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之争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462.46 KB
- 文档页数:13
娃哈哈与达能的“情、理、法”的博弈十一年合作与纠纷的历史真相http:2007年4月3日,一篇《宗庆后后悔了》文章,将娃哈哈与达能的并购与反并购之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而拉开了媒体大战的序幕。
由于范易谋二次要求杭州市政府协调双方不打口水战、不向媒体发布言论,为了信守对政府的承诺,娃哈哈沉默了一段时间,同时回避了媒体的采访,特别是“后悔了”的定位,使得范易谋却变本加厉地通过公关公司,组织了对娃哈哈,特别是对宗总的恶毒攻击。
对范易谋采取的造谣、污蔑、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卑劣行径,自然引起了熟知内情的娃哈哈员工与经销商的极大愤慨,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拔刀相助,似乎在舆论上造成了娃哈哈与宗总是不讲法、不讲规则、不遵守合约,只知道煽动情绪的假象。
但在这里我们要提醒的是,我们仲裁亦好,诉讼亦好,最基本的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你们也许不了解实情吗?了解合同文本的详细情况吗?了解十一年中双方签订了什么合约或做了什么决议吗?范易谋来到中国1年11个月从没有认真地去看看他的前任做了些什么,甚至连自己于2005年10月12日亲自签署的第一号商标使用许可协议允许27家娃哈哈非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都说不知道,真是患有严重健忘症,他已经在瞎胡闹,而有些人亦会跟着他瞎起哄,真是百思不得一解。
有人说宗总煽动情绪,如果宗总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不讲信誉与操守的人,他如何能引起二万员工、几万经销商的共鸣与同情呢?我们有本事去收买上亿网友吗?请不要污蔑与歪曲他们出自内心的正义感与民族情结。
如果中华民族连这点情结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复兴吗?对不起,积压在心中的怨气情不自禁地发二句牢骚,祈望见谅。
下面言归正传,我们现将娃哈哈与达能十一年来的合作过程,娃哈哈到底讲不讲规则与信守不信守合约向全世界作一个交待,并将我们对有些问题的看法给范易谋先生一个明示。
一、与达能的合作实际上是没有真正效果的合作娃哈哈与达能的合作曾经被达能内部与中国业界、理论界广为称颂的一个中外合作的典范,其实不然,实际上是一个中方当初良好的愿望并未实现的一个没有效果的合作,实际上亦是一个激烈争斗十一年的合作,实际上亦是一个娃哈哈为了信守合约满足了达能利益回报的要求而勉强能维持的一个合作,亦是一个具有宽容美德的中华民族才能维持十一年之久的一个合作。
达娃之争:凸显国内企业品牌幼稚症作者:刘英团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08年第07期中国饮料巨头娃哈哈与世界饮料大鳄达能的合作,曾经是达能内部、中国业界、理论界广为称颂的一个中外合作的典范。
目前达娃之争再次引起各界瞩目。
由于二者之间有着经济民族主义等元素渗透其中,注定这场商业纠纷比肥皂剧还漫长。
祸起萧墙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996年娃哈哈、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9%、49%和2%。
娃哈哈希望能通过与他们的合作,获得资金、技术、管理上的帮助,使其尽快成长起来。
但是,达娃之争却让人犹如雾里看花。
爱立信集团公司、联合利华公司董事长泰斯库认为,并购是企业的重大战略行为,在策划、调查、并购以及整合的每一个流程都需要审慎。
对于并购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赶时间,如果错过了创新的“船”,错过了与合作伙伴平起平坐的时间,就必须找回你所缺失的时间追赶他们,否则就不能够有所作为。
但是,宗庆后始终认为,自己与娃哈哈集团陷入了达能的圈套,而达能亚太区总裁范易谋却否认“恶意圈套说”。
娃哈哈新闻发言人单启宁《11年合作与纠纷的历史真相,娃哈哈与达能的“情、理、法”的博弈》一文为达能归纳了三宗罪:其一、在达娃争夺经营权的争斗中,达能给娃哈哈制定了责任与义务以及给中方套上了苛刻的限制条款;其二、从2000年达能收购了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乐百氏后,企图通过直接控制乐百氏的发展,从而限制娃哈哈的发展,最终将娃哈哈并入乐百氏的平台;其三、自2001年开始娃哈哈在达能知情、默许的情况下,发展了一批与达能非合资的企业,而达能在乐百氏出现亏损后,要低价并购娃哈哈的这些企业,遭到拒绝后,引发了这场纠纷。
战术之困惑企业并购是重大的投资交易行为,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充满了风险,那么此时就需要战略战术来规避跨国并购中的风险。
2007年7月3日,新华社、人民日报、蓬勃社、法新社、路透社等100多家国内外媒体数百名记者,前来参加娃哈哈向达能发起法律反击的新闻发布会。
达娃之争:三战三和三崩
康迪
【期刊名称】《三联竞争力》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从去年四月到现在,娃哈哈与达能之间,到底经过一场怎样的拉锯战?在“卖股论”、“上市论”各种和解方案满天飞的情况下,三联《竞争力》采访相关知情人士,揭开三次和谈,三次破裂的事实真相。
【总页数】1页(P44)
【作者】康迪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5
【相关文献】
1.打造核心竞争力铸就三和企业品牌——访苏州三和管桩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坚强[J],
2.猕猴桃生产特色村——海门市三和镇三和村 [J],
3.达娃之争转向达娃恶斗 [J],
4.三和茶业,力圆大学生创业梦——福建团省委启动三和“1+5”青年创业计划[J], 谢德炳;王绪强
5.“达娃之争”给中国企业的三点启示 [J], 佘世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达娃之争看中国企业跨国合作中的问题
