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展示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962.00 KB
- 文档页数:11
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是一种典型的好氧型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也是研究的最早且最深入的一种芽胞杆菌。
其中枯草芽胞杆菌168是最早发现的可作为转化的芽胞杆菌菌株,随后对其遗传转化和表达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
1997年,日本和欧洲的几个实验室联合完成了枯草芽胞杆菌168 基因组的测序[1]。
枯草芽胞杆菌有两个生长时期: 孢子休眠期和生殖生长期。
在营养缺乏等胁迫的环境下,枯草芽胞杆菌进入休眠期形成具有抗逆作用的芽胞,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芽胞又会进入生殖时期,即芽胞萌发重新生长成为枯草芽胞杆菌。
芽胞抗逆性非常强,在高温和酸碱等极端环境下亦能生存,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使之成为新型的蛋白质或酶类药物表达载体而倍受关注。
由于枯草芽胞杆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的益生菌,因此其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安全的展示外源蛋白的宿主。
目前利用该菌株已成功表达了破伤风毒素[2 ~4]、不耐热肠毒素[4]、乙醛酸脱氢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在受到外界应力时如营养缺乏情况下自身母细胞会形成一种休眠体即芽孢,它可以抵御外界环境因素的攻击。
年前发现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即使将其置于沸水中蒸煮一断时间后,它仍能存活下来,这一有趣的现象吸引了科学家们开始探究芽孢的耐热和抵御其他外界环境因素攻击的作用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芽孢杆菌属()在饥饿或环境恶劣等逆环境下,为了抵御外界不良应力这时它的营养细胞会形成一种近椭圆形的休眠体结构即芽孢。
芽孢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核心、皮层、芽孢衣壳和芽孢外壁。
芽孢的核心一般含有大量的染色体、酶和,但含水量却很低,主要是由于它内部的大部分水分子都被吡啶二羧酸复合体取代掉了。
芽孢的外壁由肽聚糖构成,与营养细胞的肽聚糖组分很类似,仅在于含量上有差别。
芽孢的衣壳由至少种以上的蛋白构成,这些蛋白也被称为芽孢衣壳蛋白,它们具有抗酶解和抗药物的功能,主要受一系列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控制。
芽孢的外壁从结构上又可细分为基底层、内层、外层和层四个部分(图)。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引言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技术,通过将目标蛋白在酵母菌细胞表面展示,实现对其功能和结构的研究。
这一技术在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和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研究:通过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可以研究目标蛋白在细胞表面的功能和相互作用,为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和基因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结构研究:利用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方法研究目标蛋白的三维结构,揭示其分子机制和功能特性。
应用开发: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和优化药物候选物、酶催化剂和抗体等生物活性分子,促进新药开发和生物工程领域的创新。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基因克隆:将目标蛋白的基因序列克隆到酵母菌表面展示载体中。
转化:将克隆好的表面展示载体导入到酵母菌细胞内部,使其表达目标蛋白。
诱导表达:通过添加特定的诱导剂,促使目标蛋白在酵母菌表面得到表达。
表面展示:通过酵母菌表面展示系统,将目标蛋白定向展示在细胞表面。
检测和鉴定:利用适当的检测方法和技术,验证目标蛋白在酵母菌表面的展示效果,并鉴定其活性和结构特性。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的准确执行对于研究和应用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有力的实验方法和指导。
酵母菌株基因表达载体培养基在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酵母菌株:选择适合表面展示的酵母菌株作为实验材料。
常用的酵母菌株有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基因表达载体:用于将目标蛋白表达在酵母菌表面的载体。
选择适合表达需展示蛋白的载体,常用的载体有pYEX、pYES2等。
培养基:提供适合酵母菌生长的培养基,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YPDA、SD等。
以上为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所需的材料清单,确保材料准备齐全后即可开始实验。
