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皮肤带状丘疹疱疹为特征,常伴有神经痛等症状。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是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旨在观察该方法在治疗带状疱疹中的效果。
选取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疗法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疱疹部位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先选择对称的两侧夹脊穴,上针后插入2~3cm,使其刺激脊神经。
再选取疱疹病灶周围的相应穴位,如足太阴肺经的太白穴、阳白穴、地机穴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四渎穴等。
将3~5根针分别插入各穴位,留针20分钟。
治疗后再行刺血拔罐,选择疱疹病灶上方的相应经络的穴位,如足太阴肺经的手太阴肺经穴、足少阳胆经的手少阳三焦经穴等。
使用拔罐器对各穴位进行拔罐处理,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采用传统疗法,包括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外科手术等,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期间均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疱疹愈合时间和病情缓解情况。
统计结果如下:1. 疼痛程度:观察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疼痛评分由治疗前的8.3±2.1降至治疗后的3.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程度也有所缓解,但差异不显著(P>0.05)。
2. 疱疹愈合时间:观察组疱疹愈合时间为治疗后的平均6.2±2.4天,对照组为治疗后平均8.5±3.1天。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加快疱疹的愈合时间,提高病情的缓解率。
该方法在临床治疗带状疱疹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本次观察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仅观察了治疗疗效,未观察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故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研究以验证该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自拟中药方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就诊次序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内服中药汤剂并配合刺络拔罐法;对照组30例,口服西药及局部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自拟中药方配合刺络拔罐对带状疱疹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从而形成病毒血症,可发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时间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劳累或病后体弱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与此同时受侵犯的神经发生炎症、坏死,引起神经痛。
儿童初次感染时引起水痘,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病人总数的一半以上,一旦感染更为严重[1]。
祖国医学称“缠腰火丹”、“蛇窠疮”、“蜘蛛疮”、“蛇串疮”、”蛇丹”等,民间称“缠腰龙”、“飞蛇”或“生蛇”。
中医认为本病由感受风火或湿毒之邪引起,与情志、饮食、起居不慎等因素诱发有一定关系[2]。
多发于春、秋季节,以中老年人多见,部位为肋间神经、腰骶神经支配区域、颈神经和三叉神经多见[3]。
大部分患者患病后不再复发,极少数患者可再复发。
表现为病变皮肤出现集簇状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有明显的神经痛,伴局部淋巴结肿大,中间皮肤正常。
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但当皮疹消退后,常留有后遗神经痛,为自发性深在性疼痛、跳痛、刀割痛或阵发性疼痛和感觉过敏。
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4]。
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12月运用口服自拟中药方,并配合局部用七星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带状疱疹样疱疹,并伴有神经痛症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患者常常在带状疱疹痊愈后仍会出现神经痛和其他不适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目前,传统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包括口服药物、局部治疗等,然而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
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通过对患者进行一定周期的治疗和观察,评估该治疗方法对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有限,且容易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性治疗方法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验证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是否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的使用,从而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新的选择和思路。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和观察,探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研究方法1. 受试者选择本次研究选取了40例患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疼痛程度和病史长短进行分组,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干预措施实验组采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每周3次,每次持续30分钟。
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每日口服镇痛药物。
两组治疗持续4周。
3. 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生活质量量表、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估。
4. 数据处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指标的差异性。
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针灸治疗,观察组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比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关键词:针灸治疗;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也被称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引起的疾病。
这种病毒是水痘病毒的一种,一旦感染了水痘后,病毒会存留在神经节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免疫力下降,病毒可以再次激活并引发带状疱疹[1]。
带状疱疹的特点是出现在身体的某个局部,通常呈现沿着某个神经节分布的带状形状。
带状疱疹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皮肤疱疹液或者空气中传播给未感染的人。
对于未感染水痘或未接种水痘疫苗的人来说,接触带状疱疹病人可能会导致水痘的感染。
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上显示出显著的疗效,这使得它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治疗方式。
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从而加速疱疹的愈合过程。
因此,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已经成为许多医生和患者选择的首选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名。
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13,平均年龄为(39.51±2.66)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14,平均年龄为(40.25±3.54)岁(P>0.05)。
