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_以保险诈骗罪为中心
- 格式:pdf
- 大小:644.58 KB
- 文档页数:10
基本概念1.间接正犯:行为人通过强制、欺骗等手段支配、控制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犯罪主体,就是间接正犯。
2.共犯独立性说:共犯的可罚性在于共犯的行为本身,共犯成立犯罪不一定要求正犯者着手实行犯罪,共犯在成立犯罪上具有独立性。
共犯独立性说的重要理由是共犯主观上具有教唆或帮助他人犯罪的故意,这是主观主义立场。
3.共犯从属性说:共犯成立犯罪至少要求正犯者着手实行了犯罪,并使法益受到具体、紧迫的危险。
如果被教唆者没有实行被教唆的罪,教唆者不成立犯罪;如果被帮助的人没有实行被帮助的罪,帮助者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4.未遂的教唆:指教唆他人实施没有任何法益侵害的危险性的行为。
5.间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况,教唆行为本身也是犯罪行为,故教唆他人实施教唆犯罪的,仍然是教唆犯。
对于间接教唆的也应按教唆犯处罚。
6.帮助犯:指帮助正犯实行犯罪的人。
7.共犯的正犯化:刑法将教唆行为或帮助行为规定为单独的正犯行为,并为其设置了独立的法定刑,属于共犯的正犯化,包括教唆犯的正犯化和帮助犯的正犯化。
重点考点详解一、间接正犯间接正犯的成立条件:对实行者具有支配力。
(一)间接正犯的基本概念1.间接正犯表现为强制他人实行犯罪,或利用他人的错误支配犯罪事实。
2.间接正犯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3.间接正犯不一定现场参与共同实施行为,但必须对被利用者所造成的法益侵害结果承担责任。
(二)间接正犯的类型1.被利用者欠缺构成要件要素(1)行为无价值论认为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是有意识的行为:利用他人的反射举动或睡梦中的动作实现犯罪的成立间接正犯。
结果无价值论认为有意性不属于行为的要素,此种情况成立教唆犯。
(2)真正的身份犯如果利用者没有参与实施构成要件实现的行为,则属于间接正犯;如果利用者参与实施了支配法益侵害事实的行为,则属于直接正犯。
2.被利用者具有违法阻却事由(1)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区分是否支配犯罪事实(2)利用被害人的自我侵害行为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由于不能认定被害人对自己的法益侵害具有违法性,故应认定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
保险诈骗罪构成及司法认定一、基本概念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是自己或者第三者骗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数额较大保险金的行为。
本罪的行为主体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既具有骗取保险金的直接故意。
本罪侵害的客体为国家对保险的监督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数额较大保险金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一)保险诈骗罪客体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的内容实际上是犯罪本质中个人对社会这一层关系的具体化,与犯罪本质中个人反对社会这一层关系方向相同,内容一致。
所以,犯罪客体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犯罪的本质。
目前保险诈骗罪客体主要包括单一客体、双重客体和三重客体三种观点。
单一客体说认为,保险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保险制度下的保险秩序,具体就是保险合同关系或保险合同利益。
双重客体说认为,保险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保险制度及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其中主要客体是保险业的正常秩序,次要客体是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④]此观点系我国刑法理论界通说。
三重客体说认为,保险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具有多重性和可变性,不仅侵犯了国家对保险事业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以及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还可能侵犯不特定多数人或他人的财产权利、健康权利或生命权利。
笔者赞同双重客体说,即保险诈骗罪侵犯的主要客体为国家的保险制度或保险秩序秩序,次要客体为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在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两个直接客体的情况下,两个直接客体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其中一个为主要客体,另一个为次要客体。
而哪种客体是主要客体,哪种客体是次要客体,是由立法者的意志决定的,反映了立法者所要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侧重点的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制度或者是保险秩序的重要程度要远远大于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
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问题在刑法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争议性。
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藏真相,骗取保险金、赔款或者保险金、赔款的抵偿等财产的行为。