张蔚
【期刊名称】《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6)2
【摘要】2007~2009年,中国境内爆发了一场中国最大的饮料生产企业哇哈哈集团与欧洲第三大跨国食品集团法国达能集团之间由商标权争夺引发的并购大战,并进而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达能与娃哈哈并购之争(简称"达娃之争"),历经两年半,诉讼30余起,最后以和解结束.本文描述了达能与娃哈哈复杂纷争的背景,并引出对我国企业处理复杂利益关系的思考.
【总页数】6页(P69-74)
【作者】张蔚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北京100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
【相关文献】
1.从达娃之争看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商标战略 [J], 李薇
2.从"郎顾之争"看国企改革中的公正问题 [J], 王咏梅;李石燕
3.从达娃的纠纷看外资并购中的法律文化问题 [J], 金思宇
4.中国律师办理跨国商事纠纷札记——从“达娃之争”看中外合资问题 [J], 钱卫清
5.“达娃之争”给中国企业的三点启示 [J], 佘世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冲突管理视角下的“达娃之争”
苏露
【期刊名称】《中国商贸》
【年(卷),期】2012(000)015
【摘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冲突管理即指在一定的组织中对各种冲突的管理.在震惊一时的“达娃之争”中,冲突管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娃哈哈与达能公司冲突事件的背景,用企业冲突管理相关理论对冲突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苏露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
【相关文献】
1.从达娃之争看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商标战略 [J], 李薇
2.我给娃哈哈打官司——达娃之争对企业经营的启示 [J], 钱卫清
3.企业冲突管理视角下的“达娃之争” [J], 苏露;
4.从达娃之争看中国企业跨国合作中的问题 [J], 张蔚
5.“达娃之争”给中国企业的三点启示 [J], 佘世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律师办理跨国商事纠纷札记——从“达娃之争”看中外
合资问题
钱卫清
【期刊名称】《中国法律:中英文版》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1996年,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组建联合公司,共同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占49%的股份,达能与百富勤佔51%的股份。
2007年4月3日一篇《宗庆後後悔了》
的报道,使达能欲以低价并购娃哈哈39家非合资公司51%股权的事件曝光,并
由此开始了达娃之争。
【总页数】5页(P39-40,106-108)
【作者】钱卫清
【作者单位】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夥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97.4
【相关文献】
1.从达娃之争看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商标战略 [J], 李薇
2.从清代前期学术流变看桐城派与"汉学"关系——"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二[J], 张成权
3.从达娃的纠纷看外资并购中的法律文化问题 [J], 金思宇
4.从达娃之争看中国企业跨国合作中的问题 [J], 张蔚
5.从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国》的批评看哲学与政治之争——读《政治学》卷一、卷二札记 [J], 杨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达能在华并购的命门达能典型地反映了跨国企业并购中文化融合的艰难。
回顾达能在华发展的路径就会发现,与中方合作企业,尤其是经营管理团队的文化融合一直是一个难题,随着时间的推演,问题集中暴露出来。
胡全奎涂方根陈琦友泰(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提到跨国企业在华并购,达能无疑是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这个以并购为主要手段迅速成长起来的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一系列并购和融合活动,似乎并不顺利。
在与光明、乐百氏、娃哈哈等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问题总是不断地暴露出来。
达能究竟怎么了?达能怎么了?达能与光明:从未得手的爱恨之路原光明乳业掌门人王佳芬在其自传中,披露了先前光明与达能合作的部分情节。
她把达能中国总裁秦鹏比喻成一条富有野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黏虫”,她提到与原达能亚太区总裁易生门交流观点后的感觉是:“如果世界上还有不知廉耻这回事的话,这不就是不知廉耻吗,大白天是否真会有人说梦话!如果世界上还有强盗逻辑的话,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这般控诉式的直白表达,可见在先前双方合作过程中,光明经营管理团队对达能企业文化切身体会之深,强烈反感到忍无可忍。
在对光明乳业控制权的争夺上,双方团队几乎剑拔弩张,达能因最终不能实现其目的,与光明不欢而散。
达能与乐百氏:让人惋惜的并购乱象乐百氏自2000年被达能收购后,这个曾经拥有着乐百氏纯净水、AD钙奶等知名大品牌的领头企业便一蹶不振。
