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发展的规律
- 格式:docx
- 大小:14.9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就是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方法。
人是社会的主体,要想研究社会就必须先研究社会的主体。
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体的研究中指出了三点,一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二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现实的人”,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备不同的社会属性和特征的人;三是社会历史研究应当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
早在1844年,马克思在其《经济学哲学》的手稿中就提到整个世界历史无外乎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复活。
如果把社会历史的过程发展看做是一部历史剧的话,那么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既是这部历史剧的演员,也是这部历史剧的导演和编剧。
此外,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而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现今,在我国政府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建立在马克思所说的人存在的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应当以人的发展状态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要突出人的发展状态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马克思提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主体,但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它从社会中获得自己的存在,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和发展会受到社会的制约。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人才能从片面发展到全面、从畸形发展到完整、从贫乏发展到丰富、从潜在发展到现实。
另外,人的才能的施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制约人、塑造人,现代化社会塑造着现代化的人。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摘要: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逐渐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效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Abstract: i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fter gradually appear differenti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a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i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he western economics effective experience,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political economics从17世纪初开始,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17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逐步出现,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为了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现象,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并分化出了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分支。
最先分化出来的经济学分支是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最早于1615年在蒙克莱田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中被提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也提及了政治经济学,他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
浅谈“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安全发展模式社会和经济发展就像建造摩天大楼,由很多的不同的发展元素构成。
其中,“安全”这块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但保障了其他材料的有效构成,更是建立大厦稳固根基的重要因素。
那么“安全”这块材料需要怎样的发展模式?一、安全开发的重要性每日铺天盖地的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安全事故新闻占了一定的比例。
如2005年刘官屯年十五万吨产量的煤矿,违规建设、非法生产造成煤尘爆炸事故,致10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870.67万元;2000年拥有固定资产5200洛阳万迪东都商厦未提供任何安全防护,电焊作业引发火灾309人死亡;2007年山东华源矿业有限公司乱采乱挖、防范处置措施欠缺造成溃水淹井事故灾难,致172人死亡;2009年工程预算达50亿元的北京央视配楼发展特大火灾。
这些新闻无处不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带给我们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面,存在着太多太多无视安全生产而发生的惨痛教训。
正因为人们往往在经济建设中只看到效益的热潮,而忽视了安全开发的重要性,“铤而走险”的心态普遍存在,导致了各类的安全事故就像“蝴蝶效应”一样此起彼伏。
二、中外安全生产思维模式比较1986年10月13日,江总书记在上海消防工作会上,作出“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讲话。
这三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抓安全生产的本质规律和重要意义。
1987年4月,劳动人事部在北京召开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的方针。
安全生产重在预防的思维模式开始被大力提倡。
早在美国19世纪后期,他们就深刻体会到每年有数千人死于煤矿事故的教训,开始了安全生产立法行动。
1970年,《职业与安全健康法》经尼克松总统签署颁布。
时至今天,美国已建立起一个系统全面、功能完善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71年以来美国工作场所和雇员人数增长一倍多,但他们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一直维持在世界的较低水平,使美国人骄傲的不仅是他们对于安全生产设备的投入和研发,更重要的是他们完善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体系。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深入探讨了唯物史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唯物史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为后世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和思想进行探讨,以解析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为基础的,而非抽象的意识和精神活动。
这一观点为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社会的根本动力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阶级斗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所推动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唯物史观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历史,揭示了社会的真实面貌和本质规律,为后世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而非纯粹的偶然性和主观意志的表现。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是以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是由客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规律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和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阶级斗争、客观规律性和发展趋势,为人们认识和解释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
唯物史观不仅深刻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本质规律,而且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基础。
浅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江露生011010816摘要:。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所以现在的世界主要有两大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在各自的政治思想引导下,互相敌对、学习、发展、革新。
关键词:政治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互相敌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两种主要的社会体制。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为社会主义的建立创造更加良好的物质条件。
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西化,妄图将社会主义扼杀于襁褓之中。
两种政治思想均来自西方,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资本主义先与社会主义诞生,一直以来社会主义都是扮演被打压的角色。
社会主义诞生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足够强大。
