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中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662.45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儒道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内容摘要:对于我国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佛教文化在内。
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其实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化在悠悠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卓越的进步与完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文人的智慧的体现,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推动着社会的常卓发展。
关键词:儒学;道学;佛学;文化;历史;影响一、儒学孔孟荀是主要代表人物,是作为诸子百家中的一派而出现的。
西汉董仲舒批判吸收了先秦秦汉其余诸家学说,使儒学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学。
理学家出入佛老,返归六经,创建了宋明理学,主要表现形式即为理学从梁漱溟到杜维明,他们的时代课题是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希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全球文明中继续发挥她应有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的儒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仁、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论贯穿于整个思想之中,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动能性。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体系,它的目的是使人达到一种高度社会化的人格境界,这是通过“修齐治平”的过程实现的,最终达到“君子”、“圣人”的境界,儒家文化是包含了一套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在内的庞大的体系。
儒家的思想所传授的不外都是“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者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在文学艺术上的影响议论文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芬主讲的“佛道儒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的讲座,对于我的触动颇深,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古典文学,并了解到了古典文学所蕴涵的深厚传统文化思想。
在此也想就此次讲座对于我的思想认识作一次阐述。
中国文化在悠悠五千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卓越的进步与完善,中国古典文学更是文人的智慧的体现,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推动着社会的常卓发展。
在我们阅读古典名著时,是否意识到其实这些古典著作的背后蕴涵着深厚的哲学及宗教思想。
对于我国文化及其整个社会有着重大影响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
这些思想的存在支撑起了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安定有序发展的基石。
我们先分别介绍各大“家”的主要思想。
首先,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
儒家倡导的是“人”,万事以人为中心,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今,整个社会强调的是“法治”,社会中的这种秩序的维护,依靠的是制度化的规范,条条框框将人的行为规范在可行的制度范围内。
而儒家强调的是“人治”,强调了人们是可以被感化的,人们通过被感化,能自觉的遵守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儒家提倡的是快乐的接受,一切从本性出发,追求的是本性的存在。
它与西方的思想不同,西方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外部行为进行制约。
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生活中保持本性就能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家孟子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提出“最高尚的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在这句话中体现出了人性本善。
其次,我们要提到道家,这也是我国本土的思想结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强调的是无为,它认为天地万物源于同一本源,人和大自然中的万物从本质上来说其实是一致的,无贵贱之分,善恶之别,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应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的和谐相处。
它注重的现实生活的修炼,克制自己的欲望,悠然自得的生活。
这与当代社会追名夺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它还提出了个人的解脱,认为世上万物只是表面现象,是虚构的,是由道形成的,没有必要苦苦相求。
《封神演义》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关系研究简介《封神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战国末年至秦汉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封神大战的故事。
此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历史背景的同时,也涉及了宗教信仰的主题。
本文旨在分析《封神演义》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各种宗教观念和思想。
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概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在古代中国,多种宗教信仰并存,包括儒家、道家、释道等。
这些宗教思想对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影响,成为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的重要力量。
2. 《封神演义》中的宗教元素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封神演义》中所呈现出来的宗教元素。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对话等方面,可以发现作品融入了丰富的宗教思想。
2.1 神灵崇拜在《封神演义》中,神灵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例如,作品描绘了众多神明和天地之道被人们所信仰和崇拜的情景。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神灵存在和影响力的认可。
2.2 命运和因果报应命运观念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封神演义》中,人物之间的命运纠葛以及因果报应都有所体现。
这种宿命论观念揭示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干预个体真实经历或历史进程的信仰。