着手认定是刑法中行为犯罪的一种认定方式,是指犯罪嫌疑人已经明确表示要实施犯罪行为,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行动,进入了犯罪实施的初步阶段。
本文将从法律原则和实践案例角度出发,探讨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问题。
一、保险诈骗罪构成要件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藏真相、骗取保险金、赔款或抵偿等财产。
其中,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保险诈骗罪的核心要素,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获取财产而实施欺诈行为。
虚构事实或隐藏真相则是指犯罪嫌疑人在购买保险或进行理赔时,故意进行欺诈行为,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来骗取保险金、赔款或者抵偿等财产。
二、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着手认定是对犯罪形态的一种分类和界定,是指犯罪将要实施时,具有足够的明确表示和明显的行动表现。
对于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主观方面在保险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着手认定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具备了故意和非法占有为目的。
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故犯,具有主观上的犯罪意图。
非法占有为目的是指犯罪嫌疑人以获得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来获取保险金、赔款或者其他财产。
2. 客观方面在保险诈骗罪的客观方面,着手认定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已经采取了一定的行动,进入了犯罪实施的初步阶段。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1)虚构事实或者隐藏真相的行为:例如,犯罪嫌疑人在投保时虚构事实,故意隐瞒疾病史或事故经过等信息,以获取保险合同。
(2)伪造证明文件的行为:例如,犯罪嫌疑人伪造医院出具的病历、医嘱等文件,以证明自己的虚假病情,从而获得保险赔偿。
(3)假冒他人身份的行为:例如,犯罪嫌疑人冒充他人身份购买保险,或者利用他人的身份进行保险理赔申请。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主观题刑法分类模拟137一、1. 案情:曾某1998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2002年(江南博哥)刑满出狱。
其后,曾某长期沉迷于炒股,其向黄某借的用于炒股的10万元早已逾期。
曾某的远房表亲廖某在某国有保险公司上班,曾某遂产生骗保险金的念头。
2006年4月,曾某与廖某协商,准备请黄某将曾某的双脚砍断后,由廖某办理保险理赔,获得理赔金后将分给廖某一部分。
此后,曾某先后向廖某所在保险公司投保了数份意外伤害保险,保额总计达到70余万元,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均为曾某。
曾某找到黄某,劝说黄某砍掉他的双脚,用以向保险公司理赔,曾某承诺将从所得的高额保险金中拿出15万元优先偿还黄某的本金及利息。
黄某在曾某的多次劝说下答应曾某的请求,由曾某确定砍脚的具体部位,由黄某准备砍刀和塑料袋等工具并寻找作案地点。
某日晚8时许,曾某按约定骑摩托车到指定地点,黄某用砍刀将曾某双下肢膝盖以下的部位砍断,之后,黄某将砍下的双脚装入塑料袋内,携带砍刀骑着曾某的摩托车离开现场。
曾某在黄某离开后呼救,周围群众发现后报警,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曾某向公安机关以及保险公司谎称自己是被三名陌生男子抢劫时砍断双脚,以期获得赔偿。
一个月后,曾某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由廖某经手办理。
未等理赔,公安机关侦破此案。
后经鉴定,曾某的伤情为重伤,伤残评定为三级。
问题:请结合理论与实务的观点,分析曾某、黄某、廖某的刑事责任(包括犯罪性质即罪名、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等),需简述相应理由。
正确答案:1.曾某与黄某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曾某作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伙同黄某共同造成自己伤残,骗取保险金,成立保险诈骗罪的正犯,黄某明知曾某是要以此方式骗取保险金,仍然予以协助,则成立保险诈骗罪的帮助犯。
2.黄某应曾某的要求,故意砍断曾某的双脚,造成曾某重伤。
尽管是应曾某请求而重伤害曾某,但是,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对于重伤害的被害人同意是无效的,因此,黄某成立故意伤害罪。
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徐宇
【期刊名称】《天津法学》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随着我国刑法理论对身份犯、间接正犯等问题研究的深入,学界已开始对身份犯的间接正犯问题有所关注.但是,关于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能否成立的问题上,大陆法系和国内学者均有不同的观点.身份犯的间接正犯问题对于司法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对于相关理论有加以比较、评析的必要.文章将在回顾大陆法系相关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成立问题进行阐述.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徐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39
【相关文献】
1.身份犯之间接正犯初探 [J], 薄振峰;冯凡英
2.间接正犯问题研究:以间接正犯的类型为视角 [J], 刘艳平;白化秋;腾笛
