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诗词格律规则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格律诗的平仄四大原则平仄是格律诗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
掌所致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是学习格律诗写作的基础,也往往是学习格律诗写作最难跨越的障碍。
初唐四杰之王勃一、四声与平仄四声,是指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声调是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其中,高低和升降是主要因素。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平声就是诗歌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就是诗歌中的仄声,按照字义,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现代普通语里,已经没有入声了,在一些方言里,还保留得有入声和古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用粤语读古诗特别好听,很多我们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诗用粤语读起来就押韵了,因为粤语保留了很多入声字,粤语也跟古代汉语比较接近。
现在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阴平阳平合起来,就是古代的平声,上声跟去声跟古代语里的上声去声是一样的。
古代汉语的声在普通话里被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所以现代汉语的平仄为:平——阴平、阳平。
仄——上声、去声。
我们现在写格律诗,按照普通语四声的平仄来写即可,没有必要去按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写。
不过学习一下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可以让我们再欣赏以前的律诗时更加能感受到诗的美感。
初唐四杰之杨炯二、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七言句内平仄相间,前四个字,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五与六、七平仄相间或五、六与七平仄相间。
五言的律句可以看成七言截掉前两个字。
根据句内平仄相间的规则,可以得出七言的四个标准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读起来是不是很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汉语的美妙就在这里面。
七言截掉前前两个字,就变成了五言的四个标准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联内平仄相对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被称为一联。
简述格律诗写作的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
格律诗写作是一种古典诗歌形式,它有着严格的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
平仄关系指的是诗句中音节的长短和声调的高低,而粘对规则则是指诗句之间的韵律和押韵的要求。
在格律诗的写作中,每个诗句通常由若干个平仄相间的音节组成。
平音是指音节发音时长短相等,而仄音则是指音节发音时长短不等。
在平仄关系中,平音和仄音的交替排列是诗句的基础。
一般来说,平仄关系通常遵循“平平仄仄平”的规律,也有一些特殊的格律诗体,如“律诗”,则有更加复杂的平仄关系。
粘对规则是指诗句之间的韵律和押韵的要求。
在格律诗的写作中,每个诗句通常有固定的押韵方式。
例如,在绝句中,每个句子的第一、二句押韵,第三、四句押韵,形成“AABB”的韵脚结构。
而在词牌中,每个词牌都有自己特定的押韵要求,如“七绝”的押韵方式是“AABB”或“ABAB”。
格律诗的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的遵循是为了保持古典诗歌的韵律和韵味。
通过平仄的运用,诗句能够更加和谐地传达情感和意境,使诗歌更具美感和节奏感。
而押韵的要求则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使得整首诗更加优美和朗朗上口。
总之,格律诗的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是诗歌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遵循保证了诗歌的韵律和韵味,使得格律诗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意境方面更加富有力量和美感。
诗词格律概要掌握诗词格律,需要了解的东西固然很多,但应着重弄懂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平仄,一是用韵。
这两点又是互相联系着的。
(二)平仄诗、词都要讲平仄,现在我们先讲诗律的平仄。
(01)关于近体待我们要讲的诗律,指的是近体诗的格律,不涉及诗经、乐府中的那种古体诗。
近体诗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它对平仄、对仗、字数有严格的要求。
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绝句(每首四句),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
基础是绝句,明白了绝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所以要说这是“基本格式”,是因为其他各种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绝句和律诗,共16种),都可以从它推导出来。
学习中,一定要先把这个“基本格式”背熟,记住。
从基本格式推导其他格式,是学习的一个窍门。
如果把全部16种格式都开列出来,机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记住的。
这个“基本格式”中所说的“平”,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字和“阳平”字;“仄”,大体上就是现在普通话里的“上声”字和“去声”字。
3)“对”和“粘”的规则从上面所举的基本格式中,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一下句叫“对句”。
这样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
“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第一句中的“日”字是仄声字,第二句中的“河”字是平声字,符合“对”的要求,第二句的“河”字与第三句的“穷”字都是平声字,符合“粘”的要求。
古诗中平仄的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韵律和节奏规则。
平仄是指诗句中每个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类。