1.2诊断标准(1)湿热郁闭型:患者有皮肤瘙痒、红肿、疱疹、疼痛等症状,舌苔黄腻,脉滑数;(2)气血虚弱型:患者有疱疹、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3)肝胆郁火型:患者有皮肤瘙痒、红肿、疱疹、疼痛、情绪烦躁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探讨针刺、拔罐联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选取带状疱疹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1法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39例,采用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阿昔洛韦配合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 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 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针刺拔罐联合中药辨证论治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拔罐;辨证论治;带状疱疹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的集簇性水泡,并伴有烧刺痛为主症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痛[1]。
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等措施治疗,但其存在疗程长及耐药性等问题。
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刺络拔罐并联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带状疱疹39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78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2 5±3 5)岁;平均病程(12 5±5 5)d;中医辨证肝经郁热型11例,湿毒壅盛型18例,气滞血瘀型10例。
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0 5±3 2)岁;平均病程(11 7±5 3)d;中医辨证肝经郁热型12例,湿毒壅盛型19例,气滞血瘀型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皮损呈群集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疱壁紧张,基底红色,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②皮损严重者可有血疱、糜烂、坏死等改变,皮损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伴有发热、疲乏无力及全身不适等症状;③疼痛明显,有时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疱疹消退后遗留的疼痛。
刺络拔罐结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50例观察2008年4月~2010年12月采用刺络拔罐以消除或减轻疼痛,结合电针治疗及西医对该病常规的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的对症治疗带状疱疹患者50例,并与采用口服曲马多止痛结合电针、西医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的对症治疗带状疱疹患者50例,在缓解疼痛方面作对比,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带状疱疹患者50例,随机分两组。
①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1~82岁,病程1~15天;疱疹发于胸胁背部的26例,腰腹部12例,颈部头面4例,腹股沟大腿部6例,上肢手臂2例。
②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0~65岁,病程1~12天;疱疹发于胸胁背部的24例,腰腹部13例,颈部头面4例,腹股沟大腿部6例,上肢手臂3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①本病早期有低热、全身不适症状,在皮疹出现前,常有受病毒侵害的神经支配区皮肤刺痒、灼痛。
②1~2天后会出现皮肤损害,皮损多为片状红斑和直径大小1~5mm的水疱疹,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地色红,排列成带状,一般常呈单侧分布。
③皮损发于头面部的病情往往较重,疱疹发出较猛烈,皮肤红肿较甚。
疱疹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坏疽性损害。
④自觉皮肤疼痛明显,有难以忍受的刺痛、刀割痛、烧灼痛,疼痛较剧烈,常常影响睡眠及日常工作。
纳入标准: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年龄20~82岁;出诊1~15天。
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②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
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性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
④结缔组织病、血友病者有出血倾向的。
⑤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的。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采取在皮肤潮红发疱集中区用梅花针密集叩刺出血,水疱应尽量刺破,由于疱疹往往成带状分布,故充分叩刺后皮肤出血点也呈带状分布,取大小合适的玻璃火罐或抽气塑料罐拔在叩刺处,每罐出血和疱疹浆液约10~30ml为佳,一般使用3~4个罐,该治疗可隔日1次。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68例疗效观察梅花针叩刺拔罐法是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具有排毒、舒经活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
而消疮散是中药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68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的治疗观察,旨在探讨该疗法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情况。
一、病例资料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共计68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34例,年龄最小为25岁,最大为65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患者均以带状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发热、疼痛、瘙痒等症状。
患者就诊时间为发病后1-2天内,且未接受其他治疗。
二、治疗方法患者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外用消疮散进行治疗。
首先对带状疱疹患部进行患处局部消毒,接着采用梅花针叩刺局部穴位,用力度适中,使局部出现红晕为度。
然后采用拔火罐的方式,对叩刺过的穴位进行拔罐治疗,每次约15分钟。
同时患者口服消疮散,每日3次,每次服用3克,连续7天为一个疗程。
三、疗效观察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症状的消退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
结果显示,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发热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和瘙痒感明显减轻,同时带状疱疹的病灶范围得到控制,未出现新的病灶。
经过7天的治疗后,68例患者中有63例病情显著好转,5例病情稳定,未出现恶化情况。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的疗效。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能够有效激发患者体内的自愈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瘙痒感,加速病变部位的愈合。
消疮散作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连翘、地榆、荆芥等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能够迅速减轻患者的症状。
从临床实践来看,梅花针叩刺拔罐法和消疮散都是温和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不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结论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加速病变的愈合,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观察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粘膜的疱疹和疼痛。
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是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据说可以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并有助于疾病康复。
本文将对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
一、治疗方法介绍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痛风、带状疱疹等疾病。
其治疗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疾病病灶附近进行刺血和拔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疾病康复。
治疗带状疱疹时,主要针刺夹脊穴和病灶周围的穴位,并在病灶周围刺血和拔罐。