2.3 道德伦理与修行儒家思想侧重于道德伦理和个体修养,在《封神演义》中也有所呈现。
作品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来表达道德善恶对于命运走向的影响,并表达了后天修行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命运的观念。
3. 《封神演义》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最后,我们将探讨《封神演义》与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封神演义》既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和传递了宗教思想。
3.1 宗教影响于小说创作在《封神演义》创作过程中,作者可能受到宗教思想的启发,吸收并融入了其中。
这样做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内涵,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力。
3.2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封神演义》作为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表达和传递宗教观念和思想,对于塑造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以及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背景与文化氛围解读1. 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经典小说之一,出版于1831年。
这部小说描绘了巴黎圣母院附近的城市景观以及各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物形象的生活。
其中,宗教背景与文化氛围是这部小说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背景与文化氛围,并从历史、建筑和人物等角度进行解读。
2. 宗教背景解读2.1 中世纪天主教影响•这部小说设定在15世纪的法国,其宗教背景主要受到中世纪天主教信仰的影响。
•描述了当时对于神明、魔鬼和罪恶等概念的理解,并展示了人们对上帝和宗教仪式的虔诚崇拜。
2.2 圣母院意味着什么•圣母院被描绘成法国宗教的象征,是巴黎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圣母院的存在不仅代表着信仰和虔诚,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
3. 文化氛围解读3.1 城市景观与民俗风情•小说中描绘了15世纪法国巴黎的城市景观,包括街道、广场、教堂等地方。
•描述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节日和庆典,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文化风俗。
3.2 艺术与文学•雨果作为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家,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艺术和文学元素。
•描述了各类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等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建筑解读4.1 巴黎圣母院•描述了巴黎圣母院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以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探讨这座建筑对于小说情节和人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4.2 社会地位与建筑形象•通过对建筑和社会地位的联系进行分析,展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中阶级和权力关系的复杂性。
•揭示了巴黎圣母院作为宗教建筑所代表的社会秩序。
5. 人物解读5.1 卡西莫多•分析卡西莫多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态度。
•探讨他与圣母院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
5.2 埃斯梅拉尔达•探索埃斯梅拉尔达这个女主角在小说中所代表的宗教虔诚和爱情追求。
•分析她对巴黎圣母院的热爱以及她与卡西莫多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
外国⽂学各时期⽂学特征外国⽂学各时期⽂学特征特点1、古希腊⽂学的特征:1、古希腊⽂学有着鲜明的⼈本⾊彩和命运观念。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学的众多篇章程度不同地从多个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为后⼈提供了第⼀⼿资料;也有相当⼀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的夸张和优美的抒情,表现出浓厚的浪漫⾊彩。
3、种类繁多,具有开创性。
古希腊⽂学种类齐全,具备了后世⼏乎所有的⽂学样式。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说等等。
2、中古⽂学的特征:(1)中古⽂学的突出特征是宗教⾊彩、民间⽂学⾊彩和开创性。
(2)基督教⽂化的主导地位使中世纪⽂学深受其影响,不仅教会⽂学,即使具有民间⾊彩的英雄史诗和城市⽂学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宗教⾊彩。
(3)这些民间⽂学在⼀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化精神,肯定现世⽣活,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意义。
(4)中古⽂学在艺术表现上也有了进⼀步的开拓,象征、寓意、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动物故事等流⾏⼀时。
3、简述希腊神话特征.希腊神话表现出浓郁的⼈本⾊彩。
神的故事中,诸神具有⼈的形象、性情,具备⼈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即神⼈同形同性;英雄传说中体现着⼈类征服⾃然的顽强英勇和美好理想,也表现了⼈的⼒量的强⼤。
因此希腊神话充满追求光明、酷爱现实⽣活、以⼈为本和肯定⼈的⼒量的思想。
在艺术⼿法上,既有浪漫夸张,⼜有现实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丰富的想象⼒和极⼤的创造⼒。
4、17世纪⽂学的背景。
①英国资产阶级⾰命;②法国专制王权的兴隆;③唯物主义和唯理主义思潮的出现;④对⼈⽂主义⽂学的继承和反拨5、⼈⽂主义⽂学的思想艺术特征:⽂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争的思想武器是⼈⽂主义,它也是这⼀时期资产阶级进步⽂学的中⼼思想。
(1)⾸先,以⼈反对神,宣扬⼈反对神性神权。
(2)其次,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3)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4)主张统⼀,反对封建格局。
6、18世纪⽂学的特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宗教,起源于西元前6世纪的印度。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迅速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并对中国社会、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
当时,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增加,传统儒家思想和道教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汉明帝时期,当时一位名叫安世高的西域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教教义来到洛阳,传播佛法。