平声指的是声音平缓、没有升降的,而仄声则是指声音有升降或者有停顿的。
在古诗中,平仄的规则是用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从而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
平仄规则在古诗中主要是用于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中。
对于五言绝句来说,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第二个字可以是平声也可以是仄声,第三个字则必须是仄声,最后一个字则必须是平声。
而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则是每句诗的第一个字是平声,第二个字是仄声,第三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是仄声,以此类推。
在古诗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平仄模式,被称为“律句”。
这些律句有自己特定的平仄规则,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等。
这些律句在诗歌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以构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更加优美。
除了上述规则,古诗中的平仄还与对仗密切相关。
对仗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要求诗句中的词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对称,同时在平仄上也要求严格对应。
这种对仗的运用,使得古诗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为例,它展现了对仗的典型特点。
词语“明月”和“清泉”、“松间”和“石上”、“照”和“流”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形成了对称的关系。
这种对称不仅体现在词语的平仄上,还表现在词语的含义和语境中。
在古诗中,平仄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满足音韵和节奏的需求,更是为了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调整平仄的规律,诗人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从而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对于古诗爱好者来说,理解平仄的规则和其对古诗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中的平仄规则是构成诗歌韵律和节奏的重要因素。
通过运用平仄规则,可以使得诗歌更加优美、易于朗诵和理解。
同时,这些规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诗词格律基础诗词格律基础是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不仅包括行文格式、韵律和音韵规律,还涉及到意象、比喻等方面。
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格律一直是诗词创作的重要规范。
下面,本文将简要介绍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
一、韵律规律中文诗词的韵律规律是指句子的音调高低、音长短、重轻变化的规律,通常是根据字音来进行判断的。
韵律分为声韵和平水韵两种。
声韵是指声音的韵律,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部分,而平水韵是指字音的韵律,分为平韵、上韵、去韵、入韵。
在诗词中,常见的韵律有平水韵的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等,以及声韵韵律的古诗、古词等。
其中平水韵的七绝、七律为律诗,平水韵的五绝、五律则为绝句和律词。
七绝、五绝要求每句五、七个字,平仄相间,末句押韵;七律、五律则是每句八、十个字,平仄相间,中间押韵。
二、格律格式中文诗词的格式是指行文的排列方式、字数、韵脚等,是诗词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词格式主要有三种:对仗、押韵、平仄。
对仗是指前后句意义相反并呼应着的格式,可以是意义上的对仗,也可以是音韵上的对仗。
押韵则指相邻的句子末尾的音节相同,分为头韵、中韵、尾韵三种。
头韵是指第一个字的音韵相同;中韵是指相邻两个字中间的音韵相同;尾韵则是指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相同。
平仄指声调的平仄,平仄相间,有规律地排列在一起。
三、词牌介绍词牌是固定的韵文格式,因有规律的平水韵、定量音数、定式结构等而受到流行。
词牌有很多种,如“鹧鸪天”的天净沙、如“西江月”的西江月等,每个词牌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和要求。
四、意境与诗意除了格式和韵律的要求外,诗词的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意境指的是诗词表现的主题、景象、氛围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手笔和情感。
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通常通过人物、景物、事件等形象的比喻和描绘来表现,以取得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传感器官对作品产生深刻感受的效果。
总之,诗词的格律、意境和诗意相辅相成,构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词作品。
对于初学者来说,熟悉诗词格律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对于古典诗词的理解与欣赏水平。
了解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格律与韵律是其独特之处。
通过了解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一、古代诗词的格律古代诗词的格律是指其音韵的规律。
古代诗词按照字的平仄和句子的长短来进行组合和韵律运用。
其中,平仄是指字的音调,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长短是指句子中的字数,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
具体而言,五言古诗一句有五个字,七言古诗一句有七个字。
古代诗词的格律要求字数和音调的平仄有一定的规律。
比如,在五言古诗中,通常每句前两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或者前三个字为平声,后两个字为仄声。
在七言古诗中,通常每句前四个字为平声,后三个字为仄声,或者前三个字为平声,后四个字为仄声。
这种规律的排列使得诗词在声调上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二、古代诗词的韵律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指其押韵的规律。
