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4
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语言观影响了整个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人类语言能力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乔姆斯基的语言观。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基于他对人类语言能力的研究,他提出了著名的“普遍语法”理论。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人类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大脑中固有的能力。
这种固有的语言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在自然语言中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并理解和掌握新的语言结构,即便是从未听说过的语言。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并非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天赋的、主动的能力。
他强调了语言中的创造性和规则性,认为人类能够创造出无数种句子,并且遵循着一定的语法规则。
这种语法规则是普遍存在的,不受具体语言的影响,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内在特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还深刻影响了对语言习得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的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过程,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自动地学习语言。
这种语言习得不需要外部的教导和指导,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来实现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掌握并运用复杂的语言结构。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还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主张通过对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研究来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关注语言的表面现象。
他认为,语言学家应该致力于揭示普遍的语法规则,而不是仅仅收集各种语言的语料。
这种研究方法使得语言学成为了一门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科。
第二篇示例:世界语言学史上,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一直被誉为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
他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语言理论和观点,对当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不仅涉及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还涉及到语言习得的本质和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诺姆·乔姆斯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具有固有的结构和规律,这一观点为现代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出发,探讨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区别。
他认为语言习得是指自然而然地学会使用语言的过程,而语言学习是指经过有意识的学习活动而获得语言知识。
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引发了对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强调语言学习,而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和交际来进行语言习得。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为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提供了新的启示,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了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他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规则所组成的系统,这使得人们能够无限地创造出新的句子。
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引导了对教学内容的重视。
传统的语法教学偏重于教授语言的形式和规则,而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倡教授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是为了表达意义而存在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重教授语言的功能和用法,而不仅仅是形式和规则。
这一观点促进了外语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强调了语言的认知基础。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语言的习得和使用与认知过程息息相关。
在外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引发了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的关注。
传统的语言教学偏重于灌输语言知识,而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倡关注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针对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一观点推动了外语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推动了语言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推动了外语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促进了教学环境的优化和真实化,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外语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语言学学界领袖乔姆斯基紫霄朱雀亚马逊丛林深处的发现,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星球大战,围绕人类语言是天生的还是由文化产生的,决斗在无名学者埃弗雷特和学界领袖乔姆斯基之间展开。
这场语言的对决为何重要?不仅仅因为它像极了当代的“地心说vs. 日心说”,更因为这场争斗的结果很有可能揭示,什么才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前情回顾】愤怒的语言一文中,语言学家丹尼尔·埃弗雷特(Daniel Everett),前往偏远的亚马逊部落毗拉哈(Pirahã),去传播基督教。
他原想把《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教毗拉哈人信仰上帝,结果反倒是自己放弃了信仰,不再笃信上帝,也开始质疑自己尊为圣人的语言学前辈,乔姆斯基。
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现代语言学学界领袖,20 世纪最富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乔氏及其“普遍语法论”执掌现代语言学长达半世纪之久。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先天机制。
2002 年,乔姆斯基在一篇与人合著的论文中提出(或者看似可以理解为),递归性是人类语言唯一至关重要的特性。
而埃弗雷特发现,毗拉哈语中不存在这种所谓的“递归性”——毗拉哈人并不将语言单位互相套嵌,而是只讲简单的短句。
也就是说,这种语言不符合现代语言学的一项基本原理。
这一发现似乎足以颠覆整个语言学体系,事实也的确如此:2005 年,当埃弗雷特的论文发表时,引起巨大轰动,而他跟乔姆斯基的决斗,也就此开始。
[左]丹尼尔·埃弗雷特在亚马逊丛林中(照片:Daniel Everett);[右]诺姆·乔姆斯基(图片:Getty Images)挺乔派“三剑客”的攻击由于学术论争进展缓慢,直到2009 年6 月,传奇才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3 位挺乔派学者,在《语言》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论文,逐项剖析埃弗雷特的各种见解。
对比埃弗雷特近期的论文和上世纪80 年代发表的作品后,他们指出,埃弗雷特的观点并非与乔姆斯基矛盾,而是自相矛盾——年轻时的埃弗雷特认为毗拉哈语存在递归性,现在却又认为不存在。
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到认知语言学的演进及其思考
乔姆斯基的语言观曾被认为是现代语言研究的开端。
在乔姆斯基的探索中,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代表概念的特征,语言由词汇组成,而每个词汇则代表着一种概念。
尽管这种观点忽视语言的潜在文化内涵,也不考虑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但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仍占据中心地位,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语言学不断发展,开发出在跨文化沟通中灵活运用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是以认知科学为基础,以各种语言看成是心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语言行为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探索出人们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研究单个词语转移至研究使用那些词语的过程,探讨语言对于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播如何影响人们。
