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9.50 KB
- 文档页数:16
祭十二郎文教案示例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听录音或听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 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 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 检查朗读,看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文章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讨论明确,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具体研习课文。
2.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4.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具体研习课文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回答,其他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第课越州赵公救灾记走近作者曾巩 (- ),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 )人,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散文家,文学家。
嘉祐二年 ()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
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独树一帜”。
他认为作文章应侧重“事理”,要“穷尽事理”。
比较小瞧辞章之文,而重视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显贵。
因为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医生、资政殿大学士,暮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优秀的看法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富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
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命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优秀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认为后代之鉴。
吴越大旱。
,熙宁八年夏季,吴越一带遭受严重旱灾。
)(\\((\( 熙宁:北宋神宗 ),\( 赵顼的年号。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 !错误 !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自十月朔,人 ,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人每日领一升营救粮,儿童子每日领半升。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自食者,有是具也。
,不可以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供应。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者自便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如受粟。
,的地方去领取粮食。
) 民,又聘任民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官为责其偿。
,由官府替借主出头责令他们送还。
)错误 !弃男女者,令人得收养之。
第2课桐叶封弟辩(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4)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政治改革。
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亦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卒于柳州。
他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
其文章风格清峭,内容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有表现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较多的是抒发内心的牢骚抑郁和去国离乡的悲哀。
现存有《柳河东集》。
相关背景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古今史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辨其误,指其失,其中充满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怀。
这篇史评,就是这样一篇短小精当而见解甚深的力作。
据《吕氏春秋·重言篇》和《说苑·君道篇》记载,周成王在一次与幼弟叔虞的嬉戏中,指着一片桐叶说要封他为诸侯。
后来成王的叔父周公便以此为据,说“天子无戏言”,要求成王兑现诺言,结果叔虞被封于唐。
对这样一件史事,前人不过读读而已,从未提出疑问,但柳宗元却从中发现一个事关重大的“王者之德”的问题。
古之传者有言, 成王以 桐 叶 与小弱 弟,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给年幼的弟弟,戏 曰:“以 封 汝。
”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封地给你。
”⎣⎡传(zhuàn )者:编写史书的人,或指吕不韦和刘向等,因为 ⎦⎤《吕氏春秋》和《说苑》都载有此故事。
小弱弟:幼弟,指武王幼子叔虞。
戏:开玩笑。
封:分封,古代帝王赐爵位和土地给臣子。
周公入 贺。
王 曰:“ 戏也。
”周公曰:“天子不可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戏。
”乃 封 小弱弟于唐。
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唐:西周国名,晋的前身,故地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吾意 不 然。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意:认为。
王之 弟成王的弟弟如当封耶,周公宜 以时 言于王, 不 待其 戏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开了玩笑而 贺以 成 之也; 不 当封耶,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 乃 成其不中之戏, 以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地以人 与小弱 者 为 之主, 其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 得 为圣 乎?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宜:应当。
第课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曾巩 (见《越州赵公救灾记》)相关背景《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经学家刘向整理校勘,编为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编记,即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反响了一些纵横家的思想。
曾巩于嘉祐五年()经欧阳修介绍充馆职,编校史馆书本。
《战国策》传至宋朝,已出缺佚,曾巩予以维修校正,并写了《战国策目录序》,今本《战国策》即是曾巩的维修本。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所以讨论诈术的好处却避忌它的弊端,说明战)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所以,孟子的书,有记录神农氏的)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文意感知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德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
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设说却很简单,他把要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论诈之行的批评上。
曾巩以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从”,“使后代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为”,让世人对论诈之术引为警戒。
思想导图一、通假字.《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俗犹莫之窹.也二、古今异义.偷为全部之计..同“ 缺”,译为“ 缺失”同“ 悟”,译为“ 觉悟,觉悟”古义:一时今义:所有的.莫擅长是..古义:在这方面今义:副词,表上下句的紧承.不知道之可信..古义:知道学说主张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其设心注意..古义:专心,意图今义: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三、一词多义.笃错误 !.非错误 !.固!.修!.道!.明!.!.莫!四、活用形容活用()形容作有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批,指.()形容的使用法周之先,明教化使⋯⋯英明.五、文言句式.被句()可惑于流俗。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
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
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
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济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