首先,选择合适的酵母菌株。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结果分析与评估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表达与展示技术,通过将目标蛋白质在酵母菌表面进行展示,可以方便地进行其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在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时,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成功。
1. 向酵母菌中导入目标表达质粒:首先,需要选择适用于酵母菌表面展示的表达质粒,并将其导入到酵母菌中。
常用的表达质粒包括pYD1和pYD2等,它们包含了酵母菌表面展示所需的信号序列和标签,能够使目标蛋白质顺利地表达在酵母菌表面。
2. 转化酵母菌:将导入了目标表达质粒的酵母菌用钙离子法或电穿孔法进行转化,使表达质粒被酵母菌吸收并整合到其基因组中。
转化后,可以利用适当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选出转化成功的酵母菌克隆。
3. 酵母菌生长培养:将筛选得到的酵母菌克隆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利用摇床或培养箱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调节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培养时间等,以促进酵母菌的生长和蛋白质的表达。
4. 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检测:通过利用荧光标记、酶标记或免疫检测等方法,可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例如,可以使用抗体对目标蛋白质进行检测,或者利用荧光蛋白等标记蛋白质直接观察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5. 结果分析与评估:对于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的结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方面:(a) 表达水平分析:评估目标蛋白质在酵母菌表面的表达水平。
可以通过免疫检测、酶活性检测或荧光强度测定等方法,定量评估目标蛋白质在酵母菌表面的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
(b) 结构与功能研究:通过评估目标蛋白质在酵母菌表面的展示情况,可以初步判断其结构与功能。
例如,可以观察目标蛋白质的表面定位、稳定性和互作等特性,为后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c) 优化与改进:根据结果分析与评估,可以进行实验的优化与改进。
例如,如果目标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较低,可以尝试调节培养条件、表达质粒的构建或选择其他表达宿主等策略,以提高表达效率。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之质粒构建质粒构建是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质粒构建,可以将目标蛋白基因与表面展示载体进行连接,实现对目标蛋白在酵母菌表面的展示。
以下是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之质粒构建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目标蛋白基因与表面展示载体设计根据目标蛋白的特性和所需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表面展示载体。
常用的载体有pCTCON2、pYD1、pYD2等。
此外,还需要根据质粒构建所需的连接酶切位点,设计引物对目标蛋白基因进行扩增。
第二步:目标蛋白基因扩增利用PCR方法,使用设计好的引物对目标蛋白基因进行扩增。
扩增条件可以根据目标片段的长度和GC含量进行优化。
扩增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扩增产物的大小,并使用纯化试剂盒纯化产物。
第三步:表面展示载体线性化将表面展示载体进行限制性酶切,选择合适的限制性酶对载体进行切割。
切割产生的末端可以根据所需进行处理。
线性化的表面展示载体可以提高质粒的转化效率和稳定性。
第四步:目标蛋白基因与表面展示载体连接将线性化的表面展示载体与目标蛋白基因进行连接。
连接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PCR法、接头连接法等。
连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求进行。
第五步:连接产物转入宿主酵母菌将连接好的质粒转化到酵母菌宿主细胞中。
转化可以选择化学法或电转法进行。
转化后,将细胞均匀涂布在含有适当选择性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选择性条件筛选转化成功的菌落。
第六步:筛选和鉴定质粒对于转化成功的菌落,进行筛选和鉴定。
首先通过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方法对菌落进行初步筛选。
初步筛选后的菌落进行PCR扩增,使用测序方法对扩增产物的序列进行验证。
第七步:质粒抽提和进一步分析对于验证成功的酵母菌菌株,进行质粒抽提。
常用的质粒抽提方法有碱裂解法、按序列分析法等。
抽提得到的质粒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如限制性酶切、测序等。
