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旅游学刊第36卷2021年第5期Tourism Tribune Vol.36No.5,2021他人的互动,进而影响他们自己或者当地人的态度、期望、看法以及生活方式。
游客与当地人的互动一方面影响着游客的体验①,另一方面影响着当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②。
游客与当地人互动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游客与当地人需求的多样性,这也意味着旅游管理和规划也要结合游客和当地人的实际多样性需求,同时考虑当地人口特征、地理面积、旅游发展特点和阶段等多要素进行管理和规划。
致谢:感谢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意见和帮助。
(作者系该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02-22)“资源诅咒”、旅游供给多样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③庞世明,孙梦阳,宋志伟(北京联合大学,北京100101)Doi:10.19765/ki.1002-5006.2021.05.006一、旅游业的“资源诅咒”现象“资源诅咒”是一个发展经济学的概念,指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质量下降。
“资源诅咒”最早源于Auty的研究④,一般认为,其影响机制通过“荷兰病”效应⑤、寻租⑥以及对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⑦,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丧失可持续性。
由旅游资源带动的旅游业发展形成“资源诅咒”效应还是“资源福音”效应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即“旅游导向型经济增长假说”(tourism-led growth hypothesis, TLGH),旅游发展通过增加外汇收入、吸引投资、增加就业、促进旅游消费、增加税收等方式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旅游资源丰裕导致的旅游业的过度发展同样存在“资源诅咒”效应,即旅游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其他产业为代价的,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产生挤出效应,阻碍技术进步,挤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⑧,旅游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外来风险能力较差。
尽管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理论和相关案例研究则显示,“资源诅咒”型的旅游地的确存在。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浅谈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资源型城市作为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是国家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
但是目前,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矛盾:产业结构高度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人才相对匮乏。
因此,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与紧迫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从原始社会末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进入农业文明,但同时由于开荒种地、砍伐森林、破坏植被、物种遭到破坏,失去生态平衡。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厂区,燃煤量急剧增加,出现了天空黑烟弥漫、污水横流的现象,产生了新的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全球爆发了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讨论。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长期的研究,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指出:当今存在的发展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造成的。
要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只有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积极的出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
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
该研讨会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
作者: 傅利平[1];王中亚[2]
作者机构: [1]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2-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回顾国内外"资源诅咒"命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资源型城市层面验证了"资源诅咒"命题。
归纳概括了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荷兰病"的反工业化效应、制度缺失的寻租效应、资源对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生态环境的恶化效应和区位交通因素的限制效应,并据此提出摆脱"资源诅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一、概述如今,世界各地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机遇。
本文将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入分析。
二、资源型城市的定义资源型城市是指依赖于自然资源开采、加工和贸易业务的城市。
这些城市通常依靠石油、矿藏、森林等资源为主要经济支柱。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动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动力来自于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以及全球经济变化等因素。
资源衰竭使得传统经济模式无法维持,而环境污染则使得城市形象受损,经济发展受阻。
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发展。
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来说,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它能为城市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五、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挑战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许多挑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等。
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合作才能解决。
六、政府角色的重要性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七、企业角色的责任企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者。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八、社会参与的重要性社会的参与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组织应发挥其监督作用,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公众参与,并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九、国际合作的机遇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也面临着国际合作的机遇。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资源型城市可以吸收外部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转型发展进程。
十、总结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十分重要,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创新责任,以及社会的积极参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将能够实现。
在国际合作的机遇下,资源型城市也将迎来更多的转型发展机遇。
基于“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研究【摘要】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困境,而资源诅咒理论提出了资源过度依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基于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探讨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验证模式的有效性。
文章引入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论述了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困境,概述了资源诅咒理论,并提出了模式选择的建议。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更多案例分析,深入挖掘可行性较高的产业转型模式。
由此可见,基于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特点、困境、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建议、未来研究、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导的城市,因资源丰富而发展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在长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境,比如经济单一性、资源价格波动、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资源诅咒理论指出,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面临着经济增长减速、产业结构滞后、政治制度薄弱等问题。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面临着很大难题,需要找到合理的模式进行选择。
研究基于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有助于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资源诅咒理论指导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可行性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资源诅咒”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选择,旨在帮助资源型城市更好地应对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及困境,资源诅咒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及影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因素,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有效的模式选择框架,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特点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城市,一般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以下特点:(1)资源型城市采矿、加工、制造业的产值占比通常较高。
(2)资源型城市在顶峰时期往往存在庞大的经济规模和高水平的工业化程度。
(3)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因此其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
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型城市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耗大、资源浪费、经济结构单一等。
这些问题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难题。
因此,资源型城市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环保水平、降低能耗等方面发力,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已经开始转型升级,并构建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升级型转变,以发展高端制造业为主要发展方向。
(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做好城市品牌营销工作,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方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以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具体方法包括:(1)政府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等方面的保障。
(2)企业要加强技术声誉和信息共享,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全领域创新。
(3)大力招商引资,推进新型产业的进入,加强城市的产业深度和内在活力。
(4)推动城市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结论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因此,资源型城市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转型升级战略,以推动城市的长期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资源型城市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经济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既紧迫又困难的现实问题。
为了转型发展,这些城市必须不断创新,着力转型,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数量很多,其中包括大庆、煤炭城市和沿海城市等。
虽然这些城市善于开采和利用资源,但是它们的发展模式却不可持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面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耗尽的困境。
