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的“人文法治”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409.36 KB
- 文档页数:5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
梅岚
【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为儒家传统面向现代化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梅岚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唐君毅现代新儒学"文化"概念的反思与批评——兼谈宽容哲学的"文化"理解 [J], 汤忠钢;金翊
2.贺麟与唐君毅研究的比较视野——从贺麟"唐君毅先生的早期哲学思想"说起 [J], 何仁富
3.《爱情之福音》及唐君毅的情爱哲学--唐君毅早期思想研究之一 [J], 何仁富
4.现代新儒家与传统道家哲学——论唐君毅对老、庄哲学思想的研究与涵摄 [J], 黄海德
5.唐君毅哲学中心思想与发展研究——评《唐君毅哲学研究》 [J], 陈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唐君毅的新儒学文化观
刘俊哲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9)003
【摘要】唐君毅探索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终极源头,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征、优长、不足或弊端以及中西方文化之差异,并且从现代新儒家的立场出发,以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为己任,提出了复兴和重建中国文化的路向、途径和方法.对唐君毅新儒学文化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总页数】6页(P74-79)
【作者】刘俊哲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中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唐君毅的新儒学文化观 [J], 刘俊哲;
2.人伦重建是儒学复兴必由之路——兼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J], 方朝晖;
3.现代新儒学对儒学复兴的三点启示——祝贺大陆版《唐君毅全集》出版发行 [J], 黄玉顺;
4.儒学人文精神之重建——由唐君毅先生之“重建人文精神”到霍韬晦先生之“人
文主义须向东方回归”,兼论霍韬晦先生所开创的文化事业 [J], 陈可勇
5.对韦伯中国文化观的挑战——评《现代新儒学在美国》 [J], 夏乃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君毅(1909-1973)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及了我国文化中的“落花诗”,并把这一概念作为我国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就唐君毅对落花诗的理解和对我国文化精神的探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落花诗的概念唐君毅认为,“落花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体验和感悟。
在这种诗歌中,诗人通过描绘落花的形象,抒发对时光流逝、生命虚无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感慨。
唐君毅认为,“落花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我国文化中对生命、时光和命运的深刻反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探索。
二、落花诗的精神内涵在唐君毅看来,“落花诗”所表达的精神内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之一。
通过对生命短促的描绘和思考,落花诗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落花诗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宿命和命运的思考,强调了人在宇宙中的微小和渺小。
落花诗还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象的感悟和理解,反映了我国文化中对自然和人生的超脱与豁达。
三、我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在唐君毅的眼中,我国文化中的精神价值不仅包括了落花诗所表达的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更包括了对道德、品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我国文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了家国情怀和忠孝之道,强调了礼仪、谦让和忍让的精神。
这些精神价值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探究,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四、唐君毅对我国文化精神的阐释唐君毅在其著作中对我国文化精神的阐释是多方面的。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诗歌、哲学和历史的研究,深刻把握了我国文化中的精神价值和核心内涵。
唐君毅认为,我国文化的精神是一种深沉的,内敛的,含蓄的精神,它凝结了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思索和体验,体现了我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五、唐君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唐君毅不仅仅在学术研究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索和阐释,他还通过教育实践和社会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对唐君毅高举儒学的方法论反省對唐君毅高舉儒學的方法論反省1台灣大學哲學系杜保瑞摘要:本文討論唐君毅先生《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高舉儒學的理論建構之方法論問題,首先指出唐先生為以教化目的遍觀一切哲學而溝通一切哲學而為本書之撰寫主軸,然即在此一主軸中又高舉儒學以其順成人心正大光明的教化方法而為諸教之冠。
本文即就唐先生以本末先後之教化次第之論點以言說儒學高於耶佛兩教之說法為方法論討論的議題,指出此為唐先生個人的立場,此中諸義對耶佛而言並不準確。
其次,唐先生在對儒學教化方法的高度信心中以為儒學之實踐亦可上達耶佛之聖境,甚而因此亦接受耶佛世界觀之為一合理的世界觀,此種種諸說即已使唐先生之新儒學溢出儒學本位之立場,而致有方法論的大混亂,本文即就此義提出批評,指出此說並無助於高舉儒學,亦無可能為耶儒接受,若真為教化之目的,唐先生宜退出此一立場,更為平等地接納耶佛以共助成人類世界之教化工程,此實於現實上更為可行之舉。
關鍵詞:唐君毅;當代新儒家;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基督教;佛教;大綱:一、前言二、準確疏理各家以還原諸家義理的中西哲學著述態度三、遍觀九境溝通諸學才是真哲學的教化論哲學立場四、儒學之教化以順成人心成長次序之義而高於耶佛之評價立場五、以儒學對生死問題的觀點為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六、以儒家孝道思想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七、以儒家生命創生義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八、以儒家祭禮義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九、以佛教善惡因果說不宜先出而為儒家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十、以儒學包攝耶佛世界觀及成德境界為儒學高於耶佛的評價立場十一、小結1本文為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舉辦之「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學術研討會而作,2004一、前言:在中國當代史中,兩岸分治是一個從混亂到安定的新時代的來臨,此時的海外知識份子,為了安頓民族傷痛的情緒,為了尋求民族再生的力量,企圖從文化建設的路向重建中國,唐君毅先生即是這一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的典型。