3.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J], 田云
4.论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兼论刑法修正案(七)第十三条 [J], 王庆刚
5.论间接正犯的着手——以间接正犯的行为构造为视角 [J], 李永升;张光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刑法辅导笔记:间接正犯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利用非正犯的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一般来说,间接正犯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他人实行犯罪的情况。
例如,行为人让自己不满13周岁的儿子杀害邻居不满3岁的儿童的,就属于间接正犯。
关于间接正犯的体系地位,在刑法理论上还没有定论。
有的学者将间接正犯作为构成要件符合性(甚至因果关系)问题进行讨论,旨在说明间接正犯行为本身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有的学者将间接正犯纳入共同犯罪中研究,旨在说明间接正犯与共同正犯、教唆犯的区别。
本书认为,间接正犯并非都是单独犯罪,换言之,间接正犯也可能与他人构成共犯,此外,确实存在间接正犯与教唆犯的区别问题,故在此讨论间接正犯。
关于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以前一般采用工具理论来说明。
即被利用者如同刀枪棍棒一样,只不过是利用者的工具;既然利用刀枪棍棒实行犯罪的是正犯,那么也应肯定将他人作为工具实施犯罪的是正犯。
但是,被利用者毕竟与单纯的工具存在区别,故如何判断被利用者的“工具性”(是根据事实判断、还是根据规范判断)仍然是不明确的问题。
不过,工具理论看到了直接行为者是根据幕后人的意思而实施行为的实质,进而主张将幕后人作为正犯。
于是,现在刑法理论上大多采取支配理论,即幕后人支配了直接行为者的行为,于是肯定幕后人的支配行为的正犯性。
不过,在何种情况下,认定幕后人支配了直接行为者,依然存在不明确之处。
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如下:考试大(1)利用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如利用不满14周岁的人或者丧失辨认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杀害他人。
由于被利用者缺乏规范意识,不能形成规范障碍(不能形成反对动机),只能按照利用者的意思实施行为,故利用者属于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即所谓利用“死亡的工具”或者基于“受拘束的命令”的身体活动。
如利用他人的反射性动作或者睡眠中的动作;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动。
保险诈骗罪研究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魏迎宁发布时间:2010-11-25摘要:自商业保险产生以来,保险欺诈就一直伴随。
在我国,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也有增多的趋势。
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犯罪,本文从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主观要件、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的常见类型,以及犯罪数额对保险诈骗定罪量刑的影响、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形态、与保险诈骗罪有关的数罪并罚、保险诈骗罪的共犯、保险诈骗罪与诈骗罪的区别等方面,对保险诈骗罪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保险诈骗的具体防范措施。
关键词:保险诈骗,犯罪,保险金,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自商业保险产生以来,保险欺诈就一直伴随。
这是因为保险具有“以小博大”的特点,缴纳少量保险费之后,可以获得相当于保险费几十倍、几百倍的赔款。
在我国,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也有增多的趋势。
保险欺诈在许多情况下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专门规定了保险诈骗罪。
遗憾的是,保险公司遭受诈骗后,如能识破,则庆幸避免了损失,如被骗赔了保险金,则主要考虑如何挽回经济损失,往往忽略了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诈骗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保险诈骗罪,是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进行的诈骗犯罪,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诈骗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并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保险诈骗罪是只能发生在商业保险领域的犯罪。
《刑法》第198条,是专门对保险诈骗罪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二)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三)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四)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五)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
