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魅力探究作者:宋晓婷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7期【摘要】作为歌剧作曲大师,普契尼可谓享誉世界,其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甚至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歌剧。
《蝴蝶夫人》典雅朴素、风格独特,其演唱特点更是将美声唱法各个音域的特点融入了进去,使歌剧的进行更加富有表现力,使歌剧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
下面,本文将深入探究《蝴蝶夫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普契尼;《蝴蝶夫人》;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7-0062-01普契尼是强烈而自发的旋律天才,不仅有着惊人的和声与配器技巧,同时还具有非常敏锐的戏剧感,这使得他的歌剧都是成功的杰作。
《蝴蝶夫人》是普契尼的典型代表,在世界上有着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力。
透过《蝴蝶夫人》,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到普契尼在歌剧创作中的所有特点与技法。
一、故事梗概《蝴蝶夫人》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巧巧桑的日本姑娘和一个名叫平克尔顿的美国海军上尉恋爱并结婚,后遭遗弃而绝望自杀的故事。
因为巧巧桑生性活泼、可爱,在她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人们称之为“蝴蝶姑娘”,《蝴蝶夫人》也因此而得名。
平克尔顿和巧巧桑婚后不久,平克尔顿就回美国去了。
这时,巧巧桑有了身孕,临走前,平克尔顿骗巧巧桑说:“当那玫瑰花开放、小燕子筑巢、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就会回到你的身旁。
”可是三年过去了,平克尔顿一点音讯也没有,孩子也慢慢长大了。
女仆铃木对主人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外国丈夫会重新回来。
”巧巧桑却不以为然,始终坚信丈夫曾经许给她的诺言。
巧巧桑一面向女仆解释着,一面幻想着有一天丈夫回来一家人团圆时的幸福情景。
但天真的她日盼夜盼,最终却盼来了平克尔顿和他美国妻子的到来,丈夫甚至一直就没有露过面,巧巧桑悲痛欲绝,绝望的她拿出了父亲曾经给她的那把匕首剖腹自杀了,当平克尔顿走进来带走孩子的时候,巧巧桑刚好气绝。
这部歌剧最终以这样一种人们不愿看到的悲剧形式结尾了。
四.歌剧《蝴蝶夫人》赏析作者介绍:普契尼(GiaCorn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作曲家。
意大利教堂乐师的第五代传人,原为当地教堂管风琴师,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从巴齐尼与蓬基耶利学作曲。
蓬基耶利发现其有歌剧创作才能后,劝他以他的习作(群妖围舞)(Levili)参加松佐尼奥的独幕歌剧比赛,遭拒绝后,此歌剧却获博伊托好评并于1884年在米兰上演。
普契尼真正成名作是1893年上演的《曼侬·莱斯科》,普契尼最著名的歌剧是《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黄金西部女郎》和成名作《曼侬·莱斯科》。
共作10多部歌剧。
普契尼在意大利歌剧中,与威尔第形成了相对比的两极。
也许他缺少威尔第那种戏剧中的庄严与崇高,缺少威尔第戏剧冲突的那种气势,但他充分表现了戏剧性中的多愁善感的魅力,他的歌剧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歌剧艺术中的柔韧性,及他在配器中那种细腻的柔美也同样征服了全世界的听众。
《蝴蝶夫人》,这部三幕歌剧,作于1904年。
这部作品剧情取自美国作家朗的同名小说,由费科萨与伊利卡根据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的戏剧本撰脚本。
初为两幕,后普契尼于当年修订为三幕。
作品叙述日本女子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与美国海军上尉相恋,对他一往情深。
谁知这位海军上尉是位负心郎。
巧巧桑在上尉回国后,拒绝一切求婚者,苦苦思念上尉,盼他归来。
可最后等来的却是上尉与他的新婚妻子,详要带走蝴蝶夫人所生的儿子,蝴蝶是人悲痛欲绝,最后才由剑自剔。
这是一部动人悲婉的爱情悲剧。
剧中人物蝴蝶夫人Cio-Cio-San 日本艺妓女高音苏祖基(铃木)Suzuki 蝴蝶夫人的女仆女中音平克顿 B.F.Pinkerton 美国海军上尉男高音凯蒂KatePiEIderton 平克顿之妻女中音夏普勒斯Shapless 美国驻长崎领事男中音山鸟PrinceYamadori 蝴蝶夫人的求婚者,日亲王男中音和尚Bonze 蝴蝶夫人的伯父男低音五郎Goro 婚姻掮qian客男高音官吏(男低音)、神官(男低音)、蝴蝶夫人之子、母亲、伯母、亲友、佣人及当地男女村民、皇家事务官,登记官等。
蝴蝶夫人歌剧观后感《蝴蝶夫人》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创作的著名歌剧。
它以日本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少女蝴蝶夫人与美国海军军官平纳基之间的爱情故事。
近期,我有幸前去观赏了这部歌剧,并被它的音乐、舞台设计以及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所深深吸引。
整台歌剧以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开场。
舞台上布置了一座日本风格的花园,榻榻米、盆景、小桥流水,浓厚的东方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灯光的运用也非常出色,时而明亮照亮整个舞台,时而柔和映射于演员们的脸庞,营造出温馨而又悲凉的氛围。