考虑到语言可以考察个人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沟通,因此传统的语言研究方法被更强调认知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一种语言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中的表达。
这也意味着,在接受和理解集体社会文化的解释时,学习语言的技巧及运用能够更好的辅助人们在跨文化沟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已经逐步演变成认知语言学。
在乔姆斯基看来,语言就是一个概念系统;而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则是一种更加灵活的表达形式,能够有利于人们发展出更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Noam Chomsky●一、简介●二、学术理论背景●三、天赋假设和经验触发论●四、生成语法的发展1.古典理论2.标准理论3.扩展的标准理论4.管辖与约束理论5.最简方案五、小结一、简介●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
乔姆斯基于1951年完成硕士论文《希伯来语语法》,获得硕士学位。
1951年至1955年,他在哈佛大学以学术协会会员的身份从事语言学研究工作,写出《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回到大学后取得博士学位。
1957年,乔姆斯基把自己的博士论文缩写成《句法结构》,在荷兰出版。
此后,他的语言学思想开始在语言学界、心理学界、哲学界引起重视。
不久,他便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语言学教授。
●他的主要著作有:《句法理论若干问题》(1966),《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与思维》(1968),《对语言的思考》(1975),《规则与表达》(1980),《支配与制约讲稿》(1981),《语言知识》(1986),这些著作使他的生成语法不断发展。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莱茵斯称“不论乔姆斯基的语法理论正确与否,它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法理论。
任何不想落后于语言学发展形势的语言学家都不敢忽视的理论建树。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1955/1975)●Syntactic Structures (1957)●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1965)●Cartesian Linguistics (1966)●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 (1968)●Language and Mind (1968/1972/2006)●Reflections on Language (1975)●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 (1980)●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1981)●Knowledge of Language (1986)●Barriers (1986)●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 (1988)●Language and Thought (1993)●The Minimalist Program (1995)●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 (2000)●On Nature and Language (2002)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乔姆斯基作为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的反动,50年代他在《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一书中所阐述的关于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向在美国生根的描写主义语言学发起了全面的挑战,被人称为“乔姆斯基革命”(Chomskyan revolution),使语言学的研究发生突破性进展。
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面世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标准理论”。
在此期间,乔姆斯基还梳理了自己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于1965年推出了《笛卡尔语言学》,阐述了以笛卡尔、洪堡特等为代表的17、18世纪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其产生了影响。
语言的内在观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基石。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蒯因等行为主义、外在主义学者的批评。
这些批评的基调内在理念难以证实,研究方法也不符合自然主义规范。
蒯因认为,同样的语言事实可以支撑多个语法理论,乔姆斯基武断地认定其中某个语法为内在语法,使其蒙上神秘的面纱。
纳尔逊·古德曼对乔姆斯基提出的内在理念尤其反感,认为这些理念即不等同于符号的运用,也不等同于倾向、结构特征或者行为方式。
面对诸多质疑,乔姆斯基1974年完成的《人类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与秘题》一文提出,“大致区分语言和心灵研究中的两类议题——那些看起来能够用我们所合理理解的途径和概念来探索的议题,我称之为‘问题’;而一些自形成之日起直至当今都令人费解的议题,我称之为‘秘题’(mystery)”。
人在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构建认知结构,尤其是在习得一种语言的时候?习得这些结构的基础是什么?这些结构是怎样发展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类语言存在一个初始状态和一个稳定状态。
婴儿诞生时即具有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在和经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状态,即成人所拥有的成熟语言。
研究两种状态的生物学基础属于“问题”。
这些研究包括普遍语法、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题。
另一方面,人怎样使用这些认知结构?怎样选择、实施言语行为?乔姆斯基认为这些属于语言的使用,具有“创造性”。
此类话题属于“秘题”,人都难以知晓其答案。
乔姆斯基撰写《人类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与秘题》的主要目的是反驳蒯因、纳尔逊·古德曼等学者的指责,因而在简要区分“问题”和“秘题”之后,大量篇幅用于“问题”,从而为生成语法的研究方法辩护。
上世纪50年代,由诺姆∙乔姆斯基 (又译作“杭士基”) 开创的生成语法理论标志着语言学研究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范式上的转移,它将语言学研究的重心及宗旨从研究人的语言行为及其结果,转移到研究产生人的语言行为的大脑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属性。
这一转移是革命性的,推动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發展及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包括心理学、哲学、逻辑语义学、资讯科学、腦神经科学、遗传学等。
由于这些新研究领域的开拓,语言学得以与之交叉蓬勃发展,在认知科学这一门跨学科前沿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带来了人类科学史上继笛卡尔的第一次认知科学革命的又一次认知科学革命。
生成语法理论将人的语言能力看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自然获取的天赋,是人类心智的表达,即语言是区别于人和动物心智的一面镜子。
生成语法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回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有关人的智力的问题:人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对现实世界的接触如此之少,但为何他们的知识如此丰富——为什么在语料证据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儿童能够轻而易举地在出生后若干年内掌握和操控复杂的母语?乔姆斯基从儿童快速获得母语的普遍事实作为切入口,得出人类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与后天性。
他指出,人类的认知体系中具有独立的、专门掌管语言的机制[1] 它是自然赋予人的先天语言能力,这一能力在个人后天的成长经验中得以发展乃至成熟。
语言机制独特的运作模式,就是语法。
作为人类共有的先天机制,语言机制受普遍语法原理的支配和调节。
语言机制具有初始状态,这种状态须在语言环境中激活,故儿童必须经历语言获得的发育、成长过程方能得到母语。
而初始状态的激活受时间的限制,过了临界点,一个人便终生无法获得完整的操控母语语法的能力。
从原始状态的、内在的普遍语法到每个成熟个人掌控的特定的、外化了的语法,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一定有预先设定的程序,使发育、成长出来的个体语法具有差异性。
预先设定的程序是有限的,而它发展出来的结果又是多样的,能够涵盖人类语言的总和。
精选336个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为了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本站为大家特意收集整理了语言学相关的论文题目,总计336个,供大家参考,其中包含普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汉语言学等类别的论文题目,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共同完善。
如需查看有关“语言学论文范文”请您点击这里查看。