古代诗词通过选择特定的字词使其在韵脚上呈现一种和谐的联结。
韵脚是指诗词末尾的音节,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韵脚有平声韵(a)和仄声韵(b),如平水、仄花。
古代诗词的韵律是按照特定的韵脚排列来进行押韵。
比如,在五言绝句中,通常是aabb或者aaba的押韵方式。
在七言绝句中,通常是aabbcc的押韵方式。
这种押韵的规律增加了诗词的韵律美,使之更加韵味悠长。
三、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的作用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诗词作品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手段。
通过规定的格律和韵律,诗词作品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美。
格律与韵律的规范也有助于提高诗词的表达能力。
通过格律的限制,诗人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和音调中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提升作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押韵的要求也增强了诗词的韵律美,使之更加动人。
四、如何欣赏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要欣赏古代诗词的格律与韵律,首先需要对格律和韵律的基本规则有所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诗词理论书籍或者参加相关的课程来学习和掌握。
简述格律诗写作的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
格律诗是一种传统的诗歌形式,其写作需要遵循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关键要素。
一、平仄关系
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指的是诗句中字的声调高低。
平音(音调平稳)和仄音(音调上升或下降)是中文诗歌中的基本音调。
平仄关系是指诗歌中各个字的平仄属性所构成的规律性关系。
平仄规律对于格律诗的格律、韵律和韵脚有很大的影响。
在格律诗中,韵部的平仄关系是固定的,比如“仄仄平平仄平平”的“江雪”句式就是格律诗中的一种常见句式。
同时,格律诗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平仄规律,如阳平、阴平、上声、去声等等,需要诗人在写作中加以掌握。
二、粘对规则
粘对规则是指格律诗中相邻两个韵脚的韵母应当相同,而声母可以不同。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光”和“霜”、“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见”和“扇”就是粘对的关系。
在格律诗中,粘对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它不仅能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还可以帮
助诗人在表达时更好地掌握节奏和韵律。
总之,平仄关系和粘对规则是格律诗写作中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有掌握了这两个要素,才能写出韵律优美、节奏恰当的高水平的格律诗。
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与变化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境吸引着世人的关注。
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是其独特之处,它们使得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以及其变化。
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和字数。
平仄是指诗句中音节的轻重关系,分为平声和仄声。
平声音节发音平均,仄声音节发音较重。
平仄的运用可以使诗词的韵律更加优美,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的音节相同或相近,以达到一定的音韵效果。
押韵可以增强诗词的韵律感,使其更加朗朗上口。
字数是指古代诗词中每句的字数要求,如五言诗每句五个字,七言诗每句七个字。
字数的限制使得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增加了创作的难度。
然而,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原因。
外在的因素包括语言的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随着语言的发展,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唐代以前的诗词多采用平仄对仗的方式,而唐代以后则逐渐出现了平仄不对仗的情况。
这是因为唐代以后,语言的发展导致了平仄的变化,使得原先的对仗方式不再适用。
此外,文化的演变也对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于诗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格律规则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
而内在的原因则包括诗人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追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调整格律规则。
有些诗人追求音韵的和谐,他们会更加注重平仄和押韵的运用;而有些诗人则更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他们可能会更加灵活地运用格律规则,甚至有意打破传统的限制。
这种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的体现使得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变化。
总的来说,古代诗词的格律规则是其独特之处,它们使得诗词具有了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然而,这些格律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诗人个人的创作风格而发生了变化。
格律诗的规则
哎呀呀,咱今天来聊聊格律诗的规则哈!你知道不,格律诗就像是一座精致的小城堡,有很多巧妙的门道呢!
先来说说押韵吧,就好比走路要有节奏一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看这“光”和“霜”多押韵呀,读起来朗朗上口。
不押韵那读起来可就怪怪的啦,对吧?
然后是平仄,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呀!平仄就像是音乐里的高低音,错落有致才好听呢。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搭配得恰到好处,听起来多有韵律感呀!要是平仄乱了套,那感觉就像唱歌跑调了一样,多难受呀!