这样精心打造的背景让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
随着音乐的响起,演员们一个接一个地登场。
蝴蝶夫人,饰演者身穿一袭华丽的和服,一头黑亮的长发散落在背后,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渴望的期盼。
而平纳基则身着军装,镇定而又英勇。
两位主角的表演真实而有力,他们的声音洋溢着情感,将剧中的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
蝴蝶夫人与平纳基的相遇,映射出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少女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将她推向爱情的深渊。
平纳基的坚守,展现出来自西方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之间的爱情,既是甜蜜美好的,也是命运的捉弄。
歌剧通过音乐的力量,让观众们看到了这个跨越文化隔阂的爱情是如何在挫折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中的配角们也都表现出色。
良友就扮演着蝴蝶夫人的好友,她张力十足的嗓音和充满感情的演技为整个故事注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而里维雷的表演也令人难以忘怀,他饰演的是蝴蝶夫人的前夫,他的死亡突显了蝴蝶夫人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与压力。
所有的演员都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表演力度,真实地传达出角色们的内心情感,令观众为之动容。
整个故事在音乐的引导下逐渐升华,情节的发展紧凑而富有张力。
从蝴蝶夫人的婚礼,到她的孤独和无奈,再到最终选择离世的悲剧结局,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情感的旋涡之中。
普契尼的音乐,既热情奔放,又悲怆凄美。
每一段旋律都伴随着角色们内心的变化,将他们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
托斯卡作品赏析作为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托斯卡(Giacomo Puccini)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歌剧作品,其中以《蝴蝶夫人》、《图兰朵》和《波希米亚人》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深受观众的喜爱,也成为了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托斯卡的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蝴蝶夫人》。
这部歌剧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美国海军军官Pinker的爱情故事。
托斯卡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日本音乐元素,如日本传统乐器的音色和旋律,使得整个歌剧充满了浓厚的东方风情。
此外,托斯卡还运用了大量的华丽旋律和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蝴蝶夫人》成为一部具有强烈感染力和戏剧张力的歌剧作品。
其次,我们来看《图兰朵》。
这部歌剧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图兰朵和她的情人卡洛斯的爱情遭受了家族和政治的阻挠,最终以双双死亡告终。
托斯卡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旋律和戏剧性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整个歌剧充满了悲剧的氛围。
此外,托斯卡还巧妙地运用了合唱和管弦乐的编配,使得《图兰朵》具有了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
最后,我们来看《波希米亚人》。
这部歌剧讲述了四个贫穷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爱情故事,托斯卡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轻快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音乐表现手法,使得整个歌剧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此外,托斯卡还运用了大量的合唱和管弦乐的编配,使得《波希米亚人》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音乐艺术价值的歌剧作品。
总的来说,托斯卡的作品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他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同时,托斯卡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歌剧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因此,托斯卡的作品不仅仅在音乐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在文化和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托斯卡的作品还会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颂。
歌剧《蝴蝶夫人》中蝴蝶夫人形象的艺术特色分析故事以二十世纪初日本长崎为背景,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经婚姻掮客介绍,娶了年仅十五岁的日本艺妓巧巧桑(即蝴蝶夫人)为妻,但这位美国佬对此桩婚事则抱持游戏态度,新婚不久后即随舰队返回美国,而巧巧桑仍不改初衷,终日痴心等待,结果竟换来丈夫的恶意拋弃。
