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_质疑_洪成玉
- 格式:pdf
- 大小:730.51 KB
- 文档页数:7
第2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9]一、课内双基根据课内知识填空。
1.国务院于1956年公布了__《汉字简化方案》__,使简化字取得了正式文字的地位。
2.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一__省__,二__并__,三__又并又省__.3.现在有些人把写繁体字当作一种时髦,导致社会上繁体字泛滥,这种现象既不符合__《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__关于__“我国推广使用简化字”__的法律规定,也会造成语言文字应用的混乱。
4.1955年国家公布了__《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__,废除了很多异体字,基本上做到了__一字一形__,并明确指出除__翻印古书__、__姓氏__等特殊情况外,不得再使用废除了的异体字。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A.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因此汉字是笔画越少越好. B.根据繁体字能更直观地推断出字的本义和引申义,所以不能把古书全部换成简化字。
C.武则天曾给自己起名“曌”(读zhào),意思是她就像日月当空照,这个字被收入了字典,由此可见,个人所造的字只要合理,就能被大家所接受。
D.在古代,“前hòu”的“hòu”是“後”,“皇hòu”的“hòu”是“后",这两个字不能混用。
现在合并成一个字了,这实际上不尽合理,容易出现弄混的现象,如说“前后”是指前一个皇后呢,还是前与后的方位呢?【解析】A汉字并非“笔画越少越好";C个人不能随便造字;D现在不会弄混,“后”字在现代汉语中单独使用时不能表示“皇后”的涵意.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简化字就是结构简单的汉字。
(×)(2)笔画结构复杂的汉字不一定就是繁体字。
(√)(3)我国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团中通行的仍是繁体字。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交际和交流,我们提倡写繁体字。
(×) (4)写汉字越简单就越好,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加快汉字简化的进程。
作者: 洪成玉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3-11页
主题词: 汉字文化 学术研讨会 伟大复兴 文字形式 发展历史 相得益彰 书法艺术 汉字发展汉语
摘要:汉字是一种以表形为特点的文字。
汉字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表明,汉字是唯一的最适合记录汉语的文字,是其他任何文字形式所无法取代的。
几千年来,汉字和汉语,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密切关系。
汉字因完美地记录了汉语而显示其形体优美直观,并对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汉语也因用汉字所记录而显得生动、优美、简洁。
汉字对完善汉语的表达,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起着人所共知的积极作用。
由繁化简是汉字发展是必然作文由繁化简是汉字发展的必然作文。
相信大家对“由繁到简”并不陌生,它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活当中了,而且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说使用简体字是为了便利人类的交流和发展,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应大力推广使用简体字。
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电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因此计算机打字比手写更快捷方便,渐渐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输入法,如搜狗拼音输入法、 QQ 输入法等……但其实许多人的大脑里根本没有记住过一些词汇或短语,因此就连用简体字正确书写的能力也不具备。
那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纵观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成功人士都会在很多方面显得与众不同,可偏偏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擅长某一项特殊技艺。
“小时候爸妈总夸我聪明,还给我买了好吃的,可我却天资愚钝,学什么都费劲,无奈之下只好自暴自弃,上课从不专心听讲。
”话虽是玩笑话,但仔细想想似乎真有这种情况存在啊!我突然灵光乍现:老师批评过我:你的字太潦草,影响美观,而且在做卷子时容易造成误判。
我们先来看几组例子:1、刘邦,汉高祖刘邦,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出身平民阶级。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后被封为汉王。
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不仅能带兵打仗,还喜欢结交朋友。
最终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昌盛繁荣的时代。
2、毛泽东,湖南湘潭人,诗人,政治家。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马克思这些有名人物都用了同样的笔画组合,难道他们傻吗?错,他们懂得利用优势,把简单的事情办复杂。
例如《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意思是做成了事业不能自以为有功劳,居功自傲。
谦虚是一种智慧,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收益。
古往今来,凡是能够善始善终者,必定皆精通之道。
汉字的发展规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发展规律是指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
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不仅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还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汉字的发展规律。
正文内容:1.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1.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早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直接描绘而形成的,这种形式被称为象形。
例如,汉字中的“日”字就是太阳的形象,而“水”字则是水流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象形特征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元素。
1.2 汉字的指事演变指事是指通过一种符号来指代一种事物或者概念的形式。
例如,“上”字就是手指向上的动作,表示“在上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指事形式逐渐简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指代意义。
1.3 汉字的会意演变会意是指通过两个或者多个意义相近的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表示一种更为复杂的概念。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歇息”。
会意形式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合并意义。
2. 汉字的音韵演变规律2.1 汉字的声旁演变汉字的声旁是指汉字中表示音节的部份,例如“木”字的声旁是“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声旁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音节特征。
2.2 汉字的声调演变汉字的声调是指汉字在发音时的音调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声调逐渐变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声调特征。
3. 汉字的结构演变规律3.1 汉字的摆布结构演变汉字的摆布结构是指汉字中摆布两个部份的组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摆布结构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组合特征。
3.2 汉字的上下结构演变汉字的上下结构是指汉字中上下两个部份的组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上下结构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组合特征。
4. 汉字的意义演变规律4.1 汉字的义项演变汉字的义项是指汉字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义项逐渐增加或者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基本意义。
汉字的发展规律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结构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详细介绍汉字的发展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汉字体系。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通过刻画实物的形状来表达意思,形成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象形文字的表达方式逐渐不够灵活。