以上就是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之质粒构建的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构建目标蛋白的表面展示载体,并将其成功转化到酵母菌中,为后续的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打下基础。
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核心操作步骤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改变酵母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质结构,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展示。
这项技术在药物研发、生物治疗、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实验时,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以下是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核心操作步骤:1. 酵母菌培养:首先,准备适当的培养基,用于酵母菌的培养。
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或试管中,经过无菌处理后,接种已经活化的酵母菌菌种。
将培养皿或试管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通常为30℃。
2. 酵母菌菌种扩增:将酵母菌菌种从培养基中提取,用无菌的培养基进行多次传代培养,以扩大菌种数量。
在传代培养过程中,确保每次传代时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维持酵母菌的生长和健康状态。
3. 载体构建:选择适当的载体,将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与酵母菌表面展示相关的信号肽序列连接,构建融合蛋白表达的载体。
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将目标基因插入载体的相应位点,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
4. 酵母菌转化:将构建好的载体转化至酵母菌中。
通常使用电穿孔法或化学法将载体导入酵母菌细胞,使其发生转化。
转化后,将转化菌涂覆于含有适当选择抗性基因的培养基上进行筛选,以获得具有插入载体的酵母菌株。
5. 表达蛋白的培养:选取含有插入载体的酵母菌株进行蛋白表达培养。
在控制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设置,保证目标蛋白质有效表达。
6. 蛋白质检测与分析:通过酵母菌表面展示的特殊技术,检测和分析目标蛋白质是否成功地表达在酵母菌表面。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流式细胞术、ELISA、Western blot等。
7. 优化与改进: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与改进。
根据需求,可能需要改变培养条件、优化载体的构建等,以提高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的效果。
总结: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通过一系列精确的操作步骤,能够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展示。
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操作步骤及技术要点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种生物工程技术,用于在酵母菌表面显示外源蛋白,从而实现对这些蛋白的功能和性质的研究。
下面将介绍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操作步骤及技术要点。
1. 选择合适的酵母菌酵母菌表面展示通常使用的酵母菌是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这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外源蛋白的宿主菌株,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条件。
选用酿酒酵母菌株时,需要考虑其胞壁结构和表面展示蛋白的能力。
2. 构建目标蛋白的表达载体构建表达载体是实现酵母菌表面展示的关键步骤。
一般而言,表达载体应包含外源蛋白的编码序列以及与酵母菌表面定位相关的信号序列。
常用的表达载体包括质粒和酵母菌基因组整合系统。
在构建载体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启动子和选择子,以保证高效表达目标蛋白。
3. 转化酵母菌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化到酵母菌中。
常用的转化方法有化学转化法、电转化法和冷冻转化法等。
化学转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利用酵母菌胞壁上的微孔从而使表达载体进入细胞。
通过适当的筛选条件,筛选出转化了目标蛋白的酵母菌克隆。
4. 培养酵母菌将转化成功的酵母菌克隆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选择取决于目标蛋白的性质和表达需求。
通常,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维持合适的温度、pH值、氧气和搅拌等条件。
培养时间的长短也取决于目标蛋白的需要和酵母菌的生长速度。
5. 提取和检测目标蛋白在合适的培养时间点,收集培养物并进行目标蛋白的提取。
