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奇的聚乙二醇

神奇的聚乙二醇

神奇的聚乙二醇
神奇的聚乙二醇

神奇的聚乙二醇

摘要

聚乙二醇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合物,在化妆品、牙膏和药物中都少不了它,为什么聚乙二醇会出现在这些产品中?它有什么作用?它对人体有毒吗?那么在今天,我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化合物。

提到聚乙二醇,相信许多朋友都会觉得陌生。不过如果告诉大家,在我们身边并不难找到聚乙二醇的身影,例如在化妆品、牙膏和药物中都少不了它,恐怕许多朋友不免要问,为什么聚乙二醇会出现在这些产品中?它有什么作用?对人体有毒吗?那么在今天,我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种有着广泛应用的化合物。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名字里有一个“聚”字,这表明它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聚乙二醇可以看作由若干个CH2CH2O 不断重复而得来。可是它与乙二醇有什么联系呢?大家都知道,“醇”指的是带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我们最熟悉的醇类化合物恐怕就是乙醇了,它含有两个碳原子,其中一个碳原子和羟基相连。如果我们把另外一个碳原子也接上羟基,那么乙醇就变成了乙二醇。乙二醇虽然没有它的“近亲”乙醇出名,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它的身影,例如汽车中使用的冷却液就是在水与乙二醇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图1 聚乙二醇(左)和乙二醇(右)的化学结构

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两个乙二醇分子互相发生反应失去一分子的水会是怎样呢?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的两个分子就连接到一起变成一个分子。乙二醇分子上有两个碳原子,而新形成的分子上却有四个碳原子,显然分子变长了。如果再有第三个乙二醇分子过来,它还可以和这个新分子反应失去一分子水,其结果是新分子变得更长。不过这还不算完,这个分子还可以和第四个、第五个乃至更多的乙二醇分子反应从而长度不断增加,最终形成分子量少则几百,多至上万的高分子化合物。这也就是聚乙二醇这种高分子化合物名字的由来。不过实际上聚乙二醇的合成主要是通过另一种小分子——环氧乙烷来实现的(图3),所以聚乙二醇也时常被称为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简称PEO)。分子量比较低(例如几百)的聚乙二醇通常是粘稠的液体,但分子量稍高的话它就变成了白色的固体。

图2 乙二醇发生分子间失水反应形成聚乙二醇的过程

图3 通过环氧乙烷合成聚乙二醇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分子化合物通常都是不溶于水的——很难想象一块塑料布或者一件化纤衣物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但是聚乙二醇却在水中有很高的溶解度,这是因为它分子中的氧原子会和水分子发生比较强的相互作用,我们称之为氢键。当我们把聚乙二醇放到水中时,每个聚乙二醇分子都会和很多个水分子亲密地打成一团,所以即便是分子量高达数万的聚乙二醇分子,在水中也会很快溶解。聚

乙二醇不仅极易溶于水,和许多有机化合物之间的溶解性也非常好。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性质,聚乙二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日用化学品,例如化妆品、洗浴用品和牙膏中(图4)。它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作为溶剂或者表面活性剂,帮助化学性质互不相同的各个组分均匀混合在一起。同时,聚乙二醇与水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这些产品中加入的聚乙二醇有助于保持湿润。另外,有些日化用品要求具有一定的粘度,这时候聚乙二醇又派上用场了。由于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是粘稠的液体,它们能够显著地增加这些日化用品的粘度。

图4 某种洗面奶(左)和牙膏(右)中的聚乙二醇成分(红线标出)化妆品、牙膏等日化用品虽然不是食物,但与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也有着频繁的接触,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而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聚乙二醇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乙二醇还是环氧乙烷都有着不小的毒性,环氧乙烷更是被用来杀灭微生物。那么由它们反应得到的聚乙二醇也应该有不小的毒性吧?恰恰相反,大量的研究证明,聚乙二醇的毒性非常低。例如经口服进入体内的聚乙二醇仅仅非常小一部分会被肠道吸收或者被降解为小分子化合物,特别是分子量较高的聚乙二醇,大部分都会在较短时间内经由尿液和粪便排除体外。动物实验表明聚乙二醇的半致死量一般都在1-10g/kg的范围,这说明聚乙二醇的急性毒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长期摄入聚乙二醇,除非是非常大的量,否则也不会造成明显的伤害,也没有发现其它的慢性毒副作用,例如致癌性和影响生殖能力。由于聚乙二醇经常作为添加剂使用在化妆品和洗浴用品中,它对皮肤和眼睛的影响也比较受关注。研究表明,聚乙二醇很难透过正常完好的皮肤进入人体,动物实验中也没有发现由于皮肤渗透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所以只要皮肤没有严重破损,基本上不用担心由于皮肤接触聚乙二醇而导致的中毒。同时聚乙二醇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也非常轻微。[1]可以说聚乙二醇是对人体非常安全的一种化合物,这也是它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等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聚乙二醇虽然在日化用品中很常见,大部分时候只是默默地当“绿叶”——它们通常并不是化妆品或者洗浴用品中的活性成分。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聚乙二醇只能充当配角,在很多领域,它们也可以独当一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在制药行业中,聚乙二醇会通过一些化学反应与某些特定的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相连,这个过程被称作聚乙二醇化(PEGylation). 那么为什么要把与治病不相干的聚乙二醇连接到药物上去呢?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对于治疗许多疾病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类药物的一大问题是注射进体内后很快通过肾脏排出体内或者被体内的酶分解,因此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过短,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而聚乙二醇化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蛋白质或多肽表面连接上聚乙二醇之后体积会显著增大,这样就变得不太容易经由肾脏过滤被排出体内,从而增加了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其次,聚乙二醇化相当于在蛋白质或者多肽表面覆盖了一层保护层,体内的酶因此不太容易接近这些药物,这样就延缓了蛋白质或者多肽在酶作用下的分解,这也有助于增加这类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时间。同时,由于聚乙二醇保护层的存在,人体免疫系统也不容易接近蛋白质或者多肽类药物,这也大大降低了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聚乙二醇在水中有着良好的溶解性,一些不易溶于水的蛋白质药物经聚乙二醇修饰后水溶性大大增加,这也有助于药物更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2,3]

