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7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是导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是沿海地区和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一些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另一方面,一些落后地区的自身条件也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缺乏人才等问题都成为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首先,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是首要任务。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项目。
同时,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鼓励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
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资源和资本流入这些地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落后地区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可以通过引进外地人才或者派驻专家团队等方式,为落后地区带来新的思想和技术,推动其经济发展。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央政府可以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优先考虑落后地区的需求。
同时,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便利性,加快物流的畅通,有利于拓宽落后地区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另外,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也是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可以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中央政府可以制定支持政策,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口支援实施方案一、概述对口支援是一种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援助形式,通常来自相对发达的地区,帮助相对落后的地区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本文将提出一个对口支援实施方案,详细解释如何在落后地区实施经济发展计划,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二、目标1.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4.加强对口支援地区与援助地区的合作关系。
三、实施方案1.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后地区,经济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口支援地区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落后地区建设道路、桥梁、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同时,还可以帮助落后地区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吸引外来投资和企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产业扶贫和就业培训落后地区的产业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新的产业和扶贫项目。
同时,还可以提供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就业增长和劳动力转移。
3.教育和医疗援助教育和医疗是保障人民基本需求的重要领域。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提升教育和医疗水平,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学校、医院和其他教育、医疗设施,培训教育和医疗人才,提供学生和医生的奖学金和津贴,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
4.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推动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保护当地环境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对口支援地区可以帮助落后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旅游发展,包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广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6.合作机制和人员交流实施对口支援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加强人员交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
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
最新整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间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正在缩小,但东西部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
究其原因,体制环境、政府职能转变、科技水平和观念等软投入落后是影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一方面,软投入质量低下,使得当前西部地区投融资只能主要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并没有大规模地相应跟进,呈现出“政府热、民间冷”,现有中央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水平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西部地区软投入质量低下,严重影响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使得中央倾斜投资的效率大打折扣。
一、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体制转型滞后。
同东部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市场等方面还保留着较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有的方面还相当严重。
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省区市场化程序与东部差距较大的方面主要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也都存在明显差距。
(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与改革开放的需要相差甚远。
首先,政府规模庞大,运行费用长期偏高。
其次,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第三,政府管理方式落后,运行效率低下。
(三)知识贫困、技术落后。
胡鞍钢提出了“知识贫困”的概念,他认为知识贫困不仅仅是教育水平低下,而且是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
欠发达地区的知识积累与经济发展一样与东部地区差距显著。
(四)观念转变滞后。
欠发达地区广大干部和普通劳动者观念转变滞后。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二是求稳怕变,不敢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根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速度、水平和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国普遍存在,也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问题。
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可能会导致人口迁移、资源流失、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本文将从根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一,地理位置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含量和分布。
例如,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而新疆西部的沙漠化地区则缺乏可供利用的资源。
第二,人口流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有些地区人口外流主要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和低收入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则因为环境恶劣和自然灾害而导致人口流失。
人口的流动会导致不同地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政策扶持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在不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有些地区政府出台了支持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另一些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
政策扶持的不平衡会导致一些地区经济飞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则落后滞后。
第四,教育和科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和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人才素质普遍较高,创新和发明的能力也比较强。
这样的地区往往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业者,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知识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则受到了制约。
因此,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以带动经济增长和人口流动。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高知识水平,培养更多的人才。
这样才能促进技术研发和工业升级,使经济更加可持续发展。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政策的协调和统筹,在保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出现过度扶持和空心化现象。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既普遍又复杂的问题。
贵州民族大学理学院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李春忠学号:20101005009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贵州而言,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就贵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将近百分之五十,而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就一个县(台江县)。
下列就以台江县为例: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48公里(坐1个小时车可到达),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坐3个小时的车可到达)。
全县辖8个乡镇,161个村(居)委会,总面积为110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
到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台江是山村很多的地方,而且这里的教育相对落后,投资力度不足等。
这些都制约着台江经济发展。
有位一位经济学家曾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台江县正是如此。
台江县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台江地区也面临着挑战。
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不仅仅这样,还要做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台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台江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
台江地区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
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追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首先,资源短缺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来说,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短缺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其次,技术创新不足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驱动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率。
