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 格式:docx
- 大小:27.86 KB
- 文档页数:2
让语文教学绽放诗意的花朵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对于生命的教育,它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建构。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由于人文教育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迷失,如今的语文教学得了“诗意缺失症”,呼唤诗意的回归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和推卸的责任。
语文教学教学语言教学环境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选进的语文教材,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涤,闪烁着人类精神之光,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
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语文教师是辛勤的耕耘者,学生是圆实饱满的种子。
那么,在这片沃土上,教师如何耕耘才能绽放出诗意的花朵呢?一、营造诗意的课堂,语文教师要充满诗情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
试想,如果教师缺乏激情,语言晦涩,表情单一,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只有教师深情投入的时候,才能用自己高昂的情绪感染和同化学生,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应。
可见,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那么,如何作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流淌着诗意的清泉呢?1.语文教师要有情感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营造诗意的关键因素。
感情灌注于课堂,正如血液流动于全身,当教师情感的血液在课堂教学的有机体中流畅时,知识才能较容易地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沈复的《童趣》,不断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这句是什么什么意思……其结果学生们目光呆滞,昏昏欲睡,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情感淡漠,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反,另一位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饱含着对童年的追忆之情和学生一起分享童年的趣事,结果一堂课充满了趣味和活力。
一个富有诗情的教师,讲课时必然以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或显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魄,或表达缠绵悱恻、凄清婉约的情怀,教师用诗意来引导诗意的时候,学生才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语文课堂才会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迷人的、令学生无限向往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可以给人美感,给人美的享受。在这个课堂里引导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审美感受,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诗意的课堂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对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文化底蕴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课应充满诗意充满灵气。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诗意的语文教师。什么是诗意的语文教师呢?诗意是充满激情的,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持,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精神的享受。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从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富有诗意的课堂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感染和文化的震撼。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我听到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教师采用的策略都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实在回答不了的,把问题留下,课后自己解决。也许有人说,这恰恰是教师的高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我认为不完全是。课堂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该解答的要解答,该告诉的要告诉。把一切问题推卸给学生,教师是不负责任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得不怀疑,这位教师也回答不了。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这样上课,那么我们的教师真是个“大闲人”了。这个“大闲人”谁都能做。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我的小学经历了几位教师,有一位教师,整天的骂骂咧咧,说话冷嘲热讽,土话、粗话口不遮拦。学生几乎是在驯养中成长的,那么,谁还能喜欢老师,谁还能喜欢语文。另有一位教师,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日常的用语中,就能透出他的文学素养,他引用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都成为我们课下效仿的经典。这个老师看起来有点“一般”,可是在他的熏染下,我们确实受益很多。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乐趣。 诗意的语文课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生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校长在做报告的时候,很会用词,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起初感到校长很有文采,可是后来发现,每次报告都少不了这几句。于是,成了我们笑谈时的话柄。一个充满诗意、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师要有好“方法”,这“方法”就是艺术。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 性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 诗意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诗意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才华横溢,运筹帷幄。语言优美,风趣幽默。希望我们都做一个诗意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诗意的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诗意起来课改了,语文课该如何上?教师既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也不能纯粹作为旁观者,一味放手让学生讲;或者“爬黑板”每节课只是以题的形式出现,讨论交流,这样的语文课,单调乏味,学生讨厌,原本很唯美的语文被无情的撕碎,割裂,变得索然无味。
怎么上?我认为在课改浪潮下,语文课更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用发展的眼光来上课,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我做了以下尝试:一、语文教师应具有书香气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多读书,读好书的。
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只有读的书多,他的内心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才会以诗意的感觉装扮课堂。
读书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
读什么书呢?读散文、杂文、小说、历史等书,这样多角度的阅读,教师的课堂才会诗意盎然。
二、语文课堂应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每一节课,结构上应该象一首律诗,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或者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
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新奇的状态,既有平实学知识的感觉,也有丰富的联想,想象。