避居香港,籌建書院,著書立說,捍衛文化。
探寻历史人物的学术与时代价值——读许敬辉博士近作《唐君毅“立三极”思想研究》发表时间:2020-01-09T15:02:07.0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作者:韩丽梅1 程鸿2 [导读] 中国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思想表现在“立人极、立太极、立皇极”上,此亦是其一生学问和思想的本原和核心。
许敬辉博士的近作《唐君毅“立三极”思想研究》深入探索唐君毅哲学观,刻画出“立三极”的逻辑和历史发展脉络,因而对这些思想和中国现代哲学的价值与缺失获得一个理解的角度。
(1.沧州师范学院,河北省沧州市061001;2.盐山县盐山镇韩桥中心小学,河北省沧州市 061300)摘要:中国哲学家唐君毅先生的思想表现在“立人极、立太极、立皇极”上,此亦是其一生学问和思想的本原和核心。
许敬辉博士的近作《唐君毅“立三极”思想研究》深入探索唐君毅哲学观,刻画出“立三极”的逻辑和历史发展脉络,因而对这些思想和中国现代哲学的价值与缺失获得一个理解的角度。
关键词:唐君毅;立三极;哲学价值唐君毅是20世纪有着重要影响、引起广泛评说的中国哲学家。
许敬辉在《唐君毅“立三极”思想研究》中衣唐君毅的“立三极”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从唐君毅哲学观视角刻画出唐君毅 “立三极”的逻辑和历史发展脉络,以及体系本身的丰富内涵。
着重从“心之本体”开始,对其从建立到客观化表现形式之道德自我,以及回到自身的动态过程开展系统诠释,阐释心之本体在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及超主观世界中展开自身、确立自身和升进、扩展自身的图景。
这个深刻的哲学图景是如何展现的?读罢《唐君毅“立三极”思想研究》,笔者认为许敬辉是如下三个层面与角度展开论述的:其一,发生命之性情以“立人极”。
书中介绍唐君毅是一个早慧的生命个体,具有极强的反思力和生命体悟力。
从幼年开始,就对人之生死之类的大问题有一种深切的生命关怀和强烈的生命体验,并因此而走向哲学思考的道路。
就像他自己所说,他写那些“立人极”的人生哲学著作,“根本上,不是要想提出一种人生哲学上之学说……根本不是为人写的,而是为己写的……在写时,或以后再看看时,我精神上总可感到一种愤发,便这样一部一部的写下去了。
现代性的沉思唐君毅思想与罗光思想之比较(1.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哈尔滨150028;2.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现代新儒家”和“台湾新士林哲学”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它们在中国哲学史上展现了各自的特色,也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意义。
唐君毅和罗光分别是两个学派的重要代表,对二者的比较不但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思想的不同,也可以使我们了解两个学派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特点。
关键词:唐君毅;罗光;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12-02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受西学刺激的中西哲学比较与融合史。
面对中国现实“满目凋零”的景况,现代新儒家唐君毅和台湾新士林哲学家罗光进行了深深的思考,探索出现代性背景下两种不同的路径。
一、生命的抉择:心性还是信仰罗光曾称唐君毅为“整理中国哲学最用力者”,然而事实上,罗光与唐君毅一样,都是“创新型”的学者,具有融贯中西的气魄,最终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不同身份的不同使命。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中“文化意识宇宙中的巨人”。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学者,他的思想就带有现代新儒家的特色。
现代新儒学具有三大特色,即以儒学为本位,寻求中西合璧;以“返本开新”“内圣新外王”为新的时代任务;以平和开放的文化心态,公正地??视各国文化。
这样的学派特点就决定了唐君毅的学术身份,也决定了他的文化使命: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新获得当代的意义。
因此,唐君毅一生都实践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
他的思想体系就是对这一使命的完成和说明。
罗光既是台湾天主教最高神权的象征,也是台湾哲学界的权威,一般认为他是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真正创立者。
作为天主教主教和台湾新士林哲学的开山之人,罗光的研究重点就在于研究士林哲学的义理架构,研究近现代西方哲学并与当代哲学思潮对话,重新诠释中国文化与哲学,比较并融合中国哲学和士林哲学,探寻中国文化和基督教精神的融合,探讨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六个方面。
从道德自我到心之本体——唐君毅“心之本体”观念的确立及展开作者:杨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0期杨卉(厦门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厦门 361024)摘要:为了探究唐君毅的道德哲学思想,本文对他的中心观念的确立加以考察,即唐君毅如何由“道德自我”树立起了“心之本体”。
涉及到“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的关系;“心之本体”确立的途径;“心之本体”的特性及对道德生活所起的作用等内容,并试图以此来解释唐氏道德哲学、人生哲学的前提。
关键词:道德自我;本心本性;天;心之本体中图分类号:B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26-04收稿日期:2016-06-17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博士项目《唐君毅理想主义道德哲学研究》(2013C108)作者简介:杨卉,(1982.2-),女,汉族,湖北襄阳人,哲学博士,厦门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唐君毅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港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洋洋数百万言的丰厚著述展示了他一生“学在成德”、“述为成教”的学术宗旨,却皆根植于其早年确立的中心观念“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
如其自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叶落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不更疑。
”[1]正表达了他对此中心观念的契悟。
由此,我们不可不对“道德自我”与“心之本体”加以考察。
一、“心之本体”的确立唐君毅通过对道德生活的追寻与解析,发现真正的道德生活是人的“道德自我”依据其本身所具有的道德理性而自觉超越“现实自我”的活动。
“道德自我”是与“现实自我”相对而彰显出来的。
“现实自我”是陷溺于现实时空中的现实对象的自我,是被某一时间之事物所限制、所范围的自我,是形而下的、非永恒的、受限的自我。
道德生活之所以能成为道德的生活,就在于它能超越这个受限制的、不自由的“现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