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赵吉刚
- 格式:doc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过程与方法1.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2.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重点: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分门别类制作成册。
2.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节完成活动指导,布置任务,学生开始准备,一周后,用一课时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准备:1.分组搜集有关“信”的资料。
比如: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轶事及其他经典论述。
汇总整理资料。
2.分门别类制作成册或放到班级博客、公共邮箱、网络论坛里共享。
3.寻找身边讲诚信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
4.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写一篇演讲稿。
教学过程:一、素材导入商鞅立木商鞅变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于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门树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门的人,做到的人就给他十金。
百姓们认为奇怪,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木头。
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
”有一个人搬动了那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个方法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商鞅公布了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
”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
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
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1.了解写作中详略安排的意义。
2.学习详略得当地写人叙事的方法。
1课时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写作练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一个故事: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一座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去巴尔扎克的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他的学生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们不仅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
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使叙事详略得当。
1.写文章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我们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1)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就是对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或环节进行具体的描写和叙述,要敢于放手写,细致刻画,充分展现作者所观所想。
所谓略写,就是对次要的、与中心有关但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进行概括式的描述。
(2)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也就无所谓“详”。
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
“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教材分析“人无信不立”是部编版教材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以诚信为话题开展活动。
综合性学习是开放的,不过分依赖教材,自主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架设生活与教材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阶段,使得他们的创造意识比较浓厚。
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能如实地袒露自己所见的一切,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
在学生中诚信缺失现象很严重,在他们身心发展最关键的时刻组织有关于诚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3.培养学生讲诚信的美德。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
2、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掌握演讲技巧。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老子曾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这句流传了千年的信条道破了“诚信”对于个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无论是放在千年之前的古老年代,还是放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这都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今天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下面有请主持人康宪杰、宋雪瑞二主持人导入:主持人1:诚信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主持人2:诚信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主持人1:诚信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主持人2:“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之一,但是在座的同学们真的理解“信”这个词吗?下面我们就有请张易涵同学为我们解释“信”的含义。
三、信的含义1、字典含义:信,基本字义是诚实,不欺骗,不怀疑。
诚信,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2、基本内涵:《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
”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
第二单元复习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莘县王奉镇中心初级中学柳美秀教学目标:1.读读写写,掌握重要字音字形;2.归纳总结,复习重要文学常识;3.探究文本,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过程(一)字音字形复习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绯红( fēi ) 解剖( pōu ) 不逊( xùn )畸形( jī) 佃农(diàn ) 溺死( nì)妯娌( zhóu ) 衙门( yá) 辍学( chuò)慰勉( wèi ) 黝黑( yǒu ) 甲胄( zhòu ) 锃亮( zènɡ) 轩昂( xuān ) 炽热( chì)踱步( duó) 荧光( yínɡ) 轮廓( kuò)2.根据拼音写汉字。
yì( 驿)站nì( 匿)名jié( 诘)责解pōu( 剖) 教huì( 诲) 不xùn( 逊)和ǎi( 蔼) 仁cí( 慈) càn( 粲)然xī( 犀)利ɡān( 尴)尬长rán( 髯)禁ɡù( 锢) zhòu( 骤)雨zhì( 窒)息吹xū( 嘘) zào( 燥)热广mào( 袤)3.补全下列词语。
油光可( 鉴) ( 杳)无消息抑扬顿( 挫)深恶痛( 疾) 为富不( 仁) 藏污纳( 垢)( 鹤)立鸡群正( 襟)危坐诚( 惶)诚恐( 筋)疲力尽和( 颜)悦色小心( 翼翼)粗制( 滥)造( 黯)然失色麻木不( 仁)无可( 置)疑( 颔)首低眉入( 木)三分把不会的或写错的字词记在积累本上。
文学常识填空1.《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或传记所记人物的人生经历,共鸣其感情,领悟其思想,以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类文本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3.学习作品刻画人物的方法,比如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描写,运用典型的事例进行表现,注重细节描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
4.通过比较等方法形成阅读回忆性散文及传记一类文体的基本思维方式,透过作者多样的语言风格还原传主的本色生活与精神光辉,并尝试初步赏析。
教学重难点: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通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用心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文章的主线,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品格,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内容,体会文章中字里行间对人物的深厚情感。
学习文章在平时的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方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教材分析:第一部分内容,阅读内容,阅读本单元,主要是回忆性散文与传记,包括教读课两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自读课文两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
《藤野先生》是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社戏》之后的又一篇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是《朝花夕拾》里颇受鲁迅先生本人青睐的一篇散文。
该文回忆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藤野先生不受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真诚而严谨地教育和指导鲁迅先生学医的几件事。
怀着感激的心情,鲁迅先生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如实记录了自己从“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个伟大的人和一篇深沉而不乏人情味的文字,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本文承记叙文之形式又兼具鲁迅先生的沉郁隽永的文字风格,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还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2.学习如何才能让所写的人物真实、感人的写法。
3.体会文中充满情感语言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她就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二、《朝花夕拾》简介:鲁迅散文集。
