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公正、高效的高校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新模式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4
公正公平绩效分配
教师绩效分配不公确实可能打击一线教师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绩效分配应该公正、公平,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提高教育质量。
如果一线教师的绩效分配不公,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进而产生挫败感和不公平感。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这种情况还可能破坏学校内部的和谐氛围,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全面,能够真
实反映教师的工作表现和贡献。
同时,评价体系应该公开透明,让每位教师都清楚自己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2.加强沟通和反馈:学校和领导应该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
的工作情况和困难,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强化激励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晋升机制等,激励教
师积极工作、不断进步。
同时,要确保激励措施与教师的工作表现紧密相关,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加强监督和约束: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防止绩效分配过程中
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维护绩效分配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总之,解决教师绩效分配不公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只有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与优化策略学校管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绩效考核是评估学校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绩效考核的背景和意义入手,介绍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方式,探讨如何优化学校管理制度,提高绩效考核效果,最后进行总结。
一、绩效考核的背景和意义绩效考核是一种通过评估个体或组织在特定任务中的绩效,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激励和发展的管理方法。
在学校管理中,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职员工发展和激励学校管理者。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内容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内容应综合考虑教育质量、学生发展、教职员工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成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财务管理、教育设施维护等。
三、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方式学校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方式应多样化,既要量化考核结果,也要注重质性评价。
常用的绩效考核方式包括:定期考核评估、自评与外评相结合、多维度绩效评价、教学观摩和互评等。
四、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的绩效。
教师绩效考核应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因素。
五、学生绩效考核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学生成绩是学校管理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生绩效考核应不仅仅局限于学业成绩,还应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估。
六、教职员工发展教职员工的发展是学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绩效考核应该能够为他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学校管理制度应注重教职员工的培训和职称评定,激励他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七、学校财务管理学校财务管理是学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绩效考核应考虑到学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学校管理制度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八、教育设施维护教育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是学校管理绩效的重要方面之一。
绩效考核应考虑学校设施的维护状况和使用效率,鼓励学校管理者加强设施管理,改善学校环境。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菩理策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工作。
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运营和发展。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策略,以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策略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绩效管理策略的重要性1. 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这些指标既要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又要符合部门的特点和特殊要求。
可以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专业知识等多个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使得绩效考核指标全面客观。
2. 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更是如此。
评价过程要科学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非理性评价。
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360度评价、绩效考核面谈等,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3. 建立激励机制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励方式可以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学习培训等,使得员工感受到努力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4. 定期调整和优化绩效管理策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策略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进行调整和优化。
可以根据部门的发展需要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对绩效考核指标、评价方式、激励机制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5. 加强绩效管理的沟通和透明度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绩效管理工作的沟通和透明度,与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员工了解绩效管理政策和实施细则,确保绩效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
也要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绩效管理策略,提升员工参与感和认同感。
三、建议1.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绩效管理系统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绩效管理系统,实现绩效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通过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绩效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提高绩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谈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
本文将以某民办高校为例,讨论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如何使教师绩效考核更公平、更客观,也成为当前高校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应该让这些考核更具体、可衡量,以便考核结果与实际工作表现更加接近。
目标可以从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和服务社会等多方面来考核,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
其次,民办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应该减少个人偏见的影响,以保证考核的公正性。
