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大陆电视剧,经济文化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30
90、00后所不了解的中国电视剧演变史媒介之变2016-08-02 20:04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行业困境:增长的极限1990年4月,亚洲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为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1992年6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广播电视系统同金融业、体育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业、邮电通讯业等一起被列入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名单。
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行业必须和其他第三产业一样,“以产业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
而在1996年10月,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之后,电视行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语境下,也被要求“直接参与社会大生产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正是在这条历史脉络的形塑下,整个电视行业一步步地被推演到了今天的行业格局和生态。
随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开始了陆续“上星”的发展历程。
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内地电视观众覆盖人数开始大幅攀升,而这又与日后不断生成的中产阶级群体或者不断被建构的中产阶级趣味出现了很大的重合,这些都为中国电视连续剧产业延续到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性基础。
到了1999年,所有省级卫视全部完成“上星”,广播电视领域同年也开始实行“制播分离”,也就是包括电视连续剧、电视娱乐节目在内的相关内容的制作和播映实现逐步切割,并鼓励民营、外资参与制作。
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阶段,任何一个省级电视台的“上星”之初,除了必须要投入的几千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费,每年还要支付尽千万元的租星费和维护费。
此外由于省级卫视“上星”数量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开始对外地卫视收取百万元的落地费。
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一家省级卫视来说,这种投入恐怕都是天文数字。
所以,直接决定广告费门槛的收视率,就成为所有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内走出的“上星”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无疑,电视连续剧成为了首选。
因此,当时的广电总局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自2004年起,在国内电视连续剧市场实行“4+X”的播出模式,即一部电视连续剧最多在4家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同时播出,各省卫视和地方电视台通过合力购买热门电视连续剧剧集来分担成本,减少“上星”电视台的经营压力。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与成就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展开论述。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国内的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短缺等问题摆在了面前。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企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政策,鼓励文化创意、文化创新,提升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改革开放中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中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融入世界潮流,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产品和技术。
这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其次,中国文化产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是电影、音乐、舞蹈还是文学,中国文化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四、改革开放后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在这个阶段继续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此外,改革开放后期,中国文化产业开始逐渐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数字文化、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五、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化产业取得的成就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业市场之一。
影视作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0年代后期,大量“戏说历史”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出现,则是市场力量最集中的代表。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选择的题材都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政治力量没有直接关联,《戏说乾隆》和《还珠格格》是其代表,1999年《还珠格格》在中国风靡一时,在上海甚至创造了42%以上的收视纪录。
《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播出之后, 剧中嬉笑自如、无拘无束的青春女性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
该剧不仅在电视市场上创造了播出权几十万元一集的价格,而且不少电视台在播放该剧时还在剧中插播广告,有的电视台插播广告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播出电视剧本身的时间。
这表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在中国的确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虚拟化为假定的陌生舞台,上演的完全是一种宣泄性的游戏。
这些电视剧在给予观众解构过去所形成的历史概念的的快感的同时,也将当代人的压抑、苦闷、不安通过历史的游戏得到了释放。
这些戏说历史的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中华文化圈中都得到了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华语文化一种普遍的历史解构和道德解构的需求。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
从《宰相刘罗锅》(1996)到《雍正王朝》(1998),再到《铜嘴铁牙纪晓岚》(2001),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这些电视剧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而且也是模拟现实。
例如,北京同道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制作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它不仅通过100多位人物、600多个景点叙述了清代从康熙到雍正年间的政权斗争,而且还借助与历史的相似性和对历史的重新改写发掘了历史与当前中国现实的权力关系和社会现实的联系。
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历来是中国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显然继承了这一知识分子的叙事传统。
这些电视剧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对历史的重写,其意义不在于还原历史,而在于温故而知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文化产业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古代,我国的文化产业以文学、绘画、音乐、剧场等形式为主。
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例如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文学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读和传播。
宋代的山水画和元曲都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古代的文化产业不仅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
进入近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逐渐与国际接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电影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武则天》、《沙漠骆驼》、《红灯记》等一批优秀影片,奠定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还包括了音乐、舞蹈、美术、木版年画等多个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奖项,例如张艺谋导演的《活着》和《满城尽带黄金甲》。
同时,中国的电视剧也走向国际,如《欢乐颂》和《琅琊榜》等作品在海外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音乐、舞台艺术、美术、书法等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就业、提高国民经济实力、推动创新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市场。
总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从古代艺术到现代文化产业的演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文化产业不断创新,走上了多元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创造更多美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中国电视剧是中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以来,中国电视剧在内容、制作、表现手法等方面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改变。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社会主义主题为主。