1、普通语言学论文题目: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析索绪尔、乔姆斯基和韩礼德的意义观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国内语言模因论研究述评系统功能普通语言学发展五十年回顾评20世纪的索绪尔研究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比较与诠释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影响论索绪尔的语用哲学思想探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洪堡特的语言理论浅析博杜恩·德·库尔特内与三个语言学派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洪堡特语言哲学中的辩证精神语法分析的系统描写与比较的几个方面韩语语法教材中“时制”概念的研究回到索绪尔--“语言与言语”之再辨析系统功能类型学--类型学之功能视角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中国学者从事外国语言学研究的正道国外语言学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浅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词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主体离场的系统论研从英语拟声词出发反思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索绪尔语言符号观评述论语言学研究的论域构成与价值流变重新认识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价值与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威廉·冯·洪堡特语言学思想论析浅谈俄罗斯人对音素的偏好维吾尔语语素问题新探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及相关启示简评哥本哈根学派与索绪尔语言学的关联从转喻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论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索绪尔《普通语言学》评介汉字速记符号的符号学分析中国传统语言学国际地位的思考领属小句的系统功能语法阐释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辩证关系研究普通语言学视野之下的“的”字代县方言中的不经济现象对莫斯科语义学派的认识赵元任与索绪尔之普通语言学和符号学对比研究中国手语的音系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用藏语格助词的语法信息研究从加的夫语法看“语法”与“语言学”的关系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语言观的对比分析社会发展是词义演变的根本原因吗2、社会语言学论文题目: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视觉语言学视阈下的聋人手语研究粤语提示词“呢嗱”的语用特点关于词类多功能性的思考跨语种交际中话语的解码--无共同使用语言前提下以俄汉语为例论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的维度与向度马丁内的功能语言学体系网络语言中的方言因素中西民族语言对话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从《正名》篇管窥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符号与跨文化交际网络时代的新“语言”--网络语言现象分析网络流行语研究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俚语与美国文化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礼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的动态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综述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公益广告用语的社会语言学探析委婉语--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权势关系与话轮转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的会话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同志”一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英汉谚语中的性别歧视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语码转换和社会语言学因素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研究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现状分析“门”后的思考:“××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中西文化中的礼貌探究言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综述近三十年话语分析研究述评恭维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3、应用语言学论文题目:关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思考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论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法的关系语言的机制与第二语言教学应用语言学中几组二分概念的评价与反思认知语境视角下的高职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研究从语言的同一性与特殊性看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韩礼德的机器翻译思想初探翻译中的语言刍议探究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及发展普通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英语语言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探究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翻译的社会语言学观20年来中国“应用语言学”内涵研究述评结构主义在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应用与应用语言学语境顺应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现代汉语欧化与翻译策略之综合研究中英思维方式差异及英汉翻译英语委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功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20世纪应用语言学评述应用语言学还是教育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研究学科属性的思考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语言学热点及前沿问题探究从《语言文字应用》看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谈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的定量型研究方法外语教育语言学理论建构的设想从网络语言研究看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应用语言学的范围和性质中英文应用语言学论文引言部分的体裁分析与对比关于复杂系统与应用语言学--拉尔森·弗里曼访谈国内法律语言学研究状况分析综述从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看我国英语应用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中国应用语言学专业英语博士论文文献综述的体裁分析“应用语言学”与“语用学”术语辨析20年来中国“应用语言学”内涵研究述评应用语言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英语阅读能力及其测试:理论与实践隐喻在应用语言学中的特点及运用应用语言学论文各部分中的高频词块分析基于英语学习策略的多维研究应用语言学领域学术论文中四词词串的研究4、比较语言学:英汉主语和话题使用方式的对比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论英汉对比研究的理论意义英汉书写系统比较与普通语言学再思考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透析英汉对比、汉语危机和语言理论话语权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与比较语言学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历史比较语言学新语法学派在语言学史中的地位英汉语语法的临摹性和意象性对比英汉对比语言学在我国的最新发展十九世纪中外语言学比较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汉英网络语言比较汉韩礼貌语对比研究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类型学及其理论框架下的语言比较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重建西方对比语言学史--洪堡特和沃尔夫对开创对比语言学的贡献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状况考察与分析英汉文化动物词语的内涵差异对比分析试论对比语言学及其研究方法关于中日数字的对比研究--以“一”到“十”为中心汉英颜色词文化学探析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发展趋势蒙汉语色彩词“白”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的对比分析试论中西文化中颜色词语不同的象征意义谈英汉谚语中动物形象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中日文语序对比分析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漫话俄汉成语语义及结构的对比分析当代比较语言学与原则-参数理论中日趋向动词的比较研究关于英汉对比词