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
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
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
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三、整体感知(一)仔细听读课文,要求:1.找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2.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
(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如何划分段落?3.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文章,主要介绍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
文章通过对托尔斯泰的作品、思想和人格的描述,使学生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成就和贡献,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掌握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鉴赏。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准备《列夫托尔斯泰》的课文文本,并标注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与列夫托尔斯泰相关的资料,如照片、作品等。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和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2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学鉴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与欣赏第1课:《背影》第2课:《济南的冬天》第3课:《长江三峡》第4课:《大自然的语言》2. 第二单元:诗词阅读与鉴赏第5课:《诗词五首》第6课:《诗词三首》第7课:《诗词两首》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与理解第8课:《愚公移山》第9课:《扁鹊见蔡桓公》第10课:《狼》第11课:《为学》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3.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表达、交流、写作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诗词的鉴赏。
2. 教学重点: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展示不同季节的风景照片,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的自然美。
第二单元:播放古典诗词吟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第三单元:讲述古代文化故事,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课文学习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难点,指导阅读方法。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以课文为例,讲解散文、诗词、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2. 第二单元: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3.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第一单元:描写一个你熟悉的季节,要求运用散文的写作技巧。
第二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单元:翻译一篇文言文,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 答案示例:第一单元:例文《秋天的校园》。
第二单元:示例:《静夜思》艺术特色分析及个人感受。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教案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作者简介(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先由学生认读,然后一一指正,最后出示答案)hài lǔsǒng huáng chuāng mùpīlìjiédàn骇掳悚惶急疮疤渴慕霹雳诘问惧惮四、研读课文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女同学齐读第一、第二段)不是。
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
(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性格。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1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题名称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备课时间 2019.9.2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授课类型 拓展阅读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时 教 案 教学札记 【教学过程】 一、导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年、1986年及2001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看 1.观看南京大屠杀相关视频。 2.师小结: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82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74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 的奇耻大辱。 三、读 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三、悟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这则消息有什么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交流点拨】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也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2.本文是如何体现消息的特点的? 【交流点拨】 本文具有消息的真实、准确、时效的特点,并且注重了文学性的写作,另外还具有政论性。[来源:%^中教网~@&] 3.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交流点拨】说明有很多照片是日本人自己拍的,这是实证,但是,日本当局却几次篡改教科书,企图抹去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歪曲历史,还诬告中国“虚构”南京大屠杀,日本的这种行为令人义愤填膺。 4.全班齐声朗读国际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杀的中国人数,明确日军杀了多少中国人。 【交流点拨】被查证的就有34万人,还有许多无法查证和举证的,被焚尸和秘密活埋的人数是无法估计的,在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人被杀害,却是无法统计的,可见日军的罪恶有多大。 5.请同学朗读消息的最后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文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回顾历史,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和曾经的富强,也要记住祖国深重的灾难和民族的奇耻大辱,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四、结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消息的特点:新闻性和政论性,更清楚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去走自己的路,我坚信大家会实践自己的诺言,会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 2.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交流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3
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结束语】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作业布置 完成配练作业,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 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 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教学反思 4
第二单元 6藤野先生 鲁迅
课题名称 6藤野先生
备课时间 2019.9.2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认知与阅读相结合。
媒体设计 朗读录音、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时 教 案 教学札记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二、 预习巩固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 5
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4. 学习生字(学生板书,老师点评,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绯(fēi)红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xùn) 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下列任务:(学生听读后,提问明确) 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 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一明一暗两线索)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为线索)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板书: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学生活动)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回答后明确: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2、学生再根据阅读感知,课本扉页后的彩色插图中有藤野先生的油画肖像,请你为这张画像配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用“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回答,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师引导、提示: ⑴ 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⑵ 生活习惯角度:生活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