研究表明,蛋白质或者多肽类药物经过聚乙二醇修饰后虽然活性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时间大大延长,总体上药效仍然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用于治疗丙型肝炎的干扰素。它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只有4-6小时,也就是说被注射进人体之后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或者被分解。病人即便一周注射三次,体内干扰素的浓度仍然有较大起伏,这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在药物浓度低的时间段,肝炎病毒仍然可以感染人体细胞,因此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干扰素分子被聚乙二醇分子修饰后,虽然药物活性下降到原来的7%,但是由于药物半衰期大大延长,从几个小时增加到几十个小时,总体的效果仍然优于未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使用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病人每周只需注射一次,体内的药物浓度就可以保持稳定(图5)。临床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聚乙二醇化后的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效果有显著提高。[2]

图5 干扰素与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注射后在血浆中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左:未经修饰的干扰素,每周注射三次。右: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干扰素,每周注射

一次。引自参考文献[3].

正是由于聚乙二醇化带来的这些优点,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被偶然发现以来,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制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个好帮手。1990年,第一种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的药物Adagen被批准上市用来治疗重症联合型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SCID)。在此之后,又有多种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的药物进入市场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图6),而聚乙二醇化这项已经有了差不多40年历史的技术仍然是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例如许多科研人员在试图把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蛋白质类药物扩展到小分子药物。

图6 部分被批准上市的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的药物(数据截止2007年)。引

自参考文献[3].

关于聚乙二醇这种神奇的高分子化合物,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到这里吧。下次大家在使用化妆品或者牙膏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成分表,看看能不能找到这种虽

然不起眼却又有着广泛用途的神奇分子。

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 系列产品无毒、无刺激性,味微苦,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并与许多有机物组份有良好的相溶性。它们具有优良的润滑性、保湿性、分散性、粘接剂、抗静电剂及柔软剂等,在化妆品、制药、化纤、橡胶、塑料、造纸、油漆、电镀、农药、金属加工及食品加工等行业中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中文名 聚乙二醇 英文名 Polyethylene glycol 别称 α-氢-ω-羟基(氧-1,2-乙二基)的聚合物等 化学式 HO(CH?CH?O)nH CAS登录号 25322-68-3 EINECS登录号 200-849-9

目录 .1不同名称 .2常用分类 .3物化性质 .?化学结构 .?化学性状 .?配伍性 .?配伍禁忌 .4产品分类 .5主要用途 .6常用规格 .7特别提示 .8安全信息 .9贮运 .10产品成员 .不同名称 中文名:聚乙二醇中文别名:α-氢-ω-羟基(氧-1,2-乙二基)的聚合物;乙二醇聚氧乙烯醚;聚氧化乙烯(PEO-LS);聚乙二醇400;聚乙二醇12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2000;AC52 常用分类 Polymers;医药中间体;Optimization Reagents;Protein Structural Analysis;X-Ray Crystallography;Cosmetic Ingredients & Chemicals;Gas Chromatography;Packed GC; Stationary Phases;分散剂、载体、压片剂、成型剂;分离剂;食品添加剂;抄纸过程中的化学品;化工助剂;造纸化学品 物化性质

熔点64-66℃ 沸点>250℃ 密度 1.27 g/mL at 25℃ 蒸气密度>1 (vs air) 蒸气压<0.01 mm Hg ( 20℃) 折射率n 1.469 闪点270℃ 储存条件2-8℃ 溶解度H2O: 50 mg/mL, clear, colorless form waxy solid 敏感性Hygroscopic Merck 147568 稳定性Stable. Incompatible with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NIST化学物质信息Polyethylene glycol(25322-68-3) EPA化学物质信息Poly(oxy-1,2-ethanediyl), .alpha.-hydro-.omega.-hydroxy- (25322-68-3) 化学结构 HO(CH2CH2O)n H,由环氧乙烷与水或乙二醇逐步加成聚合而成。 化学性状 依相对分子质量不同而性质不同,从无色无臭黏稠液体至蜡状固体。分子量200~600者常温下是液体,分子量在600以上者就逐渐变为半固体状,随着平均分子量的不同,性质也有差异。从无色无臭粘稠液体至蜡状固体。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其吸湿能力相应降低。本品溶于水、乙醇和许多其它有机溶剂。蒸气压低,对热、酸、碱稳定。与许多化学品不起作用。有良好的吸湿性、润滑性、粘结性。无毒,无刺激。平均分子量300,n=5~5.75,熔点-15~8℃,相对密度1.124~1.130。平均分子量600,n=12~13,熔点20 ~25℃,闪点246℃,相对密度1.13 (20℃)。平均分子量4000,n=70~85,熔点53~56℃。 在一般条件下,聚乙二醇是很稳定的,但在120℃或更高的温度下它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作用。在惰性气氛中(如氮和二氧化碳),它即使被加热至200~240℃也不会发生变化,当温度升至300℃会发生热裂解。加入抗氧化剂,如质量分数为0.25%~0.5%的吩噻嗪,可提高它的化学稳定性。它的任何分解产物都是挥发性的,不会生成硬壳或粘泥状的沉淀物。 聚乙二醇为环氧乙烷水解产物的聚合物,无毒、无刺激性,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制剂中。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毒性相对较大,综合来看,二醇类的毒性相当低。局部应用聚乙二醇特