待三年后平克顿返回日本时,则带来了真正的美国妻子,并且要求带走与蝴蝶夫人所生的小孩,蝴蝶夫人应允“丈夫”的请求,而自己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这场婚姻悲剧。
《蝴蝶夫人》的故事早就听说过了,是一部悲剧,但光凭文字摘要式的叙述远不能体味它的凄美。
在悠扬的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乐声中,现代感很强的舞台上出现了男主人公平克尔顿和美国领事官夏普莱斯,浑厚的男高音开始了对话,语言幽默风趣又不乏诗意,在悠扬的伴奏中唱出了许多美国人特有的人生观,例如对金钱的崇拜和对激情的向往,对个性解放的倾慕和强烈的现实主义情结,这一切都为后来蝴蝶夫人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久,美丽的少女蝴蝶在亲人的陪伴下出现了,她欢乐的唱着动听的歌曲,赞美周遭的一切,感谢上苍让她如此幸福。
虽然后来和尚叔父的诅咒让她有些悲伤,但丝毫不能动摇她对平克尔顿的爱情信念,纵使与亲人决裂,她也义无反顾的为了爱情投向深渊。
现场的气氛很美,遍布舞台的灯光随着音乐的起伏变换,男女歌唱家的声浪缓缓流出,演绎着缠绵断肠的爱情和撕心裂肺的绝望。
蝴蝶是偏执的,她盲目的相信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新的宗教会带给她安慰,相信现实的美国上校是真心爱她而不是出于一时的激情难抑。
她用漫长的等待和无尽的泪水编织着一个瑰丽的梦幻,期盼有一天上校会出现在小屋前,穿过花园将她紧紧抱住,永远不再离开……爱幻想的女人是幸福的,因为她们总是能在梦中逾越很多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在幻想中,爱情总是最后的胜者,王子总会微笑着将公主揽入怀中,相伴终生,而残酷的现实总让身份地位、金钱、权势将爱情碾得粉碎。
爱幻想的女人是注定悲哀的,幻想总有一天会破灭,而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巨大的落差会粉碎她们原本脆弱的心。
蝴蝶夫人观后感《蝴蝶夫人》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情感、动人的旋律和扣人心弦的剧情,给我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日本长崎,女主角巧巧桑,也就是蝴蝶夫人,是一位年轻美丽、纯真善良的日本女子。
她满怀对爱情的憧憬,嫁给了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
然而,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平等和不确定性。
平克尔顿只是把与巧巧桑的结合当作一时的消遣,而巧巧桑却将其视为一生的承诺。
巧巧桑为了爱情,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宗教信仰,背离了家族和传统。
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平克尔顿,在家中苦苦等待他的归来。
她精心布置着他们的家,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爱人重逢的那一天。
可平克尔顿离开后,对巧巧桑的思念渐渐淡去,他在美国另娶他人。
当平克尔顿带着他的美国妻子回到日本时,巧巧桑的世界彻底崩塌。
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最终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观看这部歌剧时,我被巧巧桑的深情所打动。
她的爱是那样的纯粹和坚定,没有丝毫的杂质。
她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这份爱情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种无私的爱让人感到既敬佩又心疼。
同时,我也对平克尔顿的薄情和不负责任感到愤怒。
他轻易地许下承诺,却又轻易地将其打破,给巧巧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从这部歌剧中,我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巧巧桑所代表的日本文化,注重忠诚、忍耐和牺牲;而平克尔顿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享乐。
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的爱情中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此外,歌剧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声,仿佛将我带入了巧巧桑的内心世界,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喜怒哀乐。
特别是巧巧桑在等待平克尔顿归来时的唱段,那种孤独、无助和期待交织的情感,通过音乐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蝴蝶夫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悲剧,更是对人性、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它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与脆弱,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面临类似的选择和困境。
