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0
56浅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娄静嘉徐卫东作者简介:娄静嘉(1998-),女,汉族,新疆,本科,西安石油大学,人力资源管理。
徐卫东(1999-),男,汉族,陕西,本科,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710300)摘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有政府组织、引导、支持的,城乡居民自愿参保,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补贴,以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为主的互助共济制度。
近年来该制度也在不断推广与发展。
文章阐述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由于目前该制度正处于实施的初级阶段,各方面尚未完善,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策与建议一、绪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开始进行改革,以期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而当下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中的重要支柱,涉及大部分民众的医疗保障问题。
该制度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制度的实行需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并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够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建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国务院于2016年年初发布了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并成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一项《意见》,即《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其覆盖的范围为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这是推进中国医疗与药品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公平享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为了做好制度整合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平稳顺利推进。
各地各有关部门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抓紧落实。
各省(区、市)也尽快做出了规划和部署,各统筹地区也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各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与计划生育局、财政部门、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展改革局和医药卫生改革局等部门也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制度的整合性,做好监督管理和跟踪评估,不断进行调整,确保工作平稳推进。
城乡统筹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摘要:从城乡统筹的历史起源、产生背景分析城乡统筹的概念与内涵。
进而分析城乡统筹理论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在此基础上,论证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城乡统筹之间的关系,论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城乡统筹;医疗保障;制度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2013)08-0-02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长时期居于主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适应国际形势及国防安全的需要,倾全国之力发展城市重工业。
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在政策的扶植下发展了起来,农村却长时期的停滞。
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居民生活出现巨大反差,收入差距、生活环境差距、社会保障差距、受教育和民主权利差距等,这些差距的拉大不利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社会的繁荣稳定。
为了化解日益紧张的城乡关系,破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难题,城乡统筹作为一种解法被提出来[1]。
一、城乡统筹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但学术界至今未能统一其定义。
关于城乡统筹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和谐社会中是没有城乡差别和城乡对立的,城市不是农村的主宰,乡村也不是农村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观点上设想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裂,而是城乡在新的基础上的平衡、协调,即实现城乡融合。
所谓的“城乡融合”,就是指“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有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
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城乡统筹与恩格斯“城乡融合”的目标是一致的[2]。
国内学者多从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利益关系、城乡互动、城乡关联等方面来对城乡统筹进行定义。
强调城乡问题和统筹关系考虑,有学者认为:“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
我国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以更好的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完善对策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实行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制度,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村人民发展需要。
因此,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的有效作用新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及政府资助的方式进行医疗费用筹集。
新农合制度自实施以来,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缓解了农民由病致贫、由病返贫的情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新农合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其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对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确保新农合制度的顺利开展。
二、我国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1、保障水平低随着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旧非常欠缺,不够健全,很多人还不能够享受享受到新农合保障,无论是保障范围还是保障水平都远远低于城市。
统筹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研究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had got obviously achievement, but the segment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medical insurance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balancing rural and urban areas, for instance, lack of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serious waste of resources, difficult convergence of systems, and low-level coordination etcetera. It was artificially caused by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for rural and urban dual structure, which was contrary t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Thus, there were some suggestions, for instance,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duties, integrating of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achieving rural and urban cohesion and multi-level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implementation, improv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level, enhancing the medical