聚乙二醇合成操作规范

实验室合成聚乙二醇合成操作文件 1.引发剂的制备 方法一:醇与钾在四氢呋喃(THF)里直接反应 (一甲基二乙二醇醚+K,溶剂是精制的THF) (可以提前配好,需要时取用) 方法二:助引发剂二苯甲基钾(DPMK)+ 醇 (DPM+K=DPMK; DPMK+一甲基二乙二醇醚;溶剂是THF) (要求现配现用) 注意事项: a.THF必须经过精制才可使用。 精制方法为:在THF里加入二苯甲酮(指示剂)和金属钠,等THF变色后常压蒸出。 (注意:操作过程一定要避免与空气接触,不能有水,特别是不要让水进入蒸馏体系,否则会发生爆炸。) b.钾的切割必须全程浸泡在煤油里面。把表面氧化物切割完后放在 另一个干净的装有煤油的烧杯里称量。计量的表面干净的钾用 纸轻轻地吸一下煤油后放进装有四氢呋喃的制引发剂的烧瓶 中。 【注意:加钾的时候要通氮气保护。反应物加完后,停掉氮气,密闭反应(接液封)。】 c.制DPMK时需加热回流12小时。 【注意:DPM也需要精制(CaH2)。】 d.制好的引发剂通过双头针转移的方式,转移到安钵瓶中,用止血 钳封住,保持在干燥器中,置于暗处。 e.每次用时,用针筒(玻璃或一次性均可)抽取。 【注意:如果有剩余,还需保存,药用另一个止血钳封住针口一下,然后把原来的那个止血钳取下。】 f.一般单羟基的引发剂,是直接让它与钾反应(物质的量比为1: 1);

如果是两羟基或更多的羟基,一般用DPMK+多羟基引发剂的形式。 具体操作为:在一干燥的烧瓶(盐水瓶也可以)里,放入计量的多羟基引发剂,再加入计量的THF/DMSO(体积比3:2)混合溶剂(溶剂总量一般为总体积为环氧乙烷体积的1.5倍-2倍(根据合成的PEG的分子量定,分子量越大,溶剂越多。 DPMK/OH为1/2.5。 g.DMSO需精制除水。 (注意,DMSO极易吸水,一定要注意不要接触空气,保存一定要严格密封。) h.所有用于反应的玻璃仪器、乳胶管、针管均需烘干,并放置于真 空烘箱里,随时取用。 2. 环氧乙烷的聚合物 a.聚合之前先把反应釜清洗干净,清洗办法为:先用水洗,再用乙 醇洗,最后用丙酮清洗。注意要把一些死角洗干净,如冷凝盘 管、搅拌桨、及进料口和出料口。清洗完后,让溶剂挥发干。 b.密封反应釜,分别试正压和负压,看会不会漏气。另外要检查一 下反应釜的部件会不会松了,注意保养。最小的那两个反应釜 要记得在密封前加入合适大小的菱形搅拌子。 c.试压完后,干燥反应釜:加入到100o C,在油泵抽真空下,连续 干燥1小时。 d.冷却反应釜到-10 o C-0 o C之间,通过双头针,分别加入溶剂、引 发剂及单体环氧乙烷。 e.加料完毕后,关上所有阀门,确保密封后,撤掉冷凝装置,开动 搅拌。慢慢升高温度,先升到30o C,等温度稳定后,再每次升 高5度,最终温度为60度。注意,如果合成分子量较小的 PEG,如5000一下,要注意聚合时的放热情况,当釜内温度升 到70度时,开动冷凝装置,当温度下降到50度时,停止冷 凝。如温度又上升到70度,再次开动冷凝装置。循环几次,知 道温度不再明显上升后,使其温度稳定在60度。

PEG促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题目:PEG促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胞融合的方法 2.学习使用PEG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融合: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很少会发生自发融合融合频率大约在10?4-10?6之间,因此要采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人为地促使细胞融合。 2.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 a)生物方法:病毒(Sendai virus,Newcastle disease virus,Vaceine virus) b)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盐类融合剂、二甲亚砜(DMSO)、甘油-醋酸酯、油酸盐、脂 质、Ca2+配合物等。PEG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普遍认为 聚乙二醇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 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 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在众多的化学试剂中,PEG应用最为广泛,因PEG液比病毒 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而且促进细胞融合的能力更强。 c)物理方法:电融合:电处理融合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融合技术,是 融合率大为提高。电脉冲作用时引起膜结构局部扰乱,出现小孔洞。而相对的脂 双层间分子在范德华力作用下,形成脂分子桥。由于连接处的细胞膜表面曲率大, 处于高张力状态,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所以最终导致两细胞逐渐融合成一个圆 形的大球状细胞。与ⅣG法比较,电融合法融合率高:重复性强:诱导仅发生在 质膜接触部位,对细胞或原生质体伤害小:融合是在同步状态下进行,活细胞数目 多;装置精巧,方法简单,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录象融合过程:免去PEG诱导后的 洗涤过程,诱导过程可控制性强。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 1.实验材料: a)50%PEG混合液

聚乙二醇作用和用途

聚乙二醇作用和用途: 产品无毒、无刺激性、具有优良的水溶性、相溶性、润滑性、粘接性和热稳定性。因而,作为润滑剂、分散剂、粘接剂、赋型剂等,在医药、兽药及化妆品行业中作为软膏、栓剂的基质,滴丸、片剂的载体,成型剂和针剂中的溶剂等,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质量标准:CP2000标准 包装规格:液体产品用50公斤/塑料桶,固体片状和粉末状产品用20公斤/纸箱。 贮运:本品无毒、难燃,按一般化学品运输,密封贮存于干燥片。 药用聚乙二醇(PEG)400 外观(25℃):无色粘稠液体凝点(℃):—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不浓、不深于2#标准液 粘度40(m㎡/s):37~45 平均分子量:380~420 PH值:4~7 乙二醇或二甘醇:≤% 炽灼残渣(%):≤ 砷盐(ppm):≤3 重金属(ppm):≤5 包装规格:50公斤/塑料桶质量标准:cp2000 贮运:本品无毒、难燃,按一般化学品运输,密封贮存于干燥处。 主要用途:由于PEG400为液体、它具有与各种溶剂的广泛相容性,是很好的溶剂和增溶剂,被广泛用于液体制剂。当植物油不是合作活性物配料载体时,PEG则是首选材料。这主要是由于PEG稳定、不易变质,含有PEG的针剂被加热到150摄氏度时是很安全、很稳定的。针剂、滴眼液等液体制剂,此外PEG400的广泛的粘度范围、吸湿性使其在软胶囊的制作中应用也很广泛 药用聚乙二醇(PEG)600 外观(25℃):无色粘稠液体或呈半透明蜡状软物凝点(℃):—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不浓、不深于2#标准液 粘度40(m㎡/s):56~62 平均分子量:570~630 PH值:4~7 乙二醇或二甘醇:— 炽灼残渣(%):≤ 砷盐(ppm):—