其根源同样在于并购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并购伊始,在做好股权安排的基础上,精明的达能即以保障合资利益为由,将年度考核目标写进了合资公司成立的章程里。
结果是,以何伯权为核心的原班经营团队没有完成任务,一年后便“下课交权”、“集体退出”。
此后达能如愿接盘经营,但经营团队缺乏稳定性,尤其后续在以海外背景为主的高层管理人员到位后,西式风格的绩效管理对市场团队的负面影响日渐明显。
“他们在决策时更倾向于对结果的考核,面对过程并不太关注,这可能是让老乐百氏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最终造成沟通困难的主要原因。
商标法视角下的“达娃之争”作者:何跃飞刘羽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5期摘要娃哈哈与达能的商标权纠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二者的纠纷因商标转让合同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而起,最终以达能欲强行并购娃哈哈而发展到高潮,其中蕴含着巨大而可怕的竞争策略。
达娃之争是一场法律之争,其中有一系列深层次的法律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本文以达娃之间签订的各类合同为切入点,重点从我国商标法的视角对二者的纠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商标纠纷商标转让商标许可作者简介:何跃飞,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职业教育;刘羽平,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高师硕士,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教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073-03一、纠纷缘由法国达能集团: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 九十年代初, 达能集团开始在中国设厂,以达能为品牌的酸奶在广州及上海均居于主导地位。
杭州娃哈哈集团: 公司创建于1987年, 目前为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 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
1996年香港百富勤与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洽谈投资合作,随后又拉进战略合作者达能集团一起来洽谈合作。
谈判最终确定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与娃哈哈美食城有限公司以现有厂房、设备、土地出资,香港百富勤与达能以现金出资组建五家合资公司:杭州娃哈哈百立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和杭州娃哈哈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在正式签订合资公司合同时,改为百富勤与达能在新加坡组建的金加投资公司投入,形成娃哈哈占49%,金加公司占51%即达能与香港百富勤公司合占51%股份的合资公司。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 百富勤公司将股权卖给达能, 使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早在1996年2月19日, 合资公司与娃哈哈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
中外企业合资期望取得1+1>2的商业效果,其本质就是一场财富的联姻,合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中外企业合资,曾传出一段段令人羡慕的佳话,近年却屡屡闹出解散风波。
透过这些解散事件,我国企业应吸取什么教训呢?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法国达能公司(以下简称“达能”)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娃哈哈”)的案例,寻找一些对我国企业引进外资有意义的启示。
一、案例介绍2007年“两会”期间,娃哈哈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宗庆后上交了一份提案,名为《关于立法限制外资通过并购垄断我国各个行业维护经济安全的提案》。
这个提案来源于达能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娃哈哈总资产达56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事件。
娃哈哈1996年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当时,娃哈哈持股49%,达能与香港百富勤公司合占51%的股份。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公司将股权卖给达能,使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早在1996年2月19日,合资公司与娃哈哈签署了《商标转让协议》。
该协议重新描述了娃哈哈商标作价1亿元以及其中5000万元作为中方注资、另外5000万元由合资公司购买,该协议遭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拒绝。
后来双方在1999年5月18日改签了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该合同约定:娃哈哈同意向合资公司提供一个专有和不可撤销的权利和商标使用许可,在合同期限内用以制造和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产品,包括使用“娃哈哈”字样作为商号和公司名称的一部分权利。
1999年,宗庆后和中方决策班子商量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