此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展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尤其是在东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有许多印度和中亚的僧侣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教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逐渐扩大,渗透到中国各个阶层和地区。
佛教寺庙相继兴起,成为人们学习修行和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拉近了两国的联系。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僧团。
这些佛寺成为了中国社会的宗教中心,也吸引了大批学者前来学习佛教教义和修行。
佛教具有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的思想理念对中国社会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影响。
佛教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还提倡勤奋修行和精神提升,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最后,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佛教的传入,许多印度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被引入中国,如佛教造像、佛教音乐和佛教绘画等,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道教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理念的八大互动关系李军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成分。
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成、变化的基本背景,决定了前者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内容。
前者则为后者嬗变、传递与积淀及其东方特质的逐步形成,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从大文化的系统论视角来探讨两者的内在互动关系,对于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基本内容与特点的文化意蕴,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哲学、伦理学、文学、宗教、心理学、自然科学、民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八个层面,对此作一专题讨论,以求教于海内外同仁。
一、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与哲学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范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西周的周公、老子和孔子等,春秋的墨子、孟子、庄子和荀子等,汉魏晋六朝的董仲舒、马融、郑玄、王充、嵇康、刘勰和颜之推等,隋唐两宋的王通、孔颖达、韩愈、柳宗元、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朱熹、陆九渊、陈亮和叶适等,明清的王守仁、王廷相、顾宪成、朱之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章学诚、戴震等,近代的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现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等。
他们或终身亲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从政边讲学,或边讲学边著述;或兼而有之。
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首先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
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
先秦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
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墨子创立的黑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孟子哲学、荀子哲学等等,都是首先在他们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的。
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
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
论莎士比亚戏剧的基督教情结摘要宗教与文学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或许文学不一定起源于宗教,但毫无疑问,宗教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历史剧和传奇剧,无一不从基督教中吸取精华。
莎士比亚首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他戏剧中的基督教意识,不仅可以从艺术形式上,更可以从内在精神中体会出。
莎士比亚戏剧中,既有奥林匹斯教典故,又有基督教典故,继他之后,这两种宗教典故就成为西方文学中传统意向的重要来源。
莎士比亚如此大量而频繁地使用基督教典故,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西方文学传统,并影响了世界文学。
关键词莎士比亚;基督教文化;情结;戏剧On the Christian complex of Shakespeare dramaAbstractReligion and literature are the two aspects of human ideology, there are close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recent year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Perhaps the literature does not have a religious origin, but there is no doub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literature and religious. Shakespeare's tragedy, comedy, drama and romance,not from the Christian essence. Shakespeare is a humanist, and he plays Christian consciousness, not only can the art form, but also understand from the intrinsic spirit. In Shakespeare's plays, both Olympus taught allusions, and Christian allusions, after him, the two religions allusions becomes an importantsource of traditional intention in Western literature. Shakespeare is so large and frequent use of Christian allusions, which formed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western literary tradition, and has influenced world literature.Key word Christian culture;Shakespeare; complex; drama目录一绪论 (4)二莎剧中基督教情结的根源 (5)三莎翁早期喜剧中的基督教文化--从《威尼斯商人》说开去 (7)(一)《威尼斯商人》中纯洁的友情和爱情 (7)(二)《威尼斯商人》中人物形象塑造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 (8)四从《哈姆雷特》看莎翁中期悲剧的基督教情结 (10)(一)《哈姆雷特》写作背景及内容 (10)(二)哈姆雷特的延宕 (11)(三)《哈姆雷特》中的“死亡” (13)(四)《哈姆雷特》中的“爱” (14)五莎翁晚期浪漫主义传奇剧中的基督教情结 (16)(一)《暴风雨》故事情节 (16)(二)《暴风雨》中的“宽恕” (16)六结论 (19)参考文献 (21)致谢 (22)附录A (23)附录B (28)一绪论宗教与文学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东方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东方文学,作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就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社会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东方文学如何深刻地形塑了西方文学,包括主题、风格、哲学思想等方面。