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汉维颜色词对比研究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的中西语言比较研究及其影响英汉对比研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评《汉英语对比纲要》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在汉语语音史研究中的运用从成语看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跨文化的对比语言学浅论满蒙谚语与文化的关系及特点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言的任意性汉日反义词的对比研究汉藏语系诸语言关于动物量词“头”的来源从英汉比较语言学角度分析英语习语特征英汉语味觉词“酸”的语义特征之比较英汉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研析汉泰语音对比研究与语音偏误标记分析日语年轻人用语研究--兼从产生背景,出处,构词法,修辞法与汉语比较德语状语从句、英语状语从句与汉语偏正复句的对比研究5、心理语言学论文题目:语言态度对语言行为的影响《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人类语言的精神导航:汉语视角--论洪堡特语言思想的时间轴和空间轴转换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对比汉英语言差异的蕴含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汉英禁忌语的文化对比分析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语言输出过程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年龄与二语习得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任务型方法国外二语预制语块习得研究的方法进展与启示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心理语言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词汇联想与心理词库:词汇深度知识研究现状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性格倾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形容词、动词重叠对语义认知的影响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二语习得年龄与高熟练度中英文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汉语主语省略的认知语用研究从双语心理词汇结构论述词汇学习策略英语会话中沉默的研究试论句子理解中几个主要的心理语言学模型乔姆斯基心理语言学理论概述英语复合词在英汉心理词典中存储单位的实验研究心理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研究近二十年国内外心理语言学研究综述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中式英语成因汉英人名姓氏的文化心态、来源与命名习俗探微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相互解释初探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语言变异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影响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因素的心理语言学分析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听力教学策略英语听力及其心理语言学依据当代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心理语言学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关于心理语言学:由来、现状与展望第二语言心理词汇表征学习主体的认知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6、汉语言论文题目: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现代汉语数量表达问题研究结构主义视阈下的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象声词的语言性质和运用特征语言科技新思维与汉语史研究的现代化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从洪堡特论汉语语法看汉民族文化精神“字本位”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中文危机拷问语言学理论关于古代汉字所体现的语言与意义的关系问题的一点思考洪堡特对汉语及汉民族精神的错误论述民族精神决定汉语的价值取向--洪堡特语言学评介浅谈汉语的句子类型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舌尖后音的语音变异研究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从东方学到汉学--艾约瑟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我看汉语的词类汉语体貌系统研究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论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韩国学生学习汉语“了”的常见偏误分析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汉语构词法研究述评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我国近十年来汉语阅读障碍研究回顾与展望泰国汉语快速传播模式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关注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的研究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汉语言隐喻特质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汉字背景与汉语认知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汉语词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关系浅析汉语称谓的文化透视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的语义研究7、其他语言学论文题目:从学理演变视域看20世纪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阶段英语语言学课程动态评价探究苏联语言学汉译历史分期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问题小论林语堂西方语言学理论的传播谈公文写作中的“死线抽象”现象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关于语言学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试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荀子对语言的约定性与强制性的认识商务英语文体风格和语言特点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分析从暧昧表达看日本人的“和”意识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从敬语表达看日本人的敬语意识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中国式英语现象的多角度观察和思考论量词的合并与简化广告语言的间接表达近十年大学英语阅读策略研究综述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实验语音学、生成音系学与汉语轻声音高的研究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代词的语篇语法属性、范围及其语义功能分类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语言接触中的文化潜移与认同法语保护政策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启示查看更多语言学论文题目(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英语语言学论文题目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布鲁姆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转换生成说又叫先天语言能力说,美国语言学家在1957年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创造的,语法是生成的,人类之所以能获得语言,是因为存在着特殊的获得语言的学习机制。
该学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逐渐完善。
又称“先天语言能力学说”,是乔姆斯基(1957)在其《句法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1959年他对斯金纳《言语行为》中“强化生成说”的深刻批判,一时震撼了美国语言学和心理学界,被称为“语言学的革命”,对世界各国心理、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广泛影响。
基于前述对斯金纳的分析与批判,他指出:①语言是创造的,也即获得语言并不是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儿童生下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一种使婴儿能学会人类任何语言的物理及相应的心理机制。
婴儿就是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
婴儿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
这个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③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显示基本的句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
