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里头的所表现的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的古代文学分析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的古代文学文如其人,诗如其人。
诗歌是能够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
由于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朴,诚可谓千古一人。
情至深处,泪水滂沱。
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
悲伤会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
从其泪中,我们能够明晰的窥见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1.黎民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固然本人尚在穷困中,却不忘关心别人,这就是杜甫的古道热肠。
他不仅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
此外,他还劝告别人也如此: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
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想人之所想,忧人之所忧,倾注真情。
由老妇人困苦不堪、一贫如洗,诗人放眼天下黎民百姓,他们都已诉征求贫到骨,更是杜甫关心民生忧心如焚的悲悯情怀的流露。
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本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十分是处于水深炽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致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儿女泪诗人关心社稷,担忧民生疾苦。
那对待妻儿,诗人又是一番如何的情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固然被俘长安,失掉自由、处境危险,然而他却仍记挂着妻子,想着妻子对本人的处境怎样心焦。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宋词三百首300首大全及赏析第一卷第一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类标签: 边塞诗爱国诗描写秋天思乡诗宋词三百首初中作品赏析【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梁启超“新文体”初探作者:迟春丽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3期[摘要] 梁启超先生一生怀抱救亡图存的报国之志,在新旧转换的动荡时代,紧随时代的脚步,将满腔爱国热情化作点点文字激扬人心,熔铸新民,其所创造的“新民体”既是其作为传统士大夫注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文人自觉,又彰显了其强烈的淑世济世的家国情怀,更是其“吾舌有神笔有鬼”的非凡才华的精彩创造。
[关键词] 梁启超;媒介;立言;家国情怀;创新[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106-02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一生无论从政还是治学,一直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救亡图存”。
围绕强烈的救国之宗旨,他殚精竭虑苦苦探求救亡之道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意识到仅靠贵族精英是无法实现救国理想的,唯有唤醒国人才能救国于危亡。
为此,他紧跟时代,利用当时最为流行的传播媒介——报刊来著文立说,其所用文体开风气之先,史称“新民体”。
黄遵宪评价他的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他的文章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启迪、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
梁启超“新民体”现象的产生有着时代、历史、个人等多重原因。
一、“新民体”出现是应时代之需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对媒介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研究,基于印刷术的出现导致西方理性文明发展,电视的出现带来人与社会的巨大转变,他独具慧眼地指出媒介本身而不是内容才是对社会变迁带来深刻变化的主体,因此他旗帜鲜明地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突出了“媒介”的重要性。
梁启超生活的年代正是报刊当道的时代,在近代中国陷入民族危亡的时刻,梁启超对报刊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称报馆是“耳目喉舌”,有着“去塞求通”的功能,“泰西诸国因为报馆多,所以强盛,而清政府视报馆为蟊贼,目报章为妖言,所以落后”。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赏析通用一篇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赏析 1此词上片紧扣“出使”的题目,下片的议论站得更高,触及了整个时事。
上片开头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词一开头,就把笔锋直指金人,警告他们别错误地认为南宋军队没有能征善战之士。
“漫说北群空”用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骏马为喻,说明此间大有人在。
从“当场只手”到上片结束,都是作者鼓励章德茂的话。
“当场”两句,转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脉则仍承上句以骏马喻杰士,言章森身当此任,能只手举千钧,在金廷显出英雄气概。
“还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慑,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复堂堂汉使的形象。
无奈宋弱金强,这已是无可讳言的事实,使金而向彼国国主拜贺生辰,有如河水东流向海,不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
依旧”的反诘句式表示不堪长此居于屈辱的地位。
这三句句意对上是一跌,借以转折过渡到下文“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会”字有将必如此之意。
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
两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认现实;下句是进两步,提出理想,且与开头两句相呼应。
这是南宋爱国志士尽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复故土、一统山河的.伟大目标。
上片以此作结,对章森出使给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是全词的“主心骨”。
下片没有直接实写章森,但处处以虚笔暗衬对他的勖勉之情。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来养育了华夏子孙的祖国大地,在这里主要是指北中国。
尧、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
都、壤、封就是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
面对着大好河山,作者激愤痛心地问道:“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三句,谓广大的中原地区,在金人统治之下成了如此惨状。
作者因此发出一连串责问,完全是针对朝廷上的主和派而发,在他的心目中,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
爱与恨的结晶——《发现》赏析爱与恨的结晶——《发现》赏析《发现》的写作时间,从内容上看,当在闻一多回国后不久。
它表现的是诗人对当时在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悲哀。
我们读过《太阳吟》,《孤雁》、《洗衣歌》等优秀诗篇,就可以知道:诗人在留学美国期间,是如何饱受殖民主义者的凌辱,深深体会到弱国人民的苦况,又是如何日益滋长、发展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那么,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耐候,为什么表现的不是一种狂喜而是呼天抢地的深切悲痛呢?对此,臧克家同志曾经作了很好的解释,“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
……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