aid system and so on, to balance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medical insurance coordination, then gradually implementing the targe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universal coverage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Key words: overall planning;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medical insurance; suggestions当前,我国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共同构成的城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了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及农村人口,确实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面覆盖,参保者的受益面得到扩大,也对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到2020年要建立一个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2011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的政策目标;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医疗保险作为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更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现行的以城乡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医疗保险人为地分割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造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覆盖人群有交叉或空缺等问题。有研究学者根据中国家庭的调查实证研究后提出:中国城乡分割的医保制度增加了人们花费高额费用用于医疗服务的风险,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已成为许多贫困的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障碍[1]。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财政补贴的标准上较为一致,缴费单位都是以家庭为参保单位,在待遇标准、费用支付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制度安排。因此,首先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最终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覆盖医疗保障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1.1基本情况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是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国家为农村居民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部分农民工在流回农村后也转入新农合。新农合主要隶属于卫生系统,由卫生部门作为行政主管和监督者。截止2008年9月底,全国参加新农合人口8.14亿人,参合率达91.5%,与上年相比增长了5.3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6月底,政府财政2010年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报销比例由30%提高到50%,封顶线2009年也提高到当地农民纯收入的6倍左右[2]。2007年我国为城镇老年居民、学生、少年儿童、残疾人、非从业居民等群体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隶属于社会保障系统,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过亿,达到10 012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5 721万人。截止2009年6月底,政府财政2010年补助标准也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报销比例2009年达到50%,封顶线2009年也达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2]。这两种制度的政策框架基本相同,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都由政府组织、引导、推动,城乡居民自愿参保;二是都以区为统筹层次、以家庭(居民户)为主体;三是都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财政补贴相结合共同筹资;四是都坚持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是以解决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3]。1.2存在的主要问题1.2.1政府投入不足,法律保障缺失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总投入(卫生总费用)始终不足。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约占GDP的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卫生总费用均占到了各自国家GDP的10%以上),甚至低于印度、巴西(2007年卫生总费用比例分别达到GDP的8.4%[3])等发展中国家水平。医疗保险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期以来对卫生事业缺乏投入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乡医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现有卫生事业总额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有限的资金应更多地用于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如果对城镇医保补助缺失又容易导致较高的保险费率,进一步影响城镇居民的医保参合率。由于目前我国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独立运行,各自拥有独立的运行指导意见、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等,难以形成一部统一权威的社会医疗保障法[4]。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不足,导致医保基金因少报、漏缴而流失的风险性增加。同时在医疗保障服务过程中,服务者与参保者也会因缺乏严格法律约束机制而发生道德风险等问题,导致管理松懈、医保资金筹集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城乡医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1.2.2多部门分制,各项资源浪费严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管理体制不统一。两者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建立有一套独立的管理系统,管理范围、办法及程序也各不相同。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好各自工作的同时,不得不因为服务对象等原因,又需要掌握对方的诸多常识,形成了业务交叉,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和管理上的重复投入[5]。两种制度的业务经办资源分散,各自又确定了不同的医疗机构、药品目录与计算机网络,资源无法共享,不能兼容,导致运作成本增加。两者又各自拥有一条网络信息专线,没有统一标准的技术规范与运行,重复建设,造成极大浪费,数据的安全也受到很大影响。1.2.3城乡分割,制度衔接困难中国工业化进程使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但目前居民医疗保险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的二元化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①待遇水平低。由于现行的参保人群按城乡户籍化的制度设计,城乡一体化进程较慢的地区居民多数选择参加新农合,使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仅参保人数少,参保人群也多为老人、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都属疾病高发人群,易导致保障水平低下、基金出险等问题;而城乡一体化进程较快地区的新农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城镇化导致农民身份的非农化使新农合参保人群多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工作技能及支付能力的社会弱势群体,导致新农合制度不仅大病补偿水平低且缺乏小病保障,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②限制了特殊人群的待遇享受。处于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民成为“边缘人”[6],一方面由于身份受限制被排除在了城镇医保体系之外,另一方面由于其劳动力岗位变换、个人社会身份变更频繁,在其户口所在地参加新农合也会带来交差参保、异地就医等问题,这就使得农村地区外出打工的参保者无法正常享受应有的医保待遇,影响了保障水平。③政策不统一。两种不同医疗保险制度财政补助的比例不同,个人缴费的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个人缴纳医疗保障费用所占总筹资比例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新农合相对个人缴费少,政府补贴多;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多,政府补贴少。