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名人名画鉴赏 陈洪绶
- 格式:ppt
- 大小:7.69 MB
- 文档页数:14
陈洪绶《闲雅如意图》-陈老莲工笔重彩仕女名仕图高清赏析
《闲雅如意图》轴,明末清初,陈洪绶,绢本设色,纵110厘米,横49厘米,藏处不详
《闲雅如意图》绘芭蕉荫下,太湖石畔,一位学士据案而坐,石案上置有书画、香炉、瓶花、文房四宝等物。
对面太湖石座上,一女
子正巧手缝制衣服。
此图人物技法精到,躯干伟岸,衣纹圆劲,具有古朴之美,很有力度和风范。
题识:老迟洪绶画于静者居。
钤印:洪绶之印、章侯。
鉴藏印:吮墨楼书画记、尺五楼、华农珍藏。
老莲画法上溯晋唐,下开扬洲八怪之先声,以至山阴诸任氏而止。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末画家之陈洪绶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诸暨人。
少师事刘宗周,崇祯年间招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
山水、花鸟具精,尤工人物画,有“南陈北崔”之称。
其画技画艺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
《松下题诗图》:纸本、金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一文士闲情逸致,徘徊树下,凝神静思,构寻佳句。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线条清圆细致,刚柔相济,动静相宜。
此画陈洪绶画人物,白汉画松。
T77《明清扇面画》6-4陈洪绶、白汉·松下题诗图《玉堂柱石图》:册页、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27.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花、石、蝴蝶,画的逼真细致,玉兰花用彩粉多次薄染,使之丰腴中见轻盈白嫩。
石头玲珑剔透,用笔坚实,轮廓线多呈弧形,尖而挺拔。
突出的呈现了太湖石的形和质,但形象又有些夸张。
全图敷色斑斓,华而不俗。
2005-9《绘画作品》2-1·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列支敦士登2005和中国联合发行《绘画作品》·陈洪绶《玉堂柱石图》HP2003C组(4-2)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原画《梅花山鸟图》:轴、绢本、设色,纵124.3厘米,横49.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巨大的太湖石,树干盘曲虬结的老梅,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
画家以古籀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勾勒填彩法画成,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
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
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台湾《岁寒三友古画邮票》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原画《屈子行吟图》:本幅是一幅版画,为明画家陈洪绶于万历44年,为萧山来钦所著《楚辞述注》作的插图。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成功的刻画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期间在沅水侧畔的情景。
明代陈洪绶作品欣赏(十)明代陈洪绶作品欣赏(十)听吟图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听吟图》,是作者甲申之后的作品。
此图画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清吟,一人侧耳以听。
清吟者的旁边以奇崛之树根奉着清供,幽古的花瓶中有梅花一枝,红叶几片。
一般来说,红叶在秋末,寒梅开在冬末早春,但这里却放在了一起。
听者一手拄杖,一手撑着树根。
其画高古奇崛,不类凡眼。
闲话宫事图《闲话宫事图轴》作于老莲的晚年,是明亡后的作品。
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汉平帝时的伶元是一位音乐家,曾做过河东都尉,其妾樊通德熟悉成帝时赵飞燕宫中的故事,因而作《赵飞燕外传》传世。
此图画的就是伶元与其妾樊氏在一起闲谈昔日宫廷往事的故事。
所谓“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正是此画取意所在。
画中女子手捧书卷,几案上一剪寒梅怒放。
几案对面的伶元手按古琴,琴在匣中,而其神情庄重,目视远方。
似回忆遥远的往事,从其目光中,似能看出往日的风云。
画风沉静而高古,是老莲生平不可多得的作品。
此画简洁率略,但立意深远。
琴未张,而观者似听到无边幽怨之声回荡;口未开,似说尽前朝旧事。
哀婉的声音从画面中溢出,一切都不可挽回的逝去,一切都在西风中萧瑟,剩下的是无边的惆怅和不尽的心灵回旋。
吟梅图立轴设色绢本1649年作款识:老莲洪绶为荀翁居士画吟梅图。
钤印:章侯,莲子陈老莲,名洪绶,字章侯,因好画莲,自号老莲,晚年又号悔迟、勿迟、老迟等,浙江诸暨人。
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
他以其独立不倚的高古奇骇格调,冲破形式主义藩篱,屹然突起于晚明、清代以后的画坛,具有振聋发聩、起衰拯敝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上,又矗起一座里程碑。