为此,有必要将考核委员会选择由多学科老师和外部专家共同组成,以避免考核结果受到偏见的影响。
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公平、客观的考核,使各个教师能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和表现自己。
考核不仅仅是“绩优有奖励”,更应该关注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个性化的发展,既要考虑到教学情况,又要考虑到个人素质、技能和工作经历,以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
总之,要保证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除了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还要加强考核内容的具体性,减少个人偏见的影响,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有效。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最大效用,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高校绩效改革方案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校的绩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绩效分配不公、激励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等。
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绩效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本文旨在提出一份高校绩效改革方案,以期为高校的绩效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校绩效改革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 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原则1. 公平公正:绩效评价体系应公平公正,确保每位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2. 科学合理:绩效评价体系应科学合理,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3. 激励与约束并重:绩效评价体系应既注重激励,又注重约束,以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应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的整体绩效提升。
三、高校绩效改革的措施和内容(一)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价体系1. 明确评价对象:高校的绩效评价应包括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的人员。
2. 确定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如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
3. 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实施评价程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二)完善激励机制1. 设立绩效奖金:根据评价结果,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给予绩效奖金,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2. 实施职称晋升制度:根据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成果,实施职称晋升制度,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菩理策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管理策略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策略,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整体管理目标的最大化。
一、绩效管理的意义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策略需要明确其意义,即通过绩效管理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高校整体管理目标的最大化。
绩效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更是一种激励机制和管理手段,通过对绩效的评价和激励,可以让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增强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策略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绩效管理应当公平公正,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2.科学合理原则:绩效管理应当科学合理,评价指标和标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能够客观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
3.激励导向原则:绩效管理应当以激励为导向,通过对绩效的评价和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绩效。
4.持续改进原则:绩效管理应当持续改进,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绩效管理的实施步骤1.确定绩效管理目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确定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明确绩效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为绩效管理的实施奠定基础。
2.制定绩效管理计划: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制定详细的绩效管理计划,包括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标准、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等,确保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施绩效评价: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按照绩效管理计划,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客观反映员工的工作表现,为激励和改进提供依据。
4.激励优秀绩效: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对优秀绩效进行激励,包括奖金、晋升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
5.改进不足绩效: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针对绩效不足的员工,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绩效。
如何有效实施高校绩效管理高校绩效管理是一种以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管理机制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高校的整体绩效和能力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和使命。
在当前高校稳步实施创新发展和提高整体绩效水平的背景下,高校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实施高校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探讨了实施高校绩效管理的重点、方法、策略等问题。
一、实施高校绩效管理的重点1.目标设定:高校绩效管理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这需要高校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系统思维能力,以确保目标的具体而明确,同时有助于实现目标。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操作的目标,以达到管理效率和效果之间的最佳平衡。
2.结果导向:高校绩效管理应该建立和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指标,以对现有的工作进行评估和管理。
必须以指标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以管理为目标,让绩效成为机制、动力和目标的综合效应。
3.监控系统:高校绩效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监控系统,包括与目标设定和绩效考核相关的资产、财务、人力资源、科研、教学等多重维度。
监控的意义在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以及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
4.沟通机制:高校绩效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
内部沟通应该是高校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对绩效目标和达成情况的沟通、对绩效评估和考核结果的沟通,并及时得到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反馈。
同时,外部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对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等有关方面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以确保高校绩效管理取得预期效果。
二、实施高校绩效管理的方法1.分层责任:高校绩效管理应遵循分层责任原则,各级管理层应尽量避免“班子论”和个人意志。