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学理论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行为主义言语获得理论的束缚,认识到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研究言语过程的心理机制的问题,这是很有理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当然,他的“语言获得装置”仅仅属于一种假设,要证实这个假设并不容易。
事实上,目前它也没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证据,而只是对科学事实的一种解释性假说而已。
另外,他强调天赋观念,强调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这也是片面的。
另外,我们认为,他所说的那种天生的普遍语法实质上就是事物(动作)固有的基本特征在言语中的反映。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据《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巴比伦市定居,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巴比伦塔。
上帝大怒,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这样就无法合作修建高塔.然而,人类在上帝面前从来就不是温顺的羔羊,他们总是在努力进行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的直接学习某种外语,有的对人类语言普遍规律进行探索,有的企图建立统一的世界语.从某种意上讲,这些有识之士都可以称作是再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
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一、乔姆斯基其人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 ),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
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研究希伯来语的学者。
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
1951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
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
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
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
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发展阶段关于乔姆斯基理论发展的阶段,有三阶段四阶段五阶段等说法,为了方便讲述,我们采取三个阶段的说法。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观1、思想渊源。
受笛卡儿的固有思想、洪堡特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语言是一种创造能力……能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创造出无限的语言行为”、雅克布逊的音位学说(探索语言音位的普遍现象,不同语言的音位结构只是表面现象,底层体系却是一样的)、海里斯的成分分析法可以改进为形式化的句法规则。
2、语言习得机制LAD。
假说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它使一切正常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内习得母语。
3、普遍语法UG。
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东西。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现象就是一组特征,一切语言必须从中选择自己的特征。
普遍现象有两种:形式普遍现象和实体普遍现象。
实体普遍现象指的是描写世界各种语言必须使用的有关音位、句法或语义的范畴,形式普遍现象指语法要满足的抽象条件,也就是抽象的规则。
是出现在语法中的规则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发生联系的途径。
4、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语言能力是指在最理想的条件下说话的人/听话人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包括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个别语法是人类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学习掌握的,两者属于内部语言;语言运用是对这种知识在适当场合下的具体使用,属于外部语言。
比较如下:语言能力潜含的,只在语言行为中才能观察稳定的,长久的语言运用表露在外的,可直接观察瞬息多变的同样的语言能力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为不同的语言行为(运用),语言运用永远不会完全反映语言能力,因为说话人受着记忆、情绪、劳累等条件的限制。
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与索绪尔的语言的区别,见下表:索绪尔的语言社会角度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团体惯例的集合静态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心理学角度是人脑的特性之一动态的,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相同点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或者语言能力。
5、语言学的任务。
是要揭示儿童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因此,语言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研究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知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乔姆斯基“语言”研究作者:许林林戴卫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1期摘要:乔姆斯基把语言研究的目标直指人类的心智和大脑,试图发现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研究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人脑的实质、人的认识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关键词:乔姆斯基生成语法语言心智大脑“以往的语言研究,关心的是怎样通过某种发现程序对某个具体语言进行切分、等同、分类、组合等一系列的描写、分析。
能把一个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构词等等的内在规律描写、分析清楚了,就算完成了研究任务。
”(陆俭明,2002)乔姆斯基关心的不是某种具体语言内在规律的描写和分析,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类语言,特别是人的语言机制,即人脑中的语言能力本身,以及语言的习得。
乔姆斯基研究语言的目的是要揭开这样一个秘密:人的语言机制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人脑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能力?一、什么是“语言”在乔姆斯基看来,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结构主义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都没有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语言是什么?”关于什么是语言,乔姆斯基一贯的、根本的主张是:语言是位于人类心智/大脑中的语言认知系统,是一种心智器官。
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器官”就如同我们天生有一颗心、两只手、两条腿一样,都是进化的产物。
它跟其他器官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并不是一种有形的“硬件”,而是一种无形的“软件”。
对语言的研究就是对心智的研究,这是生成语法理论的一贯主张。
乔姆斯基把语言研究的对象定位于语言能力或内在性语言,即人脑中的语言知识。
语言的研究,是关于心智、关于大脑的研究。
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最终要归结到对大脑结构的认识。
因此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大脑的初始状态和内化了的语法规则。
语言学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语言研究是一条最有希望通向人的心智奥秘的桥梁。
二、“语言”的本质乔姆斯基认为人类语言的本质就是这一知识是如何构成的问题,他将其称作“洪堡特问题”,因为德国著名学者洪堡特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