对仗也很重要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上下句多整齐呀,就像排兵布阵似的,多工整呀!如果不对仗,那可就没了这种美感啦。
格律诗还讲究格式呢,绝句呀律诗呀啥的。
这就如同不同款式的衣服,各有各的特点。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些规则,格律诗还能这么有魅力吗?能流传这么久吗?肯定不能呀!所以呀,这些规则就是格律诗的灵魂所在呀!我们得好好去了解、去感受它们,才能真正领略格律诗的美妙呢!我就觉得呀,研究格律诗的规则真的超有意思,就像探索一个神秘又好玩的世界一样,你不觉得吗?
总之,格律诗的规则是很重要的呀,可不能小瞧它们!。
律诗的平仄规律
律诗的平仄规律是指每个字的读音所产生的音调高低变化,即平仄。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其规律严格,要求每句诗的声调必须符合一定的格律。
下面是律诗的平仄规律的相关参考内容。
律诗的格律主要包括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关系和字字之间的韵味和平仄关系。
所谓对仗关系,是指句与句之间的音韵上的对应关系。
在诗歌中,一般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平声即声调不变,仄声即声调上升或下降。
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关系分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等四种。
对于字字之间的韵味和平仄关系,律诗中主要有四种音调,即平、上、去、入。
平声即轻声,读起来声调没有起伏;上声即声调上扬,读起来音调较高;去声即声调下降,读起来音调较低;入声则是声调低沉,以鼻音收尾。
那么律诗中对字字平仄的要求就是:平韵和上韵是平声,去韵和入韵是仄声。
在写律诗时,我们需要根据诗的题材和要表达的情感来决定诗句的节奏和音调。
例如在描写悲伤的场景时,可以使用平声词,使读者感受到低沉而忧伤的气氛;而在描写欢乐的场景时,可以使用仄声词,使读者感受到欢快和兴奋的气氛。
总之,律诗的平仄规律是律诗格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律诗的平仄规律既要求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关系,也要求字字之间的音调高低变化。
通过灵活运用平声和仄声,我们可以在律诗中创造
出各种丰富多样的音调,使诗歌更具有情感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格律通则〖简介〗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句法的严格规定,称为格律。
自此,中国古典诗词在形式上和艺术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
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
学习和了解诗词格律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会用才能活用,不会用只能乱用。
下面将需要了解的诗词格律常识总结在下面,这些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了。
以下所说的诗词格律,只是学写旧体诗的人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但今天的学校教育已经基本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了,只有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会涉及其中一小部分东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绍一时不明白是绝对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说明: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约束了您的灵感才是最不值得的。
今天的人学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
即使在古代,优秀的骚人墨客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
〖名词〗古体诗就是我们所说后面要说的“古风”。
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
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诗余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平仄〗“平仄”是现代人写旧体诗的第一大障碍,但只要明白其规律,平仄也是不难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以两句诗来做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句)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不尽”的“不”字读第二声(阳平),应该是平声啊?没错,今天普通话来读,“不”字确实是平声字,但古代读音与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属于另外一种声调——“入声”,古人将入声”归入“仄声”里面,所以,杜甫的这两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
诗词格律大全目录(一)概述(二)平仄(01)关于近体诗(02)平仄的基本格式(03)“对”和“粘”的规则(04)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05)五言律诗(06)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07)格式以外的规则第一、“一三五不论”第二、“孤平拗救”第三、“三四字互救”第四、“对句相救”(08)简便的公式(09)非格律的技巧性追求(10)小律和排律(三)对仗(01)律诗的结构(02)对仗的基本含义(03)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04)工对的追求(05)宽对的必要(06)“合掌”之忌(四)诗韵…………………………………(01)关于押韵(02)诗韵和新韵(03)诗韵的由来和延续(04)关于平水韵(05)现代人用诗韵的困难和解决办法(06)关于邻韵(07)关于诗韵改革(五)关于词(01)词的起源和多种称谓(02)词的平仄(03)词的句子长短(04)词的对仗(05)词的押韵(06)词韵(07)词的一些专门术语(一)概述本文的目的,是为想要学习诗词格律的人,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快速的途径。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世世代代的人们热爱它,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