分层责任原则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2.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校的绩效考核要以目标为导向,建立透明的考核标准和流程,并降低对任何一个员工偏见的影响。
绩效管理创新方案针对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的绩效优化绩效管理创新方案——针对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的绩效优化绩效管理在现代组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于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教育行业作为人力密集型行业,其员工的工作绩效对于整个教育机构的运营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往往难以满足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的特殊需求,因此,本文将探讨针对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的绩效优化方案,旨在提高其工作绩效并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建立明确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员工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针对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质量:以提高教学评价和学生满意度为目标,通过评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辅导工作情况、学生学业成绩等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2. 教务管理:以优化教务流程、提高办公效率为目标,通过跟进和协调各项教务工作,并制定相应的指标来评估教务处人员的绩效。
3. 专业发展:以提升教务处人员专业素养为目标,通过参加培训课程、参与相关学术研究等方式,来评估其个人专业发展的情况。
通过建立明确的绩效目标,可以引导教务处人员明确工作重点,进一步提升绩效。
二、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了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对于教育行业教务处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式进行评估:1. 定性评估:通过面谈、工作日志等方式,定期与教务处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工作情况和职业发展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反馈。
2. 定量评估:通过数据指标和统计数据,对教务处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定量化评估。
比如,可以统计其处理教务事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等指标,以及所负责的课程的教学质量等。
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确保教务处人员的绩效评估结果真实可靠。
三、激励机制与培训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发展计划对于提升教务处人员的绩效至关重要。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也逐渐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绩效考核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还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密切相关。
为了推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核心是评价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表现。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这个指标体系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以综合评价教师的绩效水平。
同时,还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的具体指标和权重,并与教师的工作目标相契合,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性。
二、完善评价方法和流程除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还需要完善评价方法和流程,确保教师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既包括定性评价,也需要结合定量评价。
例如,可以通过学生评教、上级评价、同行评审等途径获取对教师绩效的客观评价。
而评价流程则应该规范明确,从教师提交自评资料开始,经过评委评审、汇总、审核等环节,最终形成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
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改革与创新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评优奖励、薪酬激励、职称晋升、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评优奖励可以设立绩效奖金、荣誉称号等,以表彰那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
薪酬激励可以根据教师的绩效水平确定,对高绩效教师给予适当的薪资增长。
职称晋升则是鼓励教师不断提升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持。
四、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平台,实现教师绩效考核资料的电子化管理、评价结果的自动化生成和汇总等功能。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每个组织的重要任务,因为绩效管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表现、组织的运营效率以及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一个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激励高绩效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同时也能够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在组织中的定位,为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建立公平公正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1. 设定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和标准首先,组织需要设定明确的绩效管理目标和标准。
这些目标和标准需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目标和标准的设定需要全员参与,包括员工、管理层和人力资源团队。
这样能够确保目标和标准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2. 建立多元化的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法需要多元化,可以包括员工自评、直接主管评估、同事评估、客户评估等多种方式。
这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表现和贡献,避免因为评估者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公正性。
3.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是建立公正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
员工需要清楚地了解绩效管理的标准和标准,并且需要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表现。
此外,管理层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公正地评估员工的表现。
4. 实施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员工需要定期了解自己的表现,并且得到积极的反馈和建议,这样能够帮助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提高表现。
同时,定期的评估也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识别高绩效员工和低绩效员工,及时采取措施。
5. 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建立奖励和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鼓励员工持续提高自己的表现。
奖励和激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比如晋升机会、专业培训等。
同时,需要确保奖励和激励机制的公平性,避免因个人差异而导致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6. 定期审查和改进绩效管理体系最后,定期审查和改进绩效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需要定期审查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情况,了解员工的反馈和建议,并根据需要进行改进。
这样能够确保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持续发展和改进,符合组织和员工的实际需求。
基于公平、公正、高效的高校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新模式探讨
作者:姚伟宁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9期