二、病例观察为了观察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我们选取了20例患有带状疱疹的患者进行观察。
这些患者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瘙痒和皮肤疱疹。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我们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病情评估,并记录了疼痛和瘙痒的特征、程度,以及皮肤疱疹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接受治疗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和观察,记录了其症状的变化情况。
治疗过程中,我们采用了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方法,每周进行一次治疗,连续进行4周。
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的疼痛和瘙痒症状明显减轻,部分患者甚至完全消失,皮肤疱疹的数量和面积也有所减少。
在治疗结束后的随访中,我们发现患者的疾病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疼痛和瘙痒感明显减轻,皮肤疱疹也有所减轻或消失。
三、效果分析通过对20例患者进行针刺夹脊穴联合刺血拔罐治疗的观察,我们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在缓解带状疱疹的症状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疼痛和瘙痒:带状疱疹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疱疹伴随的疼痛和瘙痒感。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68例疗效观察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又称人类单纯疱疹病毒Ⅲ型感染,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该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疱疹疱疹、疼痛、灼痛和瘙痒等不适症状,甚至在部分病例中出现神经痛,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质量影响。
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较为有限,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易复发,并且患者普遍存在药物抵抗性和耐受性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为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为带状疱疹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探讨这种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特点为皮肤疼痛、瘙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瘙痒性疱疹。
目前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总结出该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和展望,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1.3 研究意义研究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对于促进临床治疗技术的创新和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区域的疼痛和疱疹样皮疹。
目前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有限,传统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且易出现药物抵抗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探讨了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这种综合疗法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加快了疱疹的愈合速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68例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通过对68例带状疱疹患者的治疗观察,探讨了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的疗效。
疗效观察显示,该治疗方法在缓解带状疱疹症状、加速疱疹愈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良好。
疗效分析表明,梅花针叩刺拔罐法结合消疮散可有效改善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临床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为带状疱疹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对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梅花针,叩刺拔罐法,消疮散,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并发症,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分析,临床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在带状疱疹发作时,患者会出现皮肤疱疹、疼痛、灼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治疗,但疗效有限且易复发。
梅花针叩刺拔罐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使用梅花针叩刺和拔罐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病灶的排毒和恢复。
消疮散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通过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有效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病灶的愈合和缓解症状。
本研究旨在观察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为探索中医传统疗法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68例患者的疗效观察和分析,探讨该疗法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配合消疮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具体包括观察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疱疹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评价本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为患者缓解疼痛、促进愈合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神经痛症,常见于老年人,特征是皮疹沿着感染的神经节分布区域出现。
疱疹的症状包括疼痛、灼热感、瘙痒和皮肤疹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如口服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患者症状难以缓解,甚至出现后遗神经痛。
针刺夹脊穴与刺络拔罐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一直被广泛运用于治疗神经痛症,有着独特的治疗原理。
针刺夹脊穴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刺络拔罐则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淤血瘀滞,缓解神经痛症状。
然而目前对于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疗效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开展一项实验研究,探讨其治疗效果及机制,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效果,通过临床实验数据分析,评估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疗效。
针对目前针对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情况,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效果评价,确定针刺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这种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 正文2.1 针刺夹脊穴的治疗原理针刺夹脊穴的治疗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和穴位疗法理论。
针刺夹脊穴能够刺激经络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平衡,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活血止痛的目的。
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是一对镇痛点,通过针刺夹脊穴可以调整脊柱周围的气血流动,改善局部微循环,并通过反射作用影响脊柱神经末梢,从而达到镇痛、消肿、解毒的效果。
