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备课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在区教研室、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年级组的指导下,____执行____省教育厅减负、增效的要求,在“以学生为本,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谋内涵发展,求质量立校”思想的指导下,铭记“明志博学,唯真至善”的校训,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团结一致,努力提升本学科在全市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知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三、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注重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历史知识趣味化。
2、突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使历史知识问题化。
3、加强历史课堂及课外交流,使历史课堂互动化。
4、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分解知识,使历史知识渐显化。
四、教科研设想1、结合历史教研组市区课题设计新型历史课堂。
2、开发历史课的情感因素,注重学生个人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3、着重思考“____二中271”新课改形式下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与高考之间的衔接关系。
4、开发校本课程和组建历史学科社团。
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二)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在学校的领导下,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积极研究新教材,坚持“以人为本”。
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教学教法,积极展开各类学习、研讨活动,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历史教案详案设计模板
一、前言
历史教学是中小学教育必修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教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具备了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功能。
因此,编写一份详细的历史教案对于提高教学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在编写历史教案时,模板的使用可以提高效率,规范操作。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历史教案详案设计模板。
二、历史教案详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二)教学内容
1.教材章节和内容简述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4.教学方法、手段和手段,教学媒体及其使用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安排
1.开始环节
2.备课环节
3.导入环节
4.讲授环节
5.巩固深化环节
6.总结环节
7.课堂布置
8.意外情况处理(五)师生活动评价
1.课中测评
2.课堂小结
3.课后作业
4.课堂表现评价(六)教学反思
1.教学成果总结
2.存在问题反思
3.教学改进措施
三、总结
以上,是本文为大家介绍的历史教案详案设计模板,通过使用该模板,我们可以更好的编写一份优秀的历史教案,进而提高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模板仅为教案编写的工具之一,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最后,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教学年级:七年级3. 教学科目:历史4. 教学时间:2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过程、统一后的统治措施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秦朝统一后的统治措施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秦朝统治措施的理解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六国?六国统一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 讲授新课(1)讲解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分析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讲解秦朝统一的过程,重点介绍秦国灭掉六国的先后顺序和策略。
(3)讲解秦朝统一后的统治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4)分析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
3. 案例分析(1)以秦朝统一后的法律制度为例,分析秦朝统治措施对后世的影响。
(2)以秦朝修建的长城为例,分析秦朝统一后的军事防御措施。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秦朝统一后的统治措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秦朝统一后的统治措施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2. 教学改进:(1)在讲解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时,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一、课题【课题名称】: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影响;(2)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会如此迅速地发展?2. 新课讲授(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1. 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等);2.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3. 化工、钢铁、石油等行业的重大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 以电力为动力;2. 发明创新频繁;3. 产业规模扩大;4. 全球化进程加快。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 提高了生产效率;2. 促进了城市化进程;3.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4. 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3. 小组讨论(1)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4. 课堂小结(1)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2)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 提高历史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 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历史事件、人物、时期等。
- 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 教学难点:- 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 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课堂讲授- 按照教学重难点,系统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回顾重点难点。
- 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5. 课后作业- 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小组合作情况等。
2. 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定期考试:- 定期组织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 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
2. 教学方法反思:- 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反思:-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通过以上万能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掌握清末新政在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3)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心民族命运的意识;(2)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2. 清末新政在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1. 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2. 对清末新政的全面评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清末新政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会推行一系列改革?二、新课讲授1. 介绍清末新政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失败、民族危机等;2. 讲解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军制、改革教育、推行地方自治等;3. 分析清末新政在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如编练新军、设立学堂、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清末新政为何会在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改革措施及其影响;2. 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了解程度;2. 提出问题:为何清末新政最终失败?二、新课讲授1. 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如改革不彻底、缺乏群众基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2. 讲解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奠定基础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如何评价清末新政?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地位;2. 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清末新政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失败原因;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在评价清末新政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核心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历史教材3. 相关历史案例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学习历史需要掌握这些核心素养?二、讲授新课1. 时空观念- 解释时空观念的概念和内涵。
- 通过案例分析,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引导学生理解时空观念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2. 史料实证- 讲解史料实证的定义和方法。
- 通过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3. 历史理解- 解释历史理解的概念和内涵。
- 以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五大历史核心素养。
2. 提问:你们认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哪些核心素养最为重要?二、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历史案例,让学生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这些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对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作业,评价其运用五大历史核心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历史课表格教案设计模板〔共5篇〕第1篇:亡羊补牢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亡羊补牢》表格式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读8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认真改正,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教学重难点】1、认读汉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背诵课后《背诵积累》。
畅所欲言。
讲授新知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2、范读课文,提出要求。
3、解决汉字词及难读句:⑴出示带汉字的词语。
⑵认读汉字、组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⑴个别指导朗读。
⑵反应朗读。
5、细读课文:⑴第一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指名把这一段的内容讲一讲。
⑵第二、三自然段:邻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劝他的?谁来读一读?他是怎么答复的?指名读第三段。
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分角色朗读这两段。
⑶第四自然段:他不听劝结果怎样?⑷第五自然段:指名读他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改正,还晚不晚?畅谈他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齐读课题,畅所欲言。
边听边注意课文中的难读词句自由练读、自荐读、轮读。
自由练读课文。
轮读课文、互相指正。
自荐读、畅所欲言。
自荐发言。
自荐读。
自荐读。
畅所欲言。
同桌读。
畅所欲言,自荐答复。
课堂小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析本文写作方法。
师: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自由读。
畅所欲言。
自荐答复。
布置作业1、练习给汉字组3个词,并选择其中一个词造句。
2、练习讲这篇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想法已经丢懊悔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结果又少再没丢第2篇:习作6 表格式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习作6 表格式教案本文是关于习作6 表格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课题习作6备课日期12月18日教学目标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两幅图画,准确把握图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历史课程2. 课程编号:3. 学分:2学分4. 授课对象:XX年级XX专业学生5. 授课教师:XXX6. 授课时间:每周XX课时7. 授课地点:XX教室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2)使学生熟悉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历史特点;(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课程内容1. 课程模块:(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现代史(3)世界古代史(4)世界近现代史2. 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2)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3)世界古代史: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等;(4)世界近现代史:英国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角色扮演法:通过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5.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五、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2.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3. 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教师电子备课专用纸
课 题 备课时间 月日 使用时间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总课时数
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
教 具
一 诊断 补偿
二 讲授新知 导入新课 自学提示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 教师点拨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
精读品析
展示交流
三
巩固练习
四 达标测试
五
总结反思
1、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
2、注意教学方法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
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想像和感悟。(3)创设情
境,以情入学。(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始起步。
审 批 人:
审批时间: 年 月 日
教师电子备课专用纸
课 题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课 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总课时数
知识能力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重 点
难 点
教 具
一 诊断 补偿
二 讲授新知 导入新课 自学提示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 成果展示 教师点拨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
精读品析
展示交流
三
巩固练习
四 达标测试
五
总结反思
1、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
2、注意教学方法设计。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
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想像和感悟。(3)创设情
境,以情入学。(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始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