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65.66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及民间秘方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针灸及民间秘方治疗方法,“缠腰龙”带状疱疹,疼痛异常者,可服七厘散治疗带状疱疹也很简单,用三角针刺破疱疹,然后用拔火罐把毒水拔出来就好了找“白风仙花的根”,把汁挤出来擦在患处,没花钱就治好了。
艾灸的办法来灸这个龙头龙尾,为什么叫龙头龙尾呢,因为带状疱疹中医叫缠腰龙,所以就是在疱疹的起始部位来做这个隔姜灸。
1.2 治疗方法(1)治疗组:疱疹部位常规消毒后,取灯心草1根,蘸油(植物油)点燃后,以快速动作对准疱疹进行点灸,可听到“叭”的爆破声。
灸疗部位分头、七寸处、尾三部分,先灸7寸处,再灸头部,后灸尾部,灸后即感痛减。
1~2天后复诊再行此法(一般不超过3次)。
(2)围针组:用2寸毫针于疱疹边缘正常皮肤处手刺进针,针尖刺向病灶中心部分,捻转使之得气,每隔2~3cm刺入一针,接G6805治疗仪,调以疏密波,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min左右,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休息1~2天,继续下一疗程。
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报道附:65例病例报告采用民间治疗方法灯草灸治疗带状疱。
选取新鲜干燥的灯芯草蘸取生菜油后于酒精上点燃 ,在新发疱疹泡顶上行灸法 ,以爆有声响为佳 ;而后根据疱疹所损伤皮肤面积间距4~5cm选疹泡以行灸法。
灸后给予单层敷料稍保护局部创面。
与聚肌胞治疗作对照。
结果:治疗组35,治愈 2 7例 ,好转 7例 ,无效 1例 ,总有效率为98%。
对照组 30 ,治愈15例 ,好转 9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为 80 %。
两组间疗效比较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提示灯草灸治疗带状疱疹有效。
蛇盘疮(带状疱疹)简易快捷疗法蛇盘疮教科书称带状疱疹,病因是寒毒与郁火合而为病。
此病毒留皮下,疼痒并作,实在痛苦。
常规治疗方法见效慢,最简捷的疗法是用七星梅花针(如果没有可以用三棱针)叩刺病变局部,然后用拔罐将淤血拔出,用罐后,局部会出很多黑色胶状淤血,痛痒瞬间消失,三天左右就会结痂,疾病消失。
带状疱疹,一次立刻痊愈绝技——刺血疗法展开全文
方法一
方法:病灶局部常规消毒.用真空罐扣刺疱疹及病变范围, 皮肤微出血.拔出红黄相间的液体.消毒卫生纸擦净.
注意:
1.毒液一定要拔净,一次拔不净,要反复拔,直到干净为止.
2.病变部位一定要拔严,不留空位.
说明;
1.用本方法治疗完毕后,立刻止痛.有的患者病变部位被衣被接触即疼痛难忍,但是在拔罐过程中,只有轻微的拔罐造成的抽吸感.
2.病变部位糜烂的,不需刺,直接拔罐既可.拔完后,
3操作完毕后.我一般不再消毒处理.也无感染的病例.但是,为了操作规范,请大家在运用时,自己掌握.
