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货车重载及提速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2.84 KB
- 文档页数:1
铁道部关于发布《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的通知发布单位:铁道部文号:铁科教[2000]83号发布日期:2000年08月11日生效日期:2000年08月11日部属各单位: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修订后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予以发布。
请各单位、各部门及时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
铁科技〔1993〕166号文发布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同时废止。
铁路主要技术政策第一章总则第1条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
为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充分发挥铁路技术经济优势,积极发展铁路,满足运输市场需求。
第2条铁路技术发展的总原则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加快科技进步,突出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运输安全为前提,不断提高运输能力、质量和效率。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积极采用高新技术,重视技术的综合集成。
根据不同运输需求,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和装备,系统配套,发挥整体效能。
改革管理体制,制订相应的政策,推动新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第3条铁路技术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铁路现代化。
逐步建立客运快速、货运快捷和重载、行车高密技术协调发展,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并重,不同层次技术装备并存的具有中国铁路特点的技术体系。
建成能力大、质量高、效益好、安全可靠、全面信息化的现代化铁路。
技术发展方向是:旅客运输高速化、快速化,货物运输重载化、快捷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安全装备系统化,建设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第4条本技术政策是铁路技术发展的纲要文件,铁路有关规划、规章、规程、规范、标准等均应据此适时编制和修订。
第二章列车速度、密度、重量第5条普遍提高行车速度,积极增加行车密度,合理确定列车重量。
以满足运输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运输资源、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为目标,实现三者的合理组合。
第6条行车速度:提高列车速度是提高铁路运输质量及技术发展的重点。
继续实施提速战略,扩大提速范围。
铁路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分析及检修意见作者:詹宏亮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0期詹宏亮(中国北车集团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沈阳 110142)摘要:近几年,我国的铁路货车引进了新型技术,实现了大幅度的重载和提速,我国的铁路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但是在提速的同时,也对铁路安全以及车辆的行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提速后运行状况进行总结,及时发现提速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改进,进而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该文对铁路货车在检修过程中各部位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而归纳出货车提速对车辆的影响,进而提出在检修过程中应注意和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提速铁路货车轮轴钩缓中图分类号:U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56-01铁路货车从1997年开始提速,车辆运行速度经历了转8、转8A转向架的80km/h到转8AG、转8G转向架的100km/h再到转K2、转K4、转K6、转K5转向架的120km/h的提速,虽然在提速过程中无论是车体结构和材质以及制动、钩缓、转向架等部件也在不断的改进提高,以适应货车提速的要求,但是由于车辆提速带来车辆动载荷的增加;车辆间冲击力的增大以及车辆振动的加剧还是给车辆整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直接和具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车体结构件及一些主要零部件的磨损和破损程度。
该文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检修车辆进行调研分析,并对提速对货车的影响提出了几点意见。
1 车体结构件及部件的裂纹发生率有明显提高从近几年检修的车辆统计情况来看,车体中梁、大横梁、侧梁等部位裂纹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按照沈车公司2013年1月—9月入厂检修的货车来统计,中梁出现裂纹等故障的车辆占0.4%;大横梁出现裂纹等故障的车辆占34.6%;侧梁出现裂纹等故障的车辆占6.2%。
分析其主要原因:车辆提速后动载荷增加和纵向冲击力的增大,使得车体主要承载部位的应力增大,从而引发疲劳裂纹的产生。
快速发展的铁路货车技术对于民族工业,中国的老百姓寄予厚望。
因为只有拥有强大的民族工业,中国才能实现生产力的提高和大国崛起的梦想。
如今,令国人引以为豪的一幕又一次在铁路货车技术领域精彩上演:中国人站在了世界前沿,开始领跑世界铁路货车发展方向。