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成立,而它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但这是不为资本主义所容,随着资本主义的打压,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巴黎公社活动先后进行,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实践突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
但经过美苏争霸,最后苏联失败,苏联解体,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宣布失败。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的结果。
经过近两百年的争斗,以社会主义为思想的政治体制国家,在国际上站稳了脚跟。
如今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中国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是以美国为首,双方进行新的斗争。
互相学习在两大阵营不断的斗争中,却也是不断的互相学习。
现多数共产党国家都是集权国家,因为多党制表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竞争思维,而一党专政则打上了苏联式计划经济的烙印,影响了后来众多共产党国家。
当前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古巴共和国。
这些国家现在大部分都处于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在实践中,有的国家部分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般"西方国家阵营"认为其本质接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唯物史观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对历史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分析和观察。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角度对其进行浅谈,探讨其核心观点和意义。
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导致社会革命的产生。
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不是依赖于偶然性或个人意志的。
唯物史观是对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的深刻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则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古代罗马、中世纪欧洲等历史时期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生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指出,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而阶级矛盾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唯物史观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认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决定的,而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则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浅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探讨了社会中不同成员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
他首先界定了社会分工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发展必然产生的现象。
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分工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演变。
社会分工也带来了阶级分化现象,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
对个体而言,社会分工既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也带来了压力和不确定性。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启示我们应审视社会结构和个体角色,认识到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社会分工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对社会秩序和平稳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未来社会分工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需要我们适应和应对。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分工、社会发展、阶级分化、个体影响、历史演变、启示、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是指社会成员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技能、能力和职责进行分工和协作的现象。
马克思强调,社会分工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在社会结构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涉及到生产关系、生产力、劳动力等方面的内容。
他认为,社会分工不仅仅是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生产关系,还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能、职责和劳动力的分工。
这种分工不仅影响了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强调了社会分工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社会分工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实现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的定义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或群体在生产和劳动中根据其特定的技能、能力和职责分工合作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而进行的一种合理分工。
政治学作业题目:浅谈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号:姓名:朱峰浅谈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各种必需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时期,有时地理环境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三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社会发展作用一、地理环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或可能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地理环境是上述诸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系统。
不仅如此,不能只从自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来看待地理环境,还应当从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来看待。
这样,地理环境不仅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人类活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而且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和整个地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更大系统。
以下,我们仅从宏观上分析地理环境与文化、民族、军事政治之间的关系。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起源。
文化即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标志着世界历史新阶段开始的文明,最有影响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化,欧洲爱琴海地区、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化,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
这四个著名的古文化区都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暖,降水虽少但有大河流经,在肥沃的冲积平原上,十分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对古代埃及经济文化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丈量的需要,早期的几何测量学得以发展;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等。
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面的唯物史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深刻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构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演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国家、法律的形式以及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由这个经济结构决定的。
”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生产关系的变迁所驱动的,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不过是一个历史时期和一个特殊的社会形式。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形态演进的必然选择。
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这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指出,“现在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阶级斗争又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引发的。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激烈性,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历史的转折和变迁是由新旧社会力量的较量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会回头。
历史节节前进。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演进。