方法二
1,至阳穴点刺放血加拔罐轻者一次重者五次愈,不吃药打针绝效一百多例未见后一神经疼者。
2,三商穴可治愈带状疱疹
三商穴为少商、中商、老商三穴。
中商在拇指爪甲正中根部下一分许处;老商在拇指爪甲角尺侧一分处。
病例:王某,男,26岁。
三天前右上腹起一簇密集的疱疹,如米粒大,环形如带、有灼热刺痛感。
局部皮肤异常敏感,着衣则痛加剧。
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滑。
针刺三商穴放血,各挤出粘稠血数滴。
针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经治疗数次后病愈。
体会:带状疱疹,又名缠腰火丹、蛇盘疮。
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湿毒之邪所致。
外邪侵入人体,肺经首当其冲,而“肺合皮毛”治应在肺,三商穴属肺,能宣泄肺热、疏散肺经之邪,故能治毒邪入表之带状疱疹。
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姜波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1(024)003
【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及皮肤的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丹、蛇串疮等。
好发于春秋,以中老年居多。
临床表现:族生炎性红色斑疹,局部瘙痒而刺痛,数小时后斑疹出现水疱,初时透明,数日后浑浊,疱疹形成时及消退均可发生剧烈神经痛,疼痛可延至数月或数年。
患部常以肋间分布较多,多于身体一侧,不超过中线。
发病前可有微热,乏力,胃纳欠佳,全身有不适感。
【总页数】1页(P1680)
【作者】姜波
【作者单位】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重机厂医院云南昆明6502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针刺拔罐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90例 [J], 孔祥歧;孔伟;褚夫祥
2.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艾灸及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40例 [J], 沈咏芳;袁慧;宋亚光
3.梅花针刺络拔罐配合艾灸及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40例 [J], 沈咏芳;袁慧;宋亚光
4.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J], 姜波
5.针刺与TDP照射治疗带状疱疹26例观察 [J], 姜占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刺放血治疗带状疱疹106例林惠森(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一医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关键词:针刺;拔罐;放血;带状疱疹中图分类号:R 24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10)01-0015-01作者简介林惠森(),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带状疱疹、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丹”,是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目前临床多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片口服,软膏局部外用,或泛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新一代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或加用干扰素;或配合早期紫外线后期红外线照射治疗。
但这些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可遗留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的顽固性神经痛,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1]。
笔者从2003年至2007年8月用针刺放血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106例,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06例患者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2岁,其中小于20岁2例,20~30岁6例,31~40岁37例,40岁以上61例。
病变部位在躯干63例,四肢33例,颜面2例,头皮2例,颈部3例,有症状但无疱疹1例,中指1例,足底1例。
病程最短3天,最长21天。
疱疹已干瘪而遗留神经痛或病程超过3周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2 治疗方法用化验室采血针于疱疹部位点刺,然后拔罐,根据疱疹大小和病变部位选用1~5号罐。
每罐内应有3~6个刺点,留罐15~20m in 。
头面部位无法拔罐时局部点刺,在小号罐口抹阿昔洛韦软膏再拔罐(罐口更易密封),并于病侧耳尖放血数滴。
疼痛但无疱疹的部位与疱疹部位同等治疗。
起罐后擦净局部血液,即一次治疗完毕。
中指患病者于相关井穴点刺放血。
每日1次。
如拔罐后疱疹颜色变深红或黑色,则效果更佳。
但不宜拔出水泡。
3 疗效观察部分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即有不同程度缓解。
以疼痛完全消除为治愈。
治疗后针刺点疼痛可不用处理,2~3天后即可明显缓解。
治疗结束时如有皮肤瘙痒,则是病情将愈之症,可不用处理。
针刺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应用进展发布时间:2022-06-08T06:54:19.32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期作者:刘玉筠,伍中荣、傅超华、黎明、杨泽林[导读] 带状疱疹作为皮肤科常见病多由于体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再激活而引起。
中医将其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
刘玉筠,伍中荣、傅超华、黎明、杨泽林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肇庆 526020【摘要】带状疱疹作为皮肤科常见病多由于体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再激活而引起。
中医将其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