西方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史,即研究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学科.西方心理学史的对象是研究西方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西方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1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2前人对心理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3前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各种争论及其发展趋势的预见4关于心理学与基础学科,临近学科在发展上的联系神经冲动的电性质和传导速率:赫尔姆霍茨,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1850年,他完成了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量,方法和简单,使用青蛙的肌肉做实验.韦伯:略传: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以研究触觉而著名.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有两个贡献,1是用实验系统证明了两点阈限(两点阈)的概念;韦伯率(k=△I/I)2标准(原来)刺激的强度,△I代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增量(差别阈限)费希纳:1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家2心里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科学.S=klgR S感觉强度 R是刺激强度 K是常数冯特心理学的体系及其重要内容:(一)冯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是个体心理学和民族犀利学的统一体,包括两方面1以个人意识过程为对象的个体心理学,即实验心理学2以人类共同生活为基础的高级精神过程为对象的民族心理学,即社会心理学(二)主要内容:1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心身关系的理论:冯特在心身关系上主张心身平行伦3心理学的方法:两种:实验的自我观察法(内省法),和民族心理学的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4心理学的任务: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1)心理元素的分析:一切心理想像都是由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元素是最终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单位,包括感觉和感情两元素.(2)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冯特认为,心理元素可以组合为各种心理复合体,心理复合体包括观念和感动(3)心理复合体的形成及其基本规律:心理复合体是通过联想和统觉而形成的,冯特认为联想有四种基本形式.统觉是把印象提高到注意焦点或意识中心的过程,具有创造性综合的功能.心理复合体的形式:1是心理产物的原则或创造性综合的原则2心理关系的原则3心理对比的原则冯特的离世功绩及其局限(简答)(一)历史功绩:1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一个新领域”2创立心理学的实验室和实验心理学3培养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4创办了心理学刊物<哲学研究>并发表实验室研究的论文5提出用民族心理学方法(心理产品分析法)来研究高级的心理过程,如社会心理.(二)历史局限:1具有内省主义的倾向2元素主义的倾向3追求纯粹心理的研究,他想建立一门既不要哲学又不要生理学的心理学.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一)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依赖于经验者的”从属经验”.(二)性质,心理学是纯科学.(不应用的纯理论)(三)心理和生理的关系,心理过程和神经过程完全对应,即生理之为心理的对当.(四)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和说明心理过程构成的元素,它们相互结合的方式和规律.(五)方法,继承冯特的基本思想,坚持用实验内省法.铁钦纳的论战(一)对布伦塔诺的评论1布的心理学主要是推论的2心理内容和心理动作密不可分.(二)对安吉尔的评论,机能心理学有四个问题:1技能心理学是新的经验心理学2机能心理学把意识现象神经系统视为彼此相应的机能,是困难的.3技能心理学属于目的论心理学的范畴4是哲学的导言.构造心理学的贡献:1创建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派.2为新兴的实验心理学提供有效的方法和资料.3从负面推动其他心理学派发展.主要缺陷:1研究过于狭隘,并带有哲学思辨的痕迹.2具有鲜明的元素注意与内省主义的倾向.二重心理学就是指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项,一为内容,一为机能.美国机能注意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产生于美国本土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广义:包括早期机能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代表美国心理学的根本倾向,狭义:靠扩芝加哥技能主义.霍尔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1892年创建第一个美心理学家的科学组织,即美国心理学会,1904年,青春期,一书出版,霍尔在教育心理学中另一理论贡献是他提出”复演说”卡特尔:1888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教授职位,他重视运用心理学测验研究个别差异,最早使用心理测验这个词.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实验法取代自然观察法来研究动物心理的人,创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把联结视为行为的基本单元,他认为,联结有两类:1先天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即本能2习得的联结或反应趋势,即习惯吴伟士:理论观点: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的整个活动,2提出动力心理学.他认为驱力和机制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心理活动公式:W-S-OW-R-W,其中附于O下面的小W代表个体对环境的调整,以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W代表环境.3研究方法上采用客观的实验和观察以及内省法.华生(一)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华生坚持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华生法对使用内省法,而主张采用客观法,他认为心理学的客观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测验法.新行为主义:托尔曼: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是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著作: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战争的内驱力等.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托拥护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应是整体行为而不是分子行为,他认为整体行为有四个主要特征:目的性,认知性,最小努力原则,可接受教育性.学习理论:1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者所学的东西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意义.2认知地图:是认知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4自我调节的作用.对行为主义犀利学的评价:根本缺陷:1陷入生物主义2陷入客观主义3陷入机械主义4陷入还原主义.完形主义心理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倡导者是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三位年轻教师韦特黑夫苛勤和考夫卡,他们传力了完形心理学派.该学派理论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完形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形式或形状,即格式塔,是他们理论的出发点.似动现象的实验:指先后出现的两个精致刺激,被个体知觉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完形组织法则:1图形-背景2接近法则3相似法则4闭合法则5连续法则,这些组织原则反映了我们主体如何组织某些刺激,以及如何以一定的方式构造或解释视野中某些刺激变量.顿悟学习: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苛勒认为学习并不是盲目试误的渐进过程,而是豁然贯通,突然顿悟的结果.完形心理学家构建的顿悟说与试误说相对立,其实,试误与顿悟是相互补充的过程.团体动力学:要把团体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有机整体,并在这种整体水平上研究团体行为或人的社会行为的潜在动力.勒温和怀特等人一起进行领袖实验,(独裁型,放任型,民主型).结论:独裁:攻击性,不强,工作效率高,民主:少敌意多友谊,工作效率一般.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早起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学,主张人的心理有潜意识(深层),前意识(中层),意识(表层)等三个层次所构成.1潜意识,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如梦癔症.主要特点:非理性,冲动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潜意识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2前意识: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它负担者一定的稽查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欲望和本能随便侵入意识中.3意识:指心理表层部分,是同外界解除直接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1.本我-快乐原则2.自我-现实原则3.超我-至善原则(二)本能论:特点:根源性,目的性,对象性,动力性.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意义:1提出新视角和新建街,2具有辩证法的二分法.3重视和维护人的本能作用.但是夸大人的自然性,遍地人的社会性,陷入生物主义的本能决定论.(三)焦虑论:自我防卫机制:1否认2幻想3压抑4投射5反向6转移7退行8文饰9补偿10升华.(四)性欲论(五)梦论:是与潜意识论和性欲论一样均为精神分析三大理论支柱之一,也是了解精神领域中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人的梦境有两种1显性梦境2潜性梦境.