一、东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东方文学,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都记录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诗词、四大名著、道家与佛教经典,日本的俳句与浮世绘,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均代表了东方文化的深厚积淀。
(1)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形式著称。
从《诗经》的简约到《红楼梦》的复杂情节,中国古代小说和诗词在叙事、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道教和佛教思想更是为后世提供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2)日本与印度文学日本的文学传统,如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通过其优雅细腻的描写技巧影响了西方对于叙述方式和人物构建的理解。
而印度以其神话和史诗为基础,展现出华丽而神秘的艺术风格,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主要影响因素东方文学对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交流等。
1. 宗教信仰的传播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东方宗教和其相关文学逐渐传入西方地区。
其中,中国佛教经典如《金刚经》对欧洲启蒙时代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在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东亚文化采取了一种包容态度,探索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等思想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心理促使了文化间互相借鉴,使得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东方精神。
2. 哲学思想的融合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观点以其深邃性吸引了许多西方思想家。
其中,儒家的“仁爱”与“和谐”的理念,被看作是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这一观点也在西方伦理学和社会学中得到广泛传播。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超越国界,对欧美哲学甚至心理学的发展给予启迪。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文化。
一般认为它于两汉时期从古印度传入中国,被中国社会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佛教中的“空”的思想与中国本土道儒的“道”“天”思想非常接近。
佛教自传入我国以来,就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对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本身蕴藏着极深的只会,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在哲学思想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
隋唐二代,虽说儒释道齐头并进,但佛教毕竟是最强大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思想界的骄子。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至于宋明理学,在“理一分殊”的本体论建构方式、“明心见性”的修行方式等方面,都明显吸收了佛教的思维成果。
佛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哲学开端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然正如梁启超所言:“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清代学术概论》)。
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本人以及谭嗣同等。
可以说,不懂得佛教哲学,就很难理解魏晋以后中国哲学的具体形态。
当然,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来“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辩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另外,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总是在同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佛教在这方面也确实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史学的影响佛教为史学增加了新的记录和研究对象,丰富了史书的题材,同时史学材料也深受佛教观念的影响。
中国文化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做为我国传统的宗教之一,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影响并非是单方面的,而是它与我国文化互相影响,本身道教在其发展中便吸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其思想渊源的一部分,同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加入民间文化以及随着佛教的传入,儒释道三方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同时道教朴素辩证法以及其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时期的思想文化。
在其一般定义上,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
首先从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上来看,道教所传承的道家思想,对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道教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哲学上,道教的宇宙本体论和阴阳转化、规律运动的辩证思维法,是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辩证思维法至今还有着重要影响。
后来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佛教,它的传播也借助了老庄玄学,禅宗的宗旨方法更是深受庄子学说的启发。
在唐代,道教重视玄学,因此在理论思辨方面非常精致。
在唐代萌芽、在宋明时期盛行的道教内丹心性论,也是中国古代心性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与儒家、佛教在思想上的互相吸收渗透,大大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基。