急性发作期多表现为患处剧烈疼痛,患处伴或不伴皮损等,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不仅将导致痛苦增加,更可能诱发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方式较多,主要包括针灸、中药口服、中药外敷等,其中以针刺为代表的毫针围刺、火针、梅花针叩刺等外治法以其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获得了临床医生及患者的广泛青睐与认可,是疾病治疗的优势疗法,但关于带状疱疹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仍无统一共识,仍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现就针刺应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如下。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医;病机认识;针刺法分类;应用于价值带状疱疹是指皮肤出现密集、成簇、大小不等、基底为紫红色且充血的饱满水疱,病损处水疱排列成带状,累累如串珠并以出现剧烈疼痛为特征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1]。
疾病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疮病诸侯》中“甑带疮者,绕腰身。
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2]。
疾病发生多与情志不遂导致肝郁气结,肝胆火旺或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复感外邪,湿热搏结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通,热度郁于血分而发病[3]。
既往西医治疗多以抗病、消炎、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为主,尽管可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成本较高且具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在应用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方法众多,主要以针刺、中药口服、中药外敷为主且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关键词:带状疱疹针刺拔罐【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13-01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常以患处烧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为的特征,可于发疹前或伴随皮疹而出现,病程2~4周左右,愈后一般不易复发。
本病会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缠腰火龙”“蛇串疮”。
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拔罐治疗本病,痛苦小,见效快,故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西安市中医医院门诊病人,男20例,女40例;年龄28~75岁;病发部位:胸背部32例,腰肋部28例。
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1例,女19例,胸背部16例腰肋部14例。
对照组:男9例,女21例,胸背部18例,腰肋部12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发部位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
①诊断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病程在5d内;②年龄在18岁以上;③排除心、肝、肾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非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⑤排除相应药物过敏史者。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
2.1.1 穴位的选择。
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疱疹发出的位置,确定发病的神经,选择与其对应的患侧夹脊穴,并找出疱疹出现的起止位置,此三处是穴。
2.1.2 具体治疗方法。
选取1.5寸毫针,在疱疹病毒发出的相应夹脊穴针刺及疱疹终止点直刺,进针深度0.5寸,以泻法行针,得气后在针刺处拔火罐。
并于疱疹分布的带状区域边缘选取适当的长度沿皮平刺1.2寸。
留罐15min,以罐下针刺处微有皮肤渗出液为佳,留针30min。
5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
2.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口服阿昔洛韦0.2g,每日4次或肌肉注射聚肌胞2mg,每2日一次。
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后遗神经痛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
中医药在治疗疼痛疾病中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介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并探讨其治疗效果及进展。
结论部分将讨论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作用和意义,未来治疗的发展趋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景。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疗效、进展、作用、意义、发展趋势、中西医结合、前景1. 引言1.1 疱疹病毒及其后遗神经痛疱疹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分为两种类型: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疱疹和疼痛。
疱疹病毒在感染后可潜伏于神经节内,造成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致的持续疼痛,常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困扰。
中医药在治疗疼痛疾病中具有独特优势,其疗效主要体现在调理气血、舒经活络、清热解毒等方面。
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的不同来进行个性化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等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均有一定疗效。
结合中西医治疗,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治疗方式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未来,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1.2 中医药在治疗疼痛疾病中的优势1. 个性化治疗: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和环境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种个性化治疗能够更好地针对患者的特点,提高治疗效果。