这些公司大多建立在西部、对口支援的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地区以及三峡库区等当初达能不愿意投资的地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到2006年,这些公司的总资产已达56亿元,当年利润达10.4亿元。
而合资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为200亿元,利润仅20亿元。
【最新精选】法学家争辩达娃纠纷国家商标局最该挨板子法学家争辩达娃纠纷:国家商标局最该挨"板子"?【打印本稿】【进入论坛】【推荐朋友】【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06日19:19梁彩恒7月25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主办、法制日报协办的商法前沿论坛“娃哈哈/达能合资纠纷学术研讨会”召开,多名法学界名家出席,就娃哈哈与达能合资纠纷中的焦点问题展开探讨。
与会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还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原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庭长费宗袆;清华大学法学院王保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董安生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建远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赵旭东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赵万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唐广良等。
多位国内顶尖民商法和知识产权专家在对双方的法律争议进行了逐一梳理,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宗庆后在法律上不占理,娃哈哈集团面临巨大法律风险;国家商标局在该事件过程中的行政瑕疵,没有任何理由不批准商标的转让。
娃哈哈和达能都不是模范生娃哈哈没有太多抗辩余地专家们认为娃哈哈面临的法律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这完全是一个商业纠纷。
签订一个合同就要信守合同,而宗庆后显然没有认真地遵守过合同的规定。
有专家认为宗庆后的商业行为简直就是流氓行为,面对诉讼,他的家人申请放弃美国国籍是没有用的,从法律上一样可以追求其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赵旭东则表示,既然合资公司已经登记成功了,而商标仍握在娃哈哈集团手中,正好说明了娃哈哈集团没有履行合同,“娃哈哈集团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违约的成分”。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董安生认为,娃哈哈中方股东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他同时强调,“合资以后,你还通过关联公司扩大销售,这在美国可能是刑事案件了。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法仲裁员、原最高法院经济庭庭长费宗祎则表示,没有履行不代表不能履行,法庭极有可能作出要求双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的判决。
公司八大典型“内战〃——实际控制权之争的法律分析从法律视角而言,近年来引人注LI的“达能vs娃哈哈巨额投资纠纷〃、“国美黄光裕vs陈晓之斗"、“马云vs阿里巴巴关于支付宝之争"等经典“商战",都是股东间争夺公司实际控制权的博弈。
此等博弈,实属公司股东间道德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等综合实力之较量,而法律那么成为该等综合博弈至关重要之因素。
以笔者所亲历及研究,当下公司控制权之争因公司类型、历史沿革等因素之差异,有如下四类企业八种典型类型:一、有限责任公司控制权之争有限责任公司系非公众公司,股东人数亦有限,常以控股股东或相对大股东为实际控制人,但因种种原因(如大股东为财务投资人)也会存在例外,同时,非绝对控股的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地位也随时可能受到挑战。
1、“股东战争"模式。
此种模式系公司股东间矛盾激化,双方以道德、法律、资本资源为根底,进行剧烈对抗,其形式包括诉讼、仲裁、谈判、舆论造势、刑事追究其至仇杀引发刑事案件等等,典型案例如“达娃"之争。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娃哈哈合资公司成立之际,原本约定娃哈哈集团占股49%.达能占41%、白富勤占10亂后达能、白富勤合资在新加坡成立金加公司并由金加公司控股51%。
亚洲金融危机之际,口富勤将其占金加公司股份全部转让达能。
达能遂成为娃哈哈合资公司控股股东。
但公司因实际运转之现实,仍由宗庆后所领导之娃哈哈集团实际控制。
2006年底,达能以存在大量非合资娃哈哈企业、严重损害娃哈哈合资公司利益为山,要求以净资产价强制收购非合资公司资产,引发“达娃之争"。
圉绕娃哈哈合资公司实际控制权之争,作为娃哈哈合资公司两大股东的达能、娃哈哈双方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战争",包括投资战、并购战、舆论战、买办战、法律战等等。
口水战是为了占据道德高地,权利义务那么需要以法律战具体保护:达能在杭州仲裁委将娃哈哈商标权判归娃哈哈集团后向杭州中院提起撤销仲裁之诉;在北京起诉国家商标局未依法及时许可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在斯德可尔摩提起合资纠纷之仲裁;同时,在法国、意大利等处起诉娃哈哈集团设备供给商;在美国起诉以宗庆后家庭成员为股东的BVI公司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