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版)2020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内容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祭天和《青年杂志》两幅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看图片,并思考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主要体现的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师:一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另一方面,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这就成为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就此展开了。

师: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生:时间:1915年;标志:《新青年》的创办;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师总结: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师: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影响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学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 ) 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 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 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 1.材料展示: 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2.教师提问: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还有哪些主张?(学生讨论) 3.教师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4.教师补充: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基于此,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5.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祥林嫂之死(片段)以帮助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即漠视人的价值,扼杀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文学革命 1.材料展示: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3.教师提问: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讨论今天我们是否可以不学古文?(学生讨论) 4.教师总结归纳: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史料实证) 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 生:举手回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 新授: 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28日,袁世凯换上了绣有四团花的十二章大礼服,头戴平天冠,进行祭孔活动,这是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生:辛亥革命之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利用史料介绍当时的社会风貌,既可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教师概括学生回答出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想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必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

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2020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少写出两位) (2)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有哪些内容? (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哪些? 答案:(1)某某、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某某,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教学内容课 堂 探 究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某某与科学的洗礼, 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束语: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某某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主X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某某”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C ) 2.“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 B ) 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 A ) 4.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C ) A.陈独秀1915年在创办了《青年杂志》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教材图片分析陈独秀和《青年杂志》封面:1915年,陈独秀在某某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史料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 ,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他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结论: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探究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清王朝被推翻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分裂和混战使人们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从民主、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几大领域,展开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这场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更加执着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也让中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师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还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国家形式越来越乱!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浪潮。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的背景 (1)袁世凯独裁,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破坏共和; (2)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二)新文化的兴起(课件展示) 目标: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 时间:1915年9月 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新年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而且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仅来源于影视,有一定的认知,根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历史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有限来说,老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中国近代化起步、从器物、制度、到文化层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展开论述,这也在为下节课《五四运动》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目前在对中国近代史历史知识的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识图,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观,可以简单进行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归纳历史知识,但对世界历史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利用视频、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背景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 兴起时间、标志、代表等要素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4.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领,自主预习 1、填空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和。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4)鲁迅的白话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5)新文化运动提倡与,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和。 (6)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 (7)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一文,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

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二、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2、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3、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进步作用。 结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进步作用: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名师学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自主探究】 一、《新青年》的创办 1. 背景①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知识,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__________领域的革新运动。 2. 概况兴起时间:__________。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思想:________与________。重要阵地:________和________。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内容:①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________和________。②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 ③文学革命,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__________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________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②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仍然是一次伟大的________运动。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57页第二、三段和第58页第一段,结合下面的图片、材料,请说出新

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口号是什么?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当时称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治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2. 阅读教材58页第二段,阅读下列材料: “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新青年》“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的认识?先辈们的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延伸】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孔,而今人又尊孔?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他们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说课稿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优秀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导学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与。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1)“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2)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 (3)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随堂演练 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C.提倡文学革命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 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 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定 5.材料展示: 材料一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五、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教案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对比文字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亦告失败,辛亥革命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道路。下图中的北大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感受先进知识分子打破权威、敢于求真的精神!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提问: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明显呈现出新旧交替、新旧斗争的时代特征。请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时代特征在当时的具体表现。 师生总结:政治上,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但民主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复辟帝制;国内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愈演愈烈。思想上,一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此后得到进一步传播;另一方面,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图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人物。提出问题:《新青年》是一本主要宣传什么思想的杂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