聚乙二醇

摘要 越来越多的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被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与其它合成化学药物相比,它们有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体内半衰期短,在体内易水解、变性等缺点。化学修饰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改善上述不良特性。本文主要优化合成了一种PEG修饰剂——mPEG.NHs,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和溶菌酶作为模式蛋白对其修饰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用层析法分离修饰后蛋白质。 mPEG.NHS的合成主要通过两个反应得到,第一步是mPEG同丁二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得到mPEG—SA,第二步是mPEG—SA同NHS(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反应,在脱水剂DCCI(N.N’一二己基碳二亚胺)的催化下得到mPEG.NHS。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使得mPEG的转化率和mPEG.NHs的纯度都得到提高。优化后反应条件分别为:n1酯化反应采用毗啶为催化剂,酸醇比为10:I,反应时间3 h;f2)脱水反应时间25h,温度400C反应物摩尔比mPEG.sA:NHS为1:2.5。优化后的两步反应的转化率分别为60.1%和56.O%。 mPEG—NHS修饰蛋白质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得到不同修饰率的蛋白质,优化反应条件后能得到更高氨基修饰率的修饰产物。最佳修饰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10min,蛋白质和修饰剂质量比为1:5,采用pH=9.O的硼砂缓冲液,在优化条件下可得到修饰率为47.5%的产物。 由于修饰反应得到的蛋白质溶液中含有连接有修饰剂的蛋白质和未连接修饰剂的蛋白质,可通过层析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溶菌酶修饰产物采用seDhadex G.75凝胶层析和Deae.sepharose CL-6B阳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BsA 修饰产物采用sephadex G.100和Q.SeD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方法。用sDs.PAGE电泳检测分离产物,证明未修饰的蛋白质同被修饰的蛋白质被分离开来。 关键词:PEG修饰化学修饰合成优化分离层析

聚乙二醇

特点:聚乙二醇酯分子特性(下面虽然是聚乙二醇的特点,但是它的酯仍然适用,因为聚乙二醇的酯酯溶性更强,容易被组织吸收。 (1)聚乙二醇是经环氧乙烷聚合而成的,由重复的氧乙烯基组成。不仅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也能溶于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苯、乙腈和乙醇等有机溶剂,具有线性(相对分子量5000~30000)或支化(相对分子量力40000~60000)的链状结构,线性PEG分子式为H-(O-CH2-CH2)n-OH。普通的聚乙二醇两端各有一个羟基,若一端以甲基封闭则得到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线性mPEG的分子式为CH3-(O-CH2-CH2)n-OH,在多肽和蛋白质的聚乙二醇化修饰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mPEG的衍生物。 (二)聚乙二醇的生理特性 聚乙二醇是中性、无毒且具有独特理化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的高分子聚合物,也是经FDA 批准的极少数能作为体内注射药用的合成聚合物之一。聚乙二醇即PEG具有高度的亲水性,在水溶液中有较大的水动力学体积,并且没有免疫原性。当藕联到药物分子或药物表面时,可以将其优良性质赋予修饰后的药物分子,改变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生物分配行为和溶解性,在其修饰的药物周围产生空间屏障,减少药物的酶解,避免在肾脏的代谢中很快消除,并使药物能被免疫系统的细胞识别。聚乙二醇类修饰剂的药物动力学性质因它们的相对分子量和注射给药方式而异,分子量越大,半衰期越长。经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的氧化作用,PEG分解成小分子的PEG,经胆汁排泄。 聚乙烯醇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无臭、无毒,外观为白色或微黄色絮状、片状或粉末状固体。分子式为(C2H4O)n,部分醇解PVA分子式为-(C2H4O)n-(C4H6O2)m-。絮状PVA的假比重为(0.21 ~0.30)g/cm3,片状PVA的假比重为(0.47±0.06)g/cm3。 聚乙烯醇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及良好的绝缘性、成膜性。具有多元醇的典型化学性质,能进行酯化、醚化及缩醛化等反应。

聚乙二醇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聚乙二醇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 摘要:本课题将对聚乙二醇在蛋白质纯化中的作用、优势、应用范围及对于性质鉴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从生物体中提取活性蛋白质组分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并为聚乙二醇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聚乙二醇;球蛋白; 清蛋白 Abstract: In this thesis, PEG used in protein purification will be studied it’s function, advantage , application scope and other aspects. From these facts , It can provide better way and better thinking in extracting protein alive ,and also offer basis of purification. Key words: polyethylene Glycol , globulin,albumin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5%卵清蛋白溶液(新鲜鸡蛋清:水=1:9)为自己所配制的溶液;紫外扫描光谱仪Lambda17型(PERKIN-ELMER公司);荧光分光光度计LS50B型(HITACHI公司);FTIR谱仪NEXUS670型(Nicolt公司);其他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1.2方法 1.2.1不同沉淀蛋白质方法的比较,即用硫酸铵的盐析法;用乙醇的有机溶剂沉淀法;用聚乙二醇的有机溶剂沉淀法和用5%三氯乙酸的有机酸沉淀法 1.2.2 产物性质鉴定用紫外光谱比较法和红外光谱比较法 2 结果与分析