重要的是,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被丰富的情感熏陶着,在无形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他们的修养。
更应该象章回体小说,每一个环节都有主题,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每一个毛孔,都处于兴奋状态。
我在教《范进中举》时,讲到报录人到范进家报喜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范进中了举,他会有何反应?他的老丈人会有何反应?邻居会有何反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学生们个个认真钻研这些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语文课应是朗读的天地再课改,语文课的教学百变不离其宗的是朗读,而且应该加强。
“读是情感的最好表达”,读得好说明情感到位,语文课上得才有味道。
在读文章时,教师或示范,或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再要求他们以多种形式朗读:个人读、小组轮读、男女生赛读等等,读出抑扬顿挫,在读中悟出作者的情感依托,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惬意。
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摘要】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人性回归的必由之路。
它能一扫应试教育带来的陈腐气,冲开精神层面的桎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试论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必要性,构建诗意课堂的原则,以及让语文课堂成为诗意的栖居地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一、问题的提出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社会风气物化严重,人们越发理性、越发冷漠,“路不拾遗”已成为古董,诗情画意也被现代的快节奏撕得粉碎。
一夜之间人与人之间温馨脉脉的面纱不见了。
这种大潮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校园这方净土。
学生的精神荒芜,学生渴求诗性的回归、人性的回归,就像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
教学实践中,我也感到被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个辍学的弟子给我来信说,他现在看到课本感到无比亲切,贪婪地读着,忘记了时间,上学时怎么没有感到语文课本是那么的好,里面的文章是那么的美!看到他的来信,我的心像被刀划了一下,紧接着是收缩地疼,我把自己钉在精神的十字架上,扪心自问,为什么我没能带给学生阅读的快乐,精神的盛宴,诗性的回归?在教学中,我大胆做了一些尝试,希望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学生的精神在语文课上拔节,成长。
二、构建诗意课堂的“三美”原则(一)、音乐的美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
这说明了语言的音乐性可以荡涤学生沾灰的心灵。
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需要注意辞藻的音乐性。
优美辞藻的吟诵能立刻吸引学生的耳朵,进而吸引学生的心灵。
诘屈聱牙的句子只会令人昏昏欲睡,甚至反感。
所以,音乐的美,作为诗意课堂构建的第一个原则。
(二)、绘画的美经由学生的想象创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营造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随着初读到品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这时候,拥有绘画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快更好地加深学生理解,并且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有身在画中游之感,意境上的绘画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有效地理解文本。
让诗意在初中语文课堂静静流淌【摘要】用情感灌注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静静地流淌,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诗意在诵读中散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诗意;情境;构建途径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高山流水,浓云薄雾,无不赋予了中国语言文字以优美的灵气与生命,使语文浸染了浓浓的诗意,赋予了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激情和浪漫。
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它的活力、灵魂和生命亦是诗意。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为了应试和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将这原本最美又最具有诗意的学科变得十分的枯燥和死板。
提炼出的技巧式的口诀,干巴巴的条分缕析的讲解,把一篇篇诗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测验卷,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扫荡殆尽,望而生厌;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则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人类数千年来的文化经典似乎只能在试题中才能一窥“尊容”,那“月落乌啼”的孤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挥洒……似乎被锁进了阅读赏析题的抽屉里。
于是乎,诗不再美丽,不再可爱,不再诗情画意,而是在一道道精心设计的题目逼问下,变得陌生和“狰狞”起来……如何让语文教学绽开诗意的花朵,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导语的设计引入。
每次上课,我都会找到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诗词、名句或故事来营造氛围。
如讲《船长》我先引用了李清照的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入,学《望月》则有:“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进行引入,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并乐意去做进一步的探知。
多媒体的配合使用。
多媒体的引进使语文课堂更为生动形象,在讲《长江之歌》的时候,我把关于三峡风景的纪录片和一些摄影作品融进了课文。
优美的景色,灵动的文字,生动的讲解,当场就把学生带进了似真似幻的境界是课堂教学融合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诗意。
秉持“四高”理念构建诗意课堂吕淑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
语文课堂“就像一首诗”,是通过独特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所表达出来的。
其“诗意”既在过程,也是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导学练案”为依托,将学的重点前移,将教的重心下移,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构建一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发展”的诗意的高效课堂呢?对此,我实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能够概括为:秉持“四高”教育理念,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
一种高境界的糊涂清代画家郑板桥曾写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是板桥先生在历尽人间沧桑之后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
在我看来,它同样也是一位教师应执手的课堂教学之道。
在教改实践中,老师理应学会“艺术地糊涂”,需要教师在清明的心境下故作“糊涂”,慧心是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找到学习的动力,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天纵其才”栏目时,一学生说:“詹天佑报效祖国,我佩服,但我还很崇拜钱学森,他的爱国及为国争光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老师说:“好啊,我和同学们对钱学森理解不是太多,你能给大家做一介绍吗?”那一学生动情激昂地说道:“2007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它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名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爱国志士——钱学森!”(该学生因为极其崇拜钱学森,把钱学森的事迹几乎都会背了,五年归国路的艰辛,十年两弹成的辉煌娓娓道来,近九百字竟没有一点停顿,语言铿锵,我很诧异和振动,其他学生也是深受震撼,听课老师们也都屏息凝神,他刚刚落音,教室就想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语文课堂是一条流淌诗意的小溪【摘要】在语文课堂中,老师的讲解如清泉般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心灵的思考和启迪,让知识如小溪流水般顺畅地传达给学生。