比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对道教经典进行了认真的研读。
他曾经说自己是“终朝读道书”,并且托名为“空同道士邹欣”给道经《周易参同契》作注。
其次,道教秉承道家思想认为“身国同治”、“内圣外王”,强调“无为而治”。
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等鼎盛时期都使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方针,因此道教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与文化传承古代希伯来人是一支具有伟大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宗教与文化传承深刻而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了解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的根基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
根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始祖,他与上帝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并接受了上帝的启示。
这一关系被称为“上帝与人民的盟约”。
上帝向亚伯拉罕传授了许多诫命和律法,这些成为了犹太教的基石。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十诫和摩西五书的律法。
古代希伯来人视这些诫命和律法为上帝给予他们的指引和规范,通过遵守这些律法,他们认为可以维持与上帝的关系。
二、崇拜上帝的形式古代希伯来人对上帝的崇拜有其独特的形式。
他们天天祈祷,将上帝的教导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特殊的祭祀和仪式也是他们崇拜上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中,圣殿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与上帝交流的地方。
圣殿内有供奉上帝的圣所,只有祭司才可以进入。
希伯来人每年都会举行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前往圣殿朝拜上帝,并进行奉献。
三、宗教对生活的影响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坚信上帝对他们的保护和引导,因此,他们愿意遵守上帝赐予的规条和律法。
这些规条包括了关于道德、法律和社会义务的指导。
此外,犹太教还鼓励希伯来人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被教导要关心弱势群体,并在社会中传承正义和仁爱的价值观。
宗教信仰使希伯来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合作的精神,这在他们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四、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除了宗教信仰,古代希伯来人的文化传承也是独特而重要的。
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如《圣经》中的诗歌和智慧书籍。
这些文学作品记录了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伯来人的文化传统还包括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形式。
例如,希伯来人的音乐通常使用各种乐器,如琴和长笛。
他们通过音乐表达对上帝的欣赏和敬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4 2006·宗教与文化·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宗教学系,北京 100872)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相对立这一观点的事实根据,指出了这些事实更多的含义;然后说明了这一观点所忽略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事实,即宗教改革家和人文主义者都基于基督教信仰而批判当时的教会,人文主义的研究为宗教改革提供了学术根据,许多宗教改革家的神学吸收并发展了人文主义;最后指出,二者的相互补充乃是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辩证互补关系的一大例证。
[关键词] 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 基督宗教 互补关系[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6)040066006一关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叙述,常常会提到马丁·路德访问罗马之后对教廷腐化的深恶痛绝,而那加强了他的反叛意识。
另一方面,教廷的腐化同意大利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潮和风尚又密切相关———不少教皇支持文艺复兴,甚至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
于是,许多读者会由此认为,宗教改革既然反对罗马教廷,就同人文主义不但是彼此不相关联,而且是相互对立,甚至是完全对抗的了。
这是十分符合逻辑的。
这种看法在学者和教会人士中也很流行,并且不无道理。
但是,它的过于简单化的断言,却至少忽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事实,并且会使人看不到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辩证互补关系。
我们先说一说这种看法中包含的道理,也就是那些虽不该导致片面结论,但却会揭示一些真相的事实。
然后我们再来说明这种说法所忽略的那些方面的事实。
涉猎甚广的当代英国神学家麦格拉思(Alister Mc Grath)曾经把早期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紧张或“张力”,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主义者推崇圣经,乃因其为古典作品,语言和思想均极简明;宗教改革家推崇圣经,则因可借以接近上帝之道,并奠立其神学于其上。
祖国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一、介绍祖国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秉持着崇尚自然、崇敬祖先的信仰观念,形成了广泛而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和众多的宗教信仰。
本文将深入探讨祖国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特点、影响以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民间信仰1.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信仰,人们崇敬祖先并祭祀他们,希望在祖先的庇佑下得到福报和神灵的引导。
这一信仰体系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表现出对血脉联系、家族荣誉的重视。
2. 自然崇拜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崇尚大自然的力量,对山川、河流、天地等自然元素抱有敬畏之情,将其视为神灵所在,常常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自然的敬意。
3. 地方信仰中国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方信仰,如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土地神信仰等。
这些信仰在特定地域内广泛流传,代表着地方人民的心灵寄托和文化认同,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宗教信仰1. 佛教佛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最早自印度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信仰注重个人修行,倡导舍离纷扰、修心养性。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2. 道教道教是中国源自于道家思想的一种宗教信仰。
