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0
江苏省各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可持续发展分析吴齐;杨桂元;戚琦【摘要】Using panel data of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ranging from 2004to 2013 ,the article evaluates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based on unexpected output DEA‐Malmquist index method ,and then exploresits changes. The GTFP differences between cities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sed by Green Regional Disparity Index (GRDI)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ample period ,the GTFP in JiangSu fluctuates and reaches a peak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e main reason of GTFP rising is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GTFP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GRDI index ,cities’ GTFP differencesof dynamic evolution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stages.Finally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GTFP.%选取江苏省各市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M 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该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探究其变动情况。
苏州居民生活现状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如下: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生活现状受到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现状。
通过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促进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能包括:本报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介绍苏州市居民生活现状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简单介绍本报告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涵盖;目的部分将说明本报告的撰写目的和预期效果。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分为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三个小节。
在经济状况部分将分析苏州居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情况和经济压力;教育水平部分将探讨苏州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和教育费用情况;居住环境部分将分析苏州的房屋状况、小区配套设施和居住满意度。
第三部分是结论,包括综合分析、问题与建议和展望未来三部分。
在综合分析部分将总结苏州居民生活现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问题与建议部分将提出苏州居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展望未来部分将展望苏州居民生活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苏州居民生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经济状况、教育水平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旨在全面了解苏州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态,及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改善居民的生活状况,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最终,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苏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正文2.1 经济状况在苏州,居民的经济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首先,收入水平在逐年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
对苏州发展的意见建议
对于苏州的发展,我认为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意见建议。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苏州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外资和国际企业落户苏州,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其次,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
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避免盲目扩张和城市规划的混乱,确保城市建设的有序进行。
再者,从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来看,可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苏州的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苏州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
游客来苏州旅游观光。
总的来说,我认为苏州可以在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综合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苏州能够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
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变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苏州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丝绸、刺绣之乡”等的美誉,在人们的映像中苏州就是这样一个有山有水,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古城。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保护古城、发展新区”的城市规划下,依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成为中国保护得最好的古城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苏州重视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
苏州变大了。
今天的苏州,拿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来形容已不准确,寒山寺早已到了姑苏城内。
过去,来过苏州的人都感觉苏州很小,幽幽古韵的小桥流水,小巧玲珑的园林亭台。
可是现在的苏州已不仅仅是一个小园林城市。
白天,当你登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国际大厦,远处,古城区粉墙黛瓦,苏州园林绕梁千年的曼妙余音似乎仍然听得见;近处,金鸡湖湖光潋滟,楼宇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大企业错落有致。
看苏州的市容,会勾起你联翩的怀想。
苏州变强了。
谁能想到,过去被称为“上海后花园”的苏州,今天已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根据党的十六大,苏州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目标。
敢提出“两个率先”的目标,是因为苏州拥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这些年,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比如,苏州直接利用外资居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列第2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列第3位,外贸出口额列第4位,GDP列第5位,财政收入列第6位。
2004年,苏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50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6%,进出口总额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507.7亿美元。
此外,苏州所辖的5个县级市均居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
2004年,苏州入围“中国十大最具活力城市”,并获年度大奖。
一、“开发区经济”引领经济国际化迈向新高地回望16年前的金鸡湖,围绕在渔歌水声中旧时光影依历历在目。
娄葑镇的茭白、芡实清香满面,唯亭的阳澄湖大闸蟹唇齿余香,胜浦的水乡服饰也是韵味无穷……传统产业与悠久文化却掩饰不了在蓬勃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落差;传统农村、农业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让昔日园区所在地的很多农民依然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地带。
昆山发展新趋势分析报告一、引言昆山作为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启动,昆山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
本报告旨在分析昆山新的发展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目前的形势,并为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上,昆山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动力正在推动昆山的经济增长。
首先,昆山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为昆山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昆山积极推进地方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
这促使昆山的金融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人才引进和创新驱动昆山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加大了力度,促进了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发展。
政府积极推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并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此外,昆山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为昆山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进一步提升了昆山的产业竞争力。