学生们的思绪如涓涓溪水潺潺流淌,自由地探索和思考,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诗词歌赋则如河水奔腾,激起思想的浪花,让学生们感受文学之美,思辨之乐。
作文写作如小溪水流般自由畅快,让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经典文学作品则是小溪上凝固的琥珀,载满了历史的沧桑与人文的情怀。
语文课堂是一条流淌着诗意和美好的小溪,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获取了灵感和力量,感受着文学的魅力,体味着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语文课堂、流淌、诗意、小溪、老师、讲解、润物无声、学生、思绪、溪水、潺潺流淌、诗词、歌赋、河水、奔腾、思想、浪花、作文、写作、自由、畅快、经典文学作品、琥珀、美好、结论1. 引言1.1 语文课堂是一条流淌诗意的小溪在语文课堂中,我常常感觉到一种特别的美好,就像是站在一条流淌着诗意的小溪旁边一样。
这条小溪清澈见底,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能够洗涤掉心灵中的尘埃,让人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纯粹。
每当老师开始讲解,我就像是站在清泉旁,听着水声潺潺,润物无声。
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她的讲解如同清泉般清新润泽,让我在思想的海洋中不断前行。
而学生们的思绪,则如同涓涓溪水悄然流淌。
在课堂上,他们敏锐地捕捉着知识的种子,让思绪在心中舒展开来,仿佛在一片春意盎然的溪谷中徜徉。
诗词歌赋则如同河水般奔腾,激起心灵的浪花。
经典的诗词让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
每当朗诵古诗时,我都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作文写作则如同小溪水流般自由畅快。
在写作中,我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让思绪在文字间自由流淌,如同溪水般清新活泼。
经典文学作品是小溪上凝固的琥珀,它们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沧桑。
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语文教学诗意化的特点和要求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如人意。
急功近利的硬性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轻烟,成为泡影。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有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败。
因此,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的灌溉。
一、什么是“诗意化”语文教学有人说,高品格的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努力追求着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净化心灵,像一泓洁溪流进心田,像一首牧歌回荡耳边。
这种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达,但能使人顿悟人生,留下没齿难忘的印象。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诗意”的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一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这里,“诗意”是和“美”、“美感”、“意境”连在一起的。
可见,“诗意化”语文教学,就是指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一种诗所描绘的一种给人以美感的形象化的意境。
“诗意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一种幽默诙谐的浪漫,一种追求美感的状态,生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语文教学的诗意境界诗意的教学,是一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一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而又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一种含蓄而微妙、明朗而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是一种纯真而轻松、朴实而飘逸、高迈而超拔、旺盛而坚定的精神;是一种让人情思绵绵、激情滚滚、余韵袅袅、思绪悠长的情绪;是一种让生命去欢腾、去烦恼、去憧憬、去悲伤、去歌颂、去诅咒的力量;是一种弃绝俗滥、远离虚伪,让人感到心灵不断净化、人格不断升华的意境;是一种令人身心彻底放松、精神高度自由、思想任意驰骋的氛围。
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的“诗意栖居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享受。
同时,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内容上,它有精彩的故事,有趣的人生,多彩的生活,神秘的自然;形式上,它有看起来如小精灵一般跳动的文字,读起来如音乐一般缥缈的韵律,品起来如诗画一般的优美意境。
语文充满了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博大的爱情,这些无一不震动着读者的心灵,敲击着我们内心深处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语文充满了智,神秘的大自然,有趣的动物王国,气象万千的世界给予了我们多少丰富的知识;语文充满了趣,一个个精美的童话故事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学生而言,能启迪心智,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诱发不尽的遐想;对老师而言,读着语文,仿佛就是在和历史对话,和大师倾谈,那深入浅出的道理,那五光十色的美景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享受。
师生的心灵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语文本身应是给予师生共同的一种生命享受。
有鉴于此,理想的心愿与现实的状况有所出入,理属正常。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走过现实的此岸,为达到理想的彼岸,我们辛勤的语文老师不妨在以下几方面试作尝试。
一、教学设计时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首先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这里所说的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确定了教学目的,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一句空话。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掌握教学的艺术。
如果在课堂中,还是以老师的教为主角,由老师扮演主角,学生只充当配角,有时甚至仅为教师的道具,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诗意地生活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错误,也没发现理解上有什么不妥或表达上有什么明显失误,但是却总觉得缺少点儿东西:教师中规中矩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语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得不到任何体现。
究其根源,“现在语文已经没有诗意了!”于漪老师道出了其中的本质问题。
对缺少诗意的语文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听着不过瘾,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是情感的语文,语文是对诗意的追求。
因为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会认几个字、理解几个词、能背诵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语文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精神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拓展,意志的强化,心灵的滋养,人格的升华。
正如钱理群教授对学生所讲的:“(语文)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
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美好了。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追求一点诗意,让学生在诗意的学习生活中精神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
而要达到这样诗意的教学效果,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付出相应的努力。
一、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116-01
人们常说: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如果你能把生活过得充满诗意,那么你的课堂也就充满
诗意。
那么充满诗意的课堂怎么创设呢?