提取目标蛋白的方法根据蛋白的性质和表达需求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包括细胞破解、离心、过滤和浓缩等步骤。
提取的目标蛋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检测,例如SDS-PAGE、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
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技术要点如下:1. 选择合适的信号序列信号序列是指导蛋白定位到酵母菌表面的序列。
常用的信号序列有酿酒酵母菌的α因子信号序列和酵母菌细胞壁蛋白的信号序列。
选择合适的信号序列可以保证目标蛋白在酵母菌表面的定位和展示。
酵母菌表面展示的基因构建与转化步骤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包括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疫苗研发等。
这种技术利用酵母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将目标基因表达在酵母菌表面,从而实现对目标基因的展示。
一、酵母菌表面展示的基因构建1. 基因选择和设计:选择适合于酵母菌表面展示的载体和宿主酵母菌株。
一般而言,常用的酵母菌株包括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酿酒酵母菌(Pichia pastoris)。
载体则需具有适合表达的启动子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信号肽序列。
同时,需要考虑目标基因的长度和特性,进行适当的设计和优化。
2. 基因插入和连接:通过PCR扩增目标基因,并在扩增的末端添加适当的限制性切割位点。
将扩增产物与载体进行连接,形成重组的质粒。
连接方法主要有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连接和重叠延伸PCR连接两种方式。
通过连接工具酶,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的适当位置。
3. 质粒选择和检测:将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E. coli)中,利用抗生素筛选和PCR检测等方法,确认质粒是否正确构建。
确保质粒正确后,通过酵母菌中等转化接种的方式,将质粒转化至目标酵母菌株中。
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基因转化步骤1. 目标酵母菌培养: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培养目标酵母菌,使其处于适合转化的生长状态。
培养条件可以根据目标酵母菌的特点进行优化,包括温度、pH值、添加剂等。
2. 酵母菌转化处理:将合成的质粒转化到目标酵母菌中。
转化方式可采用化学法、电穿孔法或者凋亡体法等。
一般而言,常用的转化方法是利用化学法将质粒导入到酵母菌中。
3. 转化酵母菌筛选和培养:对转化后的酵母菌进行筛选和培养。
筛选方法一般包括抗生素选择或者报告基因检测。
通过抗生素选择,可筛选出携带目标基因的酵母菌菌落。
对于表达的基因,还可以通过报告基因的检测来确认其表达水平。
4. 表达蛋白的酵母菌培养:对筛选出的酵母菌进行大规模培养,进一步表达目标基因和蛋白。
酵母菌表面展示操作步骤之病毒载体构建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利用酵母细胞表面附着或展示外源蛋白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互作、高效酶催化等领域。
而病毒载体则是一种常用的酵母表面展示工具,利用病毒颗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地展示外源蛋白。
下面将详细介绍病毒载体构建的操作步骤,以供参考:1. PCR扩增目标基因:首先,从所需的基因资源中提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设计引物并进行PCR 反应,扩增目标基因片段。
确保引物的特异性和合理的扩增条件。
2. 构建目标基因的表达载体:将PCR扩增得到的目标基因片段与适当的表达载体进行连接。
表达载体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常用的有pET等质粒载体。
连接可以通过酶切、连接酶等方法进行。
3. 转化酵母细胞:将得到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酵母细胞中。
常用的酵母细胞有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转化方法可以选择化学法、电转法或直接注射法,具体方法根据实验室条件和实验目的进行选择。
4. 筛选阳性克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含有重组表达载体的酵母细胞。
选择性培养基中含有特定抗生素或表达特定标记物的基因,可以选择性地培养阳性克隆。
5. 验证表达:从阳性克隆中提取酵母总蛋白,通过蛋白鉴定方法如SDS-PAGE或Western blot等进行目标蛋白的验证。
确认目标蛋白的表达情况。
6. 病毒包装:将经验证的酵母表达载体转染到病毒包装细胞中,通过细胞内的重组表达载体转录和病毒包装蛋白的辅助,使病毒组装出现。
包装可以采用辅助病毒或者可移动元件。
7. 提纯病毒颗粒:将包装完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
可以通过超低速离心、密度梯度离心或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进行纯化。
提纯后的病毒颗粒即可用于酵母表面展示。
8. 酵母菌表面展示:将提纯的病毒颗粒与酵母细胞进行共培养。
病毒颗粒通过与酵母细胞表面特异性的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将目标蛋白表面附着在酵母菌表面上。