而很多地区城乡居民选择受到一定限制,低收入的城市居民无法选择缴费标准较低的新农合,而相对富裕的农村居民也不能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些都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1.2.4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下降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基本上都是以市、县一级统筹为主,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统筹层次。由于城乡之间及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城乡医保制度无论在筹资补偿还是管理监督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不利于医保制度统筹层次上的提升。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多为老年人、儿童、学生、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人数少,资金总量小,抗风险能力必然较弱;新农合大多面对的是收入水平低下的农民,更有一部分无经济来源的困难人群、残疾人等,他们甚至无力承担医疗保险的缴费责任,保险费用缴纳只能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完成,筹资水平受到很大影响,抗风险能力也会不断下降,最终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疾病治疗需求。2统筹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对策建议2.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加快城乡医保制度的立法保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为了缩小城乡医疗保障水平的差距,必然会造成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的增加,在保证农民缴费不过快上涨的同时,国家财政应当加大资金的补助力度,补齐实际需求和现有筹资金额间的缺口,同时增加对农村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的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以提高卫生服务及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国家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是统筹我国城乡居民保险的重要基础保证。应当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缴费义务、比例标准、补偿标准、基金使用和监管等细则,同时明确各责任主体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有序进行和规范管理,为制度间的统筹衔接提供法律保证。2.2统一管理机构,提高经办能力由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筹资、补偿、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因而可以合并两者的管理机构,实现两者统筹。通过充分整合现有经办管理资源,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优化业务经办流程。统一药品目录、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等医疗服务,构建统一的结算服务网络系统,为城乡、城市之间异地就医提供方便。这样可以切实降低行政管理成本,避免资源浪费,从而逐渐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并且对各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统筹,实现基金间的流动与互助,保证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序衔接。2.3实现城乡衔接,设置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要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首先必须打破人群分割、职业变化、身份转变和地域界限等种种障碍,实现无缝参保。因此可以将以家庭为单位参保的形式改变为以个人为参保单位,并且参保者人人拥有一张以身份证为编号、可在全国通用的医疗保险卡。城乡参保居民可持卡在全国范围内办理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住院治疗手续等[7],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卡通”。这将有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和结算平台,也会大大方便人员的流动,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转移续接等问题,参保者在异地也可以同样便捷地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又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城乡居民的医疗消费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进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同时不能忽视这种差异性。因此,针对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可以采用多层次原则,根据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原新农合的缴费水平,制定适合不同经济能力人群的个人缴费档次;更可以在整合之后,对同一医保制度下设置不同筹资与补偿水平的保险种类,所有城乡居民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这样,既可打破现有二元格局的身份限制,又能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更好地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2.4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基金安全根据大数法则,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规模越大,基金的支撑能力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参保人员的权益才会得到更有效保障。因此应当逐步提高城乡医保基金的统筹层次,可先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8],逐步实现全省、全国的全盘统筹管理,统一医疗服务和结算服务平台,深化医保制度间衔接的层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更有利于参保者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时随时随地享有基本医疗保障。2.5完善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在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当加快完善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努力实施城乡医疗救助的全覆盖,做好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实现各项救助制度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稳定的医疗救助基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借助慈善机构或社会捐赠,扩大基金规模,增强救助能力。对救助对象,以“满足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在待遇设置上采取“保大顾小”的原则[9]。推动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的联动发展,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平等性,满足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的目标要求,又能使重点人群得到比较充分的医疗保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3结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有别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种城乡分割的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医疗资源分布失衡、保障待遇有差距、财政补贴高低不同等诸多弊端。因此,在现有的多元医疗保障制度框架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就应该突破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障碍,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平等权利。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体化,可以打破城镇、农村户籍的限制,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置于同一个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政府对于城乡居民的筹资补助一致,就从制度上消除了城镇和农村的二元差异,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身份岐视,杜绝交叉参保现象,也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均等的医疗保障服务,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但统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它是一项涉及政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此项制度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各地城乡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满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制度合并或重合。