但是,许多国家或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后,缺乏自主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体系,这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不平衡的发展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等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限制了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对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威胁,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制度建设不完善也是一个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一些国家或地区缺乏健全的法制、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平竞争环境,这导致经济发展受到了各种制度性障碍,限制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资源短缺、技术创新不足、不平衡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资源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平衡发展,保护环境,完善制度建设,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调查报告题目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完成人姓名吴家良系别体育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体产)班级10级6班指导教师唐坤完成日期2012年10月5日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调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体育系吴家良)摘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效。
本文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以下制约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增长快;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发展资金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改革滞后,软环境过“硬”。
这九种因素相互作用,阻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经济;经济发展;制约因素我国疆土辽阔,地貌复杂,民族众多。
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通常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块。
其中西部地区包括了10个省区市,总面积约541.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6.4%,人口2.7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
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就达33.7万亿元。
早在1986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西部开发的意义指出:“开发西部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加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20年来,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但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198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为59.00:26.50:14.50。
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提高了6.8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3.80和3.03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差距在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0%、50%和30%。
其中,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到农村社会总值的80%左右,农业产值仅占20%。
而西部地区非农业产值则仅占20%,农业产值却占了80%。
这种经济结构的差距,导致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效益较高、风险较小的第二、三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70%—80%则来源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的第一产业。
3、综合性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东西部地区的总体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综合性社会发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从综合发展水平看,东部大多数省市的综合发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数省区的位次在后移。
(2)从社会发展水平的具体指标看人口素质方面,大学程度人口指标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贵州(0.89%)。
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人口指标,最高的为青海省32.55%,其次为甘肃36.73%。
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
可见,由于人口素质的问题,西部地区实现小康困难重重。
(3)从反映生活质量指标之一的每百人电话拥有量看,东部为2.6部,西部仅为0.02部。
从以上几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人口素质较高,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也优于中西部地区。
一、造成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四个主要原因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既有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本身方面的原因。
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导致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东西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是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
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带。
与此相反的是,由于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以及战乱的影响,许多中西部的城市却相应地衰落或停滞不前。
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还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开放的区位优势和先发效应区位条件的不同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备,这对吸引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复杂,交通不便,气候条件也差,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
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3、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国家对区域发展采取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
同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引进外资、人事制度等方面赋予诸多优惠政策,使这些地区在全国逐步削弱计划控制的改革中,先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由产业结构差异所导致的效益差异,是造成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
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为691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6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大开发地区面积的86.3%。
可见,西部大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开发。
所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
怎样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这是当前我国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等都热切关注并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分析有哪些因素在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然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那么制约因素都有哪些呢?二、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对地区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自然地理结构的第一、二台阶的高原和山地上,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
民族地区绝大部分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西南地区稍多),而且西北多在200毫米以下,这样致使很多地区沙化严重。
大部分地区年积温在4000℃以下(西南地区稍高),以寒冷为主,不利于农业发展,而且整个青藏高原更在1600℃以下。
西南地区多是山地土壤,西北和北方则是黄土和沙漠,富含有机质少,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最后,民族地区很多是岩丕裸露,植物稀疏,森林覆盖率低。
如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多石山、峡谷,沼泽地、草地、雪山和石灰岩等地形面积大;青藏高原地面常年积雪;西北和北方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因降水量少,沙漠面积大,地面沙化、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极低。
据1996年统计,当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4%,而甘肃为4.2%,青海为0.3%,宁夏为0.9%,新疆为0.9%,内蒙古为2.1%。
另外,民族地区普遍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风沙、风暴、滑坡、泥石流、雪灾、地震等较多。
这样的自然环境必然会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思想观念对地区的发展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
落后保守的思想泯灭人们的进取心,使人们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甚至阻碍进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极大。
有这样一个事件是最好的例证。
能源极缺是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消除它对经济的制约,政府在羊卓雍湖修建一座水电站。
一些笃信宗教的藏民群众硬说那是个神湖,动不得,反对修建。
考虑到民族团结的大局,工程在已投入3000万元资金后只好下马。
民族地区群众由于多居住在偏远地区,受现代思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准则影响较小,持有很多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
主要有:第一,宗教意识。
宗教对民族地区影响较大,它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化于民族意识之中,以致于人们生存的重心都放在宗教之上,一切围绕着宗教转。
其表现如某些宗教信徒为对宗教表示虔诚常会倾其财力,甚至不惜贷款。
这样,直接影响着扩大再生产的进行。
第二,迷信宿命思想。
民族地区群众多有神灵上帝等观念,认为一切都已被上帝安排好,自己的命运是无法摆脱的,致使他们处处循规守矩,凡事任命由天,不敢“犯规”。
第三,重义轻利的观念。
重义轻利本是一种值得推崇的价值观念,但在生活中过于看重传统的那种“义”,则会影响现行社会“利”的价值准则,与现代价值观念发生冲突。
第四,平均主义消费观。
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平均消费的观念,如在一些佤族地区,种的粮食、菜互相吃,所谓“山毛野味,见者有份”。
在拉祜族、佤族、布朗族中还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在杀猪宰羊时,要把全村人都请到家里,连吃带拿,二三百斤重的猪在一天就消费完了。
这样的消费观是对生产积极性的扼杀。
第五,无积累财富观念。
很多民族地区群众消费没有计划性,“有时大吃大喝,无时将就度日”。
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严重的超常规消费,如粮不够吃也要买酒,甚至用国家救济粮换酒喝。
这样的消费怎么能够扩大再生产?第六,重农轻商思想。
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地处偏僻,与外界交往不是很多,主要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都重农轻商,视经商为耻、为不务正业。
有人在云南某乡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民族群众耻于做生意。
该乡每周五有一次集市贸易,各民族群众将货物分摆数堆,每堆一元钱。
有的则是采取以物易物的简单交换形式。
甚至个别村寨的群众则把东西放在路边,人躲在草丛里,等别人把东西换走后才出来。
现在一些民族地区这种观念尽管有所变化,但仍根深蒂固。
第七,本土观念、排外意识强烈。
少数民族多聚族而居,因地处偏僻,与外界交往少,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着程度不同的封闭性,对于本民族或本地区有强烈的归附意识,而对外界则强烈排斥,显得封闭、狭隘、保守、目光短浅。
由于有这样的心理,对外界的思想、生活方式、技术等怀着不自觉的抵触情绪。
第八,安于现状的思想。
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尽管很穷,但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地挣钱以改变现状,而是安命于贫,不愿外出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