事实上,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中,铁路货车制造业是立足自主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行业。
以中国北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主导企业,通过掌握货车核心技术,既满足了国内铁路的货运需求,又实现了向发达国家出口的目标。
27吨轴重通用铁路货车塑造了又一张自主创新的“中国名片”。
这源于中国铁路人的积累、求索和创新。
超越,我们一直在路上人类在超越中进化,技术在超越中进步。
27吨轴重通用铁路货车的推出,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在一次次超越成果的叠加累积效应中凝结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货车技术非常薄弱。
1950年,我国第一个从事铁路货车设计的机构——齐齐哈尔车辆厂从仿制苏联的货车起步。
1952年,他们研制的P1型棚车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展出,结束了新中国只会修理不会制造铁路货车的历史。
1957年,新中国第一代车辆设计师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铁路货车产品——载重60吨P13型棚车诞生,标志着中国铁路货车工业从此踏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几十年来,中国铁路人以“密切跟踪世界铁路发展动态,准确引领铁路货车发展方向”为己任,以“掌握世界一流技术,开发世界一流产品,建成世界一流基地”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用密切合作,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中国铁路人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信息化的原则,加快产品开发,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技术积累,实现速度、产品和载重的超越。
速度超越,时速由70公里至8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
1998年,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重点院校等单位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相结合的方式,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速120公里铁路货车提速转向架。
70 t 级铁路货车技术与运用1 70 t 级铁路货车研制历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铁路总里程715万km ,占世界铁路的6 %,却完成了世界铁路总运量的24 %。
在第5 次大面积提速后,我国铁路货运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4 年货物发送量达到2418 亿t ,比2003 年增长1213 %。
但全国煤、油、粮等重点物资运输依然紧张,困难时主要电厂的煤炭储备量只能维持在1 天~3天,许多省市自治区不得不拉闸限电。
统计数字表明,铁路货运每天的请求装车数约在30 万辆车左右,但铁路日均实际装车数目前只能维持在10 万辆车以上。
铁路运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2004 年7 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铁路突击抢运电煤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考察大秦铁路,对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月,铁道部正式策划研制70 t 级新型通用货车,铁道部运输局、科技司组织齐齐哈尔铁路车辆(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二七车辆厂、西安车辆厂、太原机车车辆厂等铁路货车主导企业展开立项攻关、研制、生产。
在70 t 级新型通用货车的研制中,C70 型通用敞车的研制最具代表性。
按照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合同( 编号2004J 009 —A) 的要求,齐车公司对既有车辆的运用、检修及车辆腐蚀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总结了前期25 t 轴重货车的开发经验,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铁路通用敞车的运用状况和发展要求。
70 t 级新型货车采用在大秦线80 t 级货车上推广应用的转K6 或转K5型转向架、17 号车钩、MT —2 型缓冲器、高强度耐大气腐蚀钢、冷弯型钢等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于2004 年年末完成了技术方案设计,并通过了部级技术审查; 2005 年3 月,完成了样车试制;5 月,完成了车体静强度、冲击及车辆动力学性能等各项试验;6 月,完成了样车技术审查;7 月,齐车公司等5 家工厂完成了200辆C70 型敞车先期生产,用于综合性试验及首批大秦线运用考验。
中国铁路提速关键技术中国铁路提速关键技术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钱立新研究员一、中国铁路提速工程的实施及经济效益自1997年4月1日铁道部宣布全国铁路实施第一次大提速以来,繁忙干线上的旅客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从原来的110km/h提速到160km/h,这一举措引起了全国的关注,1998年、2000年、2001年又连续实施了第2,3,4次大提速,每次大提速都反映了中国铁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4年4月18日实施第五次大提速,又新增提速线路3000km左右,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km。
其中160km/h及以上提速线路资源达到7700km。
北京—哈尔滨时速160km/h的线路达到63%,北京—上海达57%,北京—长沙达49%,北京—南昌达74%,北京—西安达48%。