于是,人们开始使用指事字和会意字等形式来表达更为抽象的概念。
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象形兼会意的形声字,即通过形状和声音的结合来表达意思。
到了秦汉时期,汉字的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今天所使用的汉字体系。
二、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包括字形、字义和字音三个方面。
字形是指汉字的外形特征,字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字音是指汉字的发音。
汉字的字形主要由笔画和构件组成,不同的构件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字形。
字义是汉字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字义,人们可以理解汉字所代表的意思。
字音是汉字的发音,通过字音,人们可以正确地读出汉字。
三、汉字的发展趋势1. 简化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汉字的书写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和便利性,汉字的发展趋势是向着简化方向发展。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改革,将一些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书写效率。
2. 保留传统:尽管汉字存在简化的趋势,但是在保留传统方面,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汉字的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为了保留传统文化,人们会继续使用一些传统的汉字,并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方式传承下去。
3. 多样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交流,汉字的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例如,一些外来词汇和专业术语需要通过创造新的汉字来表达。
同时,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汉字也逐渐与英文、数字和符号等混合使用,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
简化汉字出现的年代与汉字发展嬗变的关系论文简化汉字出现的年代与汉字发展嬗变的关系论文目前,简化汉字出现于东晋、唐代或宋代的一些流行说法,值得商榷。
考古成果说明,简化汉字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产生,现代形体的简化汉字在西汉时期则已大量使用。
简化是汉字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之一。
简化字是汉字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
近来,关于简化汉字及其产生的年代,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说法。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产生于宋代说。
1995年11月8日《光明日报·文化周刊》专版刊登了邹晓明、唐信忠二先生《汉字简体字九百年前就出现》一文,认为“早在900年前的北宋时期,简体字已在人们的手书中流行,这是有关学者对最近发现的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碑刻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并举出“记、将、荣、盖”等14个共17处简化字作为证明。
1995年12月4日新华社又发了一条电讯稿《宋明清文物上发现简体字》证实上述消息,1995年12月5日的《光明日报》予以登载。
文中报道说,在江西吉安市兴桥镇钓源村“发现一北宋书法家米芾手书《昼锦堂记》的清代道光年间碑刻,清晰可辨的159字中,有13个简体字,这又将简体字的出现前推了400多年”。
二、产生于唐代说。
1993年10月24日《光明日报》刊载魏奕雄的文章《唐碑已有简体字》,谓《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文的撰刻时间为“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十一月五日”,“碑文共800多字,尚有270字清晰可辨”。
“在270个可辨识的字中,发现‘弥、万、将、与、继’5个简体字,与我国大陆现在通用的规范简化字完全相同,其中‘弥’和‘万’出现两次。
”三、产生于晋代说。
1996年1月3日《文汇报》载王春南先生文《中国何时出现简化字》,说“现今通用的某些简化字,岂但北宋的米芾用过,在米芾之前700多年,东晋王羲之就用过”,并举出王羲之在《兰亭序》、《游目帖》及唐怀仁和尚集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等传世墨迹、碑刻中使用简化字22个。
汉字为什么要简化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标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
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
又如“益”,本字就是表示水在器皿上,表示溢出,会意字,后来表示又产生了更加这样的意义,例如“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所以本义就另外创造一个“溢”来表示,这样汉字的结构就复杂起来了。
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
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的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
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我们今天使用的简化字,大部分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例如“云、采、电、面、众、"等都有数千年的历史,即使像《说文解字》这样规范小篆的字书,对于一些俗体字,即民间流行的简化字,也照样收录,比如“礼"字,公元1956年经国务院公布才取得正体地位,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但实际上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经收录了,它在非正体的位置上可以说苦苦挣扎了差不多两千年,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今天出土的许多文物,如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敦煌变文集等都有许多简化字,至于宋元以来,各种写本中的简化字更是满目皆是,虽然没有得到政府的承认,不能登入大雅之堂,但在民间却非常盛行,与官方文书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汉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两种势力在相互斗争的:从便于区别字义看,汉字需要繁华,结构复杂些,笔画多些,这样多一些区别特征;从有利用人们日常学习使用看,汉字需要简化,笔画结构简单一些为好。
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洪成玉【摘要】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连续使用的文字,完整地保存了汉语的整体面貌.这是现今得以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中国传统语言学肇始于语义研究,这为我们的语义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宏观考察,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可分共时和历时两种情况.【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7页(P106-112)【关键词】汉语同义词;形成;发展【作者】洪成玉【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3一、前提和条件词汇的丰富是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而同义词的丰富则是语言富有表达力的重要标志。
要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汉语丰富的词汇本身应具有完整的面貌;其次,其本身还具有连续性并有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所以能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就是得益于汉语历史悠久的词汇,是由汉字所记录的。
汉字是词符文字,即形、音、义相统一的文字,且绝大多数,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使用的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字。
据研究,“全世界各种语言所用的文字体系大抵不外出于四个来源:(一)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二)埃及的圣体字;(三)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文字;(四)我国汉族的方块字”。
而如今,“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早已灭绝了”,“埃及的圣体字也成了历史上的陈迹了”,中美洲玛雅人的图形字“自十六世纪以后也不再存在于世了”① 岑麒祥:《语言学和文字改革》,《文字改革》,1962年第2期。
,唯独汉字仍万古长青成为世界上唯一而又从未中断使用的文字。
正是由于汉字所具有的这种延绵不绝的独特优点,保存了汉语词汇的总体而连续发展的整体面貌,并为从汉语词汇中分析研究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这是一个得天独厚,不可或缺的前提。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研究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