浅析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探讨了《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指出这是一部真实主义歌剧,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特点,是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艺术特点一、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普契尼在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他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成剧本。
《蝴蝶夫人》的故事构想始于1900年,当普契尼得知了一个有关异国恋情的凄美故事后,脑海中逐渐诞生了乔乔桑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形象,她在异国夫君与日本家庭文化之间挣扎不已,甚至最后为爱而亡,惹人落泪。
歌剧描写的乔乔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她为了爱情而背弃了XX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
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
乔乔桑深信他会回来。
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
当平克尔顿与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乔乔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
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
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
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他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蝴蝶夫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于是继续对作品进行修改,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的差异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因。
《蝴蝶夫人》赏析-精品文档《蝴蝶夫人》赏析1903年一月份的一天,也是普契尼看了David Belasco在伦敦的约克公爵剧院上演的《蝴蝶夫人》戏剧之后差不多三年的时间,普契尼跟他的老友Alfredo Caselli正在从一个晚宴赶往回家的路上,他的司机突然对车失去了控制。
跟普契尼在一起的是他的合法妻子Elvira,还有他16岁的儿子Tonio。
他们乘坐的汽车飞过堤坝发生翻滚,幸运的是,他和其他乘客都没有受重伤。
普契尼暂时隐居在他在T orredel Lago的巨大宅邸,在那里休养了四个月来恢复腿部骨折的伤势。
对于一些人来说,包括普契尼的姐姐,这次事故是上帝对于普契尼的罪恶的干预,对另一些人来说,包括他的出版人Giulio Ricordi,他们相信这是命运对于普契尼过多婚外情的报应。
无论如何,这些都没能阻止普契尼继续写作《蝴蝶夫人》。
自从1901年三月份普契尼获取了改编权之后,这就一直是他的工作重心。
确实,普契尼第一次在Belasco的大作里面看到蝴蝶夫人时,他就爱上了这个角色。
一个在Covent Garden的舞台经理向普契尼建议,让他在伦敦看《托斯卡》首演的时候,去看一下《蝴蝶夫人》的戏剧。
虽然普契尼完全不懂英文,他完全理解他应该怎么做。
David Belasco,是一位美国的剧作家和制作人,从旧金山向普契尼表示欢呼。
他成长于一个天主教的修道院。
他总是穿着白色领子的牧师服装,对大众来说,就像是他在圣化自己。
他的奇思妙想以及对舞台的驾驭,在当时已经是传奇般的水准,而后对美国和欧洲的剧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他在戏剧方面的兴趣广泛,并且自认为是个剧作家,但他最为人所熟记的还是他创造的舞台上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效果,并且缔造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上的美的瞬间。
其中之一就是《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最早是由一位费城的律师John Luther Long在1897年出版的短篇故事,后来由Belasco 改编成为戏剧。
蝴蝶夫人观后感《蝴蝶夫人》这部歌剧,犹如一幅细腻而深邃的画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日本长崎,女主人公巧巧桑,也就是蝴蝶夫人,是一位天真、纯洁且充满了对爱情憧憬的日本女子。
美国海军军官平克尔顿的出现,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
平克尔顿以花言巧语赢得了巧巧桑的芳心,巧巧桑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并坚信这份爱情会永恒不变。
然而,平克尔顿只是把这段婚姻当作一时的消遣。
他在婚后不久便离开了日本,留下巧巧桑独自等待。
巧巧桑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她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悉心照顾着他们的孩子。
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她心中的爱从未熄灭。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被巧巧桑的深情和坚定所深深打动。
她的爱情是那样的纯粹和无私,她全心全意地爱着平克尔顿,哪怕这份爱从未得到对等的回应。
她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好幻想中,坚信丈夫会回来,这种执着令人既敬佩又心疼。
同时,我也对平克尔顿的行为感到愤怒和不耻。