针刺夹脊穴的治疗原理还包括调理脊柱周围的筋骨肌肉,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愈合,从而减轻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
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带状疱疹20例临床观察探讨目的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20例带状疱疹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
方法选择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带状疱疹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病人的医院,分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照组20例,使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观察组20例,对比和分析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使用中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痊愈11例,有效4例,无效5例,治疗有效率为75%;使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的观察组痊愈1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5%,且P 0.05差异值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灸联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中西医治疗,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等病毒引发的感染性皮肤病,病毒可长期潜伏于神经元内,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爆发,常发季节为春秋两季[1]。
临床主要表现为:①患者全身乏力、低烧并由神经类疼痛感;②发病处出现潮红斑和丘疹,继而出现水痘,病程14~28天不等;③特殊病患出现眼带状疱疹[2]、耳带状疱疹以及其他神经疼痛等病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①病发细菌感染,造成眼部、脑部等炎症,出现视力下降、意识模糊和失明等;②永久性神经痛,影响睡眠和情绪;③诱发角膜炎、结膜炎等炎症,出现面瘫;④出现听力衰退和障碍;⑤引发脑炎和脑膜炎等神经类疾病[3]。
目前,临床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为中西医治疗和针灸联合拔罐治疗。
本文主要探讨针灸联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到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带状疱疹治疗的患者40例(发病位置:18例为腰背部,11例为腰腹部,7例为头面部,4例为四肢),男25例,女15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1.2±3.5岁,病程1~35天。
根据病人的意愿,分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52.3±4.1岁;使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0.3±4.5岁,且均P > 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史等无明显差异,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与肌注干扰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异。
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
对照组60例,采用肌注干扰素治疗,观察并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为5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观察组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梅花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好于干扰素。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方法;刺血疗法;拔罐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in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plum-blossom 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cupping and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interferon.Methods 120 cases with herpes zoster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2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60 in each; plum-blossom 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cupping was performed in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interferon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 The cur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85% while that in control group was 50%,the difference was of obvious significance.(P<0.05); the analgesia time,the time to stop vesiculation and the time for incrust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much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lum-blossom 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cupping for herpes zoster is superior to that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interferon.KEYWORDS herpes zoster needle therapy pricking blood therapy cupping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皮肤感染性疾病。
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带状疱疹20例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对带状疱疹病患予以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42例带状疱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探讨组(20例)运用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对照组(22例)运用中西药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探讨组痊愈患者疱疹结痂及神经痛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探讨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不仅可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及药物毒副作用,还可大大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标签:针灸;拔罐;带状疱疹带状疱疹(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以皮肤疱疹与神经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水疱常成簇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常见发病部位为胸腹、腰背、颜面及四肢,本病常于春秋季节发作,以青壮年发病居多,愈后不复发,终生免疫。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湿热证,由湿热蕴积及外感邪毒所致,因以成簇水疱缠于腰间为常见症状,故称之为“缠腰火丹”。
对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例带状疱疹病患予以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并与2009年2月-2010年3月运用常规中西药治疗的22例病患相对比,以观察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患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1]。
探讨组(20例),男(9例)女(11例)之比为0.82∶1;年龄29~63岁;病程2~12 d;10例患者病变部位在腰背,6例在胸腹,3例在头面,1例在四肢。
对照组(22例),男(10例)女(12例)之比为0.83∶1;年龄28~64岁;病程1~11 d;10例患者病变部位在腰背,7例在胸腹,3例在颜面,2例在四肢。
對比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探讨组予以针灸与拔罐联合治疗,以清热解毒、消疹止痛为治疗原则。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神经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皮肤感觉异常,烧灼感和神经痛,常伴有疱疹性皮疹。