共培养时间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步骤解析酵母菌表面展示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研究和利用酵母菌的表面展示功能。
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蛋白质或肽段在酵母菌的表面展示,并进一步应用于蛋白质工程、抗原表位识别、药物筛选等领域。
下面将对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步骤进行详细解析。
1. 基因克隆首先,需要将目标蛋白质的基因克隆到酵母菌表面展示系统的表达载体中。
通常采用的表达载体包括pCTCON2和pYC2/CT,这些载体具有使目标蛋白质定位于酵母菌表面的特殊信号序列。
2. 转化酵母菌将表达载体与酵母菌细胞进行转化,使其获得目标基因。
通常使用酵母菌菌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宿主细胞,通过将载体DNA与酵母菌细胞一起处理,使DNA被酵母菌细胞摄取。
3. 酵母菌培养和表达将转化后的酵母菌细胞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条件要求适宜。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YPD培养基和SD培养基。
在培养的过程中,酵母菌细胞会表达目标蛋白质,并将其定位于细胞表面。
4. 目标蛋白质筛选和鉴定通过适当的筛选技术,筛选出在酵母菌表面展示的蛋白质。
常见的筛选方法包括免疫筛选、亲和筛选等。
通过这些筛选方法,可以鉴定出具有特定功能或结构的蛋白质。
5. 蛋白质定量和纯化对酵母菌表面展示的蛋白质进行定量,通常采用Western blotting、ELISA等技术。
定量结果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蛋白质在酵母菌表面的表达水平。
此外,也可以选择对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的蛋白质样品。
6. 蛋白质功能和应用研究通过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步骤,可以得到表达特定蛋白质的酵母菌菌株。
这些菌株可以应用于蛋白质工程、抗原表位识别、药物筛选等领域的研究。
利用酵母菌表面展示技术,可以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并为相关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总的来说,进行酵母菌表面展示的步骤包括基因克隆、转化酵母菌、酵母菌培养和表达、目标蛋白质筛选和鉴定、蛋白质定量和纯化以及蛋白质功能和应用研究。
枯草芽胞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是一种典型的好氧型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也是研究的最早且最深入的一种芽胞杆菌。
其中枯草芽胞杆菌168是最早发现的可作为转化的芽胞杆菌菌株,随后对其遗传转化和表达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
1997年,日本和欧洲的几个实验室联合完成了枯草芽胞杆菌168 基因组的测序[1]。
枯草芽胞杆菌有两个生长时期: 孢子休眠期和生殖生长期。
在营养缺乏等胁迫的环境下,枯草芽胞杆菌进入休眠期形成具有抗逆作用的芽胞,在营养充足的环境下,芽胞又会进入生殖时期,即芽胞萌发重新生长成为枯草芽胞杆菌。
芽胞抗逆性非常强,在高温和酸碱等极端环境下亦能生存,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特性,使之成为新型的蛋白质或酶类药物表达载体而倍受关注。
由于枯草芽胞杆菌是一种非致病性的益生菌,因此其可以作为一种生物安全的展示外源蛋白的宿主。
目前利用该菌株已成功表达了破伤风毒素[2 ~4]、不耐热肠毒素[4]、乙醛酸脱氢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在受到外界应力时如营养缺乏情况下自身母细胞会形成一种休眠体即芽孢,它可以抵御外界环境因素的攻击。
年前发现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即使将其置于沸水中蒸煮一断时间后,它仍能存活下来,这一有趣的现象吸引了科学家们开始探究芽孢的耐热和抵御其他外界环境因素攻击的作用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芽孢杆菌属()在饥饿或环境恶劣等逆环境下,为了抵御外界不良应力这时它的营养细胞会形成一种近椭圆形的休眠体结构即芽孢。
芽孢的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核心、皮层、芽孢衣壳和芽孢外壁。
芽孢的核心一般含有大量的染色体、酶和,但含水量却很低,主要是由于它内部的大部分水分子都被吡啶二羧酸复合体取代掉了。
芽孢的外壁由肽聚糖构成,与营养细胞的肽聚糖组分很类似,仅在于含量上有差别。
芽孢的衣壳由至少种以上的蛋白构成,这些蛋白也被称为芽孢衣壳蛋白,它们具有抗酶解和抗药物的功能,主要受一系列调控基因和结构基因控制。
芽孢的外壁从结构上又可细分为基底层、内层、外层和层四个部分(图)。
芽孢诱导产生的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将近八个小时。
芽孢的形成受一系列调节酶如激酶和磷酸酶、细胞周期及其他机制调控芽孢形成的步骤可简单地描述成如下几个过程:第一步,包括、和在内的组氨酸感受激酶开始活化,这时组氨酸感受激酶以扩展磷转移的方式运载磷,并促使转录因子发生磷酸化。
实际上,诱发芽孢产生的调控过程很简单,因为只需要调控上游的表达就可以实现,并且都不需要考虑它的营养是否缺乏。
磷酸化调控的调节子基因很多,包括参与不均等分裂的相关蛋白和参与芽孢形成的σ因子蛋白。