参考文献:[1] Adam Wagstaff,Magnus Lindelow.Can Insurance Increase Financial Risk TheCurious Case of Health Insurance in China[J].World Bank Policy Reasearch Working Paper,2005,10:3741.[2] 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1):90-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4] 王敦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思考[J].经济论丛,2009(13):217-218.[5] 夏迎秋,景鑫亮,段沁江.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1):43-48.[6] 胡大洋,陈蔚,卢宏,等.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比较研究[R].江苏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2009.[7] 顾海,邵海亚,徐伟,等.城乡医保统筹问题研究[R].南京:南京大学,2009.[8] 王俊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衔接模式比较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1-24.[9] 于建华.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设想[J].卫生经济研究,2008(7):13-15.[10] 郭赞,陈一峤.建设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路[J].经济纵横,2009(9):48-50.。
智库时代·61·社会治理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难点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孙晓兰(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河北省初始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为了减少城乡医疗保险之间差距,河北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经势在必行。
本文首先阐述河北省试点地区威县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缴费水平以及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方面的成效,其次在剖析威县地区整合城乡医保难点的基础上总结河北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难题,最后借鉴威县地区整合城乡医保的经验,进而提出通过医保管理体制一体化,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等对策,从而更加顺利地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制度碎片化中图分类号:F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8)13-0061-002一、河北省威县地区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成效(一)统一医疗保险缴费和医疗保险待遇的标准为了突破医疗保险制度的碎片化、层次化、分散化的弊端,应该建立统一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和医疗保险待遇标准,促进城乡医保的整合。
2016年,威县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统一的缴费水平,所有参保人员每人每年缴纳150元的参保费,同时也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对于原来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来说,现在参加的城乡居民医保,就不存在邢台市治疗,却得不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因此与新农合相比,威县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提高幅度较大,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了城乡居民之间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险待遇,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医保的整合统一。
(二)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河北省现行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分别由不同的经办机构办理医疗保险业务,二者相互独立,导致参加两种保险的人们不能享有相对公平的待遇。
泰州: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内容提要: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实行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的全社会统筹是必然选择。在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形势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创新和拓展,也为制度之间接轨和融合准备了条件。本文认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重点是实现医疗保障政策一体化,形成三项基本制度+大病统筹+医疗救助的制度模式,逐步将三项制度整合为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障需求、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 医疗保障体系 改革 当前,医疗保障体系仍实行城乡两元化制度模式,在城镇实施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在农村主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资源日益统筹整合的背景下,实行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是必然选择。取消城乡差别,实行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一体化推进,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和资源的共享性,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
一、泰州市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 泰州市从2000年6月开始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拟定了全市医疗保险“三步走”的战略,即:第一步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国务院44号文的覆盖范围;第二步用2年左右的时间,覆盖城镇居民和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实现城镇非职工居民参保全覆盖;第三步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镇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并轨、政策接轨”,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体系。总体到“十一五”期末在全市基本形成覆盖范围广泛、筹资方式多元化、保障水平适度的多层次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泰州市目前共有504万人。其中,城镇户籍232万人(居住在乡镇117万人,居住在市和县级市主城区115万人),农村户籍272万人。在全部人口中,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为114.4万人,在校学生和未成年人107.2万人,劳动年龄段人口(以下称劳动力)282.4万人。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情况如下: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泰州市从2000年6月开始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通过近5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大病救助、公务员补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为辅助的多元化医疗保险体制。同时,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研究解决特殊群体“因病致贫”问题,努力从政策机制上落实根本措施。2001年,制定出台了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为参保对象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到2007年底,全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人数近17万人,占全部参保人员的16%。2002年1月出台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三三制”政策,到2007年年底,全市退休人员参保达18.1万人。2003年9月,实行政府兜底,将城市低保人员纳入医疗保险。到2007年底,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4.2万人。 