由于旅行速度高了,每位旅客一次旅行比以前可节省可观的旅行时间,如北京—上海直达特快旅行时间由提速前的21小时缩短到11小时58分,北京—杭州从24小时缩短到13小时30分,北京—哈尔滨从22小时缩短到10小时30分,北京—长春从20小时缩短到8小时20分,北京西—武昌从22小时缩短到10小时25分,北京西—长沙从26小时缩短到13小时40分,北京西—西安从21小时缩短到11小时30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论,全国提速后每年所节省的全部旅客的旅行时间,至少可为社会创造210亿元的财富。
第五次大提速后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达75.6km/h,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三个提速行动圈,在离这三个中心500公里旅程内,当天可来回;1500公里旅程内,一夜即到,全国有305列“夕发朝至”列车;旅程在2000-2500公里,一天24小时左右即可到达。
旅行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旅行速度的提高取得了重大进展。
同时在哈大、沈山、京山、京沪、京广、陇海、候月、新月、新日等干线上全面开行5000t重载列车。
提速工程成套技术与装备的技术成果在全国铁路大提速中迅速推广应用,增强了提速安全基础。
重载运输下我国货车车型的改进摘要:世界范围内的货物列车重载运输技术迅速发展,重载运输的国家已经遍及五大洲和几乎所有的铁路大国。
重载运输技术已被国际公认是铁路货运发展的方向,重载运输取得的效益已由各国的实际运输业绩所证实。
我国货车车型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该文主要对现有车型c64k,改进车型c64k,新型车型c80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重载货车 c64k c64k c80中图分类号:u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1现在我国货车运输主要运用的是c64k型敞车,本车为装运煤炭、矿石、建材、机械设备、木材及集装箱等货物,能够满足人工装卸和适应翻车机等机械化卸车作业,并能适应解冻库要求的四轴铁路敞车。
其结构的特点是:车体为全钢焊接结构,其主要梁件和板件,除中梁采用中国的09v高强度低合金钢外,其它主要构件均采用08cupvre或09cuptire或与之相当的耐大气腐蚀高强度低合金钢。
底架由中梁、侧梁、端梁、枕梁、大横梁、小横梁组焊而成。
中梁采用310 mm乙型钢;侧梁采用240×80×9槽钢。
底架上铺设符合gb4171-84标准的7 mm厚的耐候钢地板,材质为09cupcrni-a。
侧墙为板柱式结构,由上侧梁、侧柱、侧板、连铁、斜撑及侧柱补强板等组焊而成。
上侧梁应采用140×116×6冷弯矩形钢管。
侧柱应采用热轧帽型钢或8mm厚冷弯帽型钢。
侧柱与侧梁连接处应涂密封胶。
端墙由上端梁、角柱、横带及端板等组焊而成。
上端梁采用140×116×6冷弯矩形钢管,角柱由140×58×6槽钢与钢板组焊而成。
每位侧墙上各组装有六扇下侧门和一扇中门。
脚蹬铆接在车端左侧的下侧梁上,其上部的侧墙组焊扶梯。
车钩缓冲装置采用c级钢材质的13型或13 a型车钩,13 a型钩尾框采用mt-3型缓冲器。
制动装置设有风制动和基础制动装置,分别为:采用制动主管压力能满足500 kpa和600 kpa的制动装置。
27t轴重铁路货车发展及关键技术——基础设施与试验杨梦蛟1,郭战伟1,苏永华2,许良善2,牛亚斌2,高立中2(1.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100084;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摘要:既有线运用27t轴重通用货车是提升我国铁路装备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的重要举措。
本文介绍我国27t轴重通用货车线路动力学性能以及27t轴重货车(混编)线路适应性试验、编组站驼峰溜放综合试验、装卸货设施试验,分析既有线桥、驼峰、装卸设施对27 t轴重通用货车的适应性。
关键词:货车;基础设施;试验;适应性1前言27t轴重通用货车与现有23t轴重通用货车的主要技术指标区别为:轴重从23t增大到27 t、每延米重从6.73 t/m增大到约8 t/m。
转向架、车辆运行速度、制动距离、车体构造等方面也有较大变化。
由于移动设备与固定设备密不可分。
既有线开行27 t轴重通用货车,基础设施对车辆的适应性是问题的关键。
我国在27 t轴重通用货车研发过程中。
车辆与工务、运输等专业联合开展工作,对27 t轴重货车(混编) 线路、编组站驼峰、装卸货设施等设备的适应性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及试验验证,为我国27t轴重通用货车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既有线基础设施条件2.1线路条件线路条件主要指轨道及其部件和轨下结构。
轨道及其部件包括钢轨、轨枕、连结零件、道床、防爬设备及道岔等。
目前,我国普通铁路普遍采用60k g/m钢轨,大秦铁路铺设75kg/m钢轨。
既有线道岔主要包括可动心轨道岔和固定式道岔。
60 kg/m固定型道岔主要为12号道岔,辙又有高锰钢、奥贝体合金钢、贝氏体合金钢等几种材质。
京沪、京广等主要干线,道岔采用无缝道岔结构,可动心轨道岔除绝缘接头采用胶接绝缘外,其余接头全部为焊接。
固定型道岔辙叉前后接头以及曲股接头一般采用冻结接头,其余接头全部为焊接。
既有线轨下结构有二层系统、多层系统或强化的基床结构等型式。
内燃机与配件者的双重作用下,转子同时产生两种振动,一种是与旋转中心线相垂直的振动,一种是引发旋转中心线发生倾斜的振动。
3.2转子不平衡故障处理方法3.2.1转子动平衡当转子出现动不平衡振动故障时,可能对机组运行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要对转子实施有效的动平衡试验。
转子发生动不平衡,是由于转子内部存在的离心惯性力难以实现相互抵消,导致转子在实际转动过程中,承受合力偶以及离心力系的双重影响。
转子动平衡,是指将质量块对其轴体进行添加,或者将轴体中固有的一些质量块去掉,据此促进内部质量呈现出均匀分布,进而使转子相应的转动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与其几何轴线相重合,使转子内部存在的离心惯性力系相应的力有效实现相互抵消,并使作用于转子的相应力偶消失。
3.2.2转子静平衡对转子实施静平衡是指将校正块添加于校正面上,确保其质心经过相应的转动中心线。
若汽轮机组相应的转子具有较小的工作转速和较紧凑的结构质量,或转子实际尺寸较小,均可采用静平衡方法。
3.2.3转子现场动平衡对转子进行现场安装、转子在实际运行中发生质量块飞脱等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转子具备的平衡状态。
转子需对其平衡状态实施调试后,才能进行启动和正常工作。
若拆下转子并运回制造厂家进行平衡,极易浪费人力物力,且会大幅度降低汽轮机组的综合效益。