画史评论陈老莲:“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陈老莲的画与当时北方人物画大家崔子忠齐名,并称为“南陈北崔”,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近代画坛。
画中四位人物,一士大夫坐于石台之前,台上布置笔墨纸砚,旁有花瓶装饰,对面山石见做一妇人亦准备作画题字,又下面迎面走近两侍女捧花而来。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
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
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
这里我们介绍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
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还画过一些插图和叶子。
著名的有《九歌插图》《西厢记插图》,最著名的是他曾画过《水浒叶子》,并且流传下来,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浒》英雄画像。
陈洪绶的传世画作,还有《女仙图》、《玉堂柱石图》、《观音像》、《踏雪寻梅图》、《雅集图》、《荷花鸳鸯图》、《米芾拜石图》、《对镜仕女图》、《梅石图》、《竹石萱草图》、《松石图》、《松石双寿图》、《梅石水仙图》、《鹊梅图》、《歌诗图》、《诗酒待琴图》、《松溪品茗图》、《三教图》、《虎溪三笑图》、《品茶图》、《进爵图卷》、《松下高士图》、《文姬归汉图》、《执扇凤簪图》、《观画图》、《湖石荷花图》、《听吟图》、《闲话宫事图》、《吟梅图》等。
明代末期陈洪绶《九歌图》赏析《九歌图》(上海图书馆藏本),十二开,画幅尺寸在20 厘米×13.2 厘米不等此图是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创作的一套线描插图,人物有1.《东皇太乙》2.《云中君》3.《大司命》4.《少司命》5.《屈子行吟图》6.《山鬼》7.《湘君》。
后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来钦之《楚辞述注》的卷首,并为该书撰写了《九歌图序》。
浅析陈洪绶的山水画艺术特点及影响陈洪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在艺术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洪绶的山水画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他的作品以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他善于运用墨色、线条和构图来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理解和感受,其画作独具神韵,富有诗意。
他的作品不拘泥于形式,注重抓住自然界中的重点和灵感,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山川河流的变化和流动之美。
在他的画作中,山水元素与写意手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强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陈洪绶的山水画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追求画面的生动和独特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山水、云霞、水流等自然元素,通过变化的墨色和线条表现出大自然的气势和壮美。
他擅长运用轻重明暗和渐变的墨色表现山川的深远和广阔,以及云霞的浩渺和变幻。
他的画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能够唤起观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敏锐观察力。
陈洪绶的山水画作品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工作,为中国山水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他坚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推动了山水画在审美观念、技法表现等方面的创新。
他通过培养和传承后辈的艺术才华和技巧,为山水画的后继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艺术界,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陈洪绶的山水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追求自然之美和灵感之触动,通过勾勒线条和墨色的变化表现山水的壮丽与变幻,展示出他对自然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他的创作和教学工作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山水画在审美观念和技法表现等方面的创新。
陈⽼莲作品赏析 陈洪绶画像 少年,才华横溢 陈洪绶(1599年-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
字章侯,幼名莲⼦,⼀名胥岸,号⽼莲,晚号⽼迟、悔迟,⼜号悔僧、云门僧。
他的作品荒诞⽽深情,充满怪趣味亦是真性情。
鲁迅先⽣对之极为推崇,认为“⽼莲的画,⼀代绝作”。
