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_6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学硕的培养目标
历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术研究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能够独立开展历史学领域的学术研究。
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能够进行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2. 学术写作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术写作能力,能够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
学生需要掌握学术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成果。
3. 学术交流能力,历史学硕士项目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学术报告、学术讨论、学术会议等方面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4. 跨学科能力,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历史学硕士项目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使其能够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进行研究和分析,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历史学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优秀的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以及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历史学研究人才。
这些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历史学领域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和研究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旨在通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具有自觉的学术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操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追求,遵纪守法,身心健康,品德良好,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具备较强的解读和阐释历史文献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先秦史2、秦汉史3、魏晋南北朝史4、隋唐史与孰煌学5、宋史6、明清史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
前2年为硕士学位学习阶段,后3年为博士学习阶段。
在学时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七、考核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有关规定要求。
十、参考书目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资治通鉴》6.《居延汉简合校》7.《居延新简》8.《新唐书》9.《旧唐书》10.《大唐开元礼》11.《敦煌宝藏》12.仁田井升《唐令拾遗补》13.《大正新修大藏经》14.《道藏》15.《明史》16.《明会典》17.《明实录》18.《明经世文编》19.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20.《清会典事例》。
世界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一、学科方向1.060301 欧美史The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2.060302 东南亚史The History of South Asia3.060303 国际关系史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4.060304 国际移民史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二、学制学制三年,内招硕士生最长学习年限5年,如在学期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各方面表现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
3年制全日制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半年毕业,兼读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不少于3年。
具体按《暨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执行。
三、课程设置本学科要求修满28-30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7学分,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学位课四、必读和选读书目(控制在20—30条左右)(一)欧洲古代中世纪史1.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两卷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马克垚:《西欧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3. 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 毕尔麦尔等编著:《中世纪教会史》,雷立柏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5. Clifford R. Backman, The Worlds of Medieval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二)美国史:1.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斯坦利·L·恩格尔曼、罗伯特·E·高尔曼主编:《剑桥美国经济史》(三卷本),高德步、王珏总译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1、世界上古中古史2、世界地区国别史3、国际关系史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4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
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世界史专业(060108)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史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1.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世界史的一般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状态,能够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教学和其它实际工作。
学位论文应独立完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创新性。
2.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世界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同行有关本学科研究能力。
学位论文在选题方面应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观点、材料和方法上有创新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方向世界史学科研究世界各地、各国家发展变化的过程并试图从中寻找一般性规律及其留下的历史借鉴。
本专业研究方向:(1)英国史;(2)世界近现代史;(3)欧洲文化史;(4)欧盟研究;(5)世界现代化进程;(6)和平研究。
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土学位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提前攻博: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入学后前一年半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
第四学期进行考察,基础课和学位课程成绩优秀(即最多一门课成绩良好,其它各门课程全优且外语成绩达到75分以上)并有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论文者,经系学位委员会同意并报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可提前转入博士阶段学习并享受博士生待遇,其比例不高于硕士生总数的5%。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与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二年半硕-博连读研究生:六年博士研究生:四年五、课程设置(-)硕士阶段A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英语(4学分) B类:史学理论与方法(3学分) C类:当代西方社会思潮(3学分)欧洲史文献讲读(3学分) D类:英国社会史(3学分)犹太文化史(2学分)英帝国与联邦史(3学分)英国政治制度史(3学分)欧洲经济史(3学分)英美外交史(3学分)西方文化史(3学分)世界区域发展史(2学分)世界体系与国际战略(2学分)欧洲古典文明(2学分)英国思想史(2学分)现代化比较研究(2学分)西方思想史专题(2学分) 20世纪西方的女权主义(2学分) 20世纪国际冲突与和平化解(2学分)欧洲一体化研究(2学分)和平学与和平运动史(2学分)欧洲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2学分)欧洲学(2学分)(二)博士阶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一外语文史哲通论区域发展研究英国近现代史专题英国通史研究英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史研究欧美经济史欧盟研究欧美近现代史专题美国史专题美国外交思想史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理论研究和平学研究西方自由主义运动研究欧洲研究六、培养方式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并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本学科实行导师集体培养制,即由学科全体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
世界史专业培养方案(中文版)一、专业简介:世界史是XX大学创始性的课程设置之一,自1901年起,我校即把欧罗巴史、东洋史等世界史内容作为全校的必修科目。
故本学科在设置为本科专业之前,即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专业年代跨度之久,与校史等长。
在全国来看,XX大学还是我国最早招收世界史本科生的大学之一。
自1981年开设世界史专业至2002年停招,共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2011年3月2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世界史增列为一级学科。
学院适时在2012级本科生中恢复世界史专业招生,至今已有4届学生在校学习。
在课程的设置上,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到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已颇为成熟。
世界史专业具有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现拥有10个硕士研究方向、2个博士研究方向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
主干课程有世界通史、美国史、俄国史、英国史、法国史、加拿大史、韩国史及东南亚史等。
本专业特别注重外语学习,学生除必修大学英语外,还要选修一门专业外语。
除了输送优秀研究生生源,本专业更注重为外事外交、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以及涉外企业等单位培养熟知世界历史与文化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为适应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根据我校“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XX大学世界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厚人文素养和扎实史学研究功底的世界史专门人才,为国家培养史学研究高级人才储蓄后备力量。
毕业生除继续攻读研究生深造外,还可以从事教育、外事、行政、新闻、编辑和文秘等工作。