不均等分裂会使营养细胞分化成个间隔区,大的是母细胞,而小的则是前孢子。
前孢子最终演化为成熟的芽孢。
随后,母细胞以一种类似吞噬作用的方式逐渐包裹前孢子。
待吞噬完成后,被母细胞吞并的前孢子则被覆盖上了一个双分子层膜。
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两个外部的保护结构:一个是前孢子内膜与外膜间肽聚糖组装成的核质;另一个是由衣壳蛋白质构成的芽孢最外保护层。
实际上,肽聚糖的前体起初是在母细胞中合成的,然后它翻转穿过前孢子外膜进入外膜与内膜间的空间,但是这种翻转机制目前仍不太清楚。
最后,母细胞破裂释放成熟的芽孢进入环境中。
此时的芽孢能够快速发芽并可通过吸收营养恢复它的增殖能力。
新近发展起来的芽孢表面展示技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高的特点而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一般来说,芽孢表面这些系统主要由宿主菌、分子载体和靶蛋白组成。
目前,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中所用的宿主菌有枯草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
分子载体一般应具有如下特质:①它必须含有一个结构域可以与靶蛋白进行融合;②必须含有一个锚定结构域可使融合蛋白固定在芽孢的表面;③分子载体和靶蛋白可以形成融合蛋白,相互功能不受影响;④还必须具有抗酶解的能力;⑤分子载体的敲除不影响芽孢的正常发芽、成熟和分化。
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中的外源蛋白也叫靶蛋白。
针对靶蛋白而言,一般并无特别要求,选择的对象应从实验需要出发。
相对于芽孢表面展示系统来说,噬菌体或细菌表面展示系统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这些系统中形成的融合蛋白都必须至少要穿过细胞质膜才能锚定在宿主的表面,这容易导致有些融合蛋白由于无法穿过细胞质膜进而就不能有效定位在噬菌体或细菌的表面。
例如那些细胞周质中快速折叠的蛋白或疏水部位深埋在细胞膜的蛋白往往都不能有效地穿过细胞质膜。
芽孢表面展示技术发展较晚,但其却具有如下诸多优点:①芽孢结构比较特殊没有细胞膜结构,所以当它与外源蛋白融合后形成的融合蛋白在固定到芽孢表面的过程中避免了折叠不正确和定位不准确的问题;②其次,由于芽孢具有抗可逆环境等特性,因而它还会提高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如热稳定性、耐有机溶剂等,尤其在制备生物催化剂方面;③最后,被展示的外源蛋白或多肽范围分布较广,它还可展示多聚体类的蛋白。
孢表面展示技术应用领域和其他微生物细胞表面展示系统相比,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概况地说主要是生物分析和生物医学领域。
具体地是,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可用于活性疫苗和抗体的产生、多肽或蛋白库高通量筛选、生物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生物检测器、重金属离子和化学物质的生物吸附等由于枯草芽孢杆菌的遗传学背景和芽孢的结构信息都比较清楚,所以用它产的芽孢来构建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也就更容易实现。
年,意大利那不勒斯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研究小组首次报道了来自枯草芽孢杆菌外层衣壳蛋白可以用作分子载体将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毒素单位展示在芽孢的表面,并且每个芽孢上约展示有×个融合蛋白分子。
新型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不仅稳定性和展示效率高,而且易于纯化,这些优势促使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为锚定其他的生物分子提供了新的选择。
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研究小组发现枯草芽孢杆菌的外层衣壳蛋白也能够将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毒素单位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单位展示在芽孢的表面,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抗原都能被固定在芽孢的表面,而且获得的重组芽孢还可以充当黏膜免疫的一个载体工具。
年,韩国首尔大学研究小组证实枯草芽孢杆菌衣壳蛋白能将四聚体的链霉素锚定在芽孢的表面。
年,中国江苏大学宁德刚研究小组发现枯草芽孢杆菌外层衣壳蛋白具有充当分子载体的能力,可成功将绿色荧光蛋白展示在芽孢的表面。
同年,瑞士帝斯曼公司的研究小组阐述了芽孢衣壳内层蛋白草酸脱羧酶()不仅能够展示动物饲料中常用的植酸酶,还能展示来自大肠杆菌的四聚体β葡萄糖醛酸酶。
有趣的是,芽孢表面展示的与植酸酶的融合蛋白分子数目要多于与植酸酶的融合蛋白分子数目。
一般来说,和常用来展示抗原制备活性疫苗,而则用来锚定功能性酶蛋白制备全细胞催化剂。
截止目前,已报道的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表面展示系统的实例见表。
虽说芽孢表面展示系统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甚或改善的地方。
具体问题如下:①孢表面展示系统所用的分子载体来源较少,不利于大量蛋白的展示;②该系统展示功能性酶蛋白所获得的酶活一般较酵母或细菌表面展示系统所得的偏低,这本身与枯草表达系统研究的不透彻有关;③产芽孢的诱导培养基成本较高。