梦的工作者:1凝缩2移置3象征化4润饰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局限:1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方法虽然没有严格的科学性,但是人们从他的医学实践中直接地感到其体系中有某种合理的东西.2无意识的动机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由于弗洛伊德的强调和重视才被世界人所认识,3他的理论对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如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都有所启迪和促进,4他对无意识作用的过分强调以及他的泛性论观点都与客观事实相去甚远.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1追求优越2自卑与补偿3生活风格:就是一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以定型化的行为模式,4社会兴趣:(或公共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良心)指人具有一种为他人,为社会的先天思想准备和自然倾向.有无社会兴趣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意义的大小和对社会贡献的程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个体潜意识:指人格构造的第二层,内容主要是由具有情绪色彩的情结所构成.集体潜意识:是人格或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代表不同的人格系统,主要有1人格面具2阿尼玛(或阴性基质)3阿尼姆斯(或阳性基质)4阴影(或阴暗自我)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特点: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的功能2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3强调自尊心的启发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4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和研究.对精神分析的评价:一,主要贡献:1开辟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2开创人格动力学与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3促进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4奠定现代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二,主要错误:1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2具有心理主义的倾向3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上,它不是从动物患者或一般人中去选取,而是从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中去抽样,2研究内筒上,它主要不是探讨低级心理现象和认知过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自我实验等富有意义的根本问题,3研究原则上,它不拘泥于传统心理学的学院式研究,心理学的而是重视结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的研究,4研究方法:不热衷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而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建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2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3人类中出类拔萃者或精英4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需要层次论:1需要与动机的关系,动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需要则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2人的动机是统合性活动3人类的需要是似本恩那个需要4需要的性质决定着动机的性质.5人需要有两大类:一是基本需要(匮乏性需要),二是心理需要(成长需要).高峰体验:人在进入自我实验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非常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来访者(受辅者)中心治疗法:是动员受辅者主题内在的潜能进行自我理解,改变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知道的行为,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教育改革论:学习理论: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3是对学习者有用心,有价值经验的学习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认知心理学:狭义: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认知历程的科学.信息论是美国数学家申农说建立:信息论是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研究信息加工的一门通讯理论.米勒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语言学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该理论认为没人的语言行为是天赋的,就是说,儿童具有一定先天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他还认为,语法规则主要包括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儿童生来就会使用这些转换规则.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的贡献:1抨击了行为主义完全否认遗传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2扭转了专门研究动物行为并以此推论人的行为规律的偏向3提出了语言具有新颖性和生成性的观点.认知心理学的特点:1强调只是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2强调认知结构和历程的整体性3产生式系统4表征的标志性(命题表征,类比,程序)5强调揭示认知历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发生认识论原理:实质和核心:实质就是研究认识结构的历史发展和个体发生,也就是探索概念和范畴的发生发展.核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内容:1关于知识的心理起源.2关于知识结构的形成3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反省抽象和自我调节)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1儿童心理发展可分为几个具有质的差异的连续阶段.2前一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阶段结构的基础,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并为后者所取代.3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4各阶段和特定的年龄相联系,但不是由年龄所决定.超个人心理学的含义: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又称为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主要是精神的2意识是多维的3人的内在生命是智慧之源4生活是有意义的5精神之路是多样的.超个人心理学的性质:1不是超心理学2不仅仅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3不是一种哲学4不是宗教5不只研究高级的精神活动.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新科学方法技术之间的中介或桥梁,也是现代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方法论.心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1树立大心理学观,开展心理学改革必将提到重要日程上来.2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建立科学本土心理学,是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潮流.3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促进同意的心理学理论模式的建构,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4强化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5面向社会,深入生活,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2007-08-22 18:08:19 作者:zhaolixia来源:浏览次数:893 网友评论0条文字大小:【大】【中】【小】评分等级:无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张淑静1,崔艳菊2(1.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2)摘要: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
他的转换生成理论广为人知。