可以说,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当代人也普遍喜欢诗词,不少人想从事诗词创作。
但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诗貌似律诗,或五言或七言,内容、意境也不错,却不合格律。
这是因为不少人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诗是要讲平仄的。
开国领袖、也是伟大诗人的毛泽东就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讲平仄、论格律,这对写诗的人来说,当然是一种束缚。
但如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也会带给你乐趣,一种创造性的乐趣。
正如复杂的象棋规则,对喜欢下棋的人来说,既是约束也是乐趣。
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为象棋了。
又如,喜欢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规则为乐。
随便踢就没有意思了,没有规则就没有球艺。
我们不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作的约束,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有兴趣学,只要学习得法。
古诗词格律一览表一、诗的格律。
1. 古体诗。
- 定义: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
2. 近体诗。
- 五言绝句(五绝)- 格律特点:每句五个字,共四句。
有严格的平仄格式,一般押平声韵。
- 平仄格式示例(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绝句(七绝)- 格律特点: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同样有严格平仄和押韵规则。
- 平仄格式示例(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五言律诗(五律)- 格律特点:每句五个字,共八句。
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 平仄格式示例(仄起首句不入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七言律诗(七律)- 格律特点: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平仄规则更复杂。
- 平仄格式示例(平起首句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词的格律。
1. 词牌。
- 定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 格律特点:双调,四十六字。
上阕四句四仄韵,下阕四句三平韵。
- 平仄格式示例(上阕):仄平中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中仄(韵)。
- 平仄格式示例(下阕):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
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古诗词格律虽然看起来有点复杂,但就像玩游戏有规则一样,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则,就能更好地欣赏古人诗词的美妙之处,自己也能试着写写,体验一把古人的诗意情怀呢。
1
代序
简明诗词格律规则
金中
对于诗词在当代的发展,面向社会大众普及诗词的有关格律知识非常重要。
目前介绍诗词格律的书籍一般篇幅较长,为了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有
必要推出简明介绍诗词格律的短篇文章。不求将格律知识细致讲全,但求能够让
初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诗词格律的原理概要有所了解。下文就是笔者在这一方向
的尝试。将诗联作为格律诗节奏的完整单位,由二字构成的一拍作为节奏的基本
单位。从平仄节拍交替排列构成抑扬顿挫的角度,来说明“二四六分明”及“粘
对”等平仄规则,并举李白、杜甫的诗作各一首为例进行说明。
一、诗词字音讲求平仄。平声柔和从容,仄声强烈急切。古音“平上去入”四声
中,前者为平,后三者为仄。平声、上声和去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大致相当于
一二声、三声和四声。入声字发音短促,在普通话中其音感消失,分别转入
四种声调之中。
二、格律诗字数、平仄严谨,主要由五、七言的绝句和律诗构成。绝句一首四句,
律诗一首八句。上下两句诗构成一组诗联。诗联中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
字为平声并押韵。首联上句的末字亦可用平声押韵。律诗中间两联对仗。
三、格律诗二字一拍,每拍的平仄由其中第二字决定。平仄节拍的搭配,构成抑
扬顿挫。原则上,句中平仄节拍相互交替,诗联中上下句的平仄节拍排列相
反,相邻诗联之间的平仄节拍排列相反。
四、句尾三字不能同平或同仄。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为平声时,其前后
之字不宜均为仄声。
五、古体诗字句、平仄相对自由,可押仄韵、换韵。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由各
词牌具体规定。除少数句式外,其平仄规律与格律诗大致相通。
(示例)
早发白帝城
李白
2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每句7字,共28字,二联。每联下句末字“还”“山”和首句末
字“间”押韵,第三句末字“住”为仄声不押。诗中“白”“一”“日”“不”为入
声字属于仄声。第一联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之平仄分别为“平/仄/平”和“仄
/平/仄”,第二联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分别为“仄/平/仄”和“平/仄/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每句5字,共40字,四联。每联下句末字“深”“心”“金”“簪”
押韵,上句末字“在”“泪”“月”“短”为仄声不押。诗中“国”“木”“别”“月”
“白”“欲”“不”为入声字属于仄声,“胜”字读第一声属于平声。第一、三联上
下句的第二、四字之平仄分别为“仄/平”和“平/仄”,第二、四联上下句的第二、
四字之平仄分别为“平/仄”和“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