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 线索

理论依据 将现代化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史学界由来已久。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曾经在《50年来中国进化概要》中,从现代化的视角把近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代表着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三个层面。一是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经世致用论和自强运动即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起步;二是从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即制度层面现代化的变革;三是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即文化层面的现代化变革。[3](p450) 20世纪70年代末起,由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现代化事业成为国家和人民共同关注和进行的主要事业,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主张再次提了出来。 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研究中国近代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个话题很快进入了中国近代史前辈研究者的笔下。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纪念建所40周年,举办了以“近代中国与世界”为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名誉所长刘大年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近代世界的基本特点不是别的,就是工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代化。适应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国社会能否走向近代化。”“近代中国没有实现西方那样的近代化,但它凭自己的力量打开了走进近代化世界的大门。”他还说过:“中国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独立,最终目的仍在追求国家的近代化。1949年,毛泽东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么,那就是解决近代化问题了。” 胡绳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作过些什么努力,经历过怎样的过程,遇到过什么艰难,有过什么分歧、什么争论,这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题目。以此为主题来叙述中国近代历史显然是很有意义的。”[5](p8)两位史学前辈,在他们学术生涯的前期曾主张“两个过程论”和“三次革命高潮说”的革命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后期则支持“现代化论”。 许多学者明确主张现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或基本线索。他们认为用现代化史观考察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进程,不仅包纳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涵盖了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这样的改革运动和其他众多的社会变迁,这就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发展,也较接近历史的真实。而且,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进行历史研究,能够以是否有利于现代化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它可以将复杂广博的历史内容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阐明各个历史事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及标志事件: 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二、历经的政权: 清王朝晚期(1840——1912.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4 ) 北洋军阀时期(1912.4——1927.4) 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27.4) 三、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五、近代中国人民的任务: 反帝反封建 六、近代社会的分期: 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又称民主革命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五四运动前)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4月) 概念:旧民主主义革命——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七、知识网络 中 国近代史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期 侵 略 史 抗 争 史 探 索 史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 三次高潮性事件 典型代表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先进的知识分子 ,英军占香港岛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法联军洗劫、火烧圆明园;(2)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大片领土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自强”(前期)、“求富”(后期) (包括结果、性质、消极影响、积极影响) 准备(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A、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同盟会 B、提出革命纲领并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P38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4个) 1915-1917十月革命):四提倡四反对P41;后期(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历史基本线索

中国历史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沦为双半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近现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沦为双半社会 代中 国社二次鸦片战争双半性进一步加深 会性 质的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演变 过程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进程的基本线索 旧民主革命 民主(1840~1919 近现革命(鸦战~ 代革时期新民主革命 命和(1919~1949 建设(五四~ 进程1、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的(1949、10~1956底)2、解决民主革命遗留问题: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基本过渡时期3、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 线索4、一五计划:起止时间、基本任务、主要成就、意义。 5、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颁布。 社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1956~1966):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主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灾难、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1)十一届三中全会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3)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时期建设的新时期4)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5)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6)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1课: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P56:民族分布格局、民族区域自治设立的地区、民族自治机构有、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阐述、实行的意义。 12、13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的成就:⑴“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时间、人物、基本内涵、意义;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各自回归的经过、回归的意义; 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方针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不久形成了的对台基 统一大业 本方针;打破两岸38年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事件是、1990、1991年分别建立的两个民间团体是、1992年两会就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的和在会谈即汪辜会谈、1995年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的内容:意义。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当前两岸关系的现状: 3、新中国的外交成就:⑴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⑵建国第一年就与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⑶1953年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原则并 成为的基本准则⑷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也促进了;⑸中美关系正常化:①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同周恩来会谈,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二十多年的结 外交事业 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③1979年;⑹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提案,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重大: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是建交。⑻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主题是“”,通过的文件是,此次会议的地位。⑼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成功的时间及意义②第一枚导弹试射成功时间第一枚可用于实战的导弹试射成功时间及意义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时间、意义 ④神州一号(无人)、五号(第一艘载人飞船)、六号成功发射时间。⑵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科学家及其在国际农学界的地位⑶ 科技成就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末,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已通过变成了现实。是一把双刃剑。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大举侵略中国,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全面控制了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主要采取“和平”的经济侵略方式,除了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外,在经济上加紧掠夺通商、路矿等权利。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俄、英、日等国,乘中国政权交替、政局不稳之机,加紧侵略: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英国策动西藏叛乱,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于1914年9月公然出兵侵入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 此后,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益昭彰,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出兵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造成济南惨案;同年,为更顺利地侵略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东北,把东北完全变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是指从清朝末年(公元1796年)至当今(201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与中华民族有关的历史。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史学家关注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当代教育社会学政治等领域研究中重要的背景。中国近代史以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一、政治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概括为“晚清政治变革”和“新中国政治变革”两部分。 1、晚清政治变革 晚清政治变革是清末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和思潮所 形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以及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改革行政组织等综合性改革。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但由于受制于朝廷的缚束,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反弹的结果。 2、新中国政治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以“三大改革”为核心的改革政策:改革主权政治制度,改革经济地位,改革文化伦理原则。按照“民主革命”和“人民运动”的思想,从反帝反封建斗争到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政治变革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轨迹。