聚乙二醇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

聚乙二醇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就聚乙二醇在药剂学方面的近5年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同时深化个人对聚乙二醇在药剂学方面重要作用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聚乙二醇(PEG)药剂学应用 引言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一种pH中性,无毒,水溶性较高的亲水聚合物,其呈线性或支化链状结构。聚乙二醇是迄今为止已知聚合物中蛋白和细胞吸收水平最低的聚合物,由于聚乙二醇无毒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聚乙二醇已被FDA批准可作为体内注射药用聚合物[1]。 目前,聚乙二醇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药剂学领域,本文主要对近5年聚乙二醇在药剂学领域研究与应用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 聚乙二醇由于其聚合度差异,分子量通常在200~35 000之间,其化学通式为HOCH2(CH2 OCH2)n CH2OH。总的说来,在药剂学方面聚乙二醇主要可被用作为药物溶剂,药物附加剂或辅料,增塑剂和致孔剂,药物载体,修饰材料和渗透促进剂等[2,3]。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聚乙二醇的在药剂学上的广泛用途,不仅如此,聚乙二醇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如临床、生化和药用植物等方面[4]。 下面就对聚乙二醇在药剂学各方面的应用分点举例阐述。 1.聚乙二醇用作药物溶剂 PEG200~PEG600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是良好的溶剂,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且对水不稳定的药物有稳定作用,故可用作为注射用溶剂[3]。如盐酸苄去氢骆驼莲碱注射液以PEG200作为溶剂,安全稳定,贮放2a保持性质不变。另有研究表明,以PEG400为溶剂制成的吲哚美辛滴眼剂,其稳定性优于Span80处方[2]。 2.聚乙二醇作为附加剂或辅料 2.1 潜溶剂 聚乙二醇在液体附加剂中可以与水形成潜溶剂,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个人认为聚乙二醇水溶液的溶剂作用包含了潜溶作用,如聚乙二醇的水溶液可以溶解许多水不溶性有机药物[3],也就提高了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2.2 黏合剂和润滑剂 PEG4000、PEG6000是片剂中常用的水溶性黏合剂和润滑剂,用聚乙二醇作为黏合剂制得的颗粒,其成形性好,片剂不变硬,适合于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物料的制粒[3]。饶光玲[5]等进

利用聚乙二醇为媒介物进行细胞融合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细胞生物学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利用聚乙二醇为媒介物进行细胞融合 实验类型: 细胞结构观察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⒈掌握小鼠脾脏细胞的提取方法。 ⒉学习细胞融合技术,观察不同处理条件获得的融合细胞的形态及变化,计算融合率 。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细胞融合是两个或以上保持完整的细胞在特殊条件的作用下,相互接触进而发生膜融合, 最终使细胞融合成双核或多核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得以发生,是基于细胞质膜的流动性以 及至双分子层自组装的特点。 细胞融合是细胞工程试验技术之一,对于动、植物细胞均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例如,能够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细胞融合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础。早熟染 色体凝集的研究与有丝分裂促进因子的发现也是基于细胞融合技术。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 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植物育种等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实现细胞融合的方法主要有化学诱导融合、电刺激诱导融合以及灭活病毒诱导融合,本 实验采用化学诱导融合,用 PEG 处理小鼠脾脏细胞。

在使用PEG 溶液处理提取的小鼠脾脏细胞后,再以GKN 液清洗,细胞的融合效果较好。 PEG 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 之间的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常用质量 浓度是200~500g/L。PEG 能诱导细胞融合的机制是由于PEG 能够吸收大量水分,当两个相邻 的细胞间的水分被PEG 大量吸收时,细胞质膜磷脂分子的排列发生改变;为了使细胞处于较 为稳定的状态,相邻的细胞由于接口处双分子层的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 流通。这种方法稳定性好,但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 电刺激融合的基本原理为:在瞬时的强电场的作用下,细胞膜发生可逆性的电击穿,可 诱导相互接触的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发生细胞融合。这种方法无化学毒性,对细胞损伤小。 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 白发生作用,是细胞相互凝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 细胞发生融合。 在本实验中,细胞融合的效率可以用融合率来衡量。取一视野,融合率=发生融合的细胞 数/视野中的所有细胞数。其中,判断细胞是否融合的依据是两个细胞核是否有部分重合。影 响效率的因素包括细胞密度、融合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为研究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可 以设置多组对照(时间梯度、浓度梯度对照,空白对照)。 三、主要仪器设备 ⒈材料 小白鼠 ⒉器材 冷冻离心机、解剖盘、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小烧杯、显微镜、离心管、移液枪。 ⒊试剂 装 生理盐水、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75mmol/L KCl溶液、GKN 液、PEG 溶液、90%乙醇、吉姆萨染订 线

分光光度法测定聚乙二醇水溶液浓度

分光光度法测定聚乙二醇水溶液浓度 摘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分子量聚乙二醇的浓度,一般有氯化钡法和Dragendoff 试剂法。分光光度法具有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本文采用氯化钡法,在一定条件下测定水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的浓度。利用该方法简单快捷,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标定分离膜的分离性能。 关键词:分光光度法聚乙二醇膜分离技术 Determin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Content by Spectrophotometric Abstract: Two different reagents ar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by spectrophotometric, which are barium chloride and Dragendoff reag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trophotometric are rapidity, simplicity and accuracy. This paper used the reagent of barium chloride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hich wa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Th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eparation membrane can be accurately calibrated in this way. Key words: spectrophotometric; polyethylene glycol;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PEG诱导细胞融合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日期2013.03.07 姓名*** 系年级2011级生物基地学号*** 实验一利用聚乙二醇为媒介物进行细胞融合 摘要 细胞融合(cell fusion)是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heterokaryon)、异核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进行核融合、最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 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有三种:生物方法(病毒)、化学方法(聚乙二醇PEG)、物理方法(离心,震动,电刺激)。某些病毒如:仙台病毒、副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的被膜中有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可介导病毒同宿主细胞融合,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因此可以用紫外线灭活的此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化学和物理方法可造成膜脂分子排列的改变,去掉作用因素之后,质膜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在恢复过程中便可诱导相接触的细胞发生融合。 关键词 细胞融合;人工诱导;PEG 前言 人工诱导的细胞融合,在六十年代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而发展起来。由于它不仅能产生同种细胞融合,也能产生种间细胞的融合,因此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称为同核体(homokaryon);来自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细胞则称为异核体(heterokaryon)。 细胞融合不仅可用于基础研究,而且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植物育种方面已经成功的有萝卜+甘蓝、粉蓝烟草+郎氏烟草、番茄+马铃薯等等。细胞融合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制备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作诊断试剂,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等优点。因此,融合细胞的研究为生物学无论在基础理论上或生产实践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技术已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及原理。 2.掌握利用PEG为介导物对细胞进行诱导融合的方法。 3.观察动物细胞融和过程中细胞的行为和变化。 二.实验原理