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认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中华民族和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
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尤其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重大问题,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史专业(0603)研究生培养方案世界史A:国际关系史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位课程的研撰,本专业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关系史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研究生毕业水平和学位要求;胜任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科研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硕士学位掌握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程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l)当代国际问题(2)欧洲国际关系(3)美国对外关系(4)亚太国际关系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60102专业名称:世界历史(试验班)World History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是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开办的教学改革试验班。
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和德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4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中国通史(一)、(二)》、《世界通史(一)》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
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七、双语课程1、《世界通史(二)(三)》《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2、《英国史专题》《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3、《法国史专题》《Histoire de La France》4、《亚太地区史专题》《The Special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sia-Pacific Region》5、《美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6、《法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France》八、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包括社会调查或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在寒暑假和第八学期。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系统专业理论,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眼界开阔,能了解该专业方向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动向;思路灵活,勇于创新,具有较强的从事教学、科研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3、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书刊、资料,并能用外语撰写论文摘要;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
4、具有较高的历史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世界上古中古史
2、世界地区国别史
3、国际关系史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可申请提前毕业;对于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完不成学业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时间为3个学期,具体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在此期间必须完成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补修课程的学习。
2、研究生修完34学分方完成教学计划,这34学分包括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如论文答辩前仍未完成规定学分,则不准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3、外国语课共4学分,包括基础英语3学分和专业英语1学分。
外语基础较好,符合学校相关规定的研究生,经个人申请,任课教师、导师同意,学院审核,报研究生处批准,可以免修基础英语,但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
4、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3门本专业大学主干课程,并参加相应的考试。
以考试及格为准,虽然不计入学分,但未补修或未能通过考试者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管理
1、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位课程的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辅以考查方式,闭卷考试分值所占比例不能少于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非学位课程考核采用考试方式或考查方式;学术活动以《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为依据,导师签字认可后由学科负责人进行成绩评定;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由指导教师和培养单位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2、学位基础课、专业课和非学位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的考核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学院来负责具体组织。
学位课程考试时间不少于2小时。
考试和考查成绩均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达到70分、非学位课程达到60分方为合格,可以获
得学分;教学实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成绩按合格或不合格评定,成绩合格即可获得学分。
3、考试不合格的课程应重修,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4、研究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核者,须在考核前提出缓考申请,经任课教师同意,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学位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后,方可缓考。
擅自缺考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5、研究生若违反考试纪律或考试作弊,该课程考核成绩无效,并按学校规定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
六、培养环节
1、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
研究生指导教师要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指导研究生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必须经学位点负责人审核、学院领导批准,报研究生处备案后实行。
2、中期筛选
中期筛选应在第4学期初进行,4月中旬前完成。
主要是以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为依据,考核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思想政治表现和科研能力等。
考核小组由院总支书记、院长、分管院长、导师组成员及研究生秘书组成。
按期完成培养计划、中期筛选合格的研究生即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否则应进行淘汰或分流。
3、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一部(位列前两位),且第一署名为聊城大学,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不少于10次,公开做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否则将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也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4、实践活动
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以“助教”的形式实施,安排在第二学年,工作量不少于20学时,必须面向本科学生,参加教学第一线的工作,方式包括授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实习、辅导毕业论文等,由指导教师根据备课、讲课及学生的反映等环节对研究生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合格”以上方能通过;入学前在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并已经取得助教职称者,经导师审核,院长签署意见,报研究生处批准,可免修教学实践。
研究生要积极参加学院和学科点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以前,要至少完成1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否则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5、学位论文开题
研究生应在第3学期11月底之前通过论文的开题论证,写出论文工作计划。
毕业(学位)论文从通过开题论证到论文答辩,应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否则不准参加论文答辩。
6、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第5学期,学院组织相关导师对研究生的论文撰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该项工作在研究生申请答辩前6个月完成。
如果未能通过中期检查,则学校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7、毕业资格审查和学位授予资格申请
第6学期4月份,毕业研究生要向学校提出毕业申请,学校将按照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审查研究生的毕业资格,全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任务的研究生方可取得论文答辩的资格。
经毕业资格审查合格者,方可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
8、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
研究生论文写作完成后,论文评阅、答辩和学位授予工作按《聊城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细则》办理。
七、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确保培养质量。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个性;
2、加强实践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
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研究动态;
3、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采用考试、考查与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等形式,确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4、按照学校规定做好中期筛选、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指导等工作,确保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
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阅读书目或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