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I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1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
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
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
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一一《发现》。
”(《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见《浯文学习》1957年4月号)下面,我们想着重谈谈这首诗的构思和风格。
这是一首短诗,总共才十二行。
但是,诗人集中而凝炼地表现了他阔别重返祖国后突然变化的精神状态,并赋予它活生生的形象。
这就使读者在感触到作者那仿佛快要爆炸的热情时,不免深深思索: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这里,就让我们来读读这篇作品吧。
何其芳同志在《诗歌欣赏》中曾经提到,“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
这的确是诗人的甘苦之谈。
按照一般的写法,这首诗可能是这样写的:一开头,写自己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心情如何如何,接着,刚踏上祖国故土,感受又是如何如何,结尾,自己对祖国的希望又是如何如何。
2023年教师资格(高级中学)-语文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 某教师在高一第一学段设计了采访与采风、访谈与座谈等口语交际活动。
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口语交际活动内容的重复与能力水平的提升B. 凸显口语交际教学和日常生活表达与交流的结合C. 活动的设计符合高中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要求D. 四项口语交际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内容设计随意正确答案:D,2.(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文学史上的“风骚”,指的是《诗经》中“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源头B. 唐代的韩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们倡导“古文运动”,主张写内容充实的文章,《师说》《捕蛇者说》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C. 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契诃夫是法国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等D. 词,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
词有词牌,即曲调,如“永遇乐”。
文人依照乐谱写新词,叫做“填词”,盛行于宋代正确答案:C,3.(单项选择题)(每题 3.00 分) 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A.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C.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的灯火光,接着又听见哔哔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D.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正确答案:B,4.(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可用来考査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它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修养。
为此我曾仔细阅读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强所著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作者认真地对每个汉字进行审视后,发现每个汉字都有着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形态与气质,他将之归纳总结成:方圆动静,开合揖让,起伏跌宕……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汉字本身博大深远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作者还提倡用“天人合一”来指导书写实践,比如“四”的内部十分严整紧凑;“气韵生动”、“笔断意连”等表述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值得提倡并且可以广泛运用于日常的创作当中。
作者这样论证可谓十分巧妙,先列举几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具体阐释,即不失科学性又避免枯燥乏味。
这种“道”是儒家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讲,“道”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各个领域,从老庄到孔孟,皆以道相称。
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握‘道’的精髓,才会理解我国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才会看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哉斯言!事物存在变化中必然孕育着不变。
凡事无绝对,中国书法亦是如此。
千百年来,一直没有离开“中庸”二字。
即使面临被后世众多人贬低乃至批判的丑陋“馆阁体”问题上,刘熙载仍旧坚持:“夫书画之同,得于天地者,生于书外;本乎人者,见乎字内。
惟神与境会,境界通乎书外矣。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熙载被誉为“清代学术第一人”。
此言非虚!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在宋代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苏东坡,可算是书法史上里一件极有趣味的事,他把情感放在他的书法里头去了,那便是行草书,好像音乐家谱写了新曲子似的。
这虽是偶然的。
但这类的努力恐怕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作者所展示的中国书法的魅力,正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的。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名著重拍热的冷思考薛晋文当下关于《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学名著重拍所引发的种种议论成为2010年度中国人文化生活的一道景观。
“变形走样”和“不着边际”的重拍深深刺痛了观众的审美心理。
这种“刺痛”绝非是文艺创造与创新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而是胡乱的颠覆与无情的解构招致的“黄钟毁弃”与“瓦釜雷鸣”的时代之痛。
重拍不应是浮泛的标新立异,而应是与时俱新的创造再生。
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文艺作品一般都是平实中见奇崛、素朴中显气象,让人有新的发现与感悟;而刻意哗众取宠的所谓创新则徒有噱头,毫无营养,甚至引人颓废、让人消沉,这是创新与伪创新的基本界标。
名著重拍是一项旨在创新的艺术工程,但是这种创新不是对原作的随意否定与肆意颠覆,也不是给原作的人物和情节穿上时髦的外衣,而是创作主体对原作的当代性阐释,对原作的独特感悟与精准演绎。
成功的重拍是制作者的才识与原作者的智慧旗鼓相当的对话,是现作的精神内涵与原作的精神实质交相辉映的结果,不是一种简单的重现,更不是建立在陌生甚至误解基础上的“出新”。
那些与当下庸俗观念沆瀣一气的重拍之作只是艺术长空中的闪电和惊雷,不会长久悬挂在历史的天空而辉耀千古。
重拍不应单纯迎合,成为金钱的附庸,而应该坚守艺术的追求和理想。
名著重拍中出现的多角恋、婚外恋等情感乱象;好人遭殃、笑贫不笑娼、小人得志等道德乱象;搞笑、愚乐、浅薄、狂妄与互相糟践等审美乱象实质上都是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在背后推波助澜的结果。
譬如新版《红楼梦》中,厚重且寓意深刻的《好了歌》被当做调侃的对象一笑而过,则是对当下低俗之风的迎合。
重拍作品与原作的核心精神和思想内涵构成了较大的反差,甚至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艺术没有了自己的锋芒与独特个性,没有了深度与力度,没有了感召力与向心力,在随波逐流中无原则地和观众嬉戏和狂欢,这样的艺术已经无法担负引领大众的使命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