吸入或摄入六价铬会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大量暴露于六价铬还可能导致肺癌、鼻腔和鼻咽癌、骨髓异常增生和白血病。
对六价铬的排放应严格控制,确保其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建议,各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控制铬及其化合物的浓度。
这些标准通常根据六价铬和总铬的浓度来制定,以确保环境空气的质量符合健康和生态系统的要求。
以中国为例,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六价铬和总铬的浓度限值如下:- 六价铬浓度限值:0.005毫克/立方米- 总铬浓度限值:0.05毫克/立方米这些限值是根据铬及其化合物的毒性和暴露风险进行制定的,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际监测,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实施,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监测方面,建立了广泛的监测网络,通过定期监测和采样分析来评估铬及其化合物的浓度。
控制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限制了铬及其化合物的排放,提高了污染物的治理和废气排放的控制效果。
加强铬及其化合物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铬及其化合物的毒性机制和暴露途径,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来减少人们对铬暴露的风险。
铬及其化合物是一种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各国制定了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控制铬及其化合物的浓度。
永久封场后的渣场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一、引言渣场是指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场所,其中包括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矿石渣等。
然而,渣场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对永久封场后的渣场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二、渣场环境风险评估1. 地下水污染风险渣场中的废物可能会通过渗滤作用污染地下水。
因此,在永久封场后,需要对渣场周边的地下水进行监测,以及评估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
例如,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水质分析,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污染物。
2. 大气污染风险渣场中的废物可能会释放出有害气体,对周围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在永久封场后,应对渣场周边的空气进行监测,评估大气污染风险。
例如,可以采集空气样品并进行有害气体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污染物浓度超标的情况。
3. 土壤污染风险渣场中的废物可能会对土壤质量造成影响,导致土壤污染。
因此,在永久封场后,需要对渣场周边的土壤进行监测,评估土壤污染风险。
例如,可以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污染物浓度超标的情况。
4. 生态系统风险渣场的存在可能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因此,在永久封场后,需要对渣场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以确定渣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三、风险管理措施1.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理采取合适的防渗措施,如铺设防渗膜,以阻止废物渗漏到地下水中。
定期监测地下水质量,确保地下水不受污染。
2. 大气污染风险管理采取有效的气体收集和处理措施,如安装排气管道和净化设备,以减少有害气体的释放。
定期监测周边空气质量,确保大气污染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3. 土壤污染风险管理采取合适的土壤覆盖措施,如铺设覆盖层或种植植被,以防止废物直接接触土壤。
定期监测土壤质量,确保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4. 生态系统风险管理采取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如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定期进行生态系统监测,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铬矿石原矿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恢复措施铬矿石原矿是一种重要的矿石资源,在不同国家的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铬矿石的开采和加工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铬矿石原矿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铬矿石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尾矿,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包括铬、镍、锰等。
这些重金属物质对土壤和水体具有毒性,会引起植物死亡、水质受污染等问题。
此外,铬矿石开采还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裂,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为了准确评估铬矿石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环境影响评价(EIA)。
EIA是一种系统性、预测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和建议。
在铬矿石原矿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评估铬矿石开采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情况。
通过采集样品并进行化学分析,可以了解铬矿石开采后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物质的含量,进而评估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其次,需要评估铬矿石开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指标,因此评估铬矿石开采对局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对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可以了解铬矿石开采对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的影响程度。
另外,还应考虑铬矿石开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铬矿石开采需要用地,并且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评估铬矿石开采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可以为合理规划铬矿石开采项目提供参考。
针对评估结果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来减轻和修复因铬矿石开采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态恢复措施:首先,可以采用土地改良措施来修复铬矿石开采导致的土地破坏和退化。
例如,可以采用疏浚、平整和堆肥等措施,重新建立起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层。
此外,对于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可以采用生物修复的方法来降低铬矿石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铬污染场地的修复技术引言铬是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铬盐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电镀、鞣革、印染、医药、颜料、催化剂、氧化剂、金属缓蚀剂、合成橡胶、合成香料、油脂精制等工业部门具有广泛应用,涉及国民经济约15%的商品品种,具有不可替代性。
铬化工是涉铬行业源头,铬化工产品是下游行业的原料,其中电镀和制革消耗铬化工产品约为75%,因此,铬化工、电镀和制革是我国涉铬最主要行业。
同时,中国是世界铬化工第一生产大国,全球的制革和电镀中心,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因此其伴随的场地土壤铬污染问题也尤为突出。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进一步加强,许多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污染控制手段的中小铬化工、制革和电镀企业先后关闭、破产、转产。
这些涉铬企业关停后的废弃企业和含铬废渣堆放场便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铬污染场地,其土壤中高浓度的六价铬严重威胁着周边的生态环境,亟待进行场地土壤修复。
已有场地调查表明,铬污染地块土壤中六价铬含量普遍高达10000mg/kg以上,是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规定的敏感用地筛选值3.0mg/kg数千倍;土壤铬污染扩散深度达到10m以上,而地下水Cr(Ⅵ)浓度最高普遍达数百单位,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0.05mg/L近万倍。
由于铬具有强氧化性,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效应强,被USEPA(美国环保署)列为优先污染物,也是中国重点控制的五大重金属之一。
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监测土壤中铬等重金属,全面整治涉铬污染场所。
因此,修复铬污染场地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
蔡焕兴等综述了铬渣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
纪柱也对铬渣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评述,介绍了包括水淋洗、电动力修复、植物修复技术等5种修复技术。
但土壤中铬污染来源不仅限于铬渣堆场污染场地,还包括铬盐生产车间、电镀和制革行业废弃车间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