刑法中的间接正犯探究本文作者:陈兴良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间接正犯是一个在我国刑法学界尚未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刑法理论上探讨间接正犯,对于司法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人不揣冒昧,结合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谈谈间接正犯的两个问题。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及形式间接正犯,即把一定的人作为中介实施其犯罪行为,其所利用的中介由于具有某些情节而不负刑事责任或不发生共犯关系,间接正犯对于其通过中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完全承担刑事责任。
这种实施犯罪行为的间接性和承担刑事责任的直接性的统一就是间接正犯。
我国刑法虽然没有关于间接正犯的明文规定,但从刑法理论上进行分析,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的形式可以分为四种。
现分述如下:(一)教唆未达到刑事责。
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第26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这里所谓的“他人”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教唆不满十四岁的人实施任何犯罪行为,教唆犯都以间接正犯论处。
教唆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实施除刑法所规定的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者其他严重破坏社会株序罪以外的犯罪行为,教唆犯以间接正犯论处。
犯罪是人的意志行为,而人的意志能力包括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受年龄制约的。
教唆那些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或这种能力薄弱的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行为,无异于把这些人作为犯罪工具加以利用。
因此,让教唆者直接承担刑事责任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正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犯罪行为构成间接正枢的理论根据。
(二)教唆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精神病人的大脑由于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精神病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异常。
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以保险诈骗罪为中心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保险行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与此保险诈骗罪也呈现出日益猖獗的趋势,严重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对保险诈骗罪的研究与防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以保险诈骗罪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身份犯的间接正犯问题。
文章首先将对身份犯和间接正犯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揭示保险诈骗罪中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现象,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保险诈骗罪中的身份犯间接正犯行为,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保险诈骗罪的理解,也为打击和预防保险诈骗犯罪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还将为完善我国保险法律体系、保障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身份犯与间接正犯的基本理论身份犯,又称“有身份之人所构成之犯罪”或“有特别身份之犯罪”,是指刑法规定以特殊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
身份犯以特定的身份作为犯罪构成要件,是身份犯最本质的特征。
这种身份特征可以是犯罪主体本身的某些情况,如年龄、性别、亲属关系、职务等,也可以是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某些关系,如行为人与犯罪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身份犯的存在,体现了刑法对特殊主体的特殊保护,以及对特殊主体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
间接正犯,又称“间接实行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
间接正犯的特点在于,行为人并未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而是借助他人之手实现了自己的犯罪意图。
这种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性,但行为人仍应对此负完全刑事责任。
在身份犯中,行为人往往具有特定的身份或条件,这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隐蔽或高效的方式实施犯罪。
而间接正犯则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式,行为人通过利用他人实施犯罪,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
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作者:郭晨阳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24期摘要:身份犯的间接正犯问题有两个,一是有身份的人利用没有身份的人实施犯罪能否成立间接正犯,二是没有身份的人利用有身份的人实施犯罪是否成立间接正犯。