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多以历史题材和军事题材作为切入点,强调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传统的长篇电视剧成为这一时期主流,通过多集的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了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形象,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电视剧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一大特点是国产剧开始走出国门,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电视剧的海外市场拓展。
同时,神话剧、穿越剧、都市剧等新题材和新风格的电视剧逐渐崭露头角,丰富了观众的选择。
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制作水平和内容创新方面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步。
高清晰度、特效技术的运用,使得电视剧在视觉效果上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主旋律题材、社会问题剧、年代剧等多样化的题材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探索。
一部部优秀的电视剧涌现出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议论和热烈的讨论。
同时,中国电视剧面临着一些挑战。
商业化的压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电视剧的内容创作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多元化,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总的来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题材到多元化、从传统封闭到开放国际化的过程。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电视剧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之一,也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未来,中国电视剧还将在内容、技术、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高质量的电视剧作品。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内容和制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还涉及了观众市场的拓展和影视产业的整体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的普及,影视作品在观众中的传播和分享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于电视剧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时代的脉动--纪念90年代的中国大陆电视剧谨以此文向改革开放时代奋斗至今的父辈一代致以崇高的敬意。
20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电视文艺的分水岭。
因为此前的80年代,电视文艺形态体系才刚刚萌芽。
但随着90年代电视机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日常用品,电视文艺也在庞大观众群体需求下也逐渐走向成熟。
回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的电视文艺,港台剧先声夺人,以武侠剧,言情剧和民国风一时风靡大陆。
但更接地气的大陆电视人也毫不示弱,京沪广三地一批批优秀的电视人不断推出了一批反应时代脉动,并让我们讨论至今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
这些电视剧推动了电视剧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性和观念的转变,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美好的回味。
时光如梭,这些电视人今天已经逐步老去乃至逝去。
但是他们的作品中反应的时代,既是我们曾经美好的童年,也是我们父辈曾经奋斗的集中写照。
本文也是对这些电视剧的一个评点,分析和回顾。
希望能和我年龄相当的朋友一起回到那激情四射的时代。
虽然进入90年代后,很多由地方电视台拍摄的、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优秀电视剧会在央视上映并引起很大的反响。
(如《黑脸》、《神禾源》、《半边楼》、《大雪小雪又一年》等。
但严格来说,这些电视剧体现的风格远没有形成一种流派。
回顾历史,90年代中国电视剧可称为流派的只有三家,即北京、上海、广州。
这三地电视剧作为内地电视剧的领导形成了鲜明的三足鼎立之势,并引领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潮流。
这里也让我分别论述之。
广州派/粤派可以说,94年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邓丽君等港台歌星的声音曾同各种走私品一道,由广东登陆开始了对中国内陆市场的大举入侵,“正宗粤菜”、“生猛海鲜”、“发发发”等粤味十足的字眼和声音遍及全国城乡,广东普通话更是电视小品、相声的常用话语之一……。
但是土生粤派文化并不鲜明。
因此人们起初难免认为毗邻港澳台的广东文化也被沙漠化了,难以产生精品之作。
但是从1994年起,广东主打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连续一鸣惊人,在新世纪之前可以说是称霸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后,中国的电视剧已经走向了世界舞台,成为了国内外观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电视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电视剧的制作和创作水平较为有限。
当时的电视剧多以政治题材为主,宣传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思想。
尽管在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并未能满足观众对多样化的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引进了国外优秀的电视剧制作技术和经验。
一大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相继涌现,如《琼花曲》、《西游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这些作品不仅突破了传统宣传的思维模式,还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历史。
同时,电视剧制作的技术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清晰度、先进的特效技术不断应用于电视剧中,使得观众的视觉享受得到了极大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视剧成为了新的热点。
网络平台的兴起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网络播放,电视剧可以实现无广告、点播的优势,观众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观看电视剧。
在这种形式下,不少原本边缘化的题材和创作风格得以展现,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剧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一些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如《琅琊榜》、《延禧攻略》等走出国门,受到了海外观众的热爱和追捧。
这凸显了我国电视剧在创作水平、叙事能力和制作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仅在题材和创作风格上实现了多样化,还在技术手段和制作水平上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
这为我国电视剧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的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发展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电视剧行业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电视剧的发展历史简介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1、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1958年5月1日开始播出,同年6月15日,即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2、1958~1966年,仅北京电视台就播放了几十部直播电视剧。
3、“文化大革命”使电视剧的发展陷于停顿。
中国唯一一部电视剧:《帝国主义的反修斗争》4、中国第一部连续剧:《射雕英雄传》(1976年)1976年后,中国电视剧取得长足的进步 5、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 6、1981年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后十八年》。
1985年年产电视剧一千多部,其中有许多上乘之作,如单本剧《新岸》、《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等,连续剧《武松》、《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等。
7、中国的电视剧蓬勃发展1980年~1999年注解: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和连续剧是台湾中视在1969年播出的晶晶,而不是一口菜饼子,在1958年到80年前是大陆红 *** 的 *** 时期,我们和香港一样,是80年后才开始涉足电视剧。
电视剧是如何发展的从1930年世界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英国)播出至今已有60余年了。
最初的电视剧是在演播室直播,摄像镜头对着演员,即演即播。
由于没有录像磁带和录像机,无法将播出的电视剧储存起来。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电影胶片从电视机荧光屏上进行拍摄,把节目保存下来,便于流传。
随着便携式电视摄像机、盒式录像带与录像机的问世,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终于获得了与电影、戏剧并驾齐驱的地位。
随着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迅速传遍全世界,电视剧在制作质量、反映生活的真实性及艺术品位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电视剧的制作开始走出演播室,进入实景摄像阶段,借鉴电影技巧,加速了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展露出了巨大的潜力。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电视剧开始与电影和戏剧争夺观众,并对后二者构成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