二、经济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经济变革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由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和改良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改革史,形成了当代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 1、晚清改革 晚清改革是从清末时期开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实现从封建资本主义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以促进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晚清经济改革的主要成果包括开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改革、税制改革、工业改革、货币改革等改革措施。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恶劣,这些虽然具有重要成果,但也受限于时代条件而未能得到完全发挥。 2、新中国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施了“三大改革”,采取“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成功,特别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纳入到改革框架,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状况。 三、文化变革 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学新潮”、“新文艺运动”等运动,以及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形成的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等新体系。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四大先驱”提出的一系列思潮和实践,旨在实现中国的解放和进步,反对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倡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

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1840年——1949年) 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结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任务:反帝反封建。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3.分期(1)清朝后期的统治(1840—1912年)(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4.清朝后期的统治。五次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六大运动或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 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农民阶级] 辛亥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1.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结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领导阶级:无产阶级3.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4.分期:(1)建党时期(1919—1924年);(2)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5.建党时期:(1)五四运动(1919年)(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召开](1921年)6.国民革命时期(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结束: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重大事件: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开始: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2)结束: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3)重大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8.抗日战争时期:(1)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2)结束: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3)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4)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重大事件:卢沟桥事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9.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2)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4)重大事件:重庆谈判;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年——现在) 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性质:(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1、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4、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5、重大事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3)土地改革(1950—1952年)(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底—现在) 1、开始: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3、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做主。(注: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就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3.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中国近代史四条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四条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与波折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可以被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这四条基本线索是: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本文将对这四条基本线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逐渐与西方列强接触。在这个时期,中 国遭受了很多不同的侵略和欺凌,包括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并开始向西方学习,尤其是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方法和技术。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但这个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二、民族主义的兴起 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过程中,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兴起。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受到了侵犯,开始有了一些反对西方列强的声音。同时,中国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价值,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一场民族主义的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是要振兴中国,让中国重新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三、现代化的探索 在中国与世界的接触和民族主义的兴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了一场现代化的探索。这个探索的目的是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加富强、更加强大。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技术和方

法,开始建设铁路、电力、通讯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开始推行西方的教育和法律制度。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开始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让中国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力量,它的目的是要推翻腐败的国民政府,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领导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长达20年的革命,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可以被概括为四条基本线索: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民族主义的兴起、现代化的探索、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这四条基本线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这些基本线索,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

复习中国近代史把握三条基本线索 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华史(或者说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史); 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 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史。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先后经历五个政府统治: (1)清朝晚期(1840年——1912年1月)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1912、4) (3)北洋军阀政府(1912、4——1927、4) 并存政府:广东国民政府(1923——1927、1) 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4) (4)南京国民政府(1927、4——1949、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10、1——现在) 中国近代史 时间:1840——1949、9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前) 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侵略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三次高潮性事件(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民族英雄(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 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二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1949年) 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1)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1919、5、4——1927、7)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北伐战争 (2)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星星之火(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3)抗日战争时期:(1937、7、7—— 1945、8、15) 日本的侵略——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 中国的反抗——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次大捷,中共七大,加速投降五件事(4)解放战争时期:(1946、6——1949、9) 准备——重庆谈判;防御——转战陕北; 反攻——挺进大别山决战——三大战役;垮台——渡江战役 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3、英俄侵略我国西北19世纪60-70年代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6、日本侵华战争局部侵华1931—1937年 7、全面侵华1937—1945年

中国近代史线索

中国近代史线索 1.时间类型分期: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 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2.革命类型分期: (1)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由于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也叫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形态分期: 1840—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统治类型分期: (1)1840—1912年:清王朝统治时期。 (2)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1928—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

(4)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5.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线索总结: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1921—1923年)。 (2)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也叫国民革命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3)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也叫“十年内战”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其中,以1935年遵义会议为界,分为土地革命战争中前期和后期。 (4)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也叫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也叫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三年内战”时期。 (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也叫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7)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8)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9)两年“徘徊”时期(1976—1978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接续发展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前)。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至今)。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中国近代史的前奏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39-1842),也称“中外冲突”、“公元金边”或“定睦之战”,是一系列中英两国武装冲突,以向中国供应鸦片占有大量地区为筹码,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国侵略中国事件,给中国的外交、社会、军事、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2、乾隆盛世 乾隆盛世,是指乾隆帝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个方面 的繁荣昌盛。乾隆盛世的基础是财政和文物的保存,以及改革性的政策,如封建制度的延长和对民间宗教运动的监督。从1736年乾隆帝登 基后到1796年乾隆帝去世,中国封建社会达到其最高繁荣与辉煌。 二、中国近代史重要变革 1、百日维新及后生活改革 1898年,中国学者和人士受韩伦、施西拉、舒克等先声启发组织起“爱 国同盟”发动维新运动,又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不仅实现了君主专 制的政治改革,还实行了公布“九条议定”,实施散体经济、把封建军 队改造成大规模的市民部队,另外,国家也对文学宗教等文化领域进 行文化改革。