疼痛缓慢减退,伴同侧皮疹潜行状分布和于2周内形成长约10天-2月潜伏期,患者出现疼痛区域麻木,很多患者是严重的疼痛所苦。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持续性的神经痛,严重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口服抗病毒药物、镇痛药物等效果并不理想,并且容易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电针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疗法,在神经痛治疗中有着良好的疗效。
而刺络拔罐则是一种通过在穴位处刺破皮肤后利用拔罐器产生的负压,以达到舒经活络、祛瘀止痛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35-65岁,平均45.7岁。
患者的病程均在3-12个月不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接受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等指标,以及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电针治疗,选取足太阳经、胆经、督脉、膀胱经等穴位,配合经络拔罐治疗。
治疗中使用电针在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电流强弱和频率,以产生温和的刺激感。
在疼痛部位进行刺络拔罐治疗,每次治疗20分钟左右,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接受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等。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下降,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下降较慢,神经功能改善也较为有限,生活质量改善不如观察组。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明显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通过对XX名患者进行疗程为XX次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能显著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实验结果还表明,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
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结论指出,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症状,为患者带来明显的好处。
【关键词】电针联合刺络拔罐、带状疱疹、遗神经痛、疗效观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1. 引言1.1 引言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感染水痘后,病毒潜伏在体内神经节内,随着免疫力下降或其他因素刺激,病毒可以激活并引发带状疱疹的发作。
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水疱、疼痛和神经炎的感觉异常。
虽然带状疱疹通常会在几周内痊愈,但部分患者在治疗之后仍然可能会出现后遗神经痛,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经络和穴位,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目的。
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过程中,电针联合刺络拔罐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帮助患者尽快康复,重返正常生活。
2. 正文2.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性皮炎和伴随的神经痛症状。
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
目前,传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方法有限,往往效果不佳并且容易出现复发。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刺拔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3-01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
症性皮肤病。
常以患处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为的特征,可于发疹前或伴随皮疹而出现,病程2~4周左右,愈后一般不易复发。
本病会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蛇串疮”。
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拔罐治疗本病,痛苦小,见效快,故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西安市中医医院门诊病人,男20例,女40例;年龄28~75岁;病发部位:胸背部32例,腰肋部28例。
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胸背部16例腰肋部14例。
对照组:男9例,女21例,胸背部18例,腰肋部12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发部位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
①诊断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病程在5d内;②年龄在18岁以上;③排除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非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
⑤排除相应药物过敏史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穴位的选择。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疱疹发出的位置,确定发病的神经,选择与其对应的患侧夹脊穴,并找出疱疹出现的起止位置,此三处是穴。
2.1.2 具体治疗方法。
选取1.5寸毫针,在疱疹病毒发出的相应夹脊穴针刺及疱疹终止点直刺,进针深度0.5寸,以泻法行针,得气后在针刺处拔火罐。
并于疱疹分布的带状区域边缘选取适当的长度沿皮平刺1.2寸。
留罐15min,以罐下针刺处微有皮肤渗出液为佳,留针30min。
5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
2.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口服阿昔洛韦0.2g,每日4次或肌肉注射聚肌胞2mg,每2日一次。
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每日1次,5d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d。
3 疗效标准与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2]。
①痊愈:皮疹完全消退,皮肤干燥,可遗留色素沉着或干燥痂皮,局部异常痛痒感消失;②显效:皮疹消退≥7%,局部异常痛痒感明显减轻;③有效:皮诊消退≥30%,局部异常痛痒感减轻;④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或加重,局部异常痛痒感无减轻,症状甚至加重。
3.2 疗效观察治疗组。
30例中,治愈28例,好转2,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30例中,治愈13例,好转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治疗结果见下表。
典型病例:
黄某,女,56岁,退休工人。
2012年4月20日就诊。
患者诉:右侧胁肋烧灼样疼痛3天,3天前偶伴低热、乏力,右侧胸部出现水泡,逐渐增多,呈持续性疼痛,自服用止疼片,效果欠佳。
遂来我科就诊,查体:内科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专科查体:疼痛位置大致分布于第六胸椎起并沿第八肋软骨放射至右侧胸部呈约2cm 宽15cm长度带状分布,成簇状分布,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升高,中医诊断为缠腰火丹,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
治疗方法:选穴第六胸椎处取夹脊穴,疱疹终止点,带状分布区上下界围刺,均选用1.5寸毫针常规消毒针刺。
夹脊穴及疱疹终止点直刺,深度0.5寸,泻法行针,待针下有沉紧感时留针并在此2穴处拔火罐留罐10min。
疱疹带状分布区每隔5cm与皮肤呈15°平刺1针进针深度1.2寸,留针30min。
当天治疗完毕后,疼痛即减轻,治疗6次患者痊愈。
4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激活了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的疱疹病毒,从而发病的。
夹脊穴的位置恰逢神经发出之处,故针刺时选取相应神经节段分布区域的夹脊穴深刺,意在“之本”:直达病所,阻断根源,再于此处配合拔罐,更有利于引邪外出。
其余部位的针刺位置浅表则是“治标”起到了疏经通络控制疾病范围并促进皮肤表面疱疹吸收的目的。
如此,则标本兼顾,表里同治,治愈疾病,收效满意。
参考文献
[1]何继原.针刺拔罐加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60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19-20
[2]孙荣华,王进,洪丽娟.西药结合梅花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