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泰州市于2006年5月出台实施了《泰州市市区居民医疗保险试行办法》,2007年6月作为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出台了《泰州市城镇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将所有城镇户籍的非职工居民纳入参保范围,并允许长期居住在城镇、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村户籍人员参保。同时,将大学生视同其他学生儿童一样参保,同等享受政府补助,实现了各类城镇居民参保制度上的全覆盖。到2007年12月底,全市应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约70.66万人,已参保65.15万人,参保率达92.2%。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3年起,泰州市调整筹资政策,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纳15元,省和县级财政共同补助40元。目前,已覆盖全市农村居民342万人,参保率达95.6%。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条件基本成熟 1、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经济基础。近年来,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对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投入明显增加,解决一些需要财政拿钱的问题有了相对雄厚的财力支撑。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大量的农民通过转移就业、外出务工发家致富,已经有经济能力为自己和家人参加各项社会保险。2007年,泰州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短短的三个月内,100个试点村全面实现全覆盖,充分说明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愿望强烈,期盼与“城里人”享受一样的医疗保障待遇。 2、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民生工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政治基础。“政府主导型”,这是实现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病有所医”列为民生问题的“五有”之一,要求“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根据这些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已经把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社会上也形成了强烈的舆论导向。近年来,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一样,各级政府以一种积极的姿态介入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不但承担了制度设计、扩面征缴、监督管理等责任,并且承担了主要的经济责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在不断地对保障项目、水平等进行调整,以期更加满足群众的需要。虽然各级政府具体的参与形式和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就是要倾向于建立政府主导型的覆盖城乡的社会化的医疗保障制度。 3、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完善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取消身份差别,开始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为适应这项改革,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都进行了各自的拓展和延伸,这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融合夯实了基础。在泰州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允许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医疗保险+大病统筹、住院统筹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和单独参加大病统筹;2007年建立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允许长期居住在城镇、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村户籍人员或进城务工人员参保,并不分户籍、只认学籍,将大中小学生纳入参保范围,同时,住院统筹待遇享受实行基本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一致的起付标准、报销封顶线、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标准,为下一步政策接轨打下基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将参保对象从纯粹的农民扩充到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并允许生活贫困的城镇居民选择参保。事实上,泰州市目前共有4万多从市内外返回家乡养老居住的城镇退休职工参加农了村合作医疗制度,有2万多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对象因各种原因享受着两种医疗保障。另外,所辖兴化市在实现城乡医保管理并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城镇职工医疗管理经验,调整优化新农合的补偿待遇和经办管理,2007年实现了总体补偿水平提增4%。泰州市高港区借鉴外省市和兴化市的经验,探索一体化并轨管理,并下发了面向城乡所有居民、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并行的政策文件。 4、基层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管理基础。近年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着力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管理网络已经延伸和拓展到乡镇,通过在所有街道和乡镇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网络,将城乡各类居民纳入登记管理,全面掌握人口资源情况,尤其是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实现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参保对象的“一卡通”管理。实施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平台和网络作用,既可以加强监管,防止城乡居民重复享受政府补助,又可以优化服务,方便城乡参保对象就医购药、享受保障待遇。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有助于矫正政府失衡的责任状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主导推进社会保险,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总体发展趋势。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被分割为城镇与农村两大板块,城镇实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制度上的差别,使得各自的参保对象享受不同的公共财政补助和社会保障水平。虽然政府公共财政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均在逐年提高,但两者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如泰州地区,到2007年12月底,泰州市参加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村居民达到342万人,合作医疗基金1.71亿元,人均50元(其中财政投入35元),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人数84.2万,医疗保险基金10.4亿元,人均超过1200元(其中政府或用人单位投入约900元)。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公平地选择参加医疗保险,通过政府参与社会保障的二元形式整合,能够根本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给所有居民平等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从而强化国家责任和保障所有居民基本权利的体现。 2、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适应统筹城乡就业、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泰州市从2003年5月1日起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并从2004年就启动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对城乡劳动力的统筹管理。但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工作没有同步实施,各项保险转移衔接问题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同时,社会各类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同工不同酬、不同保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农民工参加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低于50%;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虽然已高达95.3%,但实际享受待遇的人员仅占参保人员的3.5%左右。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有病无钱看、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迫切盼望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保障的后顾之忧,迫切需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