摘要: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新突破,结合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的现实需求,针对班级学风、班风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班级日常管理新模式。
以往的班级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全面转型之际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实现公平、公正、高效的班级日常管理不仅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根本取向。
关键词:高校;日常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15-02
一、绩效管理
(一)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是指具有一定素质的员工围绕职位的应负责任所达到的阶段性结果以及在达到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可把绩效理解为整个班级在阶段性过程后所得到的成果与行为表现,而绩效管理可理解为对高校班级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
(二)绩效管理对班级日常管理的意义
1.制定统一有效的管理结构,有利于班级目标战略的形成。
班级目标战略形成的基础是合理的班级管理结构。
现阶段高校班级日常管理结构由辅导员老师主导,并对班委团进行绩效考核;各班委在一系列具体措施中负责实现班级日常管理量化指标,并对班级学生在智育、德育和文体等方面提升效果绩效指标考核。
2.实施切实可行的纪律约束,有利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实现。
实施切实可行的纪律约束,能够保证每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行为和绩效上获得有效监控,将个人目标寓于集体目标中,以集体绩效评价指标约束个人行为,从而使班级成为统一整体,进而实现班级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3.建立强而有力的激励功能,有利于班级成员能力的拓展。
激励是绩效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具有激励功能的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全面激发自身能力和价值。
既有利于班委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和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高校班级日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凝聚力和团结力
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
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产生淡漠的心态,认为在大学中做自己的事,管好自己即可,班级集体意识淡薄,对待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致使高校班级缺乏内在凝聚力和团结力。
(二)班级学风不浓,缺乏上进心和积极性
当今大学生受家庭氛围、教育模式等客观环境影响,往往比较懒散,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这一特征体现为对学业和班级的认可程度不足,缺乏上进心与积极性,这使得班级整体学习风貌和思想状态不够理想。
(三)班级有效沟通不足,缺乏理解力与认同感
当前高校辅导员老师所管专业多、学生多,很难有充足时间与学生沟通,易造成班级事务对接不及时、不准确,无法有效掌控学生个体学习与生活动态;班、团委内部不和谐,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存在观点分歧,这些都会影响到班级建设。
(四)班级目标定位不准,缺乏行动力和自信心
很多高校学生安于现状、迷失方向、缺少行动力,生活与学习目标没有落实到位,再加上由于之前的怠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丧失自信心,以至于影响到未来规划的顺利实现。
三、高校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新模式的路径探析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有“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想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双向互动的,两者是相融洽且统一的,是共同作用于教学和管理这一工作的。
(一)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模式构建
班级的绩效考核目的在于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绩效水平。
班、团委主要由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文体宣传委员、组织生活委员和心理科技委员等组成。
具体模式为:辅导员直接对班长和团支书进行管理和考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整体建设、班委履行义务程度及班级综合竞争力提升等;班长对学习委员和心理科技委员等,团支书对组织生活委员和文体宣传委员等下行班委进行约束和考核,具体考核内容为其对班级建设的贡献值和自主程度等。
在此过程中,应强调《班级考评制度》,整个班集体的管理工作以规章制度为根本,各班委干部能够分工明确,管理活动环环相扣。
(二)班级日常绩效管理模式运行
1.班委的职责划分及考核和评分标准。
(1)班长:主要负责班级整体工作,协调安排各班委日常具体工作,同时分管学习委员、心理科技委员的相关工作。
其考核标准以本班其他班委考核情况为依据,评分标准通常取其他各班委考核结果的平均值。
(2)团支书:主要负责团支部工作,实施团支部各类建设工作。
其考核标准以本支部其余团干部工作考核情况为准,其评分标准取文体委员、宣传委员与组织生活委员考核结果的平均值。
(3)学习委员:负责班级学风建设,了解班级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并对课堂出勤率以及作业按时上交进行督促,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考试。
其考核标准为班级的课堂出勤情况、绩点排名、过级提升程度、各类有利于成绩提高的举措等,其评分标准为本学期班级平均学分绩点、英语过级提升率、计算机过级提升率、班级各类助学措施等。
(4)组织生活委员:负责班级寝室建设、内务监督、引导同学健康合理的作息安排、管理班级经费、协助组织宣传委员开展各项班级活动等。
其考核标准主要以班级平均内务分数、优寝等级个数、班级经费账目管理效果以及协助开展班级活动情况等,其评分标准为每学期班级内务平均分数、本班获校优寝室个数、院优寝室个数、协助开展班级活动、班费账目管理等。
2.各班委加分的主要依据。
各班班委加分的主要依据是每学期期末每个班委在本学期的工作量化结果,并建立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中包含各个班委的日常工作情况,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文件中有文本记录、稿件、照片、表格、相关PPT等原始材料。
(三)班级具体考核办法
根据上述表1、表2中的评定方法与班级综合测评的相关细则,进行进一步的考核和奖励。
前三名在全班综测中各加2、1.5、1分,并在年级、专业之间进行通报表扬,获得相应班费奖金及五好班级优先评比权;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别给全班综合测评加0.5分,在年级、专业之间通报表扬。
四、结论
尽管班级绩效管理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为处理好其中大部分管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
面对当前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在提高班级日常管理成效要求数量和质量的同时,要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相结合,辅导员在整个过程中起一个把控和协调作用,在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该怎么做时,要融入更多的智慧启迪、思路明晰和方向指点。
参考文献:
[1]周文,虞涛.绩效管理[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1):1.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
A New Model of Dail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ollege Classes Based on Fairness,Justice and Efficiency
YAO Wei-n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500,China)
Abstract:Class daily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s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current mode of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lass display requirements,in view of the class style of study,exploration of the class construction,but also a practical new class daily management mode. The class management idea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ccasion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thus realizing fair,fair,efficient management class is not only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career requirements,basic orientation is also a new era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aily performance;management。