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6.35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好诗不厌百回读》是一本由袁行霈着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7-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后感(一):“将我的讲析当成一根线头,牵出你们自己的

世界”

“将

指出:“开头两句起得很平稳……然而这番交代非常重要。”因为,“先把立足点交代清楚,后边的描写才有着落”,这样平实又新鲜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先生细微体察了诗人劝慰的方式,先是以环境衬托惜别之情,又以相同的宦游人的身份表示理解,之后讲出天遥地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联结,最后才劝朋友不要过于悲伤,层层剥开,诗人的委婉心意尽在字里行间。《咏柳》“不局限于

柳”,用一棵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次北固山》则有“一种盛唐的气象”。而附文中对《岳阳楼记》的解读也尽显先生的见解独到。岳阳楼,前人已经说尽了,怎么才能写出新意呢?范仲淹之巧在于避开了楼,写的是洞庭湖,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于此被先生看到,千古之下,也是知音。

附文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与《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是蛮重的,而且都是名家着作,值得一读再读,名家把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打造成适合当下快节奏生活下的便利阅读,让大家轻松地汲取这些久经考验、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

《好诗不厌百回读》是当代着名古典文学专家、国学大家袁行霈先生的诗词赏析小集,该书中集合了袁老对五十首经典名诗的精彩赏析。每篇精短,开篇是诗词

原文,继而是袁老对诗词的分析解说,诗词中字词的含义,诗句里故事以及内层寓意均一一予以了说明。精炼又平实的文字让每一位读了这本书的读者都能理解这些经典诗词写的是什么、内蕴何许。

袁老以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把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这些诗句与其他相关联诗句联系起来,旁征博引,既让读者把主体诗词有了详尽的了解,又让读者知晓了

告诉我们“诗从月生开始,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花甸、月下的花森、月下的沙汀,还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就这么一句话,让读者们瞬间就明白了这首诗题目的来意,以及诗的主题内容,一针见血。

《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后感(三):诗心不死

初知袁行霈先生,是通过大学《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洋洋洒洒又条理清晰,

于是不得不佩服袁行霈先生的学识,感慨他的渊博。

对于古典诗歌,我一直心向往之,但还停留在读背的模式中,只觉得诗歌读来很有感觉,细细品味,却又说不出什么。有时理解起来还会有些偏差,或过度引申,或曲解诗意,或囿于表现手法。惶惶然,不知所以,颇有些“好读书,不求甚解”之状。

,又

李凭,也不敢贸然地说李凭就是女的。这看起来前面的考据似乎白费功夫,但恰巧在考据中,见到了学者风范,体会到治学严谨。能分析的便分析,不敢下结论的,不轻易下结论。

叶嘉莹先生在《好诗共欣赏》中,提到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很可贵的传统,那就是让人心不死。我们读诗,其实就是为了培养一份使人心不死的感情。是啊,正因

为诗心不死,人心才不死。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对诗心的体悟,不就是以情悟情,以心换心吗?历经岁月的变迁,随着朝代的更迭,甚至字音都已经改变,但那时的月,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愫,依旧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这,便是诗歌的力量,也是好诗不厌百回读的原因。

《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后感(四):诗心只共花争发

可惜的事。而袁先生这部书中,撷取了一些大家比较陌生的优秀作品,可谓一洗耳目,十分难得了;有人说它未见得比那些诗词解读名家高明多少,诚然,袁先生并没有把精力全部放到诗词领域,但是他的诗词造诣却不容小觑。他弃传统诗词评论方法于不顾,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这些都有助于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鉴赏诗词?袁先生提出要注重培养语感,

他认为,”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大美斯言,这的确道出了理解诗词的关键。公正地说,袁先生的这本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给读者的启发是十分有益的。读诗读词,需要我们亲自实践。再好的书,如何不能教会读者方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有害无益。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细加体会,一定会从中受益。爱上诗词,说不定从这本书开始。

《野望》,如果从唐诗角度出发也并非十分出众。但从其所处的时代来看,却是十分难得和优秀的。它摒除了齐梁绮艳浮夸的诗风,朴素自然,不媚俗,不趋时,清新可读。

任何一部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袁先生的这本《好诗不厌百回读》也有个别地方值得商榷。在解读唐诗孤篇《春江花月夜》时,袁先生提到了曾经写有同一题目的隋炀帝杨广,原文是这样说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

体诗。”虽是一笔带过,却有失公允。隋炀帝杨广写有二首《春江花月夜》,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全诗仅仅二十个字,却别致动人。在如此少的文字里,春、江、花、月、夜,无不一一点到。全诗静中有动,动中也有静,动静结合。杨诗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张若虚的这首名作。杨诗在诗歌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除了宫体诗,也有很多可读的诗篇问世。

动人。

直喜欢那些朗朗上口的四句、八句的诗。当然从来没想过诗有什么别的用处。等到大一些,上了小学,发现语文课本里有诗,心里暗暗高兴,觉得自己背过的唐诗不少,也许还可以在老师同学面前炫耀。可惜很快就失望透顶,因为课本里的诗,背了还要“理解”,不仅要记住每个字词的解释、每首诗的中心思想,还要知道这首诗里“作者抒发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一年年的书读下去,虽然对诗的好感消耗殆

尽,但对读诗的用处却有了认识——语文是要考试的,老师说了,诗词的分数是必须拿到的。等高考一结束,我进了生物系,从此不用学语文,就安心把诗词之类的一概束之高阁。很多年过去,下一代的孩子们也要背诗了。新一代的儿童不像我小时候那么傻,他会直截了当地问:“背诗有什么用?”我实在无法回答他们:“为了考试!”的确,诗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教人如何投资赚钱。但是诗美啊!听起来美、

雕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有点象屈原,又有点象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他的眼睛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他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着,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困惑着。这,就是陈子昂。于是,在我耳边响起了他的喊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袁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出版过《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