PEG沉淀法-病毒提纯方法

1. Viruses such as baculovirus can be concentrated by polyethylene glycol precipitation. 2. Adjust the pH of the virus-containing supernatant to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MW 6,000) is added to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8% (w/v). 3. Stir at 4℃for 2 hours. 4. Centrifuge at 10,000 x g for 2 hours. 5. Resuspend the pellet in a small volume of appropriate buffer ( ., RNase-free ddH2 for virus RNA prep). 沉淀法-病毒提纯方法 主要是从稀的悬浮液中浓缩病毒,有中性盐沉淀法、聚乙二醇(PEG)沉淀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等电点沉淀法、皂土法和鱼精蛋白沉淀法等。 1.中性盐沉淀法:病毒一般在45%以上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沉淀,且保持其感染性。在含有病毒的组织培养液中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硫酸铵,可以很容易地沉淀某些病毒如狂犬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等。 2.聚乙二醇沉淀法:聚乙二醇(PEG)为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分子量,用于病毒沉淀的主要是分子量为2 000~6000的PEG。将PEG配成50%左右的溶液,或直接将固体PEG加于病毒悬液中,使其达到所需浓度,通常在4℃搅拌过夜,然后离心使病毒沉淀。Tanncock(1985年) 成功地用PEG浓缩了禽脑脊髓炎病毒。 3.有机溶剂沉淀法:甲醇、氯仿、正丁醇、氟碳化合物等都可用于提纯病毒,但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对于具有脂质囊膜的病毒具有破坏和灭活作用,故不适于这类病毒的浓缩提纯。 4.等电点沉淀法:病毒粒子在等电点时,所携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中和,因而失去相互排斥的作用而发生沉淀。多数病毒的等电点在~之间,因此在pH3~6范围内均可沉淀,由于一部分细胞成份在等电点时亦发生沉淀,此法效果不太理想,但从感染的组织培养液中浓缩病毒,可以获得较好结果。应用酸性范围的等电点沉淀或分级沉淀病毒时,必须注意pH对病毒活性的影响及病毒粒子电荷与组织蛋白电荷的差异。 5.皂土法:Girin(1989年)应用皂土在酸性条件下(pH4~吸附轮状病毒SA-11,再在碱性条件下(),又使其洗脱下来,从而达到纯化目的。 6.鱼精蛋白沉淀法:鱼精蛋白为碱性蛋白,具有携带其它蛋白质共沉淀的作用,能和直径大于50nm的病毒共同沉淀而不影响病毒的感染力。当向这种沉淀物加入1mol/LNaCl时,病毒又重新释放到悬液中,而鱼精蛋白仍然沉淀。直径小于50nm的小型病毒则不与鱼精蛋白共同沉淀。因此,可利用鱼精蛋白去除病毒材料中直径大于50nm的异种蛋白质。 聚乙二醇HOCH2(CH2OCH2)nCH2OH(n>4)( Polyethylene Glycol 简写为PEG),它的亲水性强,溶于水和许多有机溶剂,对热稳定,有广泛围的分子量,在生物大分子制备中,用的较多的是分子量为6000~20000的PEG。 PEG 的沉淀效果主要与其本身的浓度和分子量有关,同时还受离子强度、溶液pH 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的pH 值下,盐浓度越高,所需PEG 的浓度越低,溶液的pH 越接近目的物的等电点,沉淀所需PEG 的浓度越低。在一定范围内,高分子量和高浓度的PEG 沉淀的效率高。以上这些现象的理论解释还都仅仅是假设,未得到充分的证实,其解释主要有:①认为沉淀作用是聚合物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共沉淀作用。②由于聚合物有较强的亲水性,使生物大分子脱水而发生沉淀。③聚合物与生物大分子之间以氢键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④通过空间位置排斥,使液体中生物大分子被迫挤聚在一起而发生沉淀。 有机聚合物沉淀的优点是:①操作条件温和,不易引起生物大分子变性;②沉淀效能高,使用很少量的PEG 即可以沉淀相当多的生物大分子;③沉淀后有机聚合物容易去除。 水溶性非离子型聚合物沉淀法常用的聚合物为聚乙二醇(PEG)及硫酸葡聚糖。水溶性聚合物沉淀蛋白质的机制尚不清楚,大致有如下解释:①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共沉物;①聚合物与蛋白质之间发生水的重分配;①聚合物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此法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是pH、离子强度、蛋白质浓度和PEG的分子量等。分子量为2000~6000的PEG皆适宜于做蛋白沉淀用。如若使用得当,效果甚为满意。一般认为,PEG浓度在3%~4%时沉淀免疫复合物,6%~7%可沉淀IgM,8%~12%可沉淀IgG,12%~15%可沉淀其他球蛋白,25%可沉淀白蛋白。最突出的应用是用3%~4%的PEG沉淀免疫复合物,未结合的抗原和抗体留在溶液中。按此原理设计了快速测定法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法 从网上搜索到得关于PEG沉淀提纯病毒的方法,先汇总至此贴,希望大家支持本版 1、用超声波或冻融的方法使细胞破碎释放出病毒; 2、慢慢搅动并加入NaCl终浓度是L,有助于病毒的沉淀,再等量加入10%PEG(一般使用的是PEG6000就可以了。

聚乙二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聚乙二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名:CARBOWAX(TM) 聚乙二醇 300 生效日期:2003年5月2日北京国人逸康科技有限公司(仅以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为目的)希望您通读整个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除非您的使用条件要求必须采用其他合适方法或措施,否则请遵照此文件列出的预防措施使用。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聚乙二醇 化学品英文名称:polyethylene glycol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PEG 技术说明书编码:1312 CAS No.:25322-68-3 分子式:[C4H10O3]n 分子量: 公司标识: 国人逸康 24小时紧急联系电话: 顾客服务电话: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3.1 总论 外观:无色 物理状态:液体 气味:特有的 危险性:通过皮肤吸收和吞噬有害 3.2 潜在健康影响 单次急性过度接触 吸入:由于挥发性低,常温下吸入蒸气的机会很小;一次接触不可能有危险。 眼部接触: 能引起轻微的暂时性的眼刺激。不会引起角膜损伤。 皮肤接触:长时间接触能引起轻微的皮肤刺激,接触部位发红。 皮肤吸收:长时间皮肤接触吸收不会超过有害量。部分成分:二甘醇,多次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吸收达到有害量。受损皮肤大面积接触或该化学品过热以至能灼伤皮肤,可能吸入致命含量。