唯物史观坚信着历史的前进性和不可逆转性,它认为历史是朝着社会的解放和进步不断前行的。
浅谈社会思潮的特征【摘要】社会思潮具有多元化、变革性、反抗性、全球化和多样性等特征。
多元化体现社会中不同群体的观念和利益冲突,变革性表现为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挑战和改革,反抗性体现为对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的抵抗和批判,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思潮交流与融合,多样性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思潮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将继续呈现多样且复杂的趋势,启示我们应保持开放心态和包容态度,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
【关键词】引言、分类、定义、重要性、多元化、变革性、反抗性、全球化、多样性、影响力、未来发展趋势、对社会的启示。
1. 引言1.1 分类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反映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变化的现象。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思潮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思潮的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根据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分类:1.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指围绕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展开的思想运动。
不同政治思潮代表着不同政治力量的主张和诉求,对社会的政治生态和发展方向产生着深远影响。
2.文化思潮:文化思潮是指在文化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一种主导思想或价值取向。
文化思潮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脉动和变迁,对文化传承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3.经济思潮:经济思潮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态度。
不同的经济思潮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学派和经济运行理念,对经济政策和市场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分析中,不同分类的思潮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多维立体图景。
通过对社会思潮的分类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社会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1.2 定义社会思潮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集体思维模式。
它是一种特定时期下的集体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存在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的集体观点。
浅谈社会发展的规律
首先我们从社会化生产开始说起,社会化生产是区别于小农生产的一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从小农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是历史的必然,因为社会化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农生产方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然被淘汰。
为什么说社会化生产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金字塔、长城、古运河等等都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只有以生产资料集中为代表的社会化生产才能产生伟大的奇迹,这是松散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不能完成的。
那为什奴隶社会高度的生产资料集中以及封建社会的高度生产资料分散都最终被淘汰了呢?是因为生产社会化的规模也就是生产资料的集中规模必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也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必须要相适应,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奴隶社会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否则就是浪费,是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此与之相适应的分散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封建社会代替了奴隶社会。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得以发展,要求生产资料不能再以个人所有制的方式存在,因此分散到个人手中的生产资料又以一定的规模集中到了资本家的手中,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极高程度的时候,小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就不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到那时候,资本家式的小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就会被淘汰,资本主义从而消亡,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
但这一切都是有规律的,不能人为的超越,必须要遵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
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初期,大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了巨大浪费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很好的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大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反而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之下,包产到户是较好的选择,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短时间内也确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要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这种小农生产的方式就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了。
改革开放吹响了城市化建设的号角,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这种解脱是为了什么,是因为农村劳动太辛苦还是农民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周游世界?其根本原因应该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的集中,将劳动力、土地等等资源集中起来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我们汲取了经验教训,明白了这种生产资料的集中必须要是适度的,既不能全部集中也不能分散到每个人手中。
那么生产资料的集中要怎么样才能算适度呢?这就与社会需求分不开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资料集中规模,我们就认为是适度的。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用市场来配置资源。
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因是因为社会需求的种类繁多且千变万化,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供需平衡”,只要有需求,我就要去满足,所以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种类繁多且千变万化的需求。
种类繁多的需求导致了生产资料必须以小规模的集中来满足社会需求,什么叫“小规
模集中”就是既不是纯粹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也不是大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而是一种“与需求相关的适度的生产资料集中规模”。
比如一个搬家队,一个人的搬家队显然是不满足需求的,一个七八个人的搬家队或许就能够满足需求了,那么一个十万人的搬家队呢?显然也不需要如此大规模的集中,这些事例太多,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按照这种规律运行的,我就不一一举出了。
所以这种以个体户,企业为代表的小规模的生产资料集中制是与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需求想适应的。
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就是对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强。
只要人民还有需求,民营企业这种小规模的生产料集中制的模式就会一直存续下去。
那为什么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又需要政府的参与呢?我们说了市场唯一的意识就是“供需平衡”,他并不能意识供需是否是符合社会道德、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等等,因此在这些方面还是需要政府的规范和引导的。
换句话说政府是管大方向的,例如政府认为社会生产应该进入某领域,它就会引导生产资料往这个领域集中,至于该领域的细小需求,那就交给市场,并配以相应的生产资料集中方式和政府调控方式。
那么哪些领域是应该将生产资料进行集中的领域呢?人民对美好生活进行追求的领域,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领域就是生产资料应该集中的领域。
生产资料只有集中到社会需求的领域,才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反之就是浪费甚至是阻碍,因此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将生产资料协调到社会需求的领域当中去,就叫作“解放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注重的是生产资料的集中规模和集中方式是否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满足则是对生产力的促进,反之则是阻碍,只要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说明生产关系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