陈洪绶笔墨向以⾼古⼈物画著称,与崔⼦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
后与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怪杰”。
笔法古拙挺秀,造型富于夸张,具有⾃⼰独特的绘画风格。
还著有⽂集《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童⼦礼佛图轴》,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其⽗家道中落。
出⽣前,有道⼈给他⽗亲陈于朝⼀枚莲⼦,说“⾷此,得宁馨⼉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后,⼩名即为莲⼦(晚号⽼莲),谱名则为洪绶,⼀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的绘画天赋。
九岁⽗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家”之⼀)学画花鸟。
蓝瑛赞叹道:“使斯⼈画成,(吴)道⼦、(赵)⼦昂均当北⾯,吾辈尚敢措⼀笔乎!”⾃愧在⼈物写⽣上⼒不及洪绶,并从此⽴誓不再画⼈物,⽈:“此天授也。
” 《采菊图》陈洪绶 有⼀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见到李公麟七⼗⼆贤⽯刻像,⽤⼗天时间画了⼀个摹本,⼈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兴。
后来他⼜去临了⼗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们都说临得不像,⽽陈洪绶听了却更⾼兴。
陈洪绶摘梅⾼⼠图 关于陈洪绶的绘画天赋,还流传有这样⼀个故事: 相传陈洪绶四岁那年,到亲戚家的私塾⾥念书。
有⼀次,亲戚因有事外出,交代家童不要弄脏墙壁。
就在亲戚离开后,陈洪绶⾛进这间房⼦,他觉得在这⾼⼤的墙壁上画些什么会很好看的。
可是因为家童在旁看守,于是对家童说:“你为什么不去吃饭呢?你放⼼好了,我不会弄脏的。
” 家童便放⼼地吃饭去了。
陈洪绶脑海中则浮现了⼀尊不知在哪⾥看过的关公像,于是便⽤桌椅做脚⼿架,拿起笔把它的样⼦画在墙壁上。
不久,家童回来⼀看这情景,怕被打⼀顿,吓得嚎啕⼤哭。
陈洪绶人物画赏析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其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
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
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
出处图明代陈洪绶这幅画描绘的是诸葛亮与陶渊明盘坐于树下侃侃而谈的情景,诸葛亮头戴“诸葛巾”,陶渊明则手抚无弦琴,形象格调高古,气韵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绘就,每根线条都不另起笔,如若不加停顿似的一气呵成。
补衮图明代陈洪绶衮是古代君王的礼服,补衮有补救规谏帝王过失的寓意。
图中绘有四人,发髻高耸,雍容华贵。
升庵簪花图明代陈洪绶升庵指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杨慎曾醉酒后以白粉涂面,髻上花朵,与学生和妓女游行于市中,此画描绘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图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线描圆劲流畅,背景中老树枯槎虬枝,更衬托出主人公桀骜不羁的个性。
五老图明代陈洪绶此图绘五老聚会,二老对弈,余老观战。
造型生动,用笔刚柔相济,尤是老莲学唐人笔法,设色精雅,诚是老莲传世人物画精品。
校书图明代陈洪绶校书指的是校勘书籍,是人物画中比较常见的题材之一,最早的校书图是北齐杨子华所绘的。
羲之笼鹅图明代陈洪绶图绘王羲之与家奴一前一后前行,王羲之身着深橙色长袍,手拿绘竹子蓝底团扇;家奴右手执笼,竹制的笼中一红冠白鹅伏卧状,鹅嘴扁长,眼神灵动。
斗草图明代陈洪绶图绘的是端阳时节,仕女五人围坐石下斗草为戏的情节。
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之一。
抚琴图明代陈洪绶图中所绘一位文士端坐抚琴,周围六位侍女各执物什立于左右。
蕉林酌酒图明代陈洪绶图中芭蕉荫浓,湖石剔透,高士坐于石几旁,正在品尝美酒,下侧两位侍女正在煮水烹茶,画面中有书卷,香炉,古意纵横。
婴戏图明代陈洪绶此图画面简略,绘一小孩童手拿拨浪鼓(鼗),在摇动玩耍。
浅析陈洪绶作品《隐居十六观》中植物元素的装饰性
《隐居十六观》是明代宫廷画家陈洪绶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十六世纪。
该作品以书法
和画面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人隐居山水之趣。
在这幅画中,植物元素的表现具有非
常明显的装饰性特征。
陈洪绶在《隐居十六观》中大量运用植物元素,将其作为装饰性的主要手段,来增强
画面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作品中的植物以花卉、叶子和树木为主要形象,它们以丰富多彩
的形态和生气勃勃的姿态出现在画面中。
这些植物不但装饰了画面的空间,还表现了自然
的生命力和华丽的色彩,为整幅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陈洪绶在《隐居十六观》中通过植物元素的错落有致的布局和细节描绘,营造出了一
种空灵秀美的意境。
他将植物巧妙地融入到山水画的构图之中,使其与自然景物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通过植物的绿色、鲜艳的花朵、纤细的枝条等细节的描绘,他将自然界的独特