他的轻薄和不负责任,给巧巧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他随意地践踏了巧巧桑的真心,将她的人生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情并非总是美好的,有时候,它也会充满欺骗和伤害。
歌剧的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优美的旋律仿佛是巧巧桑内心深处的倾诉,时而激昂,时而哀怨。
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具有生命力,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更是为这部歌剧增色不少。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动人的歌声和精湛的表演,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巧巧桑的扮演者,将她的悲伤、喜悦、绝望等情感展现得极为真切,让我仿佛置身于她的世界,与她一同经历着喜怒哀乐。
从《蝴蝶夫人》这部歌剧中,我也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平克尔顿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巧巧桑所代表的日本文化,在爱情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避免因为文化的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浅析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色[摘要]普契尼是19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分析了他的重要代表之作《蝴蝶夫人》的创作背景及其现实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普契尼蝴蝶夫人艺术特色普契尼以《蝴蝶夫人》、《波西米亚人》、《托斯卡》、《图兰朵》等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观众。
在歌剧《蝴蝶夫人》中他运用丰富生动的音乐语言、优美明媚的旋律、高超的配器与和声技术、细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唱腔,充分体现了其创作的真实主义倾向和特色。
一、《蝴蝶夫人》的创作背景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出生于音乐世家,在米兰音乐学院随彭凯里等作曲家学习作曲技巧。
1893年发表歌剧《玛侬•莱斯科》之后,被誉为真实主义歌剧作家。
《蝴蝶夫人》为两幕歌剧,1904年2月17日首演于米兰,由普契尼根据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同名小说的剧本创作而成,是一部反映下层市民生活,表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为题材的抒情性悲剧。
剧本通过一个纯真、美丽的姑娘悲惨命运的描写,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二、《蝴蝶夫人》的创作特色《蝴蝶夫人》女主角巧巧桑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他为了爱情而背弃宗教信仰,最后梦想破灭吻剑自尽。
普契尼以描写女性心理为线索,通过对女主人公巧巧桑(蝴蝶姑娘)细腻的刻画,将抒情性和戏剧性综合起来,突破宣叙调和咏叹调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的分曲结构,并充分吸取19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和交响音乐创作的新成果。
1.真实主义和传统主义相结合19世纪意大利歌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种称为真实主义的歌剧,它对人物的塑造鲜活生动,注重心理描写,注重通过语言刻画人物,使人物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故事情节和细节扣人心弦,戏剧冲突尖锐而集中;歌剧大量运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注重对环境的表现和渲染,场景真实感强。
一、普契尼和他的《蝴蝶夫人》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普契尼在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他共有作品12 部,成名作是1893 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蝴蝶夫人》的诞生,颇具有传奇色彩。
1900年5月,普契尼在伦敦观赏了由贝拉斯科根据美国作家约翰·卢瑟·朗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话剧《蝴蝶夫人》,他认为这部话剧很适合用歌剧的形式来表演,于是请他的合作伙伴——剧作家贾科萨和伊利卡着手进行歌剧脚本的改编,他本人则进行歌剧音乐的创作。
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普契尼所期望的那样顺利,脚本在改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普契尼还在创作期间经历了一次车祸,最终,歌剧《蝴蝶夫人》于1904年完成,并于同年2月17日在斯卡拉大剧院首演,但这次演出却以惨败而告终。
观众的嘲笑与倒彩使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
普契尼非常伤心,但他并未因此而失去信心,而是把《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布雷西亚再次公演。
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
1907年,该剧登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从此,普契尼的这部歌剧便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盛演不衰的剧目之一。