2. 全面治疗:中医药治疗疼痛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局部治疗,更注重辨证施治,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诊疗规范
由疱疹病毒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初次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当宿主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活跃而引起发病。
【诊断】
1.常见损害为在红斑上出现成群丘疹及水疱。
损害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呈带状排列。
可有发热、患部附近淋巴结肿大。
2.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
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失后可遗留神经痛。
3.病程约2~4周。
愈后一般不复发。
4.三叉神经受累时可合并角膜炎、结膜炎,甚至全眼炎。
5.老年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病程较长,皮损可出现血疱、大疱甚至坏死,并可泛发。
皮疹消退后常遗留神经痛。
6.病损累及膝状神经节可影响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可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
【治疗】
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1.全身治疗
(1)抗病毒剂:一般用阿昔洛韦口服或静点,也可选用万乃洛韦、泛昔洛韦等。
阿昔洛韦静脉点滴时须注意点滴速度不得过快,每次点滴应维持1~2小时。
对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用量。
(2)服止痛药,神经营养剂等,可用维生素B1、B12等。
(3)免疫调节剂:病情较重或体弱者可试用干扰素或丙种球蛋白等。
2.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外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贲昔洛韦软膏,酞丁胺搽剂或软膏,继发细菌感染时外用抗生素软膏。
3.物理治疗氦激光照射、紫外线照射及频谱电疗等均有一定的消炎、止痛效果。
4.针刺:针刺某些穴位可用于止痛。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歪歪;曼篓曼妻煮熟篓螽黧篓;耋篓黑至W豢。
至rld未H系e歪alt歪h蒹Dig至es曩t M未ed歪icⅢal至Pe至ri至od歪ic至al未歪臻至东臻蜜歪象至至臻臻系鸶要中医中药::::::::::::::::::::::::::::::::::::::::::::::::::::::::::::::::::::::::::::::::::::::::::::::::::::::::::::::::::::::::::::::::::::::::::::::::::::::::::::::::::::::::::::’广h[玉’to!:!J度)、占1/3~2/3者为中度(1I度),超过总面积2/3者为重度(H I 度).1.2子宫颈腺体囊肿及子宫颈肥大:子宫颈炎症时,子宫颈腺体及周围组织增生,当腺体的腺管被周围的组织挤压,腺口阻塞,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滞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称为“子宫颈腺潴留囊肿”,又称“纳氏囊肿”。
小的有米粒大,大的有玉米粒大,呈青白色。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官颈组织反复发生充血、水肿、结缔组织增生.致使子宫颈肥大,严重者可较正常子宫颈大1倍以上,即使治疗痊愈,仍维持其已肥大的体积。
1.3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子宫颈炎的另一种表现,常因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使宫颈局部黏膜增生,并且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
这种息肉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大小一般如黄豆至蚕豆不等,色红,表面光滑,舌形,质地软而脆,触之易出血。
宫颈息肉通常由医师检查时发现,有时也可因出现阴道流血或同房后出血而发现。
1.4白带增多:慢性子宫颈炎可引起白带增多,通常为黏稠的黏液或脓性黏液,有时分泌物中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
由于白带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严重者可有下腹痛或腰骶部酸痛,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少数患者有尿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表现.2t诊断本病在妇科检查时容易作出诊断.医生通过阴道窥器看到宫颈有亮红色细颗粒糜烂区及宫颈管分泌脓性黏液状白带即可确定。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
西医目前尚无理想药物,治疗原则是消炎、预防感染、缩短病程及对症治疗,一般选用抗病毒药物、B族维生素、激素等。
但其医疗成本高,有一定副作用。
有10~15%的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之后,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神经痛,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可高达 50~85%。
在张红星等所做的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优势方案筛选的RCT研究中对比了189例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棉灸、火针、刺络拔罐与西药的不同疗法差异,现列举如下:
1、常规针刺:阿是穴、患侧夹脊、支沟、后溪。
采用围刺+电针的方法治疗。
2、棉灸:将棉花撕成薄片铺于患处烧灼后,其余治疗同常规针刺组。
3、火针:局部火针针刺后,其余治疗同常规针刺组。
4、刺络拔罐:以梅花针扣刺局部后拔罐,其余治疗同常规针刺组。
5、西药: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
以上治疗每日一次,共计10次。
经上述5组处理,结果显示有差异的有:持续疼痛时间依次为火
针<刺络拔罐<棉灸<常规<西药;镇痛起效时间依次为刺络拔罐<棉灸<常规<火针;30天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依次为火针<常规<棉灸<刺络拔罐<西药。
高建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56例,采用围刺+梅花针扣刺+蛇眼放血+艾灸的方法治疗,结果55例治疗一次即效,7天一疗程后皮肤结痂,消退痛止。
附:带状疱疹的方药治疗
瓜蒌红花散原载于明代名医孙一奎的《医旨绪余》,清代傅青主把此方作为治疗各类胁痛的专方。
无论治疗治疗带状疱疹急性疼痛还是后遗神经痛皆有奇效。
瓜蒌红花散:
瓜蒌、红花、甘草
(注: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