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在欣赏画作的也仿佛沉浸到了山水之中。
植物元素不仅在《隐居十六观》中具有装饰性,还寓意着一种人文情怀和境界。
陈洪
绶将植物视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他通过描绘不同种类的植物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
畏之情。
植物元素在画作中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装饰,更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和赞叹,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追求和向往。
明陈洪绶传世名画赏析(一)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俱能。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早逝,仗母抚养读书,二十一岁时曾考取县学生员,然自幼性喜作画。
早年学画于蓝瑛,又据周亮工言,老莲儿时曾临摹过李公麟所画七十二贤的石刻拓本,由此也可以了解到他的画艺的渊源之一;清代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又记载了他又曾临摹过唐、周昉的作品。
可见陈洪绶能博采众长,后终自成一家。
陈洪绶中年时曾赴京为国子监生,授舍人,被召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而未就。
而正值此时,战乱频仍,他于1643年离开北京返乡。
1644年清军入关,明亡后陈洪绶曾剃发为僧,并改号“悔僧”、“悔迟”、“迟和尚”、“老迟”等,以示难忘故国之意。
但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风浪却并未影响他在绘画艺术上的孜孜追求。
明亡之后,他的画艺更为精绝,身后画名益高。
他的儿子陈字,女儿陈道蕴均能传其家学;弟子亦众多,如严湛、陈薪、魏湘、沈五集等人。
老莲于1652年卒于山阴,享年56年。
公元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即明朱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文长)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老莲)。
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
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陈洪绶是晚明最重要的中国绘画大师,与崔子忠号称“南陈北崔“为清初画坛的并蒂奇葩。
他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在绘画、书法、版画、诗文等领域均具造诣。
是晚明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的亮点,引起众多美术史研究者的关注。
大至各类版本的美术史、绘画史,小如人物画史、仕女画发展史,即或断代的明代艺术史的叙述,陈洪绶都必定列在其中。
陈洪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复古与变异。
他出身于明代末年,既经历了个人的不幸,也目睹了国家的衰败。
他的期望值与现实形成了心理落差,导致了他充满压抑和痛苦的精神世界。
陈洪绶《水仙竹石图》鉴赏
《水仙竹石图》扇页,明,陈洪绶绘,金笺,墨笔,纵16.5厘米,横52.2厘米。
扇页有自题:“庚寅孟冬,与张展老、荆丝老过公治道友天香邸中,斗酒之会画此,兵戈中得此良少。
洪绶。
”钤“章侯”朱文印。
“庚寅”是清顺治七年(1650年),陈洪绶时年53岁。
图绘水仙、翠竹与山石相伴的园林小景。
石以侧锋勾线并作皴擦,笔力劲爽,显现出石材坚硬的质感,衬托出水仙及竹的娇柔之美。
据题而知,此图是作者与友人酒酣后趁醉所绘。
由于作者晚年写意花卉技法已达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从构图到运笔施墨,一气呵成,守规守矩,毫不凌乱。
明·陈洪绶《斜倚薰笼图》
《斜倚薰笼图》轴,明,陈洪绶绘,绢本设色,纵129.6厘米,横4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陈洪绶的人物画,清圆细劲、润洁高旷、力追古法,被誉为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斜倚熏笼图》堪称陈洪绶人物画代表作。
画中,一少妇拥被懒懒地斜倚在用细竹篾条编制成的熏笼上,笼下香炉既香且暖。
抬头右上方,一只鹦鹉高悬架上,架旁一木根矮几,几上铜瓶中插一支盛开的木芙蓉,榻前一小儿正用一柄团扇去扑一只大黑蝴蝶,一侍女侍奉在旁。
图中人物、珍禽、花卉、器物,刻画入微、充满了动感,少妇身披的锦被上布满白鹤团纹,发上的首饰与宫绦上的玉佩,榻面浓丽冷艳的石青色,花朵与小儿衣服上的浅红色,鹦鹉与叶子上的浅绿色,器物上深浅不一的赭色,作品构图、笔墨、色彩、意境无不令人赞叹,显示出作者无所不在的独到匠心。
陈洪绶,号老莲,晚年号梅迟。
浙江诸暨人。
擅画山水、人物、花鸟,造型趋向夸张,有装饰味,与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是明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画高手。
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陈洪绶《花鸟册页十开》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其人物画成就“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品茶图绢本设色76×53cm陈洪绶《品茶图》又称《停琴啜茗图》,画面典雅简洁,人物造型高古,衣纹细劲圆润。