芽孢表面展示系统作为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生物表面展示系统,它已用于口服疫苗的研制、抗体的生产、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全细胞催化剂等领域。
近年来,已有学者利用芽孢表面展示技术构建β-半乳糖苷酶和乙酰神经氨酸醛缩酶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并将芽孢表面展示系统分别用于生产辛烷基β-半乳糖苷和乙酰神经氨酸,使得目标产物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表面展示技术的概况表面展示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定位到噬菌体、细胞或芽孢表面的一种技术。
自在年首次发现噬菌体能够作为一种展示外源蛋白或多肽的载体后,其他噬菌体展示技术、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和细菌表面展示技术便应运而生。
表面展示技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是由于其可被广泛应用于活性疫苗的研制、肽库的筛选、抗体的生产、作为去除有害物质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全细胞催化剂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噬菌体(Bacteriophases,又称Phages)是指一类寄生在原核生物体内的病毒。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se display technology)是指将外源蛋白或多肽通过与噬菌体衣壳蛋白融合后其被展示在噬菌体颗粒的表面,形成的融合蛋白中的外源蛋白或多肽仍保留了自身的生物活性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缺点:具体如下:①外源蛋白或多肽与衣壳蛋白融合后,在表达过程存在无法预测的偏性;②被展示的外源蛋白或多肽分子量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噬菌体的组装并降低它感染宿主的能力;③在构建肽文库时,存在限制容量的弊端。
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细菌表面展示系统主要分为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和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展示系统。
芽胞表面展示技术是将外源目的蛋白编码基因与含有自身启动子的芽胞外套蛋白基因融合,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然后将这种载体转化产芽胞的宿主菌株,得到的重组菌株在生孢培养基中培养时,外源目的基因就会在外套蛋白基因启动子的启动下表达,并通过与外套蛋白偶联的作用将外源蛋白展示在芽胞的表面。
由于芽胞独特的抗逆性,使得展示在芽胞表面的外源蛋白也具有相应的抗逆性。
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展示系统这些细胞壁蛋白都具有相同的保守特质即端含有一个引导细胞壁蛋白穿过细胞膜的信号肽和端含有一个将细胞壁蛋白固定在细胞壁上的分选信号肽。
因此,革兰氏阳性菌表面展示系统又可以分为C端融合和N端融合。
革兰氏阴性展示系统由于每种分子载体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们只能用在一些特殊的用途中。
是革兰氏阴性菌表面展示系统应用最多的宿主菌,因为其表达系统成熟,操作相对简单由于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外仅有一层质膜,所以其细胞壁上的分子载体与外源蛋白或多肽形成的融合蛋白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质膜,这就大大提高了融合蛋白定位的准确率。
其次,可展示一些大分子外源蛋白;第三,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肽聚糖层,有利于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同样地,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的特点有时又会导致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因此这在构建丰富度高的多肽库时很难操作;此外,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诸如枯草芽孢杆菌会分泌产生大量的蛋白酶,这些蛋白酶的出现有时会对外源蛋白的稳定性造成破坏影响。
革兰氏阳性展示系统的缺点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进行遗传操作时难度比较大,所以目前仅有少数几种革兰氏阳性菌被用作表面展示的宿主菌。
母表面展示技术是一种利用真核微生物作为宿主的表面展示系统。
其基本原理也是通过将外源蛋白的编码序列与酵母细胞壁上的分子载体融合,分子载体上的信号肽引导融合蛋白定位在酵母细胞的表面。
优点:①关于它的遗传学背景研究得很清楚,和它相关的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发展比较成熟,因此容易实现外源蛋白在它表面的展示;②可以展示糖基化和二硫键异构化修饰的真核生物蛋白;③展示的外源蛋白分子量分布范围广,可达×~×;④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的目标蛋白分子数目多达~;⑤酵母颗粒大,因而可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快速的筛选;⑥酵母是菌种之一,安全无毒,有利于活性疫苗、全细胞催化剂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