四、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昆山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昆山市政府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
同时,昆山还加强了城市管理,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此外,昆山还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了环境治理,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五、开放合作和国际化进程昆山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主动寻求开放合作,不断拓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渠道。
昆山依托苏州的国际化发展优势,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高新技术项目。
同时,昆山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与国内外企业、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关系,为昆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
六、总结昆山的新趋势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昆山正朝着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方向迈进。
苏州相城区产业结构分析
苏州相城区是苏州市辖区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东部。
根据相关数据和观察,以下是对其产业结构的分析:
1. 制造业:苏州相城区发展制造业比较突出,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表现较好。
该区域拥有众多知名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2. 服务业:服务业在相城区也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物流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 文化创意产业:相城区在近年来提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规划,并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企业。
该区拥有一些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涵盖了设计、艺术、传媒等领域。
4. 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相城区也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发展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该区拥有多家环保技术企业和新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转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仅为常见产业领域的概括,具体的产业结构还需根据具体数据和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苏州地区改革开放33年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以昆山为例如果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旧中国第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那么,1978年的改革开放则是新中国向世界迈出稳健步伐的基础,是引领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逐渐地由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新时代的照明灯。
在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改革与反改革、开放与反开放的流血斗争与开闭循环之后,中国人民又开始走上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33年以来,中国大陆焕发出一片勃勃生气,各地的经济和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江苏省苏州大市所管辖的昆山市,因其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而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典范。
一、改革开放以来昆山创造的辉煌成就昆山,一个并不大的县级市,市域面积仅927平方公里,但就是在这片热土上,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万分之五的人口,吸聚了占全国千分之十九的到账外资,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五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五的GDP。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位居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变化:——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亿元激增至2007年的1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66元增至171061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7.5%;财政收入从0.35亿元增至202亿元,年均递增24.6%,扣除物价因素,年均递增18.2%。
人均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66元增加到2007年的29691元,增长449倍,年均递增23.4%。
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4251万美元增至2007年的534亿美元,年均递增52.2%。
至2010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00.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80.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3.1亿元;工业总产值7001.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6亿元,进出口总额821.2亿美元,其中出口533.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2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645元,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为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点赞并说明理论依据苏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一直以来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苏州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结合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其成功的理论依据。
1. 坚持创新驱动苏州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动力。
通过注重科技研发和人才引进,苏州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做法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不仅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还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就业机会。
2. 坚持绿色发展苏州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绿色苏州、美丽苏州”的发展理念。
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苏州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苏州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提倡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方式。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质量,还能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坚持人才优先苏州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将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
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构和科研创新平台,苏州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在营商环境方面,苏州注重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还能够为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 坚持开放合作苏州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注重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国内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和互动,苏州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提升产业链水平,拓展市场空间。
这一做法不仅能够为苏州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苏州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依据:创新驱动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创新资源,绿色发展能够保护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活幸福感,人才优先能够为城市提供创新创业动力,开放合作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和拓展市场空间。
苏州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苏州旅游背景及发展趋势1. 引言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美丽的河道景观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苏州的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苏州的旅游背景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2. 苏州的旅游背景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接无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苏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古迹名胜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拙政园、留园、平江路等。
此外,苏州还以园林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