道教主张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追求长生不老、超越塵世的精神智慧。
道教经典及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精神世界。
3.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于唐朝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
中国的穆斯林信徒在坚守信仰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
四、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1. 价值观传承祖国的民间信仰与宗教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传承。
崇尚自然、尊重祖先的信仰观念使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塑造社会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1年2月Jou rnal ofY ancheng Teachers U nivers it y(H um an i ti es&S ocial Sci en ces)Feb.2011宗教在中外文化文学关系中的意义*陈义海(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 要 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如果不把宗教的因素考虑进去,跨文化研究便无从谈起。
相应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宗教在异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则不仅能有效地认清人类文化的形成特点,同时更能确切地把握异质文化交流、对话的规律,进而获得文化间交往融合的方法之道。
宗教不仅可以看做文学文化传播的媒介物,同时它也在文学文化交往中起着范式作用。
这种作用在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上,在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中,都表现得特别明显。
因此,宗教是跨文化文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关键词 宗教;基督教;儒家;跨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 B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873(2011)01-0080-04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如果不把宗教的因素考虑进去,跨文化研究便无从谈起。
相应地,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宗教在异质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则不仅能有效地认清人类文化的形成特点,同时更能确切地把握异质文化交流、对话的规律,进而获得文化间交往融合的方法之道。
一、宗教作为文学文化传播的媒介物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必定依赖于各种各样的媒介。
比较文学研究比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更重视研究媒介的传播功能和传播特性。
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史上,文化、文学传播的媒介很多。
战争传播文化,民族的大迁移传播文化,商人的贸易传播文化;甚至个别种族的局部迁徙,也会将某种异质的文化传到某个地域去,而形成 文化飞地 。
在这所有的传播媒介中,毫无疑问,宗教是文学与文化传播的极其重要的媒介物。
宗教在文化、文学中的媒介作用,大致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同一文化系统中的凝聚作用,二是它在跨文化交流中的 化合 作用。
首先,在同一文化系统内部,宗教与文化常常体现为表里关系、共生关系或彼此孕育关系。
英国文化哲学史家、历史哲学家、文化史学家道森(Christohper Da w son,1899-1970)在他的著作 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 (Re li g ion and the R i s e o fW ester n Cult u re)中,突出强调了宗教与文化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基督教与欧洲民族特征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认为: 世界各大宗教好像是神圣传统的大河,它们流过各个时代,流过它们浇灌和哺育的变化着的历史场景。
[1]4在他看来,宗教对社会的作用,远远甚于意识形态,因为 意识形态是人为的产物,是有意识的政治意向试图按照它的意图来塑造社会传统的工具 。
而宗教信仰则 引导人们走向一种更高的、更加广袤的实在境界 ,而不是政权和经济所造就的 无常世界 [1]4。
具体到欧洲文化特征的形成与基督教的关系时,道森认为, 具有英雄崇拜和好战特点的蛮族王国的战争社会,与具有禁欲主义和克己理想以及高层次的神学文化的基督教会的和平社会 [1]15的两相融合,以及基督教的 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精神运动 的传教特点,使得欧洲民族在文化上获得了许多优势。
也就是说,他把欧洲的民族特点和欧洲的强盛归功于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归功于由于基督教的传播所带来的 具有创造力的新型才智和能力的发展 [1]7。
尽管道森忽略了其他因素*[收稿日期]2010-12-08[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西异质文化交流 (06JSD WW001)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但他的观点还是为我们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事实证明,如果不了解基督教,而要了解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文化与文学,那是很难做到的。
正如杨周翰教授所说: 圣经 的影响真可以说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甚至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语言。
[2]14-15其次,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宗教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各种文化由于宗教的活跃因子而产生 化合 反应。
宗教,尤其是普世宗教,其特点就是要进行广泛传播( 外方传教 );然而,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宗教本身得到了地理意义上的扩展,它在获得地理意义上的扩展的同时,必然也带去并带回非常丰富的 副产品 文化;有时, 副产品 甚至比 正产品 获得更显著的传播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是异质文化系统间的非常活跃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历来就以 封闭 而著称,但它还是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撞击:汉末入华的佛教和明清之际传入的基督教。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汇早已 尘埃落定 ,并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告终,以至学者们认为 不懂得佛教,就不能懂得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 [3]1。