“札子”,古时大臣用以向皇帝进言议事的一种文体,王安石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就属这种文体。
策,又叫“策论”,是臣下向皇上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也是我国古代公文中的一种,它始于汉代的晁错。
策论主要有制策、对策和奏策三种。
制策又称策问,是朝廷考选进士时所出的问题。
对策则是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至于奏策,又称进策,不属考试范围,是由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教战守策》是一篇对策。
第21课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61)走近作者王安石(见《游褒禅山记》)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上距宋太祖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960)共108年,称“百年”是举其成数。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有志图强的年轻皇帝,公元1068年即位时只有20岁,出于谋求富国强兵、改变“本朝”积弊的迫切愿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见王安石进京议对。
此时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经历、见识很不一般。
他从少年时起即胸有“轩冕”之志,出仕前又跟随宦游四方的父亲到过岭南、江苏的不少地方,对于下情已有所体恤。
中经丁忧,21岁入京应礼部试,首试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绩登进士榜。
由于个性拗强,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名播朝野。
神宗早在东宫时已闻王安石大名,继位后,对这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提出“改易更革”主张的王安石十分倚重。
这次把他由江宁召回京都,就是向他咨询北宋百年来没出大乱子的问题,要他当面回答这是什么原因。
面对皇上,口头回答这么重大的问题,难无惶恐,加之时间紧迫,未敢迁延,来不及详对,即告辞返回。
第25课上枢密韩太尉书(自读课) (对应学生用书P75)走近作者苏辙(见《黄州快哉亭记》)相关背景这是苏辙写给韩琦的一封求见信。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040年任陕西安抚使(地方军政长官)与范仲淹同时登用。
1045年范仲淹罢官,韩琦也自请离朝。
宋仁宗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神宗时为宰相。
枢密使执掌兵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所以称韩太尉。
1057年,苏辙年十九,与其兄苏轼一同考中进士,因年轻,不愿做官,请求回原籍以后待选。
这时,他给韩琦写了这封信求教。
太尉执事:辙生 好为文, 思之至深。
以为文太尉执事:辙生性喜好写作,对此思考很深。
我以为文者气 之所形,然文 不可以学而能, 气章是作者气质、性格的显现,而文章不是学了就能写好的,气可以 养而致。
质却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
⎣⎢⎡执事: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
养:修养。
致:得到。
孟子曰:“我善 养吾 浩然之气。
”今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现在观其 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 天地之间,称其 气之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和他的气的大小小大。
相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见《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博大而刚正的精神气质,即正气。
称其气之小大:谓孟子的文章和他 ⎦⎥⎤的浩然之气相称。
太史公行 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太史公走遍天下,博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 豪 俊 交游,故 其 文 疏 荡, 颇有奇间的豪士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畅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气。
此二 子者,岂 尝 执 笔学为如此之文概。
这两位夫子,难道是常常拿着笔写作这样的文章就成功哉? 其 气充乎 其 中 而溢乎其的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流露到他们 貌, 动乎 其言 而见乎其文,而 不自的形貌之外,发而为之言语,表现为文章,但自己并不曾觉知也。
察到。
⎣⎢⎡⎦⎥⎤太史公:指司马迁,曾任太史令,故称其为太史公。
《送董邵南序》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汤秀萍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之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赠序”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古代散文中,序文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
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
赠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是为赠人而作。
朋友离别,送别者常会赠予对方一篇序,以表达惜别之情或勉励、祝愿之意。
但在《送董邵南序》这篇文章中,韩愈使内容更加丰富,多有议论现实政治、抒发内心感慨、阐述文学主张之作,表现手法上亦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本篇文章篇幅不长,但却写得波澜起伏,结构十分紧密,巧妙地把古和今、合和不合交错起来写,显得错综有致,反复唱叹,文章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委婉曲说,含蓄巧妙。
二、学情分析:
所教班级为本校普通班,学习基础和习惯都一般,本文就文言基础知识而言不是太难,
对内容的理解,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想通过朗读来了解文意,来体会韩愈的含蓄委婉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第16课《伶官传》序(对应学生用书P48)走近作者欧阳修(见《朋党论》)相关背景《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传中说:“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 天命, 岂非 人事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哉!原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
就可以明白了。
⎣⎢⎡⎦⎥⎤呜呼: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
原:推究。
世 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 矢赐 庄宗 而告 之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曰:“梁, 吾 仇也;燕王 吾所立,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而 皆背 晋以归 梁。
此三者, 吾遗恨也。
与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尔三 矢,尔其无忘 乃父 之 志!”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世言:世人传言。
晋王:庄⎦⎥⎤宗父亲李克用,沙陀族人。
梁:指后梁太祖朱全忠。
燕王:指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乃父:你的父亲。
庄宗受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
其 后用兵, 则遣从事箭收藏在祖庙。
从那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以一少 牢 告 庙, 请其 矢,盛以员,用一猪一羊去祭告宗庙,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锦 囊, 负而前 驱, 及 凯 旋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而 纳 之。
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庙:宗届。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属官。
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
告庙:祭告宗庙。
方其 系燕父子以组, 函 梁 君臣之首,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入于太庙,还矢 先王 而告 以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成 功,其 意 气之盛,可 谓 壮 哉!已经完成,他那充足的意志和气概,可以说是非常强盛啊!⎣⎢⎡ 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13年,庄宗破幽州,擒刘仁恭父子。
次年,祭告于武皇(李克用)陵而杀之。
系,缚。
组,丝编的绳索。
函梁君臣之首:公元923年,庄宗攻破中都县(今山东汶上),梁末帝朱友贞见大势已去,命部将皇甫麟杀己,皇甫麟杀梁末帝后亦自刎。
庄宗命割⎦⎥⎤二人首级,藏于太庙。
函,用木匣装。