时至今日,该剧已在世界各地被编排成多个版本,其中弗蕾妮版和黄英版最具盛名,并被拍成了电影。
《蝴蝶夫人》全剧讲述了四海为家、到处留情的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在日本期间,经媒人介绍,结识了艺妓巧巧桑(蝴蝶)。
蝴蝶原本是世家女子,因为家道没落才成为艺妓。
平克尔顿将蝴蝶买下,娶做临时夫人。
蝴蝶对此却毫不知情,满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婚姻中。
她把自己的一切全都交给平克尔顿,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信仰,跟随着夫君信奉起了上帝。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爱情悲剧的千古绝唱——歌剧《蝴蝶夫人》剧情音乐分析与女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刻画及主要唱段演唱提示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20070418一、《蝴蝶夫人》的诞生1.真实主义歌剧作曲家的代表人物——普契尼十九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产生了真实主义思潮。
这是由于民族解放运动并未给人们带来幸福,现实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以往那些为了祖国的利益而牺牲的英雄所支撑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于是产生了反对“浪漫主义”的思潮。
这种思想意识最初反映在文学艺术中,很快就流传开来,在音乐和戏剧的领域最为盛行。
真实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在二、《蝴蝶夫人》的剧情与音乐分析《蝴蝶夫人》是部两幕歌剧,第二幕中间有一次落幕将其分成了两个部分。
这部歌剧在音乐方面的显著特点是音乐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发展,非常切合舞台意境。
管弦乐在这部歌剧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曲调都由管弦乐演奏。
剧中音乐色彩丰富,曲调优美动人,主导主题连贯而层次分明,准确恰当的表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刻画细腻,极富有艺术魅力。
普契尼在音乐创作中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越后狮子》、《樱花》等日本民歌来刻画蝴蝶夫人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并巧妙的把日本旋律和意大利风格有机的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音乐烘托了剧情,加强了歌词三、《蝴蝶夫人》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心理刻画及主要唱段演唱提示1.女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强调爱情悲剧主题《蝴蝶夫人》堪称爱情悲剧的千古绝唱。
中国当代知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说:“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是人间最伟大的天才。
”正因如此,剧中女主人公蝴蝶夫人这一东方女性以其美丽温柔、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屹立于世界歌剧舞台上熠熠生辉。
我们在塑造剧中女主人公蝴蝶夫人这一音乐形象时,主要强调的是她的悲剧性,重点表现的是她的悲剧美。
蝴蝶夫人美丽、温柔、善良,对平克尔顿的爱情充满了信任和依赖。
浅析歌剧《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文章通过介绍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探讨了《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指出这是一部真实主义歌剧,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特点,是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的伟大作品。
标签: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艺术特点
一、普契尼和他的作品《蝴蝶夫人》
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普契尼在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
他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著名的有《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
普契尼的两幕歌剧《蝴蝶夫人》在1904年2月17日初演于米兰,剧情取材于美国作家的同名小说,并由美国剧作家贝拉斯科(1854-1931)改编成剧本。
《蝴蝶夫人》的故事构想始于1900年,当普契尼得知了一个有关异国恋情的凄美故事后,脑海中逐渐诞生了乔乔桑这个传统日本女性形象,她在异国夫君与日本家庭文化之间挣扎不已,甚至最后为爱而亡,惹人落泪。
歌剧描写的乔乔桑(蝴蝶姑娘)是一位天真、纯洁、活泼的日本姑娘,她为了爱情而背弃了宗教信仰,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
婚后不久,平克尔顿返回美国,三年杳无音信。
乔乔桑深信他会回来。
平克尔顿回国后另有新娶。
当平克尔顿与美国夫人回日本时,悲剧终于发生了,乔乔桑交出了孩子,吻剑自尽。