读陈洪绶《品茶图》,至少能读出三点明代茶事信息:第一,明代茶的品饮方式流行撮泡法。
明代茶叶制作由团饼茶改为散茶,改蒸青为炒青。
品饮方式也从末茶烹煮或冲点改为散茶全叶沏泡。
《品茶图》中茶炉上搁有一把单柄平底砂壶,炉旁又有一把紫砂壶,显然炉上的壶是煮水,炉旁的壶是泡茶,两人手上的是品茶盏。
这种撮泡法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紫砂壶茶具进入了兴盛期。
宜兴的紫砂陶艺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东吴、西晋。
但当时紫砂陶艺只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
明代散茶兴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壶才真正出现。
明人诗词和绘画中就有很多咏赞或描绘紫砂茶壶的,如唐寅《事茗图》的茅屋中有一伏案读书之士,案上置的是紫砂提梁壶。
仇英的《松溪论画图》中一只在炉上煮的也是紫砂罐。
第三,文人品茶讲究环境选择与营造。
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列出他所认为的最佳茶境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娱,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欣赏[明]陈洪绶·花鸟册二十开编者按:明末中国出现两位宗师级画家,即“青藤”和“老莲”,两人皆出自浙江绍兴府,可见绍兴之地灵人杰。
徐渭一生怪异,陈洪绶亦然。
“怪异”常来自不世出之天才。
但在传统社会,作为天才,是其个人的不幸,却是民族之大幸。
今年是陈洪绶逝世三百七十周年,九月二十八日,由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开展。
为全面呈现陈洪绶“高古奇骇”的一生,绍兴博物馆携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三十五家文博单位,汇聚展出陈洪绶书画作品、文献手稿、碑刻拓片,以及其师友和后学书画、版画、古籍等相关文物一百件(组)。
其中陈洪绶的书画作品有五十六件,除了“高古奇骇”的人物画,还有其古雅清丽的花鸟画、师古出新的山水画、清新俊逸的书法等等。
这是对陈洪绶人物画作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其追本溯源、别开生面的艺术精神的深度解读。
本期专题全面推出这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展出的陈洪绶书画精品,并配合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以飨读者。
[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一——水仙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二——红果蚱蜢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三——幼竹蜻蜓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四——桃花白头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五——铜瓶蔷薇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六——蓝菊蜘蛛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七——红花蝴蝶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八——铜瓶白菊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九——落英蛱蝶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十——蜂花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瓶花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花碟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崖边独钓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牧童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红萝花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双鸠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莳花小虫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云下牧童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秋蝉枯叶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水仙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11期】新媒体编辑:孙莲 |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终审:康守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