及 仇雠已 灭,天下已定,一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夫 夜 呼 , 乱 者 四 应, 苍 皇 东出,未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及见 贼 而 士卒 离散,君臣 相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顾, 不知 所 归; 至于誓天 断 发, 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泣下沾 襟, 何 其 衰 也!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呢!⎣⎢⎡仇雠(chóu ):仇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926年二月,贝州(今河北清河县)士兵皇甫晖等夜晚聚赌不胜,哗变作乱。
后来李嗣源等将领相继叛变。
一夫,指皇甫晖。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庄宗从洛阳出逃后,士卒离散,庄宗只得对剩下的将士摆酒痛哭。
将士们相对流涕,割发 ⎦⎥⎤代首,表示以死相报。
岂 得之 难而失 之 易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欤?抑 本 其成 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 欤?这样的吗?或者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抑:或者。
本:推究。
迹:事迹。
皆自于人欤:都由于人事呢?自,由。
《书》 曰:“满 招《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 谦 得 益。
” 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满招损,谦得益:见《尚书·大禹谟》。
原作“满招损,谦受益”。
忧忧虑 劳可以 兴 国, 逸豫可以 亡身, 自然之理也。
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逸豫:安乐。
指庄宗喜好音乐,宠爱伶人。
故 方其盛 也,举天下之豪杰 莫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能与之 争;及其衰 也,数十 伶人 困之,而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 国 灭, 为天下 笑。
自身死了,国家也灭亡了,被天下人耻笑。
⎣⎢⎡数十伶人困之:当庄宗众叛亲离之时,伶人郭 ⎦⎥⎤从谦起兵作乱。
庄宗率兵平叛,中箭而亡。
夫祸患常 积 于忽微,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而智 勇 多 困 于 所溺, 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岂 独 伶人 也 哉!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作 《伶官传》。
(出于这样一些思考)编写出了《伶官传》。
⎣⎢⎡⎦⎥⎤忽微:微小的事。
所溺:溺爱的事物。
文意感知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思维导图(对应学生用书P49)一、通假字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同“仓皇”二、古今异义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指人的作为,人为因素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指事理人情,或指人的意识对象2.此三者,吾遗恨..也 古义:指遗憾,不满意今义:指到死还感到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3.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结果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指属官,名词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办法处理,动词5.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方位名词与动词的组合,意思是跑在前面或在前面奔驰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名词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古义:“到了……的结局”,是动词与介词的组合今义: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古义:助动词与介词的组合,意思是“可以用……来”或“能够凭借……来”今义:一个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也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天下⎩⎪⎨⎪⎧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指国家的统治权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指中国或世界③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指全天下的人2.归⎩⎨⎧ 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属、归附、归顺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回,回到什么地方去3.与⎩⎪⎨⎪⎧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连词,和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连词,和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动词,给4.之⎩⎪⎪⎪⎪⎨⎪⎪⎪⎪⎧ ①盛衰之.理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与其所以失之.者代词,指“天下”④可以知之.矣 代词,指代这个道理⑤世言晋王之.将终也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代词,指代后唐庄宗李存勖⑦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代词,指“矢”,箭5.以⎩⎪⎪⎨⎪⎪⎧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助词“所”构成一个复合词②可以.知之矣 与助动词“可”构成一个复合词③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介词,拿,把④皆背晋以.归梁 连词,表承接,用法相当于“而”⑤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介词,拿,用⑥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词,用⑦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介词,把6.其⎩⎪⎪⎨⎪⎪⎧ 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第三人称代词,他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语气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可要”③请其.矢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④其.意气之盛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⑤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与“何”组成双音节虚词,作副词,用于感叹句,表示程度高,相当于“多么”,作状语7.而⎩⎪⎪⎪⎪⎨⎪⎪⎪⎪⎧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但是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④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但是⑤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连词,表承接,可不译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8.于⎩⎪⎪⎪⎨⎪⎪⎪⎧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到”、“在”②入于.太庙 介词,表处所,可译为“到”③至于.誓天断发介词,可译为“到”,与动词“至”组成复合词,表结果④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从”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从”⑥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在前面②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向着东方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在夜里(2)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用木匣装2.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兴盛使……灭亡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智勇..多困于所溺 指聪明、智慧的人指勇敢的人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
(“……也”表判断)(2)此三者,吾遗恨也。
(“……者,……也”表判断)(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也”表判断)2.被动句(1)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灭”“定”在语意上被动)(2)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介词“于”表被动)(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用介词“为”表被动。
为,读wéi)3.省略句(1)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4.状语后置句(1)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宾短语“以锦囊”作“盛”的状语,后置)(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介宾短语“以组”作“系”的状语,后置)(3)而告以成功。
(介宾短语“以成功”作“告”的状语,后置)(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