根据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没有身份的人不可能成立真正身份犯的正犯,也不可能成立间接正犯。
即,有身份的人利用没有身份的人实施犯罪,有身份的人可以成立间接正犯,没有身份的人利用有身份的人实施犯罪,没有身份的人不能成立间接正犯,但可以成立教唆犯。
另,强奸罪不是真正身份犯,不是在身份犯问题中所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间接正犯;真正身份犯;正犯;教唆犯一、间接正犯概念之辨析在我国,并没有规定间接正犯,所谓的间接正犯起源于德国刑法学,在1919年的德国刑法草案第26条,①才第一次有了关于其正式的规定。
现行德国刑法典第25条第一项之规定,被认为是关于间接正犯的典型规定。
②而包括意大利、日本等都有关于间接正犯的规定。
虽然间接正犯的内涵在各个国家、不同学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分歧,但是,“间接正犯”作为刑法中的常见现象,基本上所有学者对此没有异议。
那么,究竟什么是间接正犯呢?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间接正犯就是利用他人为工具而实行犯罪,就如同杀人用刀子,撬锁用锤子一样,只不过这里的工具由“物”变成了“人”。
即间接正犯的“工具说”。
还有学者认为,间接正犯的内涵类似于因果关系理论中的原因说,认为对结果的其决定作用的就是原因,起次要作用的就是条件。
在整个犯罪过程中,间接正犯者起着关键作用,而被利用者只是次要作用,因此间接正犯者具有正犯性。
还有观点认为,不论是间接正犯还是直接正犯,没有区别,都属于实行行为。
第四种用支配犯罪的行为来区别共犯与正犯。
这里支配,支配的是整个构成要件所包含的整个事件过程。
也就是说,从犯罪的一开始到犯罪的最终完成,都是“背后操纵者”思想意志的产物。
由于背后者如此强大的地位,使得其与直接正犯几乎无异。
间接正犯的名词解释在刑法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两个词,即直接正犯和间接正犯。
直接正犯是指亲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而间接正犯则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提供某种帮助或因其他关系与犯罪行为有一定关联的人。
本文将解释间接正犯这一名词,并深入探讨其在刑法中的角色与影响。
要理解间接正犯,首先需要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
通常,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和犯罪行为。
犯罪主体指的是具备犯罪能力的人,犯罪客体则是犯罪行为直接针对的对象,而犯罪行为则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体行动或不作为。
在刑法中,行为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而间接正犯这一概念就是针对犯罪行为中与行为人有一定关联但未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例如,某人计划抢劫一家银行,他找到一名司机帮助他逃离现场,而这名司机并未直接参与抢劫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抢劫犯可以被视为直接正犯,而司机则是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在犯罪行为中起到了一种辅助或支持的角色。
他们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所提供的帮助或其他关联行为对于犯罪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或帮助作用。
这种辅助行为可能包括提供逃跑的交通工具、提供谋划犯罪所需的资源或提供其他形式的帮助。
在法律上,间接正犯与直接正犯被视为同等的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他们在法律上承担相同的刑事责任,并可能面临相同的刑罚。
这是因为虽然他们的行为形式和直接正犯有所不同,但都对犯罪行为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或支持作用,都对社会秩序构成了威胁。
在实践中,对于间接正犯的定罪需要进行一定的证明和辩解工作。
法庭需要充分证明被告的行为与犯罪事实存在一定的关联,以及其行为是否确实对犯罪行为的实施产生了推动或帮助作用。
然而,对于间接正犯的定罪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人认为,应当根据间接正犯的行为具体情况进行定罪,而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直接正犯的附属身份。
例如,在司法实务中,有些国家对于间接正犯的惩罚可能较轻,这也引发了对刑法公正性和刑罚适当性的争论。
尽管如此,一般认为间接正犯在犯罪行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保险诈骗罪着手之探讨
朱章程
【期刊名称】《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认定保险诈骗罪的着手,在坚持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的前提下,应当以实质的客观说来界定,同时结合保险诈骗罪的五种行为方式,具体认定每种保险诈骗行为的着手.虚构保险对象投保的,应以行为人开始就虚构的保险对象向保险公司投保的行为为着手;其余的应以行为人开始实施向保险公司索赔的行为为着手.【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朱章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2
【相关文献】
1.论保险诈骗罪中着手的判断 [J], 杨俊
2.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 [J], 丁理;林斌
3.保险诈骗罪着手的认定 [J], 欧阳竹筠
4.论保险诈骗罪的着手认定 [J], 张帆;丁理
5.保险诈骗罪着手认定问题的研究 [J], 陈希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