而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碰撞,既是 一般过去时 ,又是 现在进行时 。
说它是 过去时 ,是因为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史的多个阶段,从唐代,经元代,到明清,再到鸦片战争之后,都留下了清晰可辨的印痕。
说它是 现在进行时 ,是因为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对话仍在继续,即当下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跟利玛窦和信教的徐光启的交流,以及跟利玛窦和反教的三槐和尚的交锋,仍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甚至,当今人们关注的 民主 问题、 人权 问题、地区间冲突问题、东西方的价值观问题等,无不跟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阿克顿认为, 宗教是历史的钥匙 [1]5。
同样,我们认为,宗教也是跨文化文学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二、宗教在中外文学文化交往中的范式作用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其形成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地中海本身成为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轴心,成为融合多种文化的大媒介。
基督教诞生之前的希腊文明并不是空穴来风,它受惠于地中海周边的多种文明的刺激,而为后世欧地看,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特点大致上可以概括为 不变 ,西方文化的形成过程是 不断地变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 连续 ,而西方文化则不断地被 打断 。
西方文化的这种 不断地变 和不断地被打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
宗教使欧洲文化成为一种影响链文化。
孕育于希伯来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将欧洲文明在融合中形成、在融合中发展的特点更显著地彰显出来。
基督教整个传播过程就是影响的过程:基督对身边门徒的影响,对听他布道的群众的影响和门徒对更为广泛地区群众的影响。
据 新约 使徒行传 记载:扫罗(保罗)本是要去大马士革迫害基督徒,然而一道光从天而来照着他,使他变瞎了;他扑倒在地,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 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那是耶稣的声音。
耶稣通过 异象 感化了保罗或是影响了保罗。
于是,保罗便在大马士革开始了他的传教历程,成为 使徒保罗 ,由一个迫害者变成一个被迫害者,由一个阻止基督教影响的人,变成一个影响他人皈依基督教的圣徒。
总之,保罗成了基督教传播过程中的无数 影响链 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
尽管这种影响是通过 异象 来完成的,但耶稣死后的基督教对希腊罗马地区的影响更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影响来实现的。
在 圣经 正典化之后,在基督教教会形成过程中,以及在基督教组织化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模式基本上没有超越这种从人到人的影响模式。
所以,道森把基督教的传教特点概括为 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精神运动 ,并认为正是这一 影响链 的特点,使得欧洲民族成为所谓的优秀的民族。
波士顿大学教授南乐山(Robert C.Nev ille)认为: 对于宗教来说,不存在一套普遍接受的范畴体系,人们从没有在任何神学的概念上达到过共识。
[4]4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以启示,即宗教的争议性必然导致其所在文化的争议性,而文化的争议性必然带来相遇时的碰撞,并给异质文化交往带来活力。
宗教成为欧洲文化的最具活力的媒介物,而这一媒介物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交流范式。
不但基督教本身的发展是一种历时的传播过程和共时的影响过程,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传播文化、沟通民族文化交往的一种新媒介;换言之,继它成为一个自身也在传播文化的大媒介。
罗马帝国固然在将欧洲的地理版图连接在一起的同时,也将各种文化版图拼接在一起,而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之后经过中世纪的长足发展,成为欧洲内部文化交流的新动力:宗教成为各民族文化、文学交往的最重要的媒介之一。
中世纪之后,基督教神学话语成为一种比拉丁语更为国际化的欧洲语言,人们说着这样一种语言,在文学和文化方面变得更容易沟通了。
所以,在欧洲文学文化史中 基督成为缔造文明的核心,即便是在它容许自身被掠夺或被扭曲的时候 [5]333。
宗教使西方文学具有了许多共同的禀性。
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它通过宗教的信仰和律条所沿袭下来的习俗传统,而在于由它融合、开启又经过人类的体验、思索和筛选而成的一整套观念[6]115。
从这一点上说,基督教对于西方文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宗教题材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在于宗教观念和文学文化观念之间的彼此渗透。
众所周知,基督教的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处境是怎样的,人的出路或归宿在哪里等等。
这些问题也是欧洲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所要探究的基本问题。
具体到基督教与西方文学,我们发现,尽管欧洲各国之间存在着语言的差异,但由于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整合力、构成力(constructive force),使得西方文学在主题、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灵魂问题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的禀性。
这就是为什么亨廷顿认为 人类主要的文明总是跟世界上伟大的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 [7]42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学研究,特别是跨文化的文学研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宗教的这种文化构成力,准确地把握宗教系统中的文学的底色。
与西方一样,在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之前,在文化、文学领域中,比较的方法在中国文化中也早已存在。
孔子编 诗经 ,司马迁写 大宛列传 ,均采用过比较的方法。
当然,由于中国 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 ,由于 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的切断 ,从而使得它很少像中东或印度那样受外来入侵的干扰而能较充分的发展自己的文明,因而,它的文明比世界上别的民族的文明更具有连续性[8]67。
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不间断历史影响链文化不同,而且呈现为具有自身强大生命力的同质包容性文化。
于是,宗教对于中国文学文化的作用便呈现出与西方宗教和文学文化关系的显著不同之处。
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中国历来多少有点神秘色彩。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是被人从外部打量的,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禀性与西方文化的禀性相去甚远。
中国文化的独特的禀性,主要表现在其上下数千年的连续性和自在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