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他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因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旱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没有乔如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今天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普遍语法; 心理语言学Abstract: Chomsky is a world famous linguist.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is well known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is less well known, however, i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His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ory shaped studies in experimental psycholinguistics of the first ten years: his universalgrammar theory enriche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and even today has a lot of followers. His contribu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lies not only in his linguistic theory, but also in his critique of earlier research in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in his ideas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Without Chomsky,psycholinguistics would not be so prosperous.Key words: Chomsky;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grammar; universal grammar; psycholinguistics.0. 引言众所周知,乔姆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
他的语言学著作不仅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而且对现代认知科学的其他领域如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逻辑学、计理语言学的贡献:他的转换语法理论塑造了实验心理语言学头十年的研究:他的普遍语法理论丰富了语言习得理论,至今仍有人批追随者。
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语言学理论,还在于他对语言心理学早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关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理论。
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乔姆斯基就没有心理语言学今人的繁荣发展。
1.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与心理语言学1.1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型里:50年代的SS (Syntactic Structure)模型,70年代的ST (Standard Theory)模型,70年代的EST(Extended Standard Theory)模型•8O年代的GB( Government/Binding)模型和90年代后的MP(Minimalist Programme)模型。
其中又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前期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乔姆斯基对心理语言学影响最人的两本书中:他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和1965年出版的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
这一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或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时期。
这一阶段以《句法结构》的出版为标志。
2)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阶段则以《句法理论的若千问题》的出版为标志。
3)扩充的标准理论时期。
这一时期始于1970年。
这时,转换理论的鼎盛时期已经结束了。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他提出了一组短语结构规则(phrase-structure rule,简称PS rule)。
短语结构规则规定,1)一个复杂的表达方式是由一个或多个别的表达方式(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单词)构成的。
2)短语结构规则的右侧的项目是以一定的顺序出现的。
下面是英语的一些短语结构规则:S→NP Sentence→Noun Phrase Verb PhraseNP→DET N Noun Phrase→Determiner NounVP→V Verb Phrase→VerbVP→V NP Verb Phrase→Verb Noun Phrase运用这些规则可以生成无数个合乎语法的句子。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短语结构分析不仅再现了人们关于词在句中的组合的自‘觉而且也解释了大量的句法现象。
但是同时乔姆斯基也发现,仅短语结构规则还不足以解释英语句法。
例如下列句子:1) Sincerity frightens John.2) John is frightened by sincerity.3) John frightens sincerity.4) Sincerity is frightened by John.在这此句子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如果主动句中的自接宾语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1),那么被动句的主语也必须是有生命的(如句2):如果主动句反常(如句3),那么被动句也必定反常(如句4).乔姆斯基发现,完整的句子,而不是短语,之间存在着一种句法关系。
而短语结构规则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于是‘他又提出一种新的句法规则:转换规则(transformational rule) .转换规则规定了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的变化规则。
乔姆斯基的标准语法理论包括三人部分:句法、语义和语音。
其中句法是最重要的,它把语音和语义联系起来。
标准语法理论还强调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区别。
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实际发音。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转换规则来实现的。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理论可分为吾遍语法( universal Grammar; U G)和具体语法(grammar of particular languages)。
普遍语法是一套适合于所有语言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定义出哪一种语言是人类可能的语言。
普遍语法是与生俱来的,是人脑生下来时的初始状态。
每一个儿童生下来就懂得普遍语法,所以才能毫无困难地、迅速地习得母语。
他需要习得的仅是某一具体语言的语法。
乔姆斯基强调普遍语法的同时并不否认后人语言环境的作用。
1.2对实验心理语言学的影响1.2.1短语结构规则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是句法的主要规则,句子是以短语为其结构单位生成的。
那么人的语言使用是否遵循这一规则呢?也就是说,这一语言规则有没有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呢? 60年代的心理语言学的大量研究主要是来验证语言规则的心理现实性的。
学者们首先需要证明的是句法结构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M filler & Isard ( 1963)在他们的实验中,向受试撤示三种刺激:1)正常的句子(Bears steal honey from the hive. ) ; 2)语义上异常但符合语法的句子(Accidents carry honey between the houses.):3)随机的字符串(On trains hive elephants the simplify.),并要求受试回述。
结果表明1)类句子回述得最好,2)类句子次之,3)类最差。
这说明受试在理解语言时使用了句法结构。
学者们进一步验证短语/结构成分(constituent)是理解句子的结构的单位. . Johnson ( 1965)向受试显示一些句子后要求他们回述,并检查错误的分布情况。
他发现,错误主要发生在主要语法的一位间,而不是语法单位内。
比如The tall boy saved the dying woman 一句,受试往往容易忘记boy后面的词,而不是tall后面的词。
这表明人们是把The tall boy作为一个结构单位来处理的。
Graf & Torrey (1966)一行一行地向受试显示一段话。
然后对受试进行理解测试。
向其中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正好是结构成分的分界线(如A)。
向另一组受试显示的段落,每一行的结尾是结构成分的中间(如B)A BDuring the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World War Even the fantastic schemes II, Even the fantastic Received consideration schemes received If they gave promise consideration If theygaveOf shortening the conflict. Promise of shorteningtheConflict.结果表明,A组的成绩比B组的好(见wood,1974)。
由此可见,划分结构成分有助于理解。
Fodor & sever(1965)的实验(click location experiment)要求受试一只耳朵听一个句子, 另一只耳朵听到一声”咔哒”声。
然后要求受试写出听到的句子并标出咔哒声的位置。
他们发现,受试所报告的咔哒声总是比实际情况更靠近语言上规定的边界点(syntacticboundaries)。
这表明结构成分是言语听辨的的单位。
Fodor,Bever和Garrett通过各种合作,就句法规则的心理现实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Fodor and Bever. 1965; Garrett. Bever and Fodor, 1966; sever, Lackner and Kirk, 1969)。
他们得出结论:分句是语言处理的主要分界点。
1.2.2转换规则学者们也做了大量实验以验证转换规则的心理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