吞噬:即使对动物的试验显示低毒性,但若口服,二甘醇对人类有中度毒性。因一般操作而偶然吞噬不会致伤,但大量吞噬则会。成人吞噬约2盎司(65ml)(1/4杯)二甘醇会致命。 对少部成分:二甘醇:过度的接触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心脏(代谢性酸中毒)症状以及肾损坏。导致恶心,呕吐,胃不适活腹泻。 慢性、长期或反复过度接触 对动物的试验中发现过多剂量会对动物的肾有不良影响。有可能对人类的毒性更大。在被灼伤病人的衰竭和死亡的肾报告中,表明二甘醇可能是致肾衰竭和坏死的原因之一。 其他过度接触影响::当前无可利用的资料。参见第11 部分毒理学资料和有关人类潜在健康影响的信息。 潜在环境影响 见12节生态学信息 4.1 吸入: 将伤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若出现症状,就医。 4.2 眼部接触: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数分钟。冲洗1~2 分钟后摘掉隐形眼镜,继续冲洗数分钟。若出现症状,就医,最好找眼科医生。 4.3 皮肤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直到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和鞋。如果出现症状,就医。衣服再穿之前要洗干净。丢弃被污染的物品,包括皮革制品,如鞋子。 4.4 吞噬: 禁止诱吐。立即就医。。 4.5 内科医生须知由于结构相近,根据临床资料,本品的中毒机制可能与1,2-亚乙基二醇相似。据此,治疗类似1,2-亚乙基二醇中毒是有益的。对于已食入数盎司的患者,治疗时考虑使用乙醇和血液透析。详细治疗方法应参照标准文献。如果用乙醇,其有效的治疗血液浓度范围为100~150mg/dl,可以通过连续快速的静脉注射来达到。详细治疗方法应参照标准文献。4-甲基吡唑(Antizol)能有效的阻止乙醇脱氢酶结块,若可能应用它来处理乙二醇、二或三甘醇、乙二醇丁基醚或甲醇中毒。甲吡唑草案(2001 年2月8 日Brent,J et al New Eng J Med 344:6,p424-9):静脉注射15mg/kg,接着每12 小时服10mg/kg 的药丸;48 小时后,每12 小时服药丸的剂量增加到15mg/kg。继续用甲吡唑直至血清中测不出甲醇、乙二醇、二甘醇或三乙二醇为止。中毒的迹象和症状包括负离子缺额代谢酸中毒、中枢神经消沉、肾管损伤和晚期的头骨神经混乱。呼吸系统,包括肺水肿可能被迟滞。人类接受重要的接触24~48 小时,观察到有呼吸困难的迹象。如果进行灌洗,建议注意气管或食管的保护。当考虑以排空胃的方式来消除毒性时,须权衡吸入性肺炎的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4.1 吸入: 将伤者移至空气新鲜处;若出现症状,就医。 4.2 眼部接触:用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数分钟。冲洗1~2 分钟后摘掉隐形眼镜,继续冲洗数分钟。若出现症状,就医,最好找眼科医生。 4.3 皮肤接触:立即用清水冲洗皮肤,直到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和鞋。如果出现症状,就医。衣服再穿之前要洗干净。丢弃被污染的物品,包括皮革制品,如鞋子。 4.4 吞噬: 禁止诱吐。立即就医。。 4.5 内科医生须知由于结构相近,根据临床资料,本品的中毒机制可能与1,2-亚乙基二醇相似。据此,治疗类似1,2-亚乙基二醇中毒是有益的。对于已食入数盎司的患者,治疗时考虑使用乙醇和血液透析。详细治疗方法应参照标准文献。如果用乙醇,其有效的治疗血液浓度范围为100~150mg/dl,可以通过连续快速的静脉注射来达到。详细治疗方法应参照标准文献。4-甲基吡唑(Antizol)能有效的阻止乙醇脱氢酶结块,若可能应用它来处理乙二醇、二或三甘醇、乙二醇丁基醚或甲醇中毒。甲吡唑草案(2001 年2月8 日Brent,J et al New Eng J Med 344:6,p424-9):静脉注射15mg/kg,接着每12 小时服10mg/kg 的