一、老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上语文课尽量能够用易懂的诗句来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比如上《登勃朗峰》一文是
我引用了汪国真的诗:没有比人更高的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这诗句容易理解,又充满哲理,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老师自身要博识广闻,多做积累,积累丰富了老师才能出口成诗,恰到好处地用诗句来
表情达意。
老师要约上学生一起做积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老师一定要做好表率,并
且每一周要和学生谈论积累的心得,日积月累,师生的大脑就日渐丰富,课堂自然就充满诗
意了。
三、老师要经常写学以致用的范文,写好以后在班上做展示,或者复印给学生一起在课堂上
朗诵,体味诗歌的美好。
下面是我为我班的学生写的范文,老师写得情深意切,学生读得兴
味盎然,当这篇文章在教室里朗朗诵出时,老师的心里是有莫大的成就感的。
我啦如诗般的生活
走在回乡的小路上。
狭窄的小路延伸在无尽的松林中,翻山越岭的困顿感侵袭而来时,无意间靠在路边的大树上,当伸手挥汗之际,心中便自然而然地涌起李白的诗句:“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一种无
需多言的惬意掠过心扉,脚步变得格外的轻松。
带着这种快意,走走停停的品着一路上熟悉
的风景。
无意间传来亲切的呼喊声,原来那是隔壁守山的大爷。
多年没有看见他了,他的身
体依然那么硬朗,说话精神抖擞。
他的话题依旧是树和林,可见一座座山,一片片林就是他
的伟大事业。
与大爷告别时,王维的诗句莫名的在耳畔回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一语道破了那种闲情逸致和千丝万缕的情思,怎一个“美”字了得!
一路上都是如诗如画的景色,让人沉醉!
踏着莎莎的松叶,听着阵阵松涛,嘴里随口吟唱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
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松树向来是惹人情思的家伙,“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面对一棵棵的松树,犹如翻开了一页页诗书,细细品味,仔细把玩,古人的才情真令人折服。
到村口时,已经是“日暮苍山远”的时候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断壁残垣的牛棚,牛棚外
的阿妈焦急地望着远方,原来她是在等待放羊的家人。
此时此景俨然就是一幅画啊!“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这是田园诗人王维《渭川田家》中的诗句,一种恬淡而又清晰,真挚而又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
哦,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土。
一切尽
在此诗中。
老屋前的郁郁青青的竹林,在夕阳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静谧,表姐在竹林边不知
在削什么,一副十分投入的样子。
我不忍心打扰她,悄悄走到她的身边,原来她是在削装口
弦的小竹筒。
她的丈夫长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她拖着两个娃娃,真够辛苦的。
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这口弦上,面对这一幕,我不由得在心里默念:“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老的有感而发正好冲击着此时的我,诗歌有时候真实得让人难过。
已经时过境迁了,可是有的镜头居然能够定格千载。
心潮澎湃之余,不知
不觉已经到了家,踏进院子里时,俨然就是这幅景象:“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陶渊明居然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余生,一切真
实得让我难以平静。
犹如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在心里涌动,起起伏伏。
能读懂一种心境是何等的欣慰,能与古人有一种心灵的共鸣是何等的惬意啊!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独守这份宁静与情思,让诗书积淀生命,充实与众不同的心境,让生活更加别致多彩!原来我们都生活在如诗般的生活中,步入回乡的小路,其实是步入了诗的海洋,只是你是否有如诗般的心态去品味它;走进校园,其实是走进了诗的殿堂,只是你是否有阳光般的心态去搜寻它。
瞧!在校园里微风掠过树梢,鸟儿划破天宇,秋风卷积落叶,春风吹开花蕾,不就是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李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品之甘之如饴,读之其味无穷。
腹有诗书气自华,静心阅读诗文,潜心品味生活吧!为此,你会陶醉在半亩方塘里,领略天光云影的独特风采,享受源头活水的清香与甘醇。
学生读完这篇文章,赞叹不已;老师自然就高兴不已。
老师经常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语文课堂就会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