这是一部抒情性的悲剧,通过一个纯真、美丽姑娘的悲惨命运,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了批判。
但是,这样一部伟大歌剧的首演却是以惨败而告终。
据记载,《蝴蝶夫人》的首演变成了一场观众的闹剧,他们的嘲笑和嚎叫声常常淹没了音乐,一些人甚至大喝倒彩,并歇斯底里地谩骂,闹得演出不得不中途停演。
对此,普契尼非常伤心和失望,但他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蝴蝶夫人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于是继续对作品进行修改,他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他个人对戏剧的处理以及手法运用还不够精炼的缘故,也有观众审美的差异及对新风格不适应的原因。
于是普契尼便将《蝴蝶夫人》进行了较大的删改,并于1904年5月在意大利的布雷西亚再次公演。
这次公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空前成功。
如今,它已经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名作。
二、《蝴蝶夫人》的艺术特点
1、真实主义歌剧
普契尼是19世纪末真实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大量运用音乐衬托舞台气氛,注重对环境的表现和渲染,场景真实感强,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
《蝴蝶夫人》的鲜明而富有特色的真实主义风格和艺术成就在歌剧史上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2、强烈的东方色彩
在公元十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就随着葡萄牙人的入侵,开始渗入日本了,日本作为一个亚洲国家,它的音乐表现像它的人民一样有着谦恭、谨慎的特点,音乐曲调经常采用不同于中国五声音阶的do、mi、fa、ra、xi五音(它包含了两个小二度半音程),音乐特点鲜明。
普契尼在《蝴蝶夫人》的音乐上直接采用了《江户日本桥》、《狮子舞》、《樱花》等日本民歌来表明乔乔桑的艺妓身份和天真心理,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
他还巧妙地把日本传统旋律同意大利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而丝毫没有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
在配乐方面,《蝴蝶夫人》更为典雅、轻盈。
歌剧的交响乐前奏中,一段急速的赋格曲像一幅精美的水彩画,霎时间把观众带入到日本长崎海湾那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中。
3、抓住人物的内心特点
《蝴蝶夫人》是一部伟大的抒情悲剧,具有室内抒情风格。
它不追求复杂的剧情和外在的舞台效果而全力去刻画女主人公乔乔桑的心理活动。
例如:乔乔桑的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剧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剧选曲中最常见的女高音曲目,堪称普契尼最绝妙的灵感闪现。
这首曲子,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
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平克尔顿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
她面对着大海,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
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
音乐运用较长的宣叙性的抒情曲调,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和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幸福重逢,描写得细腻贴切,体现了普契尼这位歌剧音乐色彩大师的高超创作手法。
4、声乐与器乐完美结合
在第二幕咏叹调《啊,晴朗的一天》中,蝴蝶夫人面对着大海,从安静的行板开始,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诉说着,她想象中与平克尔顿见面时的甜蜜幸福,声音中透着期待、信心与甜美,作品运用较长的宣叙调把她坚信平克尔顿会归来与她幸福重逢的心情描绘的细腻贴切,最主要的是作曲家重新发挥了乐队交响性的伴奏功能,以小提琴表现军舰进港时的炮声,加强了激烈的气氛。
整体曲调处理的非常完美,配合着剧情的发展,时而优美,体现甜美的爱情幻想,时而激烈悲愤,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纠结。
主题的旋律音乐贯穿着整部作品,管弦乐的演奏和声乐相互呼应,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通过音乐非常巧妙地将人物内心世界体现了出来。
三、结语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将最平凡的生活搬上舞台,体现了社会原貌,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真实的题材,鲜明的感情,达到了惊人的戏剧效果。
将普通人的遭遇,特别是具有辛酸经历的主人公内心活动展现地淋漓尽致。
在歌剧的创作中运用不同的音乐技巧,并采用日本传统音乐与西洋调式结合的特色音调进行创作,让音乐更加丰富,更有写实主义精神,使音乐承载着戏剧,并在音乐中展现人物性格,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将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
普契尼是意大利歌剧最优秀的继承者,是西方乐坛的一代歌剧巨匠,他的歌剧《蝴蝶夫人》也是他不朽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