以大庆为例,这个城市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但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污染,大庆的石油资源逐渐枯竭,城市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而无论是安徽的铜陵、河南的信阳还是齐齐哈尔的曲线等很多城市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必须放弃过去的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和转型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资源型城市也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阻碍。
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资源型城市要进行转型,必须面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是由于为了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这些城市很难强制自身转型。
另一方面,这些城市资源丰富,也有很多人依赖这些资源维持生计,转型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从政府角度看,转型期间还需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这对政府和社会经济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转型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方向、使用方式、开发模式等问题也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对于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转型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考虑而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的优化等单一领域考虑问题。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策略在面对转型难题的时候,政府和企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尝试。
一是加强研究和探索,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其实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新技术和创新的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这些将会引领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二是促进创新思路和创新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与国际、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引进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推进全面创新和创业。
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价值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方式。
资源型城市是现代城市中典型的城市类型之一,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困境。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和路径。
本文在此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如何克服相关困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打造全球资源型城市的机会与挑战资源型城市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类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来自全球市场的需求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城市与全球市场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同时,全球市场的变化对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促进城市环保和生态建设资源型城市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资源有关,这也带来了城市的环保和生态建设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发展模式上进行调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针对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需要从发展模式、政策法规、投资和环保等方面入手,实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
四、挖掘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潜力城市文化与旅游资源是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潜力,可以改善城市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来提高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价值和效益。
五、城市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推动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面临着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问题。
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推动城市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等。
相关案例:1. 挪威斯塔万格市斯塔万格市是挪威原油储备的所在地,它通过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不断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
资源型城市破解“资源诅咒”出路何在
周晨
【期刊名称】《合作经济与科技》
【年(卷),期】2024()18
【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诅咒”的重要环节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提升。
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型城市实现中国式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环节,是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针对当前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囿,提出纾解路径,以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周晨
【作者单位】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破解“资源诅咒”定律
2.国宏学术茶座(之二) 破除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出路在何方
3.高铁开通后是否会破解“资源诅咒”: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
4.绿色考核能破解“资源诅咒”吗?——来自资源型城市的证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者:聂玮莹
来源:《财讯》2018年第24期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然而在许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却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局面,这一现象被称为“资源诅咒”。
本文在阐述资源诅咒的理论基础上,归纳概括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传导机制——“荷兰病”的反工业化效应、制度缺失的寻租效应、资源对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挤出效应、生态环境的恶化效应和区位交通因素的限制效应,并据此提出摆脱资源诅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资源诅咒资源型城市
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是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命题,它由奥地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明确提出。
所谓“资源诅咒”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
换句话说,资源丰裕地区并没有因为资源优势取得预期的发展,相反却表现为经济的低速增长甚至崩溃,其经济不平等程度与资源贫乏地区相比也更加严重。
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分析
(1)“荷兰病”效应
“荷兰病”效应的表现之一是自然资源出口收入的迅速增加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资源产品价格的波动和资源产出的骤升骤降导致利率和汇率的剧烈波动,进而会损害到经济的平稳运行。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资源型城市。
我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问题,由于资源产业的发展缺乏关联效应和正的外部性,资源部门的扩张和制造业的萎缩必将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引发“荷兰病”和“资源诅咒”,使资源型城市难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发展。
(2)制度效应
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容易产生贪婪的寻租行为和政府腐败,并引起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和资金外流,制度弱化是“资源诅咒”产生作用的根源所在。
在我国,由于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实际经济運行中,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都可能成为滋生腐败、寻租或掠夺式开采的土壤。
(3)“挤出”效应
资源型产业的“挤出”效应表现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及其高收入容易导致制造、教育、研发与基础设施等其他产业投入不足。
“挤出”效应最显著的特点是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忽视教育投资、高素质人才外流,自然资本逐渐挤出人力资本,从而丧失了现代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引擎。
(4)生态环境效应
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致使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脆弱的自然环境状况不仅阻碍了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资源接近枯竭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5)区位交通效应
区位和交通运输条件也是资源型城市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原因之一。
如我国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一些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不便,竞争力不强,致使其资源优势丧失。
一些资源型城市不仅远离交通干线,而且远离工商业发达地区,与区域经济无法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经济体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城市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无法得到较大的发展,城市功能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结论与对策
资源型城市要摆脱“资源诅咒”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应统筹协调好效益性、稳定性、成长性的关系,既不能仅仅追求短期利益,不顾结构的稳定性和后续发展能力,也不能跨度太大,不顾支撑能力和现实利益,过于急功近利。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于区域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在重点行业着力培育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的设计要避免单纯以资源开采为导向,要把资源开发利用同发展高增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
(2)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完善法律法规
资源型城市要以科学的矿产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建立探矿权、采矿权的产权制度为核心,以推动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目标,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应优化资源产权结构,
合理配置资源所有权、开采权和保护权,体现在资源上的权、责、利要尽可能对应,实现参与式发展。
(3)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我国资源丰裕的落后地区虽然人口数量较大,但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甚至人力资本不断地被资源资本和物质资本所“挤出”。
政府必须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重点抓好基础教育以及对普通劳动者的再教育和培训工作,吸引外来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 (1).
[2]王胜今,李雨潼.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4).
[3]黄溶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J].城市问题,2008 (8).
[4]刘吕红.“资源诅咒”与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J].经济管理,2008(13).
[5]黄溶冰,王跃堂.资源型经济如何摆脱“资源诅咒”[J].江海学刊,2009 (2).
[6]鲁金萍.广义“资源诅咒”的理论内涵与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1).
[7]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8]张菲菲,刘刚,沈镭.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