苏州的园林体现了传统中国园林的精髓,精心设计的景观、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独特的园林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3. 苏州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旅游业的快速增长:苏州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苏州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都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2)文化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苏州的文化旅游也逐渐崭露头角。
除了传统的园林游览,苏州还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如苏州乐园的音乐节、戏曲节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3)生态旅游的推动:苏州位于江南水乡,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性,苏州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开发。
横渡阳澄湖、观赏花海、游览湿地公园等成为了苏州生态旅游的亮点。
(4)旅游业的升级转型:苏州的旅游业正在进行升级转型,除了注重传统的旅游资源,苏州还加大了对文创产业的投入。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结合,苏州的旅游业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环境保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苏州的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如何在提升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旅游服务质量:虽然苏州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但仍存在一些旅游景点服务不到位、游客投诉频繁等问题,这给苏州的旅游形象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扰。
(3)市场竞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苏州面临着来自其他城市的竞争,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了苏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苏州调研报告
根据对苏州市进行的调研,以下是关于该市发展、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报告。
苏州是一座位于江苏省东部的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该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它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经济方面,苏州市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拥有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
该市的经济结构从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并且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苏州市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
在较高水平,显示出该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方面,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胜。
例如,该市的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苏州也是中国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重要中心之一,其特色的园林设计和绣花技艺享誉全球。
然而,苏州也面临一些环境挑战。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环境负荷也在增加。
例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该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包括限制工业排放和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然而,进一步的努力还是有必要的,以确保苏州的环境能够持续改善。
总体而言,苏州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并在经济、文
化和环境方面取得了进展。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以解决一些挑战并确保可持续发展。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合作,为苏州市的未来发展制定更加全面和可持续的规划。
经济新常态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经济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形势严峻。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发开放的园区之一,也面临着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一、困难1. 经济增速放缓:由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增速也面临一定的压力,难以维持过去高速增长的态势。
2. 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随着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方式的转变,苏州工业园区需要进行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但面临的困难也相应增加。
3. 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形势严峻: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和转型升级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
创新环境和创新人才的不足、技术壁垒的挑战、产学研合作的困难等都给园区的创新和转型带来了困扰。
二、对策1. 提高园区发展质量:面对经济放缓的压力,苏州工业园区要通过提高发展质量来弥补速度的不足,加大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力度,提高园区产业链的上下游对接水平,提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创新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
园区应加大对创新环境建设的投入,提供便利的创新创业政策,搭建创新平台,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 加强产学研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园区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4. 调整产业结构:苏州工业园区要根据经济新常态下的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挑战,苏州工业园区应加大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努力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苏州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区域经济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黄 平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摘要:太湖的大部分面积都在苏州,苏州环太湖地区的区位优势不仅使其远离闹市,因此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影响相对的比较小,是绝佳的生态旅游地。
本文在国内外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基础上,以苏州部分作为实例,指出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劣势,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旅游;对策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4-000453-02一、苏州太湖地区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1.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太湖面积广泛,苏州市境内湖水面积为173.4.10平方公里,占太湖面积的74%。
苏州环太湖地区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各种生态旅游的资源十分的丰富。
它不仅拥有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2个主要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个省级文保护单位,还包括了36个各类旅游景点,既有山水湖泊,又有园林宅第和文物古迹。
这些生态旅游资源互相渗透,各具特色,是苏州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的龙头和中心区。
其中以西山和东山最为出名,景区内群山连绵起伏,草木苍翠欲滴。
太湖也有着著名的湿地资源,以太湖湿地为依托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此区域内。
动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太湖中的鱼类达到了107种,岛上有银杏、枇杷和红橘等植物及穹术、三七、党参等许多珍贵药材。
2.生态旅游开发已引起重视虽然苏州环太湖地区的资源开发没有其他地区来得早,但是,随着近年来苏州市“沿湖”发展的势头日益的增长,使得环太湖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
环太湖地区建成了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并且发展的主线确定为旅游业,不断加强各种旅游项目的引进开发,苏州海洋馆、牛仔乡村俱乐部、缥缈峰景区为代表的一批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功能性项目成功建成并且投用。
另外每年还会举办太湖梅花节、尊重生态的太湖开捕节、还有有着传统节日气息的太湖龙舟赛等20多项专题活动,成功促进了太湖生态旅游品牌的不断提升。
苏州可持续发展状况 学生姓名 孙壮 学 院 城市与规划学院 专 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班 级 自然地理131 学 号 13273438 指导教师 王 刚
