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作业题

2017届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作业题

一、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看:科学社会主义是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和实质所在,从对革命实践的作用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旗臶。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一)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地说,研究的是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一个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三)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

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要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实现。

三、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答:(一)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时间: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特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国际工人运动,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兴起并在欧美得到发展

成果: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第一种理论形态

(二)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时间: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特点:社会主义首先在俄国取得了胜利,苏联开始在一国独自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欧美向亚、非、拉扩展,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形成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潮流。

成果: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

(三)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从唯一实践模式到探索本国特色

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

特点: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社会主义运动经过激烈的动荡分化和改组,冲破了大党主义和单一模式的束缚,开始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形成一股改革潮流。

成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发展

四、如何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答:是科学社会以的一个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

决不会”的思想。“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决不会”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一个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的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五、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答:(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指的是1918~1920年苏俄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和临时性的政策。由于在后来一段时间内,被列宁当成落后国家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因此,这些政策和措施就是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探索。

主要内容:在农村,实行粮食征集制,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实行垄断,禁止私人买卖

在工业体制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国有化,把全国所有工业部门的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

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

在劳务关系上,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在企业和机关中实行“劳动军事化”

评价:从客观上说是,是当时严酷的战争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政策措施。然而,这个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而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能够搜集到较多的粮食和其它物品并将它们平均分配的一种经济形式

从主观上说,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恰好和人们头脑中的某些固有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相吻合,包括列宁在内的许多

领导者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政策和措施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捷径

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来说,是不成功的

(二)新经济政策

从1921年3月开始,列宁指导苏维埃俄国从以余粮征集制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过渡,到10月份,新经济政策基本形成。

主要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缴纳粮食税以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自由买卖;

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使农民的余粮和其它农产品进入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发展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在企业中贯彻经济核算制,强调有计划地运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

实质:实质在于通过商品、货币、市场等实现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经济联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

从阶级关系看: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

从基本内容看:无产阶级国家一方面通过自由贸易与小农结盟,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结盟从管理体制看,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方式。

评价:新经济政策由于符合社会实际,调动了工人和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使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很快地从崩溃边缘恢复过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经过反复实践找到的一条落后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它是具有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

六、列宁晚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是什么?

答: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客观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问题。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3.合作社是无产阶级国家同千百万户小农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3.把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桥梁。4.推行“商业化原则”,把商业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4.重视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备条件。5.如何使苏维埃政治制度走向民主化,更多地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政治制度改革构想的中心。6.苏维埃应该善于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

评价:正视落后的国情,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群众实践,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大特点,也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思想遗产。

七、怎么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答;苏联按照按斯大林的设想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高度集中,高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经济体制以及搞社会主义的方式。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经济方面:

所有制形式趋于单一化

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非均衡的经济结构

政治方面:

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的领导体制

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委派制

缺少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个人集权制和领导干部终身制

文化体制上:

采取中央严格的集中控制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使文化教育事业处于严重的封闭状态;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更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

对外关系上:

一方面表现为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使国家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之中;另一方面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评价

积极作用:

社会制度的一个质的进步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严重弊端:

经济方面集中表现为不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

思想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内教条主义盛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答: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个要点:一个前提;一个核心;一个战略布局

特征: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

九、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

答:

十、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

答:(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

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资本主义道路是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

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由两个或多个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

经济制度: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差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发

展模式

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拉美模式以“华盛顿共识”作为指导思想。

改革目标:拉美模式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中国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公平正义。

改革手段:拉美各国采取激进式方法,中国采取渐进式方法

改革结果:拉美地区问题重重,社会危机四伏;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政治稳定。

十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私信形成的背景答:

十二、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答:(一)精神实质

创造性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一系列重大基本问题

(二)丰富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力量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十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答: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十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总体要求

答:(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含义

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动力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产业体系: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经济体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五、结合实际谈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答:(一)难点:

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

二是税费过重与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并存的矛盾

三是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实际行动中仍然有待落实

(二)必须注意:

一是不能把体制不健全或由于制度缺陷产生的问题归因于市场经济

二是在我国特定的情况下,既要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更要注重市场经济的共性

三是在我们这样的历史积累的背景下搞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是规范政府行为

(三)重点: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市场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六、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十七、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不是并列的关系

关于党的领导问题,不能片面强调法律高于一切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制度架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结合。在近年民主政治实践中,我们选择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作为突破口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

高层民主与基层民主结合

十八、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和动力?

答:(一)制度。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深化政府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在“分权”上推进,即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二是在“转职能”上推进,即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

三是要在“减权”上推进,即要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市场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

(二) 动力。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党和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力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自始至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只有在此基础上,同时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才会取得成功。

一是市场经济的推动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是公民社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是基层改革者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四是媒体的监督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九、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答:(一)文化自信来源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的真理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蕴含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昭示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二)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信是在把握文化发展历史、熟知文化基本内容、明确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做出的肯定性体认。

它是在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基础上,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和信任。

(三)文化自信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精神支撑。

二十、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强调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侧重于文化建设的内容。

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基本方针: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两手抓;古今中外、继承创新相结合

战略地位:一是文化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是文化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新体现

三是文化实际上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新要求

二十一、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努力推动“四个转变”

答:(一)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几种主要文化思潮

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普世主义

文化思潮

(二)推动努力推动“四个转变”

推动文化服务由“硬”到“软”的转变

推动文艺创作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转变

推动文化消费由“公”到“私”的转变

推动文化产业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

(三)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十二、如何正确把握社会建设的内涵

答:(一)社会建设指的是狭义的社会建设,它的涵义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

(二)社会建设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公民,这四个方面在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指的是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指的是社会建设的补充力量。

(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民生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

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能力建设

二十三、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答:(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定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改变经济管理为主的管理理念,加快向现代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为主转变

改变政府“包打天下”的传统思维,树立“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

改变“临时灭火”的惰性思想,强化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

(三)统筹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使之趋于一致

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使社会各阶层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流动的渠道通畅无阻

(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把城乡社区建设成社会治理新的基础

(五)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注重防范新型社会风险(六)抓住当前的突出矛盾,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历史遗留的社会问题

二十四、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总体:

(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加剧了垄断,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显著增强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调整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和思想意识发生

了巨大变化

(六)资本主义的对外关系和世界体系发生了变化

具体:

一是合作经济

二是社会保障制度

三是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制度

四是三大差别逐渐消失

五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孕育和发展

六是当代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所产生的新社会因素越来越多,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表明垄断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七是肯定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为社会主义准备着越来越多的新社会因素,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这些社会因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因为他们是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时时受到资本主义的压制和破坏。因此,不能指望通过这些因素的积累和发展,使资本主义自动地、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