聚乙二醇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聚乙二醇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聚乙二醇别名聚氧乙烯醇或聚氧乙烯二醇,系环氧乙烷与单乙二 醇(或双乙二醇)在碱性催化剂催化之下聚合而成,分子质量因聚合度不同而异,通常在200~35 000之间,PEG 的性质随分子质量而变化,目前常见的PEG种类有PEG200、PEG300、PEG400、PEG600、PEG2000、PEG4000、PEG6000、PEG8000等。 药物溶剂 PEG200、PEG300、PEG400、PEG600 系无色、略有微臭的粘性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安全低毒,故常作为药物的溶剂。另外,为了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常使用潜溶剂即乙醇、甘油、丙二醇、苯甲醇、聚乙二醇等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 用于软胶囊剂 软胶囊剂的囊材多以一定比例的明胶、增塑剂和水等组成,因此对蛋白质性质无影响的药物和附加剂均可填充。如各种油类、液态药物、药物溶液、药物混悬液和固体药物等。由于低分子质量PEG 能与水混溶,故是水溶性药物和某些有机药物很好的溶剂,如硝苯地平软胶囊。目前,软胶囊剂多为固体药物粉末混悬在油性或非油性(PEG400 等)分散介质中包制而成。另有报道,水合氯醛应用聚乙二醇作为溶剂可大大降低它对明胶蛋白的分解作用 用于注射剂 由于PEG200~PEG600 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且对水不稳定药物有稳定作用,故可作为注射用溶剂。单一以PEG 作为注射用溶剂的注射剂并不多见,如噻替哌注射液以PEG400 或PEG600作为溶剂,可避免噻替哌在水中的聚结沉降作用;盐酸苄去氢骆驼莲碱注射液以PEG200 作为溶剂,安全稳定,贮放2 a 保持不变。但一般多用混合溶剂(潜溶剂),如以V (PEG300): V(苯甲醇): V (丙二醇) = 80:5:15 时可作为质量分数为5 % 黄体酮或睾丸酮注射液的混合溶剂,此2 种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与体液接触即在局部析出药物沉淀,形成药物仓库,逐渐从组织中释放,具有长效作用,售商品有病毒灵注射液、安乃近注射液、痢菌净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菌毒杀星注射液等。 用于滴眼剂 研究表明,以PEG400 为溶剂,可制成吲哚美辛滴眼剂。对此滴眼剂进行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PEG400 处方优于Span80 处方。另外,PEG 可作为滴眼剂中的增稠剂,增加粘度,使药物在眼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增加药效,减少刺激作用。 润滑剂与粘合剂 PEG4 000、PEG6 000是片剂中水溶性润滑剂的典型代表,在片剂处方中可直接加入适量聚乙二醇进行整粒,也可将其先配成醇溶液、混悬液或乳液进行制粒,润滑效果不变。利用聚乙二醇制得片剂的崩解和溶出不受影响,可提高主药在胃内的溶解性,最终有助于增加生物利用度。近年来,聚乙二醇在片剂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们不仅可用作润滑剂,还可作为粘合剂,以PEG4 000最为常用。如以PEG4 000为粘合剂(熔点较低,在高速搅拌下呈熔融态),α -乳糖为填充剂,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崩解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采用熔融制粒法可制备卡马西平速释片 另外对于热不稳定药物,若采用PEG4 000为粘合剂,可在干燥状态下进行粉末直接压片,效果较为理想。市售商品主要有痢菌净片、多钙片、钙中钙片、痢特灵片等。 药物载体 PEG 随分子量的增加则由液体逐渐呈半固体至固体,熔点也随之升高。由于PEG 对人体无毒无害,亦无致畸,致癌和基因突变等副作用,且可增加某些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故是最常用的水溶性载体之一。 基质 PEG 是一类亲水性基质,其性质稳定,对皮肤无刺激性,而具有润滑性,故广泛应用于软膏剂、栓剂、凝胶剂、滴丸剂、乃至胶囊剂。如水硫软膏基质系由PEG300 与PEG4 000质量比为2:1 时于70 ℃水浴熔合而成。复方磺胺甲噁唑(SMZ)栓以m(PEG6 000) : m(PEG4 000):m(水)=57:33:10 为基质,其融变时限和体外药物溶出速率均优于可可豆酯、半合成脂肪酸酯等基质。以PEG 为基质,加入主药和一些药物赋形剂可制备水凝胶剂,如氯硝西泮水凝胶,擦在病人身体上可使药物快速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发挥抗惊厥作用。另外,PEG400、1 500、4 000~20 000 均可作为半固体基质,将硬胶囊改装液体或半固体药液,如硝苯地平1 份、液体PEG 5 ~25份、PVP 0.4~10 份混合药液罐装的硬胶囊剂具有长效作用,可广泛用于心绞痛的治疗 聚乙二醇作为软膏剂水溶性基质, 市售的品种有百多邦(莫匹罗星)、环丙沙星霜等;作为栓剂基质,市售的品种有制霉菌素栓、甲硝唑栓、新霉素栓等。 固体分散材料 固体分散体系指药物以分子、胶态、无定型、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体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PEG (分子质量为1 000~20 000 )是一类常用的水溶性载体材料,可用于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如

PEG诱导细胞融合

实验十一 PEG诱导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与技术。 2.学会鉴别融合细胞。 二、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又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技术是细胞工程骨干技术,除了用于一些基础性研究外,在植物方面主要用于合成新种;动物方面主要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细胞融合的诱导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1、生物融合因子:如病毒。 2、物理因素:如电融合仪,主要用于植物细胞。 3、化学因素:如聚乙二醇(PEG),分子量200-6000都可用,以1000较好。聚乙二醇最早用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的融合,现已普遍用于多种细胞。其优点是:材料易得、操作方法简单、效果稳定。 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仙台病毒,主要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其优点是融合率高,对各种动物细胞都适宜;缺点是不稳定,在保存过程中融合活性降低,并且制备过程繁琐。 细胞融合,即在自然条件下或利用人工法 (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成一个具有双核或多核细胞的过程。人工诱导细胞融合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迅速成为一门新兴技术。由于不仅同种细胞可以融合,种间远缘细胞也能融合,甚至于动植细胞也能合二为一,因此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较广泛应用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并且取得显著的成绩。 聚乙二醇(PEG)结构为:HOH2C(CH20CH2)nCH2OH,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普遍认为聚乙二醇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细胞融合率是指在显微镜的一个视野内,已发生融合的细胞核总数与该视野内所有细胞(包括已融合的细胞)的细胞核总数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示。该方法的优点是:用法简单,容易获得融合体,融合效果好。 三、实验材料及用品 实验材料:鸡红细胞、鸡白细胞 实验器材:普通离心机,水浴锅:50oC,37oC,细胞计数板 四、实验步骤 1、配50%PEG:称取10gPEG,加入带盖离心管中;将带盖离心管放入电炉上的沸水中,加 热使PEG熔化;待冷却至50oC时,加入等体积预热至50oC的HanKs液或不加血清的培养液混匀,保存于37oC水浴中。 2、准备鸡血:加2ml肝素抗凝鸡血于10ml带盖离心管中,800rpm离心5min,去血浆;再 加5ml Hanks液洗红细胞一次,800rpm离心,去上清;配制成2%鸡血。 3、分离鸡白细胞:1ml淋巴细胞分离液+1ml鸡血,2000rpm离心20分钟,吸出白细胞放入 另一个离心管中加入5ml Hanks液1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 4、混合细胞:取0.5ml鸡红细胞加入白细胞沉淀,用手轻弹离心管底部,使沉淀松散。 5、PEG介导融合:吸取1ml 50%PEG,在37oC水浴中1分钟内加入细胞沉淀中,边加边振 摇离心管,使PEG与细胞混匀; 6、终止PEG作用:向试管中加入8-10ml Hanks液轻轻吹打混匀,在37oC水浴中静置5min (稀释PEG终止其作用,并降低介质密度,便于离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