苏州可持续发展状况 摘要:考察与回顾苏州人口发展的历史,对苏州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所形成的人口承载力与水 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出发,探讨必须 把保护水资源作为首要的决策因素之一,控制污染,保护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人口与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建立生态城市。 关键词:人口,水资源,承载力,苏州市,城市化,生态环境 引言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场所和活动中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1]。城市化是人类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苏州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领军性城市,研究苏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为苏州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区域概况 苏州坐落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中心,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由于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乡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2]。苏州市共辖6个市辖区,2011年全市户籍总人口642.3万人,其中市区245.2万人;GDP1589.6亿元,位居中国大陆第五[3]。在苏州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人地关系等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苏州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于1987年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 又不危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此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所以,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也就不同[4]。大致归纳如下: (1)侧重自然方面的定义。“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1991 年 11 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联合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该研讨会的成果发展并深化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自然属性,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其含义为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2]。(2)侧重于社会方面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N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保护地球一一可持续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并提出了人类可持续生存的九条基本原则[2]。(3)侧重于经济方面的定义。爱德华-B·巴比尔(EdivardB.Barbier) 在其著作《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尔斯(D- 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2]。(4)侧重于科技方面的定义。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一一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一一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2]。 虽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义并未统一,但是它却有着相对统一的两个角度的内涵:(1)从系统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多要素、多层次、多阶段的复杂巨系统,旨在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向上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与各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变化特性密切相关,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可反映系统的基本特征[5]。 (2)从地理学范畴看, 空间秩序和时间序列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科学维度,其中空间秩序是指某一地域内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空间分布规律,而时间序列是指某一地域不同时段的空间秩序所形成的序列,揭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秩序变化的趋势性、节奏性和旋回性[5]。 1.苏州市人口发展与水资源 确定城市人口适宜度,要坚持可能性与合理性的结合。可能性是根据人口历史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条件,提出今后某时段内可能达到的发展规模;合理性指在一定生存质量前提下的合理人口规模。整个清代,特别是乾隆、嘉庆两朝是苏州历史上人口最多的鼎盛时期。康、乾、嘉三朝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人口与经济政策,嘉庆15年(1810)苏州府人口突破300万,10年之后翻了一番,增至近600万,达到有史以来苏州人口的顶峰。当时全世界只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苏州就占据一席之位,属世界级的特大城市。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正是社会系统在环境承载力的允许范围内,并通过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最终促进了城市整体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它不仅是一个社会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而且决定着人类能否生存繁衍。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经济持续发展,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整体协调,因为有限的水土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当增长的人口超过逐渐降低的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文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不复存在,历史上无数大的城市的衰退甚至湮没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真理。苏州在当时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对一定生活质量状态下的人口承载力,对经济活动强度的容纳量是可行的。在当时的水资源条件下,水资源承载力满足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水既是一种资源,又是很重要的环境因素,无论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对改造美化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州25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苏州傍水而生,因水而兴,其古老灿烂的文明与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密不可分。苏州境域河网纵横,湖泊众多,发挥舟楫灌溉之利,为城乡生产与生活提供水源,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先躯。 2.城市化进展与城市的承载力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北倚长江,西南靠太湖,东与上海接壤,西与无锡为邻,南与嘉兴、杭州相连,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境内铁路、公路、航道成网,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苏州市现为省辖市,根据2000年《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苏州城市建设与发展要遵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逐步把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化城市。 苏州市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2001年年末总人口已达580.53万人,城市化水平达45.8%。从1996年的30.7%增长至2001年的45.8%仅用了5年的时间,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由自然增长为主转为以机械增长为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果规划管理不善,致使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超过了其自然和环境承载力,就会引起了诸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住房紧张等环境问题;同时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会日益增长。据统计,1997年苏州市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城镇及农村生活用水等总用水量为41.74亿方,到2000年已达51.61亿方,增长幅度较大。而废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水是左右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不是生产水的场所,而是专事消费水和污染水的地方。城市越膨胀,污水量就越大。城市生态系统中,人是主体,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根据规划,到2010年苏州市人口将增加到6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必须未雨绸缪,对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作出正确的预测,以利苏州市今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城市化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一般为径流规律发生变化,易形成暴雨洪水;地表水质降低;河流湖泊富营养物质增加发生富营养化;改变地下水系统(水质变坏,地下水位降低),生活卫生用水与供水的缺口加大;耕地损失;废物(固体、液体、气体、热量)处理位置选择困难;破坏生活条件及发生社会影响,增加水体传染病的危险;城乡矛盾、土壤侵蚀、森林砍伐、不同用水户的矛盾等。通常人口涌入城市的速率总大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的速率,以致城市面临许多困难,近年来苏州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可避免的削弱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城市化发展与水资源现状 从生态系统的能量角度看,城市对于整个生物圈而言是个巨大的能量耗散点和高度集中的点污染源,污染强度远远超过城市有限空间的环境承载能力。水是构成城市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演替的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水资源匮乏与水污染的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的承载力,苏州目前的水环境现状已不同于180年前的乾、嘉时期,在人口、地域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质状况就是与50年代也不可比拟了,出现了水质型缺水的状况。 随着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日益增加,造成苏州水资源紧缺的主要因素是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污水排放量增加,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河道,几乎主要河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据统计,2001年苏州市全市废污水排放量达7.78亿吨,并在逐年增加;苏州十大骨干河道有机污染都较严重,水质污染近年来呈逐年加剧的趋势,水质较好的仅有太浦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和现在的治污水平,十大骨干河道污染的程度将进一步加重,中小河流将受到更大的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