2、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袁世凯率军发动起義,在重庆推翻清政府,宣布推翻清政府和传位给民国,史称“辛亥革命”。这场革命幾十年來在中國一代又一代埋下怨恨,更大范圍內對抗外國侵略及抗拒中國吃了大苦頭,但最終解放了中国的民族和自由。 三、民国时期 1、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上海中学大学生组织了第一次浩大的群众性革命,抗议外国帝国主义、宗教压迫以及封建落后制度。五四运动,斩断了封建政权,激发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开启了“民主革命”百年两次大背景之中的新时代。 2、中国共产党成立 共产党中国最早成立于1921年7月1日,时号称“共产主义革命委员会”,1923年7月1日改称“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七年抗抵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中取得了劣势,成为中国的主流政党,并在1949年新中国的领导下取得了解放革命的历史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迎来了重大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几种观点

有关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几种观点 一一、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种观点 1.“两个过程论”。有学者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p632),原则上表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应该以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这一观点,史学界称之为“两个过程论”。 2.“三次革命高潮说”。1954年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张以阶级斗争的表现作为划分时期的标志,提出把近代史划分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运动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构成中国近代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三次革命高潮说”为学术界所公认,几成定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版的教科书和中国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这个理论框架编写的。 3.“两种趋向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史学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观点或说法,如“两种趋向论”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一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这种认识史学界称之为“两种趋向论”。 4.“三个阶梯说”或“四个阶梯说”。李时岳在《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四个阶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与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强调要重视近代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意义,给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应

试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试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概论 我国很多史学家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定义为中国近代史,而把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段时间定义为中国现代史。现阶段,也有史学者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为主线,将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110年定义为中国近代史,这种说法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本文以第二种定义为主进行分析。 对于我国近代史的线索,多年来在史学界有着不同的研究角度。例如“两个过程论”、“三次革命说”、“两种趋势论”、“四个阶梯说”、“新陈代谢论”、“两个任务论”等,从过程论和革命说的角度来形容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和革命显得有些单一,无法更全面和完整地表述清楚近代史的每个过程;趋向论和阶梯说一般会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来表现近代史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以资本主义和与之相关的各种运动为主线来描述近代史的发展历程的。而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非常有限,无法说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以其为线索来描述近代史不太贴切。同时,用趋向论和阶梯说来解释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时间段,会显得备受局限性。所以,将现代化当做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进行研究更加合情合理,同时贴近我国国情。“新陈代谢论”和“两个任务论”也都直接反映了以现代化为线索的近代史解

释,只是在视角和层面上做了区分。 二、以现代化为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历史逻辑 (一)现代化表现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本质 我国在鸦片战争以后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侵略和各种不利于我国发展的条约签订的基础上开始了现代化的道路。以鸦片战争为分割点,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中国近代史记录了我国慢慢进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时期,同时也记录了我国人民从旧到新的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历程。这段特殊的岁月是中国举步维艰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记录了世界列强走入中国,中国在无奈的境地下走向世界的过程。近代中国史展示了中国社会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大的变动,无论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其变化的程度都是之前的王朝社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中国近代史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显得特别短促,但是其充分表现了中国从过去的农业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变化过程。 我国近代史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之间多于110年的历史,这段岁月同时是中国迈入现代化的过程。用现代化作为线索可以把我国近代和现代的史事连接起来,假如把中国近、现代当做一个部分来研究其基本线索,那么现代化理应成为这个部分的基本线索。只是针对于近代和现代两个部分,现代化的着力点不同。1840年到1949年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主义,这时是因为列强入侵,我国无可奈何地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孙守任和范文澜。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 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着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着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学术局限: 五六十年代,史学界用“三次革命高潮”和“八件大事”去规范中国近代史,加强了对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研究,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阐明资产阶级不能使旧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 ,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的不足。 八九十年代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到了80年代再度兴起, 并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为题展开讨论 ,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各种理论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表述。除了“三次革命高潮”说外, 还形成了“四个阶梯”说、“民族运动”说、“双线”说和“三个阶梯”说、“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说、“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说、“新三次革命高潮”说、“两段论”说等。 真正引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深入讨论的是1980 年《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这篇文章不同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认为要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 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 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思考探究】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自主学习】翻阅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完成“思考探究”第7题。 【思考探究】7.根据教材编排,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