对此,可在汽轮机房对转子实施现场动平衡,检修周期可以有效减少,并节约维修花销,从整体上促进电厂效益大幅度提高。
4结束语综上所述,汽轮发电机组振动主要强迫振动和自激振动。
其中,强迫振动又可分为普通强迫振动和非定常强迫振动。
汽轮发电机组振动的影响因素众多。
汽轮机组转子不平衡原因主要包括转子热弯曲、转子动静摩擦、转子突发性不平衡等。
对此,要深入考察转子不平衡故障机理,通过转子动平衡、转子静平衡以及转子现场动平衡等方法对转子不平衡振动故障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1]乌日根.汽轮发电机组转子不平衡振动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2]倪守龙.600MW汽轮发电机组高压缸转子振动故障分析与处理[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4.[3]杨冬生.汽轮发电机组振动故障分析及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4(z1):158-165.0引言铁路货车安全高效运行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指标,其中包括反映货车动态性能以及稳定性能的货车平均最大加速度、垂直动载荷以及货车振动频率等。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铁路货车是铁路运输的重要装备。
铁路货车运用维修(以下简称:货车运用)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的重要环节做好货车运用工作,是保证铁路行车安全,完成铁路运输任务的基础保障。
为深入实践“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要求,满足铁路运输提速、重载需要,适应铁路货车新技术发展,统一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规范货车运用管理,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及铁路货车专业技术管理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我国铁路货车运用工作由铁道部集中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要求,并执行铁道部统一技术政策。
铁路货车原则上实行无固定配属管理,全国运行,安全实行区段负责制,质量实行追溯负责制。
铁路局、车辆段必须树立全局观念,确保铁路货车“用、管、修”的协调一致。
第三条货车运用工作的工作指导方针是: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坚持主动发现和及时处理铁路货车故障,积极应用先进的检查、检测和修理技术,不断优化列检布局,推进列检作业方式变革,全面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实现“布局合理、防范有力、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素质过硬、安全稳定”的货车运用工作目标。
第四条货车运用工作实行铁道部、铁路局、车辆段三级管理,依据货车运用工作指导方针,明确铁路局和车辆段管理职能和工作标准,按照“逐级负责、领导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实施严格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提升货车运用管理水平,确保运输安全。
第五条货车运用工作应树立“以科技保安全,以创新促管理”的理念,利用信息网络、人工智能、自动检查检测、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技术,推进列车技术检查自动化‘制动机试验智能化、故障修理专业化、安全管理科学化、质量监控网络化、作业条件规范化,不断促进列检作业方式变革,提升货车运用管理、列检生产指挥、列车技术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满足装备现代化对货车运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货车运用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创新。
我国铁路货车重载及提速技术
1.货车重载技术
(1)专用重载货车。
按照单元列车牵引10 000 t、组合列车牵引总重20 000 t的要求,铁路部门于2003年研发了载重80 t运煤专用敞车;2005年研发了双层集装箱平车,双层小汽车运输车,散装粮食运输车,载重100 t级钢铁、矿石专用货车;2006年研发了适应铁路建设需要的桥梁专用运输车。
(2)通用重载货车。
2005年,我国推出了载重70 t的通用货车,单车载重提高17%,从2006年起,新造货车全部按载重70 t标准生产,使我国铁路货车逐步实现由载重60 t向载重70 t升级换代,推动重载化的进程,提高运输效益。
(3)发展重载配套技术。
引进和研发先进的轴承技术,推广使用了适应重载要求的加强车钩、牵引杆技术和大容量缓冲器,以及空重车自动调整装置、脱轨自动制动装置等新技术,将通用货车轴重从21 t提高到23 t、专用货车轴重提高到25 t,使我国铁路货车重载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2.货车提速技术
我国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货车设计理念和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自2003年起,新造货车全部按120 km/h标准生产,结束了铁路货车运行速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历史。
(1)提高既有货车技术水平。
把120 km/h货车制造技术应用于既有货车,自2004起开始对既有货车实施120 km/h提速改造,已改造40余万辆货车,使我国铁路货车的整体速度水平得到了提升。
(2)创新提速配套技术。
我国研制了转K2、转K6型变叉支撑和转K4、转K5型摆式120 km/h 转向架,该型转向架成为我国铁路货车主型转向架。
推广使用了120型控制阀、组合式制动梁和装用塑钢保持架的提速轴承等新配件,为提高货车设计速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满足提速要求的货车有敞车、棚车、平车等通用货车和罐车、集装箱车、毒品车等部分专用车,共100多个车种、车型,数量超过50万辆,为全面提高货物列车运行速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