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之表达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高考的诗歌]高考鉴赏诗歌学案:表达技巧(一)高考鉴赏诗歌学案:表达技巧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是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高考中,诗歌也常常出现在文言文或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因此对于高考生而言,对于诗歌的鉴赏和表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诗歌的鉴赏技巧1.注意文本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最重要也最有意思的部分,是诗歌表现主题、情感和意境的基本手段。
学生应注意鉴赏文本中的各种意象,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直接的感官意象和比喻、象征、拟人等形象的意象。
2.注意文本中的节奏。
诗歌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学生应注意鉴赏文本中的韵律、押韵和节奏感。
3.注意文本中的意义和情感。
学生应尝试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语言意义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1.用语精准。
学生应注意使用准确、丰富的词汇和短语,特别是在表达情感和意境时,应注意使用能够表达细节和情感色彩的词汇。
2.运用修辞手法。
在诗歌表达时,修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表达工具。
学生应注意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力。
3.节奏感和音乐感。
在表达诗歌时,应注意使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说话速度和断句,尽可能地使语言表达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4.情感真实。
在表达诗歌时,应注意表达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
只有做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诗歌。
总之,在高考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技巧。
希望同学们在备考中能够有意识地加强对诗歌的鉴赏和表达的训练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感觉、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也希望高中教育普及诗歌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领略诗歌之美。
诗歌鉴赏阅读之表达技巧(一)1.学会赏析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赏析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素材积累——优美语段如果只看到太阳的黑点,那你的生活将缺少温暖;如果你只看到月亮的阴影,那么你的生命历程将难以找到光明;如果你总是发现朋友的缺点,你么你的人生旅程将难以找到知音;同样,如果你总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假设你的这一愿望真的能如愿以偿,那么你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构思立意,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诗歌鉴赏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泛泛而谈。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考点一:修辞手法知识点积累下面就几种最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1.比喻诗人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就叫作比喻。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画人物,即喻情、喻事、喻理、喻人。
比喻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拟人就是把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人格化。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所特有的具象效果。
(2)拟物。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能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表达技巧概述2. 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诗歌鉴赏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结合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登高》、《静夜思》等。
2. 分析重点: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七、诗歌鉴赏实践1.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习重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一、复习回顾表达技巧知识体系二、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设题类型及解题方法指导【设问方式】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或诗歌的某几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4、是怎样抒情(或描写)的?5.某诗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题思维流程】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是从什么角度设题。
是抒情方式,还是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解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答题示例1】(20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示例2】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三、课堂巩固:1.(20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复习专题之对比与衬托杏坛中学戴娜娣任教班级:高三4班教学目标1、了解对比衬托两种表达技巧的定义内涵及差别。
2、明确对比衬托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区别对比和衬托两种表达技巧教学重点明确对比衬托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王维《鹿柴》、梅尧臣《陶者》)二、知识梳理(一)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比如说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二)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定义辨析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
)衬托:又叫映衬、烘托。
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四、解题思路归纳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答题步骤:1、点明诗歌用了什么手法,是对比还是衬托。
2、结合诗句阐释:用什么和什么做对比,用什么正衬(或反衬)什么。
3、通过对比或是衬托,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五、练习巩固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
(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步骤二)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步骤三)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2、积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术语二、考点概说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结构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三、方法点拨1、如何准确判定所用的表达技巧?解答古诗表达技巧题最关键的一步是表达技巧的准确判定。
如何准确判定呢?除了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表达技巧的特征,重点辨析最常见的表达技巧外,更要懂得判定的切入角度和运用特点。
所谓切入角度,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角度。
那么,对于那些未指明鉴赏类别的试题,哪个角度应优先考虑呢?判定整首诗的表达技巧时,“表现手法”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不宜优先考虑;判定某一句(联)或某一片时“修辞手法”应优先考虑,其次是表现手法。
“结构技巧”一般只有题干上问到了才考虑。
简而言之,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
所谓运用特点,指的是各种表达技巧在古诗中常以连用、套用和兼用方式综合运用。
因此还要从整体与局部、大类与小类、单一与综合、明用与暗用多个角度审视辨别。
2、如何审题?古诗表达技巧题的题干一般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范围语”限定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鉴赏范围大小,试题可分为分析局部题和分析全诗题两种。
“角度语”限定分析手法的角度,依据分析角度不同,试题可分为明示型和暗示型两种。
明示题指明确指出考的是表达技巧,它又分未指出手法类别、指出手法类别和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三种。
暗示题是未明确指出考表达技巧,但题干语“如何写出”“请赏析”已包含表达技巧在其中。
【示例】指出下面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题设题方式的不同点。
(1)这首诗||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诗的颔联|| 用了哪种修辞手法?(3)第二联|| 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本诗|| 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四道题的题干都由范围语和角度语两部分信息构成(以“||”为界)。
从分析范围看,(1)(4)属分析全诗型,(2)(3)属分析局部型。
从分析角度看,(1)(2)(4)属明示型。
(2)要求分析“修辞手法”,属于指出手法类别题。
(1)属未指明具体手法类别题。
(4)已具体指出全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属给出运用的手法类别题。
(3)属暗示型。
3、如何答题?要答好表达技巧题,必须把握住“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
所谓“大三”就是答题三步骤:指(指出手法)→析(分析运用)→点(点出效果)。
(当然,要视问法而定,有的题不一定把这三步全部答出。
)所谓“小三二”,“三”就是指在第二步——分析运用时要答出三个要点。
如“借景抒情”包括何景、何情、景与情的关系三个要点。
“衬托”包括何为主体、何为衬体、主体与衬体何关系。
“虚实结合”包括何为实景、何为虚景、虚景与实景间关系三个要点。
“二”就是在第三步——点出表达效果时应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这种手法本身的表达效果,二是这种手法(技巧)给表达的思想感情带来何种效果。
运用“大三小三二式答题法”可强化分点答题意识,提高规范答题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拿满分。
【示例】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答: 运用了对比手法指(注:不可答成“拟人”,拟人只在第一句有),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析放的荠菜花相对比析,鲜明地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点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点。
四、高考体悟1、(2013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是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分析3分)。
2、(2013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 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例:“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项训练板块一修辞手法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和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板块二表达方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板块三表现手法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
(2分)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3分板块四结构技巧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这首诗的末句“微吟寄短愁”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短愁”指什么“愁”?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4分)最后一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某句诗的在全诗中的作用,此类题可根据该句所在的位置来分析,由于考查的是结尾一联,所以往往是点明主题,总结全诗,表达诗人情感,给人想象的无穷空间啊等等。
“短愁”从标题上看“夜泊”很明显是表达诗人的羁旅之愁。
从诗歌中“孤灯”“雁秋”“离心”“乡梦”看显然是思乡之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考点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含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其详细分类如下表:诗歌表达技巧分类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双关、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对偶、互文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叙事抒情等)描写: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细节、白描、感官、观察角度等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象征、赋(铺陈)比兴、渲染、烘托、用典、抑扬、以小见大、重章叠句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过渡、铺垫等考点分解一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5、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6、对比: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
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